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意識理論解密:聚焦不同角色「主」情緒

2 評論 5358 瀏覽 15 收藏 42 分鐘

任何決策總體現在一定的認知與情緒的框架之中,問題在于是你掌控情景意識,還是情景意識左右你。

天天面對的現實情景,就是一次次對焦,?若對焦不準,鏡頭就會模糊,就會誤判; 而人生一世,天天都需要對好焦,經過歲月時光淬煉的我們,已經更接近老手的狀態,?什么謎一樣的情景,即使總是在浮沉漂泊中,?天天焦距,依舊能夠對準!

“我們都活在別人給定的情景、語境和規矩里?!?/p>

許多情況下,關鍵不在于表達的實質內容是什么,而在于是何種情景意識當中;任何決策總體現在一定的認知與情緒的框架之中,問題在于是你掌控情景意識,還是情景意識左右你。

  • “我祈禱時可以抽煙?”
  • “我抽煙時可以祈禱嗎?”

本質上是在問一件事情,卻因為情景意識的設置不同而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回應。

一、基于注意力資源分配的情境意識理論

1、情境意識的概念

情景意識英文為Situational Awareness (SA),這方面最知名的女研究學者、前美國空軍首席科學家米卡·安德斯雷博士(Dr.Mica Endsley)給情景意識的定義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對于環境要素的感知、對其意義的理解以及對其未來狀態的預測;情境意識是個體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的內部表征;在復雜、動態變化的信息環境中,它是影響操作者決策和績效的關鍵因素。

(1)三個水平

Endsley 將情境意識分為三個水平:

  • 第一水平為線索知覺,是情境意識中最基礎的環節。
  • 第二水平為理解,即對不同信息的整合及做出有關目標的決策。處于第二水平的人能從第一水平獲得的線索處得到與操作相關的來自于主客觀方面的重要信息。
  • 第三水平為預測,即預測未來情境事件的能力,是情境意識的最高水平。

(2)時間觀點

Endsley 提出情境意識的三個時間觀點:即對時間的知覺、與事件相關的時間動態以及對真實情境的動態知覺。

首先,在許多不同領域的情境意識研究中,時間都被認為是情境意識的重要構成元素,特別是在情境意識的理解和預測水平上;環境變化的速度也會影響情境意識。在環境變化過程中,人員應該采取相應認知策略以便保持高水平的情境意識。

(3)情境意識與決策

基于情境意識是人員關于環境狀態的內在模式的觀點,Endsley 認為人員可根據情境決定并執行必要的反應,然而在將良好的情境意識轉換為良好表現的過程中卻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在Endsley 的情境意識的加工模型中并沒有將情境意識與行為決策作為一個相結合的加工過程。

一項飛行事故人因失誤的研究發現,26.6% 的事故是由于整個機組人員在具有良好情境意識的情況下做出了錯誤決定而導致;除了情境意識的影響外,Endsley 認為策略失誤、組織及技術限制、經驗和訓練不足及人格特征(如沖動、優柔寡斷和冒險等)都會使個體易于錯誤決策。

2、情境意識的信息加工模型

Endsley 的情境意識信息加工模型表明,情境意識與動態、不斷演變的情境有關,情境意識的內容不同于長時記憶中的靜態知識。因此,真正的情境意識測量應該僅強調環境中動態變化的元素。

(1)注意、工作記憶與情境意識

人員從環境中獲取的情境意識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首先受到注意和工作記憶的限制。在復雜的環境中,如何選取并決定什么信息應被加工并形成情境意識,基本由注意所決定。信息一旦被采納,便會在工作記憶中與其他信息進行整合,并與目標和計劃進行對比,而人們如何通過注意獲得信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期望、目標和已被編碼的信息等等。

此外,也有其他學者研究發現操作人員的注意與他們的目標相一致。工作記憶容量也會對情境意識產生限制。初學者和處于新異環境中的人需要在工作記憶中對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并作出相應計劃。Jones 和Endsley 發現,8.4% 的情境意識錯誤(與分心和中斷任務相關)都是由于工作記憶損失(信息被覺察后立即被忘記)導致,而Adams 等也指出,即使是熟練人員,當大量信息涌入時,注意和工作記憶的有限性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2)長時記憶與情境意識

Endsley發現有經驗的飛行員可以連續5-6鐘報告相關的情境意識信息而不出現工作記憶信息的衰退,這一觀點支持了Cowan的認知模型,該模型認為工作記憶是長時記憶的激活裝置,為了必要的模式識別和編碼,信息會直接從感覺記憶進入長時記憶,環境中突出的部分會通過局部注意或是自動化的激活被保存在作為長時記憶激活裝置的工作記憶中,而信息則會通過那些激活的心理模型或圖式來加工并存儲;

情境意識是獲得的外部信息、工作記憶加工和被激活的內部長時記憶的特殊產物,并且與內部表征的形成相關聯。盡管長時記憶存儲有多種形式,但心理模型的觀點卻得到了許多支持。長時記憶以心理模型或圖式的方式存儲,并在解決工作記憶限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員通過已具備的經驗發展出與他們操作的系統和所在環境相關內在模型,這些模型有效地對注意進行了引導,并在無需載入工作記憶的情況下提供了整合信息的方法以及對系統為例狀態進行預測的機制;環境中的重要線索會與長時記憶中已有的圖式相匹配,并指出提供即時情境分類和理解的典型情境,從而簡化了決策過程。

(3)目標與情境意識

目標在情境意識的發展中處于中心位置,從本質上來說,人的信息加工是在數據驅動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目標驅動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之間交替進行的。

這種交替對于情境意識的構成也十分重要:在目標驅動加工中,注意被引導用來搜尋與目標相一致的信息,并在信息編碼的過程中使用目標來過濾掉無關信息;在數據驅動加工中,獲得的信息可以用來激活新的目標;兩種轉換是情境意識潛在的重要機制,倘若出現錯誤,可能會導致情境意識受損;Endsley認為,理解情境意識的關鍵在于對目標的認知,而個體的目標具備指導心理模型的選擇、指導注意從環境中選擇信息、與心理模型被用來整合并理解信息的功能。

(4)自動性與情境意識

自動性是由經驗發展而來的另一個對情境意識起重要作用的機制;由于經驗作用,模式識別與行為選擇可發展到自動化水平,這種機制在注意水平較低時也能產生較高水平的行為表現;人員通過環境線索形成情境意識,產生決策并發生行為,這一回路因為自動性的作用變得更快捷,即忽略情境意識和隨之而來的決策,出現更直接的刺激- 反應模式,然而這種模式并不包含對新異信息的整合。

若某信息十分重要,但并不存在于慣性系統,那么人員便會在自動性影響下忽略新異信息,進而出現錯誤行為。因此,Endsley 認為在日常行為,人們不僅采用刺激- 反應模式,還要不斷參與到自己經驗之外的事件中并整合事件中的信息,尤其是在復雜和需要高認知水平的任務中,情境意識的作用便被凸顯出來。

二、情境意識在社交媒體中的“透鏡”——文化語境

現代社交媒體對信息的篩選、加工與傳播要求非常高,社交媒體的傳播不僅從策劃、宣傳、技術等角度進行設計,而是為達成效果提供全面、系統的支持,其發揮效用的范圍遠遠超越社交現場的時空,凡是接觸到社交媒體傳播信息的受眾及其所在領域,都可以視為隸屬社交媒體傳播的范疇,包括“在場”和“不在場”的兩類;而且,社交媒體傳播的各個環節如整體活動策劃、設計、主題內容的表述、宣傳組合方式、人員溝通及公關等各要素之間均須緊密配合,圍繞主旨進行整合傳播,可視為一個協調運作的信息系統。該系統從運作實施上分為三部分:

  • 前期的策劃與預熱宣傳、現場設計表達;
  • 期間的活動造勢、交流的組織協調;
  • 后期的場外交流跟蹤、相關媒體的延續性宣傳。

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情境作為社交媒體傳播系統運作的必要考慮因素之一,對系統設計時的目標定位、議程設置、宣傳表現形式、媒介組合方式等具有指導性與規制作用。

1、社交媒體文化語境生成的傳播“透鏡效應”

從在社交媒體傳播模式可見,內容發布者與公眾之間傳遞的信息流,包括交流活動、大眾傳播、人際溝通等傳播方式,都在在社交媒體傳播情境中受文化語境要素的影響與規制,經由在社交媒體傳播系統運作從社交媒體、內容提供商向受眾流動;當然,社交媒體傳播模式并不僅限于此,其內容提供商間內部組織的橫向傳播,用戶間的人際傳播等也在社交媒體溝通過程中受文化情境的影響。

在此信息流動過程中,居于上圖模型中心的“社交媒體傳播系統”作用關鍵,它決定了社交媒體能否有效發揮預期效能;該系統依靠內部各要素間的整合與協調得以運作,由于事件活動的集中性和場域性質,力圖使信息交互形成聚合效應,加快溝通頻率,提升意義共享可能性,從而強化傳播、說服的效果。

從圖中我們可見,社交媒體傳受雙方相重疊的文化語境呈現類似“凸透鏡”的形狀,這個橄欖型的交叉區域即為雙方共通的文化語境;所有來自傳播者想要表達的龐雜信息,都須經這樣一個重疊區域后才流向受眾;無論冗余信息是由經傳播者主動剔除的,還是受眾被動過濾的,這個重疊相交的語境好似一面匯聚與整合大量龐雜資訊的“凸透鏡”,使得原本分散游離的信息通過社交媒體聚焦受眾,并由于溝通的加速與情境的體驗,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對此水伯界定為基于社交媒體文化語境生成的傳播“透鏡效應”。

2、符號意義的生成依賴于其所處的系統,語言的符號意義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

一方面社交媒體語境能夠為其傳播系統集中地提供信息素材和符號資源,并借助社交媒體場域像凸透鏡一樣將龐雜的傳播信息篩選、聚焦,另一方面也使信息內容的表述及符號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指向受眾認知目標發生“折射”:即社交媒體傳播過程使大量信息被重組與整合,旨在達成傳受雙方在此溝通情境下順利完成觀念交流與價值共享;這個由傳受雙方的文化認知系統交疊而成的意義共享語境,是社交媒體傳播生態系統的建構基礎,也使該系統能夠發揮更強的傳播情境效能。相比新聞、廣告等其他大眾傳播方式,社交媒體集中而強烈的文化情境效應,使之產生更集中、高頻的文化溝通效果,因此常被專業化的傳播主體所青睞。

?3、所有“媒介接觸點”都要依據受眾的有效解碼進行系統化整合

為集中交流信息而組織運作的社交媒體活動,也借助基于文化語境的傳播“透鏡”效應在有限時空內嘗試整合傳播以達到效果的最大化,其整合的傳播機理在于文化符號的編碼與解碼:“從編碼過程看,傳播活動的范圍和主題直接制約符號的選擇、風格定位、發言人或代言人的使用、媒介的選擇與組合,導致其信息符號系統產生;從解碼過程看,范圍和主題決定符號解釋的方向、反映編碼者的立場、態度和標準”在其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文化語境對信息的過濾與篩選、受眾的認知與解讀具有全方位的影響。

例如大型車展在展覽前往往重視大眾媒體的花邊宣傳、場館及車輛展品的設計表現等氛圍預熱;展中采用的具象符號載體,包括車模等人體媒介的精心打造、導購人員的溝通策略與公司公關活動的現場營造;展后則通過場外交易意向的跟蹤、輿論反饋的延續性報道等形成一整套傳播流程。所有“媒介接觸點”都要依據車展受眾的有效解碼進行系統化整合,剔除與主題風格、文化認知相沖突的不和諧元素,強化利益共享與認知協調;在考慮情境因素的前提下,組織者會慎重篩選和加工展示符號,嚴格管理受眾可能接觸到的所有媒介“接觸點”,以建立、維系共通的文化語境為目標,強化傳播情境的營造,多維度地強化與目標受眾之間的認知協調。具體策略包括:

  1. 選擇貼近目標受眾的文化認知習慣的元素、符號載體及表現形式;
  2. 對主題的設定與內容生產要兼顧來自不同文化語境的目標受眾認知習慣;
  3. 在展示環境、展示符號的表現與設計中以貼近性為原則進行符號重組與情境再造。

總的來說,意味著從展示主題的定位開始,就要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取向、認知習慣、喜好品味等因素進行本土化、民族化的情境再造,融入具有普適性的、“最大公約數”的文化元素,以便促成傳受各方的相互理解與價值共享。

三、深入情景,感知用戶,觸發市場「主」情緒?

生活的常態在我們眼里是有規律、有秩序的;然而一旦當我們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或是某些突然事件超出理解范圍,我們的感官和心理會產生一些非常態的、非理性的微妙變化:

瞬間的停頓,使人無助、尷尬、恐慌、郁悶,甚至絕望,就在那一瞬間,世界變得陌生而難以理解,他人變得冷漠而充滿敵意,自己變得虛弱而透明,生命變得晦澀而無足輕重……;我們一頭深深地栽進這一瞬間,仿佛時間停止了,或者說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像掉進了無底洞,被這種灰色的、真實的感覺牢牢抓住,一面茫然地任由它占領整個大腦,一面徒勞地企圖在理智的河流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然后,一道閃光、一聲鳴笛或許就使我們重新恢復正常知覺,亦或許要經過一長段時間的消磨我們才重拾積極愉悅的心情,我們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成為渾渾噩噩的行尸走肉!

這些瞬間,或許稱得上凝固了的灰色生命,幾乎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中輕輕滑過不作停留,有的卻給個人或一代人深深的重創?;恼Q、混亂、無序和有序、規則、合理,究竟何者才是世界和生存的真實本質與必然?走進瞬間,走進一個真實的自己,走進一個真實的世界。

情境1:電梯

(1)敘述

你走進電梯的時候,發現里面只站著自己的領導,已經沒路逃了,有幾十秒鐘的時間,腦子里都在想著跟領導要說的一句話,到電梯門開還是沒有想起來;剛送走的客人,在電梯里又碰上了,一瞬間,客套就再一次重復,最難以重復的,是客套的心情;經常會在電梯里看見的一個人,但永遠也不知道這個人是哪里的;單身男女同處一個電梯的時候,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刻,一些細節在這時候凸現——摸一下鼻子、擼前額一簇頭發、從鏡子里瞄一眼對方,卻發現自己的面色很難看,電梯門開的時候,就要面對來人的異樣的目光……

(2)感受

這是人際關系在時空上最濃縮的一刻;我們不得不面對來自對方的最簡潔、最直接的壓力;最容易自暴自棄的一刻;最感到無聊和最乏味的一刻;也最會產生“一切都會過去管他呢”的不負責任的態度。這一刻最容易捱過去,也最容易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3)透鏡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是有關系的。比如,兩個相識的人如果不想有交流,見到了就會盡量離得遠些;而情侶則恨不得彼此之間沒有空間距離。但是在電梯中,物理距離被限定為最小,如果這時不想與人交流又不得不與人交流,那么心理上的尷尬乃至扭曲就成為必然。

情境2:舉杯

(1)敘述

絕對沒有“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的詩情。在任何飯局面對任何同桌,酒杯舉起來的時候,是嚴肅的一刻。酒量雖不是很大,但說好干了,一碰杯,便下去了,讓人覺著很靠得住,不然是靠不住的。

當然,醉得一塌糊涂的時候也是有的。這時候,那沒醉的人,腦子特別清醒,拾掇著自己的香煙打火機,離座時還不忘幫女人披上外套,提個小包什么的;看那醉了的,至少已經掂出那人的酒量,也就是四兩半斤的;不醉的也不過是這個量,但就少喝了最后一杯,便不至于橫著出去了。想那酒桌上的事兒,都是靠不住的,吆喝過了的事兒也是不好作數的?,F在的情形是,的確有許多事兒,都是在酒桌上談開的。“感情深,一口悶”,這樣的酒桌上的話,幾乎是至理名言。經常喝醉的男人,至少在喝酒這份上,把握了一點人際關系,省略了許多閑話??淳谱郎系娜说谋砬?,都像是賺了一大筆。其實,要真正的走近,還得等到下一回喝酒的時候。

(2)感受

越清醒的人,越滑頭;越不滑頭的,越犯迷糊。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彈性的時間和空間?;ハ啻Ψ降男睦砗蜕沓惺苣芰?,互相觀察,互相制約,互相施加壓力,直到互相犯迷糊的時候;很少也有互相照顧的時候;永遠在面對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壓力。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就是在這一刻——說服自己喝下去,說服對方喝下去,并且喝得心滿意足;覺得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時候,其實已經說了一大堆廢話。

(3)透鏡

酒桌上除了“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暢意外,更多見的是心理戰——控制與反控制——以及有意無意的宣泄。所以,想完全保持清醒的人斗智斗勇,想方設法誘使別人多喝自己少喝,喝酒成了一場心理戰,像在游戲;有人借酒壯膽,有人借酒澆愁,此時的出擊、牢騷、傾吐……充滿著宣泄的快感。

?情境3:買單

(1)敘述

需要買單的場合很多。摸皮夾子出來,感覺大家在看你,這時候以怎樣一種手勢抽出夾著的大票,是重要的。還要防止兩張夾在一起沒有捻開來,就用手指一捻,要做得優雅而不失風度,幾乎是不可能的。最煩的是找頭,點還是不點,是個問題;幾個硬幣落下來,撿還是不撿,也是個問題。這時候刷卡真的是好主意,用兩只手指夾住卡,指向收銀員。人家只知道你是有錢的,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有多少錢——這便是買單的最高境界了。人永遠要為什么而付出,買單的時候,再瀟灑其實也只有達到這樣一個效果,但這一瞬付出的除了金錢,還有其他。

(2)感受

感覺被人掏了一下:實力雄厚的,感覺輕輕的,撓一下;實力單薄的,感覺重重的,掏空了,便赤條條地走。生活便是裝滿,掏空,再去裝,再掏空,如此而已。付出的時候,就當是感冒,擤了一把鼻涕??傆幸惶?,被掏空,就是這一刻,搓手。

(3)透鏡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狀態,重要是面對自卑的態度,超越了它,你的心理就得到發展;被它壓垮了,自暴自棄,你的心理就萎縮、扭曲乃至病態。中國人的心理中最特色的一個現象就是“面子”,而在面子背后,常常是群體壓力之下的自卑感在作祟。

?情境4:加速

(1)敘述

拔地而起的瞬間,關于飛機失事的報道不合時宜地涌入大腦,于是拼命回憶那些空難幸存者的口述,希望從中汲取經驗,提高自己的生還幾率。等飛到高空安全層,見鄰座一副死里逃生狀,正要戲謔兩句,發現自己憋氣太久,說不出話來。汽車啟動的一瞬,比大腦更先感覺到加速度的是心臟,如果速度足夠快,就能真切感受到心臟對重力的克服。一個厭倦生命而又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足夠勇氣自殺的人,可以通過過山車來檢驗,如果非常享受急速沖向地面的過程,那么生命還值得留戀。

(2)感受

起飛和加速,即便經歷過很多次,也依然是很獨特的生命體驗。在那樣的瞬間,日常生存狀態的屏障被打破,我們失去了慣常的平衡與安全感,處在完全異己的外界力量控制下,本能地預感到危險,覺得害怕。而對神經堅強的人來說,克服恐懼有時也會轉化為相反的刺激,帶來快感,比如賽車。

(3)透鏡

不尋常的經驗就能構成一種刺激。刺激是中性的,作用于不同的個體,帶去不同的反應:有人覺得有強刺激,有人認為是弱刺激;有人相當享受,有人非常排斥。以安全為重的人永遠都無法了解那些拿自己的生命來冒險的人的想法,而對后者來說前者平淡的生活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這里無所謂對錯,有的只是先天的神經類型和后天的生活方式。

?情境5:排隊

(1)敘述

在這個崇尚排隊的時代,比起大學食堂里的長蛇陣比薩店門外的長龍毫不遜色。排隊的焦慮地偷窺著那些心滿意足饕餮者,胃里似乎也起了某些化學反應。不要說銀行郵局,餐飲場所的廁所也常常是排隊者云集的。初時還是畢恭畢敬一副朝圣者的模樣,過了一會兒已不耐煩地抖抖腳,隊伍絲毫沒有加速消化,不耐煩就換成了慍怒的面孔,嘴里憤憤然冒出一兩聲,恨不得打倒一片奪門而入。更要命的是排隊領托福報名表,最早的前一天下午就排上了,到了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開領,隊伍早已順著樓梯蜿蜒到底層大廳,這時才來的,只有倒吸冷氣的份了。

(2)感受

人口的增長與排隊的長度成正比,等待已幾乎失去了美好期待的內涵,而被無奈、失望甚至憤怒重新定義。這樣揮霍時間是可恥的浪費,更令人恐慌的是不知不覺生命也就在這樣的排隊中流逝,而我們的隊伍又將蜿蜒到何方?

(3)透鏡

排隊意味著旺盛的需求。你為什么會追隨這種需求?是從眾心理還是其他什么原因?排隊意味著規則和秩序。人當然會希望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但是,如果沒有了規則和次序,是否更難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了呢?這是很矛盾的,可從理性層面來看,又確實是這樣的。所以,你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結果,只是希望更公平些(比如沒人插隊)、服務更好些(比如提供座椅),諸如此類。

?情境6:遺忘

(1)敘述

早晨出門,理了N遍的皮包還是少了一樣東西,無論是進門法寶鑰匙,還是買路錢包,心情都會在瞬間沉下來。抱怨自己記性的同時會有一絲沮喪,懷疑自己是否老之將至。有時突然怎么也想不起好友生日究竟是12號還是21號,準備的禮物尷尬地不知該在何時出手,于是又多了一件送不出去的禮物。最無能為力的是忘記名字,這個明星的名字明明呼之欲出,浮在眼前的形象也栩栩如生,偏偏舌頭打了結!更狼狽的是怎么都記不起站在面前寒暄長短的人是誰,訕訕一笑,拉東扯西地應付過關,一轉身——哦,這不是我老公的舅舅么!

(2)感受

  • 有意識的遺忘往往適得其反:本以為忘掉某些東西,心靈不至于那么疲憊不堪,而實際卻記得清清楚楚。
  • 無意識的遺忘,常常成為一個缺憾:不該遺忘的對于記憶始終是一種挑戰,而最令人氣憤的莫過于該記住的還是沒有記住,而且總是在最需要記住的時候。這一刻,遺忘成了一種焦慮病。

(3)透鏡

遺忘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心理現象。信息太多或者太久遠而被遺忘,這很自然。但如果追入深層次的心理,為什么有些信息我們很快就會忘(比如媽媽的叮囑),而有些信息我們一輩子都忘不了(比如初戀情人)。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動機性遺忘”的現象,說的是:有時我們為什么那么快就會遺忘,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根本就沒想過要記住它;甚至當我們的意識在努力記憶的時候,潛意識卻在努力地將這類記憶抹去。

?情境7:電話斷線

(1)敘述

路上打移動電話常常出狀況:轉過一個街角,或是車行經過一幢大廈,突然電話聲音就消失了。口沫橫飛頓止,眉飛色舞不見,一臉茫然地對著傳音的小孔:“喂!喂!——”疑惑地看看電話的眼睛鼻子還在不在,“怎么搞的?”于是停了步,拉開天線豎起電話的耳朵,把音量調到最大,拿著電話原地轉圈,像是接收發報一樣找尋丟失的電波。有時電話講到一半,多了一個聲音,于是三方同時哇啦哇啦,“你是誰啊?”往往浪費了十幾秒鐘以后,大家只好無奈地掛掉電話來結束混亂,再重撥號碼重新取得聯系。

(2)感受

電話斷線、串線的瞬間,高速運轉的一切都打了個格楞,話題思緒仿佛掉入了線團,一片混亂,一切溝通只好從原點重新開始,電話好不好、信號有沒有、號碼對不對、對方是誰……聯系的重建仿佛是自己和世界的關系的重構。聯系即刻恢復倒還安心,要是中斷一段時間難免讓人“胸悶”,有時故障往往莫名其妙地降臨,又莫名其妙地自己痊愈,叫人不免對電子機械隔膜起來。

(3)透鏡

心理學有個格式塔心理學流派。所謂“格式塔”是指人感覺和意識中整合的能力和傾向,比如我們可以憑借一些字的部分猜測到它們的整體;比如阿Q會努力將畫押的圓畫得更圓……中斷、打亂、插入、意外往往會讓人產生煩躁,感到壓力和不滿。但人生就是如此,追求完美的人會過得很不愉快。心理學將追求完美作為主要的非理性觀念之一,因而鄭板橋會說“難得糊涂”。

情境8:電腦死機

(1)敘述

電腦死機往往總是發生在最不該發生的時刻。鍵盤上十指飛動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地打出行云流水般的行行字跡……突然屏幕一閃而黑,主機箱也“撲”的一聲沒了氣?!鞍?!——”死了!我的文章!我的圖片!胸中一空,悲從中來,辛苦一晚就在瞬間化為烏有!馬上重新啟動,急不可耐地狂按鼠標,在文件夾里尋尋覓覓——沒有,沒有!一股抑郁之氣郁結胸口,幾乎要吐出血來。還有正在邀游網上的,突然鼠標發出“嗶嗶嗶”的聲音,“啪啪啪”地狂按回車,沒用!Ctrl+Alt+Del,沒用!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找到的網頁被藍屏吞掉……

(2)感受

死機的一剎那,仿佛被人從背后捅了一刀,不是被搶光了心血,就是從高速公路上被撞了下來,一下子成了沒有“歷史”的人。面對死了一樣的藍屏、黑屏,仿佛是對著自己夭折的孩子。還有碰上硬盤突然壞掉的,仿佛被人拆了家一樣,一瞬間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此時的悔恨交加、絕望茫然遠遠超過心痛,咬牙切齒的咒罵也無濟于事。

(3)透鏡

點評到這里,我下意識地存了一下盤。意外的喪失確實感覺不好。所以,我很少見到因為甩了別人來心理咨詢的,而通常是被戀人甩了的。因此,安全意識是很重要的,要有所留意、有所措施才行。不過,太過分也不行,中國人非常強調平衡,比如陰陽的平衡,但平衡又往往是不容易的……

情境9:氣氛隔閡

(1)敘述

老遠就聽到同事的高談闊論與肆無忌憚的笑,躡手躡腳一路輕盈急于得到同樣的分享,殊不知真的出現后,還沒等回過神來,原先熱鬧的喧嘩與騷動已大驚失色,說了半句的把后半句硬生生咽下了肚,笑了一半的把另一半訕訕地藏進發根,抬頭望著門口的眼神忽閃轉向別處。一切突然180度大轉彎,原本自己臉上充沛的表情一時間不知往哪擱,一張半開的嘴至此只能偃旗息鼓。沖進擁擠的地鐵、電梯,門關上的一刻才發現每個人都面朝外地看著自己,一時失措地轉身研究起墻壁上的廣告來。

(2)感受

最怕就是和別人不同,旁人異樣的目光往往引起對自身形象的懷疑,在別人眼光“殺人”的時候,自己的信心也蕩然無存,心里的什么東西裂了一道縫。當和諧的人際關系PH值發生偏差,不合諧音符給雙方造成無形的壓力,往往性情懦弱的便頓時沉默、憂郁起來。

(3)透鏡

想進入而遭拒絕會構成心理壓力,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上稱為人際距離的不對稱性,包括雙向心理距離的不對稱、實際心理距離與認知距離的不對稱等。所以,你有情而她無意,甚至還有瓜田李下的刻意回避。氣氛的隔閡如同無形的墻,多次撞墻之后,即使你不是個內向的人也會慢慢變得淡漠、孤僻,因為你不想屢屢受傷。

情境10:地下鐵里的浮光掠影

(1)敘述

地鐵的車站永遠是擁擠的。人群中,買票、等車、彼此擦身,然后上車。輕微搖晃的車廂,令人暈眩的煙塵,一兩張熟悉的陌生面孔矜持地緘默著;無論車廂溫度如何溫暖,從黑暗的隧道呼嘯而來的風聲都帶著一股凜冽之氣;嗅著身邊莫名的混雜的體味,瞥見隧道里若有若無的輕微的反光。站臺的明亮和隧道的陰暗直如晝夜更替,地鐵里的人成了體內之物,到站穿過玻璃窗窺視他者,運動中照著玻璃窗窺視自己人,突然而至的轉彎和報站聲會打斷兩三個人的竊竊交談和自己的臆想,就像鬧鐘喚醒我們的夢。

(2)感受

地鐵是一個矛盾的載體。在城市的最深處,地鐵乘載著無數匆忙而孤獨的靈魂,疾速穿行。它以最夢幻的方式和過程實現了最現實的目的。而無數種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的相互碰撞,人與人之間曖昧而迷離的交往與擦身——或等待,或錯失,或無所依憑——對孤獨的現代都市人充滿著謎一樣的魅惑力。

(3)透鏡

地下交通的空間環境允許在緊密的物理空間中保持心理空間的距離。地鐵里的交流大多為肢體語言,對有些有語言交流動機的人而言這又會構成另一種壓力。有人因此感慨現代人心理上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實在太敏感了。

彩蛋:兒子的選擇

有一對父母要給兒子報培訓班,父親說:“給兒子報個圍棋班,開發開發智力。”母親說:“給兒子報個柔道班,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自衛。”父親和母親各執己見,吵了起來,最后還大打出手;兒子聽到吵鬧聲,來到客廳,這時母親正一把將父親推倒在地上;兒子見此情景,一臉無奈地說:“我看還是學柔道吧,起碼打起來不會像爸爸那樣吃虧。”

站在天堂看地獄,人生就象情景劇,站在地獄看天堂,為誰辛苦為誰忙;你從一段情景中走出來,又步入另一個情景,你還是你,不過,你已經是一個不同的人了。

-End-

 

作者:水伯,stygoogle創始人,《消費者洞察指引》作者

本文由 @水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