當我們談用戶思維時,我們在談什么
任何產品在多個用戶角色及與之對應的用戶體驗上都有無數個維度可以精進,而且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1/用戶思維的本質
盡管我們在平時經常提到用戶需求、用戶體驗,要求擁有用戶思維(當下亦可理解為產品思維的一種體現),但還是設計出了一堆用戶不買賬的方案/功能/產品,如同運營新媒體,自認為寫出了一篇文藝范兒與商業價值齊飛的文案,閱讀量卻不高,或者閱讀量高,但轉化率依舊很低,問題出在哪?
在Web2.0時代,受限于產品形態本身,各類網站仍用流量思維主導商業的持續溢價,這樣的思維到了今天明顯是不夠用的,無論是出于對內容質量的品味還是對更復雜的精神追求,用戶都提出了更高甚至千奇百怪的要求,用性暗示的內容當然可以獲取流量,但既不符合政治正確,又無法獲得長久的用戶沉淀(曾經混過的社區如今何在?)
因此從草根媒體大V(早期都是搬運內容)發展模式,到今天不得不打造自家IP的模式,從低俗自媒體經濟到平臺自上而下地推崇原創,從早期產品講究卡位策略,到如今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都是提升所謂“用戶思維”的戰略地位。
并不是說流量、卡位、占領心智高地不重要,這些依然是運營推廣這套組合拳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發力點,但是就如同“劣質產品搭配驚艷文案”,只是提前了產品的終結期限。
如果把用戶思維提煉出一個本質,除“體驗”之外我想不出更合適的詞,不管我們如何提倡保持同理心、小白化,都是為了能夠贏得用戶在體驗面向上的期待甚至尖叫。但這兩個字所包含的邊界其實非常廣闊,任何產品在多個用戶角色及與之對應的用戶體驗上都有無數個維度可以精進,而且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2/如何驅動用戶
所以想讓最終的成果能夠被認可、轉化甚至傳播,用戶思維是一以貫之的,想用戶所想,隨后搶占心智、提供價值、塑造品牌,最后談談商業價值的回歸,而不是經驗自我所體現出來的流量思維等路徑依賴,一次有效的經驗并不能被復制,換言之,當我們談用戶思維的時候,很多情況只是把自己的直覺錯當成換位思考,本來想逗笑大家,結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角落高潮,我們只是在談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而已。
試想一下,如果你想勸說某個同事代表部門在公司年會上表演一個節目,你應該怎么說?也許會有這樣的說法:
- 你是新人,應該多多表現自己
- 是時候體現你的團隊意識了,這是組織對你的信任,上吧
- 其他人都趕項目進度,沒時間排練,兄弟,這次就靠你了
說實話,現在社會的協作模式并不像傳統方式那樣,一家單位干一輩子,所以跟人談忠誠、團隊意識,還不如談情懷,談情懷還不如實際點談談錢。
至于說新人要多表現或者訴諸情感等方式 ,這些其實都是一廂情愿的用戶思維,本質上還是沒有握住用戶痛點,因此要改變固化的思維定勢,比如這樣說:
- 哥們兒,這部門里就屬你文藝能力出眾、形象氣質最佳,隔壁部門96年的小妹點名要跟你一起排練。
讓用戶強化自我認可并得到社會支持,再直擊單身汪的痛點,一旦對方對你所說的內容有了幻想,這事就妥了。
所以不難發現許多寶媽們都是善用用戶思維的高手,比如寶寶不吃飯,媽媽會說“現在不吃飯,等會搶玩具肯定輸”,比如寶寶又哭又鬧,媽媽會說“人販子在窗外看著,誰哭就抓走誰賣掉”,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都是激起寶寶們內心的原始需求(安全、自尊、被認可等等),然而我們在面對用戶時不具備這樣深層次的關愛。
之所以說“體驗”所包含的邊界非常廣,是因為多角色與多體驗共同構建起來的價值矩陣不但龐大、而且復雜。
我常在電視上看到過很多中老年產品的廣告,比如血糖儀、保健品、跑步鞋等等,但是你明顯能感受到廣告語并不是說給中老年(爸媽)聽的,而是說給你(子女)聽的,情感抒發是以你的視角作為主軸,向外渲染出大眾家庭生活的影子。
另外,我也經??吹皆S多針對兒童群體的產品廣告,比如電話手表、遙控玩具、學習機等,這些廣告的情感傾向就側重于孩子自身,對家長而言就是不停地強調正面、積極的效用。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發現掏出真金白銀的都是夾在老少之間的消費者,但最終受眾群體的不同,導致推廣策略上有了分化。年邁的父母肯定不會主動向子女索取這個那個,他們并不想給孩子增加經濟負擔,廣告語講給他們聽,省吃儉用慣了的父母也不會自己掏錢買(至少概率?。?,所以要從子女方作為切入點。
兒童產品就不同了,孩子從不掩飾自己對某件東西的喜愛,你們買給我就是了,誰管你花多少錢呢。想想我小時候的步步高復讀機(聽周杰倫)、電子詞典文曲星(玩小游戲),全是以學習之名、軟磨硬泡騙來的(緬懷一下逝去的青春)。
3/從思維到價值的權衡
從廣義上來講,用戶思維涵蓋了商業模式自始至終的價值鏈,如同我們在玩轉粉絲經濟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廣告變現時對用戶造成的傷害以及為客戶帶來的轉化效益。
就拿新媒體的相關數據來說,絕大多數的公眾號萬粉價是兩三百(即每一萬粉絲收取的廣告費),但詭秘的是一些不足十萬粉的小V,單條廣告推送收費高達一萬,也就是說萬粉價超過一千,是行業平均值的4-5倍,另外你們熟知的大V咪蒙,800萬粉絲,去年單條報價已是75萬,也領先于行業300%,這都是非常難得的。
如果只顧整個價值鏈中的一個局部,不顧粉絲或不顧客戶,本質上都是對用戶思維的應用偏差,而他們能夠做高投資價值,我認為不僅僅是他們對用戶思維的整體把控超越其他人,更得益于垂直領域的深耕細作,而垂直的模式給用戶思維帶來了更可控的操作性。
靠直覺做判斷不一定是錯的,但一定有局限性,如果行業的內功心法修煉不到家,還是按喬老爺子說的那樣:你能做的最糟的事,就是傾聽用戶。
不論是迭代思維、流量思維、跨界思維等等,都還是對某個或某幾個鏈路的打造,所以姑且擴大了用戶思維的范圍,去分析產品自上而下所有連接到的對象思維及其價值。但用戶思維所對應的價值一定存在二八法則,下次有空再聊。
END.
文/一井 ?公眾號:一井說(yijing163)
本文由 @一井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學習受教了。老師收徒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