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鄙視鏈”是自我麻醉的精神鴉片
看著傳統互聯網鄙視鏈的瞬間崩塌,大數據時代的流量殺手傲嬌地說:“消滅你、但與你無關”
網絡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家人圍著6歲的女孩問她的理想。
女孩說:“想當醫生;”
外婆說:“醫生好,社會地位高;”
奶奶說:”待遇也不錯;“
爺爺說:“除了工資還有其他的收入呢!”
外公說:“更重要的是以后找對象方便;”
我聽后,滿意地問女兒:“為什么想當醫生;”
女兒說:“不是說醫生可以治病救人嗎?”
大家一聽都面面相覷、相對無語;以鄙視鏈頂端來定義幸福和成功是多么可笑,因為鄙視鏈及其信奉的標準本就是狹隘的、虛妄的、被蒙蔽的;你鄙視別人,一開始并沒有錯,這是出于你本身的反應,但是倘若你是這樣的情況?比如:“你鄙視一次,別人還是這樣,你又鄙視一次,別人繼續還是這樣,你再鄙視一次,別人仍然還是這樣,如果你還繼續鄙視?那么你就真的要該好好地鄙視、鄙視自己了!”
雖然鄙視鏈只是一種說法,更不意味著準確,但鄙視鏈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鄙視鏈的本質是什么,它是如何產生的?鄙視鏈的流行又反映了人們怎樣的心態?它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樣的?
一、“鄙視鏈”的本質:自我麻醉的精神鴉片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被密密麻麻的“鄙視鏈”裹挾,“鄙視鏈”無處不在,構成了這個時代的隱形意識形態;“鄙視鏈”的搭建模仿了食物鏈,但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是客觀存在,而“鄙視鏈”純粹存在于主觀層面,正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言,人類的主觀意識往往就是有力的現實;鄙視是一種古老的心理現象,它用以區分他者,進而構建自身,歷史上的“鄙視鏈”并不罕見,大都基于地域和族群,今天的“鄙視鏈”則在種類上極大豐富,比如“學校鄙視鏈”“相親鄙視鏈”等。
1、什么是“鄙視鏈”
“鄙視鏈”是當今網絡社會反映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在名字和內涵上,它與“食物鏈”有異曲同工之處,“鄙視鏈”就像一個等級制度,擁有越“高級”的品位、愛好或產品的人,能鄙視他們以下等級的人,似乎每個人都逃不了鄙視與被鄙視的目光,并用“>”代“看不起”的意思。
有分析指出,“鄙視”心理多源于智商優越感、年齡優越感、時尚優越感、原創優越感、品位優越感等,“鄙視鏈”的延伸很廣,網友根據生活體驗,提出了五花八門的符合基本原則的“鄙視鏈”,比如,玩豆瓣的人鄙視玩天涯的人,看英劇的人鄙視看美劇的人……;在這場網絡狂歡中,有人調侃自己處在“鄙視鏈”的高層,享受著它帶來的優越感,但同時,也有人在理性思考,“鄙視鏈”宣稱的不平等,是把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2、“鄙視鏈”是自我麻醉的精神鴉片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鄙視鏈”雖然總被說得玄之又玄,但占據“鄙視鏈”頂端常常是一件毫不費力的事,拿地域來說,一個人憑借出生地就能“天然地”鄙視別人;“鄙視鏈”是自我麻醉的精神鴉片,借助“鄙視鏈”,一個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就感、滿足感、虛榮心,什么都不付出就能享受高人一等的感覺??梢粋€人的夢想如果由“鄙視鏈”就能喂飽,那實在是可悲;只有自己動手掙到的東西,才是值得驕傲的資本,拿著既定的、先天的、他人的東西來炫耀,都是十足的可憐蟲和失敗者,一個人如果相信“鄙視鏈”就是一切,那么就相當于承認“鄙視鏈”之外的能力為零;古人說:“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丑?!币粋€人的修養高低可以從他對待弱者的態度上看出來,強而有愛,富而有禮,才令人尊敬,否則錢再多也是無教養的庸俗之人。
前段時間,在南京玄武湖附近,環衛工王師傅在清掃道路時,小腿被狗咬傷,上前找狗主人評理,卻遭到對方毆打,目擊者稱,狗主人邊打邊對王師傅喊“你就配掃地,你兒子也就配掃地?!惫分魅说膰虖埧裢蜔o禮背德令人憤慨;近年來,辱罵毆打環衛工人的事件屢有發生,但比辱罵更傷人的不是他們的罵人話有多臟,而是這些人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的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仿佛環衛工作是一種賤業,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天然地比別人低;或許,如果王師傅不是整天與垃圾打交道的環衛工而是與狗主人工作環境類似的人,他是否敢于罵出這句話;“你就配掃地”的潛臺詞是“你除了掃地這種低級工作別的什么也做不了,你這樣的人被狗咬了是活該,怎么還敢來找我理論?”顯然,辱罵與毆打的心理基礎來自狗主人自我構建的高人一等的意識,在這種意識里,低等人來找高等人理論就是對高等人的冒犯,而是非曲直就全然不講了,這個人的行為是否就像剛剛吸食了過量的鴉片,還有比這更荒謬的行為嗎?
二、“鄙視鏈”現象產生的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鄙視鏈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都對其缺點有大概的認知,然而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其合理性如何?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或哲學方面入手分析:
1、”鄙視鏈”的成因以及背后的邏輯
歐洲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弗爾(Henry Tajfel)在1986年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為我們提供很好的詮釋:Tajfel和他的同事將數位十四五歲的男孩作為參與測試者帶進實驗室,讓他們觀看了名叫Klee和Kandinsky的兩人畫作幻燈片,隨后告知這些男孩,實驗者會根據對這些畫的偏好將他們分為兩組,分組完畢以后,孩子們分別被單獨帶入一個小隔間,并被要求將實驗者發放的虛擬貨幣分發給兩個組中的其他成員,他們知道的信息只有那些男孩是屬于哪個組的,以及屬于那個人的一個代碼;有趣的是,相對于其他組成員,孩子們在分發虛擬貨幣時幾乎都會更偏向于自己組的同伴,在之后的其他組實驗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但關于這項實驗最為令人費解的一點在于,這些孩子從偏袒自己這組的行為中完全無法得到任何好處,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左右他們的決定;不過Tajfel認為,還是有一些東西左右了男孩們的決定,那是一種非常微妙而又無比深刻的東西,即
“人們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之上的,換言之:你所屬群體的性質決定了你的身份。”
鑒于這種說法,我們希望成為地位高、形象良好的群體中的一員就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非常關鍵的一點在于,地位的高低是在比較中才能看得出來的,而知道自己所屬的群體高人一等,就勢必需要另外一組可以讓我們俯視的群體的存在;在這一基礎上,人們往往只需要一點點借口就可以形成群體,并且開始歧視不屬于這個群體的其他人;人們相信,一個群體和隨之形成的偏見有可能形成于很短的時間內,即使成員之間沒有面對面的交流,相互之間互不認識,甚至在他們的”群體”行為也沒有實際影響力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形成群體,即使他們從這個徒有形式的群體里完全無法獲得任何得失。
理論上,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優越之處,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群體必然會在不同維度上存在強弱之分,我們或許無法實現全局同意的鄙視鏈條,但在全社會范圍內,往往很容易形成優勢共識的鄙視鏈條,這時候重點就來了:如果這個維度恰好被普遍價值觀看中,就會有人將各個群體沿著這個維度進行排列,進而形成一個鏈狀結構,比如職業的鄙視鏈可能基于經濟收入,大學的鄙視鏈基于錄取分數;一個社會的鄙視鏈越多越龐雜,該社會的公平正義缺失越嚴重,因為真正孕育”鄙視”的,其實是恐懼。
2、鄙視為何只會組成單鏈形鏈條結構?
(1)阿羅悖論
- 鄙視為何會組成單鏈形鏈條結構?
- 為什么不是鄙視網狀結構?
- 為什么不是鄙視金字塔結構?
- 為什么不是鄙視環狀結構呢?
當我們希望集合多個行為者的意見,形成統一的群體行為時,我們就很容易遇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J·阿羅提出阿羅悖論(是指如果眾多的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會又有多種備選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滿意的結果),如此,我們就沒法形成公認的鄙視鏈條;有些人認為A值大于B值,所以鄙視B,有些人認為B值大于A值,所以鄙視A,那么在鄙視鏈條中,A和B究竟該如何排序呢?
(2)人們的偏好是單峰分布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無法實現全局同意的鄙視鏈條,但我們實際上也形成了優勢共識的鄙視鏈條,比如在職業中,我們認為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更好,在學科中,我們認為物理學比化學比生命科學更好,經濟學比社會學比文史哲等學科更好,如此鄙視鏈條結構的存在是如何解決阿羅不可能定理呢?其實,只要人們的偏好是單峰分布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規避阿羅悖論,實現集體意見的合理排序。
什么樣的偏好能形成單峰分布呢?通常來說,只要我們遵循固定的標準(意思是不要搞雙重標準)進行排序,那么偏好就是單峰的;也就是說,也許我們無法排出公認的美食排行榜,但如果僅僅依據食物的甜度進行排行,那么我們可以排出食物甜度排行榜,如果認為甜食就是美食的人占到相當比例,那么我們就能排出美食排行榜;同樣,只要我們遵循單一標準,就能排出鄙視序列,比如,我們以數學化程度為標準,就能拍出學科鄙視鏈,我們以收入為標準,就能排出職業鄙視鏈;如此,當我們觀察到社會上形成了鄙視鏈時,我們就可以推斷,有某種排序標準成了相當比例行為者的賦值模型的主要參考因素;而當沒有優勢排序標準出現時,就不會出現鄙視鏈,但可能出現其他形狀的鄙視結構,比如鄙視網。
3、互聯網興起后,優越感更加令人自大自卑
生活是多彩的,因為生活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的認知、行為模式都有其特點,如果不承認、不接納個體間差異,帶有偏見地看待生活,“鄙視鏈”自然就無處不在了;我們常說鄙視某某人,這是個體間的鄙視;但互聯網文化興起后,鄙視往往發生在群體間,這種群體鄙視,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
- 內群體偏好:認為自己所屬的群體更優越;
- 外群體歧視:貶低其他群體的價值。
(1)社會根源:社會滋生并維持鄙視態度
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是鄙視的根源,什么力量造成了不平等暫不討論,而一旦不平等存在,鄙視的態度可以幫助有權有勢的人將其特權合理化,比如,因為實行過奴隸制度,黑人被描述為“懶惰的、缺乏抱負的”,奴隸主就毫無愧疚地認為:正因為他們有這種特點,所以他們適合被奴役;即使在現今社會,社會地位已經發生變化,但鄙視依然存在,我們稱之為“自動偏見”:外顯態度可能隨教育發生巨大變化,內隱態度則徘徊不去;日常交往中,你一定不會表現出種族歧視,但如果要和不同種族的人結婚,你更愿意和黑人結婚還是和白人結婚?這里存在的就是種族鄙視鏈:黑人>白人>黃人。
(2)動機根源:感覺比他人優越
看英劇或者韓劇的人群并沒有明顯的社會地位的差別,鄙視從何而來?我們的祖先教會我們如何保護和滿足自己:在群體中生存。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會部分依據群體成員身份,并且認為我們的群體比較優秀,這有助于增強自尊、自我感覺良好;即使這個群體是僅根據駕駛證最后一位號碼將人歸入不同的群體,我們也會感覺到號碼匹配的伙伴之間有某種親密關系;群體相對而言規模較小、社會地位較低的時候,更容易表現出“內群體偏見”,也就是說即使是比較差的群體也會找理由鄙視更好的群體,是出于自尊的維護。
(3)認知根源:基本歸因錯誤
人們在解釋別人行為時,常常犯“基本歸因錯誤”:熱衷于將人們的行為歸結于他們的內在傾向,以至于不大理會那些重要的情景力量;這使得人們在解釋群體行為的時候會出現“利群偏差”,比如,群體內的人捐款會被解釋為“他是出于好心”,群體外的人捐款會被解釋為“他只是為了博得好感”,這種對于其他群體行為的歸因偏見也成為鄙視他人的有力支持;因此,有些鄙視鏈的存在來源于客觀的社會階級、制度、風氣,或具有客觀的優勢,另一些則出于維護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需求,這種態度又相當主觀,不是說你可以鄙視別人就說明你足夠優秀,或者你被別人鄙視就說明你真的很差,時刻保持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
所以,當你站在鄙視鏈的上游洋洋得意的時候,你要想一下,你真的有資格鄙視別人嗎?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套路玩的深,誰把誰當真,套路玩的好,誰比誰先跑?真正的快感來自征服,而不是自欺欺人的虛幻!
三、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流量不動聲色、不帶任何感情地制造了鄙視鏈的瞬間崩塌
鄙視鏈就是食物鏈,互聯網的信息平權并沒有消除認知差異帶來的群體隔閡,相反每個人的不安全感都加劇了,大家不自覺的站隊,尋找歸屬感,表現出來就是“我高雅,你低俗;我主流,你邊緣”的互懟,形成這種大V壟斷、文青主導的互聯網話語權體系,傳統互聯網的品位和審美是一種基于文化威權的單向傳播的自然產物;
但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內容分發和推薦機制的革命,在低成本、低門檻、實時互動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上,KOL和普羅大眾涇渭分明的壁壘歷史性的被消滅了,這就像十七世紀的歐洲,消滅騎士文化的不是塞萬提斯,而是前膛槍的普及,它有效抹平了訓練有素的騎士與毫無經驗平民之間的差別,就像一位貴族哀嘆的:最卑賤的手可以奪走最高貴的生命;在此環境下底層群體的情緒化表達就如火山般爆發了,流量推手的作用由民間文化的原生復刻,轉變為讓普羅大眾為自己的品位發聲;原本不同次元中相安無事的群體,第一次有了無法回避的現實交集,互聯網鄙視鏈每個領域的小眾優越都受到流量文化的強烈沖擊,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流量不動聲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展示威力:
1、傳統互聯網信息傳遞鏈的斷裂
從天涯到豆瓣,從知乎到簡書,從微博到微信公號,傳統互聯網就是各路牛人進行單向信息傳遞的載體,所謂互動更多是膜拜,但算法主導的流量時代誘發了用戶需求的劇變,內容傳播的門檻前所未有的降低,以往的受眾則被推上前臺;這帶來兩個根本性變化:
- 首先,信息質量不再是傳播的唯一驅動力,爆紅不再需要知識儲備的背書。雖然豆瓣劇評里仍然充斥著文青式的長篇大論,知乎大V仍然在討論“如何評價XXX”,但在與跟貼和彈幕的毒舌式嘴炮面前已經力不從心;
- 其次,技術進化使得有時代感的不再是內容本身,而是承載內容的介質,因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支配碎片化時間的方式都變了。
2、互聯網鄙視鏈的崩潰
互聯網鄙視鏈的崩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過輸出知識和觀點緩慢聚粉的時代過去了,那時的大V或多或少都有鮮明的個人烙印,不肯屈從和迎合,而草根文化的粉絲養成和爆款制造就要高效得多。
(1)粉絲養成
十多年前的泰劇《鳳凰血》就以豪門恩怨式故事在中國火了一把,泰劇整體而言還是很陌生;但近年泰劇本土化韓國IP的精髓后,改用邊播邊拍、緊跟市場的制作方式,加上高投入的精品戰略,很快就打造出相同顏值、不同氣質的泰范兒,在故事設置和人物塑造上,泰劇精明的完成了英美日韓腐劇的BL向轉化,不再挑戰“高度對人民負責”的廣電部門,又最大限度的取悅了粉絲,有22萬會員的百度“泰劇”吧里,已經有2000多萬貼子,說明活躍度正以不成比例的幾何級數暴增,粉絲養成階段已經提前完成。
(2)爆款制造
在草根流行文化的崛起中,快手和B站取代了豆瓣等老一輩的互聯網文化風向標,越來越具備獨立制造爆款的能力,以B站最火泰劇《魔幻天使》為例,280多萬的播放量,但在豆瓣上只有1600多人打分,總共800多條短評;另一部翻拍韓劇的泰劇《宮》,在騰訊視頻有4億播放量,但豆瓣只有620人打分,200多條短評,如今的豆瓣仍然可以給《岡仁波齊》、《摔跤吧,爸爸》之類的暖心神作背書,仍然可以給諾蘭的燒腦大片助陣,小組中依舊藏龍臥虎,但嚴格來說,它所能代表、所能反映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都在逝去;如果說互聯網鄙視鏈的兩端,過去曾經有過羨慕和輕慢,膜拜與嘲笑的話,如今不管在精神還是氣質上都形同陌路了。
3、流量對內容消費的反詰
編譯年中,中國最重要報紙的官微發表了一篇名為《新聞莫被算法“綁架”》的文章,標靶雖然瞄準的是某款算法至上的新聞APP,但其中對低俗內容泛濫的擔憂不失為算法時代最具技術范兒的反詰。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正將平臺上的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串連起來,比過去更緊密,更精準也更高效,這讓很多人擔心會助長亞文化的盛行,但在無法干預的用戶需求面前,媒體所能做的也只是呼吁;然而反向的設論也成立,平臺又有什么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替用戶選擇內容呢?這就像豆瓣文青雖然痛心疾首,也不能把《鄉村愛情故事》的觀眾送去欣賞《2001太空漫游》一樣,更不能把陶醉在刀劍山河、逆天改命中的喊麥歌迷送去品味平克·弗洛伊德;恁心而論,互聯網鄙視鏈的兩端都有了自己的舞臺,不能彼此欣賞,就相忘于江湖吧!
四、“鄙視鏈”在大數據時代,青年圈層中已演變成一種自嘲表達
傳統互聯網的品位和審美是一種基于文化威權的單向傳播,鄙視鏈背后是年齡、閱歷、視野、知識儲備等構成的信息代差,在社交媒體興盛,傳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其對時尚潮流的掌控力正被流量削弱。相反,草根文化所欣賞和擅長的隨意化、情緒化、吐槽化表達成為主流,助長了魔性、鬼畜式內容的登堂入室。
1、這究竟是流行文化的正常迭代還是欣賞情趣的逆淘汰
豆瓣的冷門高分文藝片榜單一向是互聯網裝X指南,如今也受到印度、波蘭、智利、土耳其神片的輪番暴擊,韓劇之后,原本在鄙視鏈末端的泰劇神速霸屏,十幾年前《安娜與國王》里,周潤發七分褲的暹羅國王扮相還被吐槽,如今日漫主戰場的B站熱播劇前10名已有7個是泰劇,泰粉群體初步形成,新劇《一年生》的應援會已然一票難求。
流量本身也是一種威懾,在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平臺上,“快手為什么惹人嫌”的論戰雖然空前激烈,批評者最多也只是感嘆6.74億農村群體精神世界的荒蕪,卻再不敢表達任何形式的文化或道德優越,多數人不得不接受快手的官方說法,尊重“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年輕人,這在豆瓣們的小清新時代是不可想象的;老派文青那種不愿被別人目光所左右、以平庸為恥的光榮孤立和精神勝利法已被洶涌的流量洪水擊得粉碎。
2、小眾品位鄙視鏈的崩塌中,還有顏值的逆襲
東亞審美中“顏即正義”的基因有嚴肅的文化傳承,曹操某次接見匈奴使者,深恐相貌不夠威嚴,就找了個替身,自己在旁持刀侍立,后來有人問匈奴使者:魏王何許人也?使者答道:魏王“雅望非?!保蛔降墩叻綖檎嬗⑿?;今天網紅臉的普及說明人類已經進化到不能容忍第二眼美女的階段,大眼、高鼻、尖下巴配上萬能的45度視角,顏值就這么不加思考的標準化了;只消到B站逛一下,就知道雪白粉嫩的CE多受歡迎,每有水蜜桃的視頻出現,彈幕里就少女心泛濫,甚至10年前的老片《保姆日記》都被刷爆。
顏控表面上是視頻主導互聯網內容傳播的產物,但實際上就是新晉網紅叫板知識大V的一種手段,必展到頂峰,就是彈幕里有人“義正辭嚴”的質問:羅振宇、高曉松這種肥胖的中年男人是怎么火起來的?然而,快手式殺馬特文化和直播網紅顏控審美的崛起,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中國流行文化圈層的割裂。
3、“鄙視鏈”在互聯網時代,青年圈層中已演變成一種自嘲表達
然而,鄙視雖然是個負面詞,但用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尤其是青年圈層,已經不同于以往的歧視、蔑視之意,而是一種戲謔與自嘲,鄙視鏈并不是帶有階級優越感的真正鄙視,而是年輕人特有的自黑自嘲的語言表達特色,通過洞察青年朋友圈,揭示二次元、格斗等青年圈層文化的鄙視鏈現象。
(1)二次元也有鄙視鏈
隨著A站B站的大眾化,二次元不再是一個神秘的詞匯,并深受很多90后年輕人的喜愛。有資料顯示,在微博平臺上,女性對二次元關注度明顯高于男性,65.29%的占比優勢基本可表明女性是二次元的主要受眾;在二次元Cosplay群體中,女孩占比高達65%,而在僅有的35%的男性中,80%的人都化妝,但是,同為二次元群體,在動漫觀看中,也存在著“鄙視鏈”現象;報告顯示,動漫鄙視鏈中,懷舊廚>閉嘴廚>民工廚>國產廚,所謂閉嘴廚,即非常完美的漫畫,一旦有人噴就會讓他閉嘴,其中日漫占比70%,國漫15%,當然,這條鄙視鏈很容易理解,懷舊廚作為80后、90后的回憶,幾乎占據他們70%的童年動漫時光,因此最受喜愛追捧,而民工廚和國產廚則因大眾化和稍顯幼稚不幸的成為了鄙視鏈的底層。
(2)30%的WWE觀眾并不懂規則,UFC群體驕傲的站在鄙視鏈頂端
作為競技類項目,格斗可以說是比較小眾的文化,如果說二次元、動漫圈的鄙視鏈還較為熟知,那么格斗圈層這類小眾領域的鄙視鏈則大多數時候被人們忽略了,漫畫中格斗圈層被形象地喻為格斗國,在這個流行格斗的國家里,也有著獨特的鄙視鏈:“UFC>WWE>散打>拳擊>泰拳>太極”,在格斗圈層中,WWE是很多人的愛好,漫畫幽默指出連特朗普都常去WWE,當然,挨打是他的常態,更有趣的是,調查發現,WWE觀眾中,有30%并不懂格斗規則,更有25%的人不知道這是為了觀賞而進行的合理假摔,而這個國家的格斗終極技能是KO奧義;
(3)星座圈鄙視鏈,處女座一生黑
說到星座,可能是最為人熟知的領域了,即便是不懂星座的人,對于天蝎座腹黑,射手座花心,處女座很作的言論也早已爛熟于耳,很顯然,處女座被黑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因潔癖、強迫癥而產生的瘋狂,甚至讓很多處女座走上了自黑的道路,最后更是直接指出,80%的處女座都有強迫癥,而這恰恰是他們被黑的根源;
對青年圈層的鄙視鏈現象的闡述,揭示了這種鄙視鏈的真正含義,實際上,青年圈層鄙視鏈并非傳統鄙視鏈中的階級歧視,而是青年人群的一種略帶調侃意味的網絡亞文化,它首先是一種小眾領域的文化現象,反映了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在年輕人眼中,越小眾越獨特,就越喜歡越驕傲;其次,這種鄙視鏈也并非真的鄙視,而是一種圈內自黑自嘲,自娛自樂的獨特方式,無可厚非,也無需詬??;身處同一片比特世界的我們,裹挾著鄙視鏈暴力和與之對立的網絡暴力,在喧囂的是非判斷中,你迷失初心了嗎?
彩蛋:你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鄙視你的人
你做的對,有人嫉妒你;你做的錯,有人嘲笑你;你做的少,有人鄙視你;你做的多,有人責難你;你高高在上,有人說不接地氣;你和藹可親,有人說智商不夠;你活著,他們說趕緊死;你死了,他們還要在墓碑上踹一腳;“負能量人”無處不在,對付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好自己的路,別人愛咋咋說去!很多人根本沒有自己的觀點和品味,他們只是想順著鄙視鏈往上爬;當你遭遇打擊,甚至身敗名裂的時候,不必看你周遭的人,因為那些眼光里有嘲笑、有辱罵,只會對你造成更大的傷害;但也別停下腳步,因為四周的人會借機一擁而上修理你,你只需盯著眼前的路,朝你心中的山頭勇往直前;漸漸,罵你的人被你拋在身后,當你從高處俯視他們,那些鄙視的眼神就成為了仰望!
-End-
#專欄作家#
水伯, 微信公眾號:SFA-0002,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断M者洞察指引》作者,stygoogle產品經理、創始人;首屆“贏在中國”獲獎選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僅僅幾個小白就改變了整個愛好者團體的形象,實在是太可怕了
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們,但還是要心存美好
精彩,贊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