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知乎、貼吧用戶心理分析

4 評論 21998 瀏覽 119 收藏 7 分鐘

豆瓣、知乎、貼吧用戶心理,你有什么樣的理解?

在分析心理之前先說說產品體驗。

  • 對于豆瓣:文青的聚集地,一般我平時看電影和買書之前我會先上豆瓣看下評分和大家的評價,便于區別內容質量。
  • 對于知乎:當我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時候我會上上面尋找答案,知乎的回答大多數屬于高質量靠譜的。
  • 貼吧的話:內容比較雜亂,人員魚龍混雜,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我比較少上貼吧。

你從這些產品中觀察到了哪些用戶心理,他們的表象是什么?

先說豆瓣、知乎、貼吧等社區類產品共通的幾點用戶心理:愛現心理,群體心理

表象:

愛現心理:作為一個內容產生的社區產品,大家為什么會想在上面發文章發帖子,因為想把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知道別人不道的東西發出來來獲取別人的贊同,當贊同的人多了自己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滿足感。這是社區類產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點贊文化”

群體心理:三種社區類產品的用戶定位現在其實已經比較清晰了。

比如豆瓣:定位在文藝青年,作為讀書電影音樂感受分享的社區,為了體現自己對文化追求,他們會分享自己讀書的感受,電影的感受,音樂的感受,為他們評分,他們給自己貼上標簽。

像知乎:定位在精英文化社區,里面是各種行業精英的聚集地,他們用自己的經驗經歷回答知乎上面的一些問題,在知乎上你總會覺得原來世界這么大,人可以這么牛,雖然其中有些可能是段子手,但是總體而言回答的內容比“各種知道”靠譜很多。

至于貼吧:定位在一種屌絲文化。你可以看到貼吧上有各種非主流信息,各種不良內容,因為貼吧信息刷新很快,好的貼吧需要吧主和管理來發現置頂,所以各個貼吧良莠不齊,瀏覽貼吧的用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沒有上面那兩個產品的高。又比如:李毅吧—好像就是屌絲文化的代名詞一樣。

再說一下三個社區各自比較典型的用戶心理:

知乎的幸存者偏差:簡單來說就是意見領袖的答案可以獲得很多贊同從而排在前面,但是意見領袖往往是處于階層和掌握的資源和普通人不一樣,所以導致他們的答案和真實社會有一定脫節,具有局限性。

來源知乎答案

表象:比如時尚類的,時尚思南,宋世泊,他們以男裝搭配在知乎上作為意見領袖。我也覺得他們發的搭配和合適很好看。但更多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普通人,你像他們發的那樣穿多少會有一種和自己身份不搭的感覺。

貼吧的攻擊心理:就是貼吧的用戶很愛爆吧,因為某一件事情就聚集在一起,然后去攻擊其他貼吧,利用軟件或者自己刷貼,造成其他貼吧不能正常運作。

表象:以前好像比較出名的是李毅吧vs李宇春吧,彼此價值觀不一樣,然后就開始進行各種互相攻擊。大家在破壞社區規則,發泄不滿,但卻感覺自己像在做正確的事情。

豆瓣的從眾心理:豆瓣讀書那些,底下有評論什么的,大家評論得一致了,你也會先入為主認為這書就是這樣。

表象:每個人都標榜自己的書評是客觀公正的評價,但多多少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比如有些雞湯文的書寫得其實也不錯,是作者真實經歷,但是讀者可能會看都沒看直接否定雞湯文。

問題2:針對愛現心理做的最經典的功能就是:點贊?。?!

只有別人的贊同才能充分激發用戶的愛現心理。

針對群體心理做的額外功能就是:用戶權限,各種等級

比如貼吧的管理員和各種炫酷的自起名字等級,只有這個群體資歷深的,對這個群體,這種文化有充分認同感,才可以做管理員,掌握各種刪帖,禁言,拉小黑屋的特權,他自然而然也會維護這個群體的利益,剔除其中不和諧因素。而你在這個群體混久了,才可以獲得各種炫酷的高級稱謂,這是種個人和群體文化的相互促進。

針對攻擊心理的功能就是:各種發帖的限制

貼吧增加了發帖難度,各種驗證,二維碼,發帖時間間隔,從而減少爆吧事件的發生,然而并沒有什么用,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者:羅舜偉?,最早一批小程序產品經理,經歷1600萬用戶小程序的從0到1,目前立足微信生態圈繼續探索中….

本文由 @羅舜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非常片面惹

    來自山西 回復
  2. 這種碎片化的想法也沒有具體梳理,發成文章不太合適吧

    來自陜西 回復
    1. 同意~

      來自湖南 回復
    2. 同意

      來自山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