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產品之惑:智能產品的用戶需求是什么?

6 評論 23954 瀏覽 74 收藏 12 分鐘

與其創造一堆“智能”的噱頭和狗血劇情PPT,不如好好考慮下用戶到底需要什么,設計能為用戶解決實際需求的智能產品,哪怕一小步也是成功的開始。

這些年,冠以“智能”的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小到手環大到汽車好像全部已經智能化,各種智能硬件更是覆蓋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拋開各種宣傳噱頭,它們能否稱得上“智能”?

一般認為,智能是指個體能夠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分析,判斷及有目的地行動和有效地處理周圍環境事宜的綜合能力。

從上面的定義來看,個體所代表的就是現階段的智能產品。而眾多的智能產品都可以歸到一個更大的范疇:智能家居,平時見到的與日常生活相關智能產品某種意義上說都屬于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產品能夠實現全屋家電的控制,通過聯動實現家電設備間的互動控制。

但上述智能產品的 “智能”兩字現階段并沒有很好體現。不管是數據展示多元化或是多終端控制實現,最終只是展示與控制,必須需要人為操作與干預。無非就是原有遙控器功能的延長化和多元化,沒能很好處理和解決用戶核心需求,所謂的學習和分析還只是鏡花水月。就如一位用戶的吐槽:“這套玩意想干點啥都得打開APP點來點去,到底是我智能還是它智能?”

智能產品的核心需求

那么用戶對智能產品的核心需求在哪里?個人覺得無非“懶”和“安全感”兩樣。

我們為什么需要智能產品,就是因為“懶”,這個世界的發展某種意義上是由 “懶”人來推動的。

懶得起來關燈,那么遠程控制關燈就出現;遠程控制還是需要抬手操作太麻煩,那么語音識別控制關燈就出現;如果我們嫌說話都麻煩,那么未來思維控制關燈的產品也肯定會出現。

用戶的核心需求是“懶”,現階段將信息展示直觀化,控制方式延伸化與多元化,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用戶部分“懶”的需求,但用戶的“懶”遠遠不僅于此,現階段的智能頂多是隔靴搔癢。

精神懶

用戶懶得思考,懶得記憶等都屬于此范疇。

懶得去記憶,催生了各種工具軟件,比如天氣、筆記、計算、通訊錄等,幫助人們去記憶和存儲,查看相關事宜。懶得去思考就更多,分析、搜索、推薦,包括理財、購物其實都可以算作懶得思考,能夠讓我更少思考就能做出更優的決策。

智能產品需扮演各種專業顧問的角色,幫助用戶去思考與分析,給予專業的建議和決策,使用戶擺脫各種繁復的非核心思考過程,集中到自身關注和重視的精神領域之中。

行動懶

此類產品能夠為用戶節省體力及相應的時間,比如機器人、上門服務、外賣、智能輔助產品等,能夠大幅節省用戶的體力和時間,在成本合適的前提下用戶會非常樂意使用,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自動駕駛的汽車,智能管家機器人等。

在這種情況下,智能產品扮演的是貼心助手角色,能夠使用戶遠離需要付出體力和精力各種瑣事,比起精神懶,體力懶最為直觀和緊缺,用戶對此類智能產品的接受度遠高于精神懶。

安全感

安全分為兩個方面:

個人安全

這里的安全指的是產品,專門用于保護用戶生活環境安全,脫胎于傳統的安全防范產品,保護用戶自身個體人身、財產、資源、環境等安全不受侵害。如智能家庭監控、防盜報警等。隨著用戶對智能產品依賴程度的增加,智能產品應能夠如保鏢一般“智能”的識別并阻止對用戶的安全威脅。這個類別的需求一直比較旺盛,智能產品中現階段銷售勢頭最好的也是此類產品。

信息安全

這里的安全指的是智能產品本身的安全防護體系,比如智能產品本身的入侵防范、病毒防范等。智能產品在解決用戶深度需求的同時,將自身安全相關領域全面托付于智能產品。試想一下,當你能夠控制全屋所有家具環境和設備時,同時也將全副身家托付于所謂的智能產品,是不是細思恐極?

前段時間爆出的家庭智能攝像頭被大量入侵事件,簡直就是絕佳的諷刺。作為保障用戶安全的所謂智能攝像頭產品卻成為了不安全的第一因素,雖說是弱口令導致的問題,但作為一款“智能”的“安全”產品,出現如此低級的安全問題確定不是在逗我?如何讓用戶相信所謂的智能產品安全能力?

智能產品應該像一位可以信賴的私人保鏢,既能夠保護用戶的人身安全,在使用上也能夠給予以足夠安全的保障。

現階段如何滿足用戶需求

現階段完全解決用戶對智能產品的期許也許并不是太現實,但并不妨礙我們向最終目標的努力,個人覺得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入手。

懂我

如果暫時無法實現我們理想中的智能,那么可以讓用戶比原來多“懶”一些。能夠為用戶提出可行建議,幫助用戶做出相對合適的決策,是實現智能的第一步也是解決用戶“懶”的第一步。引導用戶在適合的時間,使用適合的方法來做出最適合的決策,通過分析提供決策選項以供用戶選擇決定,從而擺脫“加長遙控器式”的智能產品困境。

比如今日頭條類的產品,就是很典型的處理方式,在傳統內容產品的基礎上增加了智能推薦。也許無法做到如人類交流般相對快速、準確判斷獲取用戶的喜好,但通過可以不斷嘗試推薦,在用戶是與否的確定中去學習和分析,扭轉與用戶間的互動關系,由被動的提供者成為建議者。

回到智能產品,以常見的空調控制器為例,現階段的所謂智能空調控制器,完美的實現了手機替代空調遙控器的“偉業”,讓用戶不但能夠通過遙控控制空調,手機也可以了。只是不知道這里的智能是不是指的是智能手機?哈哈

其實可以采取與今日頭條相同的思路,改變原有產品單純控制屬性,增加學習和互動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用戶的操作行為分析,結合天氣預報,實時溫濕度,氣壓等生成使用規律曲線,從而能夠一定程度上掌握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實現不需要人為干預的室溫自我動態調節。

也許在前期,控制器在調節溫度時仍需要用戶進行確認和調整,但已經開始為用戶提供可行性的建議,為下一步深度智能打下基礎。智能產品第一步首先要理解用戶需求的關注點,借用UC的一句話“給的再多,不如懂我”。

靠近我

現實中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們,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家,開燈的那一刻是不是感到一絲安全和溫暖?人在感到孤獨和不安全時,本能的會選擇聚集和交流,面對著冰冷的寒冷、無助、失落、想家或者無人傾訴的孤單,促使著各種社交類產品層出不窮、大行其道。

個人覺得智能產品應來源于生活,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般,智能產品應該是有生活溫度的,需要靠近用戶的心靈,而非是簡單的操作與控制。適當的人機交流能夠為用戶帶來真實的聚集和交互感,起到類似社交產品的作用,緩解用戶部分安全感的缺失。

智能產品可以嘗試著走入用戶的心靈,通過記錄分析用戶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操作方式,嘗試著進入用戶的生活,與用戶產生初步心理層面交流。

智能產品可以試著和社交產品進行結合,通過收集用戶在微博、QQ等社交軟件上有關情緒的狀態詞匯或內容,投射到智能產品之中。出現負面情緒方面的描述時,回家后智能產品一方面可以凸顯用戶的情緒特征,如開啟不同顏色的燈光來標記情緒狀態,另一方面還可以記錄并找出不同情緒下的操作習慣,結合心理學等專業知識,通過一定的人機交流輔助用戶情緒的調解。

而用戶情緒變化產生的后續操作,智能產品也可以將之反饋至社交軟件中,將智能產品變成用戶生活和情緒的一部分。使智能產品不再是冷冰冰的設備,而是變得有人性的溫度,成為陪伴用戶生活的一份子,如知心好友一般給予用戶心理上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總結

智能產品作為更加實體化的產品,用戶的期待感比普通軟件類互聯網產品大得多,同樣也意味著挑剔很多。

以智能家居產品為例,接近三十年的發展,用戶一直重復著好奇-使用-失望-再好奇-再使用-再失望的循環。用戶對智能產品的容忍度遠比軟件類互聯網產品高得多,主要是“懶”和“安全”植根于人類天性之中,但凡能夠有一絲機會滿足用戶需求都會去嘗試。

 

本文由 @老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給的再多,不如懂我。作為擁有100+智能設備的人,只有回家時候自動開啟的玄關燈覺得是有溫度的。

    來自浙江 回復
  2. 人其實不懶,我覺得根源在于人豐富的想象力

    來自上海 回復
  3. 受益匪淺

    回復
  4. 哦哦哦

    回復
    1. 兩路口

      回復
    2. 功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