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你是學習知識,不是做知識的搬運工
只有體系化的知識結構才能教導你思考問題、引導你洞察趨勢、指導你展開行動。
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當于174份報紙。而今天的一份報紙,信息量比17世紀一個普通英國人一生經歷都要豐富。
古人半部論語即可治天下,讀書考功名只須熟讀四書,而四書加起來不過區區5萬字。
但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可用知識每4年增加一倍,每天都有新知識、新概念、新領域出現。在一個每天都有讀不完的書、每天都有新術語把你搞到一頭霧水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顯然,如果你還在延用數千年來追求滾瓜爛熟的讀書方法,那么你的舊船票登不上21世紀這艘大船。傳統以記住知識為核心的學習方法已徹底過時,因為你根本就記不過來。
你必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應對今天層出不窮的新知識,避免在知識大爆炸年代手足無措。
學習的目標不再是記憶知識,而是搜索知識、并過濾、洞察、理解、使用。而知識要想有用,它就必須成體系。東鱗西爪碎片化的知識最多幫你成為一個知道分子,被別人夸上一句:懂得真多,僅此而已。
只有體系化的知識結構才能教導你思考問題、引導你洞察趨勢、指導你展開行動。
那么,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這就像是蓋樓,知識體系是一座大廈。
首先你得有充足的建筑材料——各式各樣的知識點。
然后你得將這些散亂而豐富的知識點,組織成一個有機有序的結構——隱性知識,它就像大廈背后一般人看不到的施工圖紙,以及使用說明書。
而在收集知識點、締造結構以前,你還得打好大廈的地基——元知識。
我們就用這樣一個金字塔模型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大廈。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立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處”。此第三境也。
這是王國維理解的做學問,也是建立知識體系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資訊,而是為了增進理解。
資訊太多有時和資訊太少一樣,對理解力而言都是一種障礙。所以在學習之前,你就要對自己、對知識有一個宏觀的認知,而不是一頭扎進書里埋頭就啃起來。
《魏略》載:
“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strong>
不要一上來就追求記住所有知識,而是要獨上高樓、觀其大略,這便是學習的第一境。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立高樓,望盡天涯路”。
1.?元知識
在學習以前,你首先要做之事不是認知你要學習的知識,而是要認知你自己。
你必先了解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的興趣所在、你的長處為何、你有什么問題與不足、你需要提升何種技能、你學習的意圖是什么。
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因為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領你。對解答的渴求是學習的根本動力。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識,讀書不加以選擇,沒有目標和規劃,隨興之所致東看一本西看一本,不管逮到一本什么書就開始讀,并且最可怕的是——還讀得極其認真,還做詳細的思維導圖,花時間慢慢啃,就差把整本書背下來了。
這哪叫讀書啊?這叫給書當奴隸,給書的作者搬磚。你不是在學習知識,你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這樣的事情,你說他吧,他還覺得很委屈——搬磚也是很累很辛苦啊,但是連一層樓都蓋不起來。
在搭建知識體系這件事上,你要做的是建筑師,而不是搬磚工。
其次,要了解你學習的對象。
你要學習什么、這一學科有什么特性、它又與什么學科關聯在一起、它包含哪些部分,要對學習對象有一個整體認識。
這才有助制定你的學習策略,并不斷基于現實檢視你的學習成果和進度。
即便是消遣閱讀也不例外。
大學時我對西方文學興趣濃重,計劃讀一些歐美經典小說。但當時我對西方文學不了解,也不知道該從圖書館借什么書。
那么,我先借了兩本西方文學史來,了解整個西方文學的淵流和走向,不同時期的文學流派,涌現了哪些經典作家和代表作,及每位作家的生平經歷和思想傾向(這些都會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這是一本20世紀的西方文學史)
對照著西方文學史,我就知道該借什么小說不該借什么小說,哪些流派和作者需要速讀,哪些需要慢讀。這樣兩年下來,不僅對每位作家及其作品認知更深刻,對西方文學的整體脈絡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對于閱讀歐美小說這一課題來說,西方文學史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一個元知識。
在學習以前,當你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認知過程進行認知,那么這就是你的元知識。它是關乎知識的知識、思考的思考、學習的學習。
如果你能在學習以前,回答上面的兩個問題,掌握自己的元知識,那么在學習一開始,你就站在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為學習打好根基。
2. 知識源
知識的主要來源有三:書籍、網絡、導師。
書籍是人類最經典的知識存儲載體,尤其是經歷史檢驗而流傳下來的書,記錄著人類寶貴的思想火種、智慧密碼。
讀書的好處在于,寫一本書通常需要經過系統的思考和組織,書中知識會比較成體系、成邏輯。但書的短板在于,通過寫作、編輯、出版、上架銷售這個漫長周期,書中知識較為滯后。
所以讀書宜讀經典,暢銷書適當參考。
且現在新書越出越多,質量良莠不齊。如何選書就變得越發重要。張五常說他花在找書的時間遠勝讀書時間,因為真正值得讀的書很少。讀對一本書,你會判若兩人。而你讀那些垃圾書,自己也會變成垃圾。
比書更具時效的是網絡,去網上找你學習領域的最新論文、頂級高手的談話和文章,這些才代表一個學科、領域的前沿和趨勢。頂級高手今天一句話,也許過個一兩年就會變成幾本暢銷書內容。
所以論文和談話是第一手知識,書籍是二手知識。
你關注到這些,就比只讀書的人領先了一兩年。但并不是每個人的談話都是一手知識,更多人不過是綜合道聽途說和爛書之后的三手知識,聽這些三道販子的課還不如好好讀書。
網絡更是泥沙俱下的環境,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搜索到你想要的知識,并且在海量信息中洞察到本質和趨勢,就愈加重要。
這是對學習力的新要求,你要具備的不是記憶知識的能力,而是搜索&過濾&洞察&理解知識的能力。
導師并不是用來教你知識的。
導師要做的事只有兩件:一是引導你思考,幫助你建立知識框架和邏輯;二是監測你的表現,幫你確定你在哪些地方做得不足,為你的行為提供反饋。
在廣告公司,我從不教自己的下屬具體文案技巧和方法,而是告訴他們當你面對一個產品時,你應該從哪個角度切入去寫,為什么要這么寫,也就是文案思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灌輸知識是最無用的教法。
找導師當然要找高手,因為導師只能教你達到他曾達到過的水平,再往后就得看你自己修行。但遺憾的是,一個行業里的高手本就不多,愿意教人的更少,愿意教還懂得怎么教的簡直鳳毛麟角。
碰上了那是你的運氣,你就跟著好好學。碰不上也沒關系,畢竟學習這件事最主要還是靠自己。
從書里學系統知識,從網絡學趨勢,從導師學思考邏輯,這就是學習的三個主要來源。
3. 知識黃金圓環
閱讀的核心不是記憶,而是提出問題。主動的閱讀就是能提出問題的閱讀。
讀一本書,你首先要問:
這本書整體上在談什么?作者主要持什么觀點?他是怎么得出結論的?他講的有沒有道理?
這就是說,在學習任何知識之前,不要馬上試圖記住所有知識,不要一上來只關注別人講了什么(what)。
在此之前,你要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講(why),圍繞其主題,他的目的和理念是什么,然后是他的邏輯,他是怎樣得出他的結論和核心觀點的(how)。
why-how-what,理念-邏輯-知識,這就是知識的黃金圓環。
理解了why和how之后,你才能更深層次、更系統的理解what,理解別人在輸出什么。否則只關注到what層面,浪費大量時間去做思維導圖,試圖記住所有知識點,這就是最笨的學習方法,跟死記硬背沒什么區別。
中學時期我的數學成績頗好,而我學數學的秘訣很簡單,從來不做題,做什么呢?
抄書——每次考試前就把數學書抄一遍。
你說數學書有什么好抄的?數學恐怕是最不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定理就那么幾條。
我抄的其實是每個定理的推導過程和案例,這讓我知道這個定理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提出這條定理,它能解決什么問題。
在邊抄邊思考的過程中,你就會獲得解題思路,在考試面對考題時知道怎么應對。所以在我看來,數學是邏輯。而在其他人眼中,數學大概就是題海。
這個秘訣讓我受益良多,數學成績基本接近滿分。有不少同學問我怎么學數學,但他們聽完我說抄書以后面面相覷,還以為我在騙他們。
第二境
在理解自己、理解學習對象的基礎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刻意練習,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各種知識點,搞清楚你要學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學習本就不是聽歌追劇刷抖音一般輕松愉快,而刻意練習式的學習意味著你必須投入更多。
查理·芒格說,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讀書之多……就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p>
不主動去吃學習的苦,那就只能被動去吃生活的苦。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為第二境。
1.?關鍵詞
任一領域的學習,最重要的知識點,是該領域的基本概念和術語,搞懂這些才是學習的關鍵。
正如在讀書時,你要理解作者的核心觀點和概念,找出與作者共通的詞義(term)。
即發現書中關鍵詞——那些讓你頭痛的詞、作者強調的詞、與其他人爭辯的詞、專門用語、特殊詞匯……
搞懂關鍵詞,你才能讀懂作者主旨所在。就像傳統讀書,非常講究要找到文章的“文眼”,文眼就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顯示作者意圖、奠定全文基調、升華思想意境的詞語或句子。
宋代周敦頤寫《愛蓮說》,這個“愛”字就是文眼所在,為什么愛蓮呢,因為“蓮,花之君子者也”,蓮“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遠益清”,正是君子的品質。
讀懂了“愛”和“君子”,也就讀懂了《愛蓮說》,讀懂了周敦頤。
徐志斌的《小群效應》,是我在2017年讀的一本好書,徐老師是社群專家,這是他的系列談社群書籍。
那么毫無疑問,小群就是本書的重要概念。什么是小群、為什么是小群而不是大群、小群的小標準是什么、小群有什么大能量,搞懂小群這個關鍵詞你就讀懂了這本書。
雖然我讀的《小群效應》是紙質版,但讀完之后我就又買了一個電子版,用來干嗎呢?
檢索關鍵詞。
把書中提到“小群”的句子都搜出來再翻一遍,你能夠更清晰看到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和思想(順便也搜一下社群等幾個詞)。
這就是我喜歡電子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方便檢索關鍵詞。
2.?主題閱讀
當你找到了關鍵詞,那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關鍵詞)同時閱讀幾本書,并通過上網檢索,尋找與這個主題詞相關的文章和論文。
比如對于文案策劃來說,搞懂什么是營銷、什么是品牌,這就是最基礎的概念,最重要的關鍵詞,是你的知識體系中的基石。
但我也講過,品牌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個人對品牌的理解都不同,有形形色色的品牌定義和品牌理論。
要搞清楚何謂品牌,就要圍繞“品牌”這個關鍵詞,把主流的品牌理論,集中進行閱讀學習。
如最早提出品牌形象論的大衛·奧格威,他的《奧格威談廣告》《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大衛·艾克的三部曲《管理品牌資產》、《創建強勢品牌》、《品牌領導》,凱文·凱勒的《戰略品牌管理》,這些比較基本的書籍。
此外你還可以在上網檢索品牌動力金字塔(Brand Dynamics Pyramid)等模型、以及各大4A公司的一些品牌管理模型。
這一圈閱讀下來,你對品牌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
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某一本書,而是為了理解你的主題。
因此在學習之中,你要對你的主題有清楚判斷,確定哪些書要讀哪些不讀;你要讓作者跟隨你的思路,而不是你跟隨作者的思路;在閱讀中提出你的問題,讓書來幫你解答。
3. 知識最大公約數
主題閱讀最重要的,是為了對比分析。
比如上文提到圍繞品牌的主題閱讀,其目的不是讓你多了解幾個品牌理論,而是為了方便你把不同理論放在一起對比分析,比較異同。
異的部分,是大師們的各自創想。同的部分,則更可能觸及你所研究主題(品牌)的本質。
我把這個過程叫做:尋找知識的最大公約數。
就像4和6都能夠被2整除,那么2其實就是4和6共同的、最重要的屬性。
通過對比不同的品牌理論,我發現不同品牌理論的最大公約數是:
- 都承認品牌在人心起作用;
- 人心復雜,要根據人的心理模式把品牌劃成不同部分和層次。
于是我得出自己的結論:
品牌是一種心理現象,這才是品牌的本質。
既然品牌是在人心起作用,那么品牌就要依據消費者認知深化的過程去打造。
所以在我寫的一系列文章《品牌入門指南》《品牌進階指南》《10分58秒,讀懂三大品牌模型》《做品牌就是做社交》中,雖然提到了很多知識點,但首先這一切的前提是品牌基于人心——理解了這個前提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品牌,它比品牌三大作用、三大系統更能切準品牌的本質。
這也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知識黃金圓環——我為什么這樣講(why)的原因和理念是什么。
也是在得出這一結論后,我就不再滿足于閱讀品牌專業書,而是轉去研讀心理學,來更進一步理解品牌,并試圖搭建自己的品牌模型。
第三境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學習的一切還是顯性知識。
但知識的價值不在于它的顯性,而在于它的隱性。換言之,知識不是為了當別人提到它時,你答上一句——奧,我知道——以顯示自己的淵博。
知識的價值在于它充當你的幕后軍師,為你的行動提供方向、指引。
所謂隱性知識,就是使人們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實以及程序來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一般也被稱為策略知識。
真正的學習就是從顯性走向隱性,從知識走向行動。
培根曾有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而我的老板曾說過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知識并不是力量,使用知識才是力量。
只有將知識結合行動,在行動之中你才能看到知識的美妙之處。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處”,此為第三境。
1.?知識模型
當你通過主題閱讀,提取了核心知識點和關鍵詞,并通過對比分析,找到了知識的最大公約數,那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連點成線(connect the dots),將零碎知識點整合進一個知識模型。
你要相信,凡事背后必有邏輯。你一定可以找到隱藏在各種現象背后的方法論,找到能拎起眾多知識點的那根線——思維模型。
模型將各種零散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結,不僅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啟發你創造新的聯結,即思維方式(我們的大腦不就是神經元之間的密集聯結嗎?)
它是將你的知識上升到知識體系的骨架所在。只有將珍珠串成項鏈,你才能將它常帶身邊。
熱愛讀書的查理·芒格,一生從讀書中總結了100多個思維模型,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個。這些思維模型,就是指引他投資走向成功的瑰寶。
知識模型可以是金字塔層級式、可以是雙維度式象限,可以是線性演進式,可以是圓環式。
當你搭建了一個知識模型,就要用這個模型去解釋你身邊的各種現象,將這個模型代入各種事實和案例去進行驗證,在驗證模型是否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并對模型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
一旦你將自己的模型定型下來,你就擁有了一個指導行動的指南,你的知識就能發揮引領你思考和行動的最大用處。
2. 知識跨界
你在自己慣常的領域研究日深,有時你會陷入一種盲目而不自知。將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應用到已知領域,反而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知識不是孤立的存在,建立知識模型和尋找知識跨界,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新的思維方式,讓們更易于行動,更勇于創新。
其實創新本就是不同知識模塊間的跨界組合。
半衰期是物理學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數原子核發生衰落所需的時間,半衰期越長,衰變得越慢。
采銅在《精進》一書中,引入了半衰期概念用于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其原則是: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玩游戲、看綜藝,雖能帶來即時的強烈愉悅感,但無法持續、無法產生長期效果,半衰期很短。而長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讀書、背單詞、也比如讀我的公眾號哈哈,雖然半衰期很慢,它就可以累積和疊加,也許當時的收益值很少,甚至有點痛苦,但它可以傳遞下去,最終成為改變你人生的一塊小小基石。
將物理學中的半衰期引入學習和工作,這就是一種跨界,啟發你產生新的思考。我前面提到的知識最大公約數也是如此,它本來是個數學概念。
2012年,我在網上搜索品牌相關心理學知識時,無意之中找到臺灣著名傳播院校世新大學的一篇碩士論文——《約翰走路威士忌品牌原型研究》。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品牌原型,看完論文就對這個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就去讀論文中提到的幾本品牌原型參考書籍,那么到底什么是原型呢?
接著就是圍繞“原型”的主題閱讀。進一步得知原型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并在坎貝爾的神話學中發揚光大。
再然后又在電影編劇理論中發現了原型的身影,有為數眾多的好萊塢電影是基于神話學模型和心理原型來編造的,原型成為《星球大戰》《黑客帝國》《蝙蝠俠》等一大批電影的靈感之源。
后來美國心理學家卡羅·S·皮爾遜博士,又結合動機理論與原型理論總結出一套完整系統,來了解個體的性格特征。所以原型也成為探索自我人格與心靈成長,尋求個人內在覺醒的基礎。
作為心理學重要概念的“原型”,一力啟迪了神話學、品牌傳播、電影編劇三大領域。而神話、電影、品牌廣告,本來就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合部分。所以說,社會文化的形成,社會文化要想影響人、制造流行,最終要回到人的心理最底層——原型。
理解了原型,我對品牌的研究就從個體心理學走向社會心理學。它幫助我站在一個全新視角來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和流行文化,不管是電影還是廣告。
這就是知識跨界的價值所在,它創造全新的思維方式。
3.?知識行動力
寫到這里,知識體系的構建已經基本完成。此時你還剩最后一個問題要問:
(我讀的書、我在學的知識)與我有什么關系?
對于學到的知識,你一定要有所反饋。
如果你反對,那么你要給出你的理由。如果你贊同,那么你要有所行動。
如果你被一本書的作者說服了,同意他的觀點和他提出的方法,那么你就沒有理由不采取相應的觀念和行動。否則,這本書你就白讀了。
就算是讀小說也應如此,你應當將自己代入其中——如果當你面對書中主人公的境遇和處境,你會作何選擇和行動?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樣小說中的情節和時空才能進入你的人生,成為你的體驗,成為滋養你生命的養分。
來回顧一下知識體系的全流程:
最后,引用一句西塞羅的話與諸位共勉:
“只要一息尚存,就應該不斷學習,自我提高。”
一不小心又寫了7000多字……下篇我一定寫短一點……
上周一直在病中,沒來得及更文,抱歉了各位,本周繼續。
THE END.
作者:空手,廣東省廣告集團|策略群總監,微信公眾號:空手(ID:firesteal13)
本文由 @空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有很多亮點的句子,受益匪淺,多謝。但是整體邏輯感不甚清晰。
非常感謝作者的文字!早上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百度看到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您的文章,閱讀后非常震撼,這就是我想要找的。值得反反復復閱讀,再次感謝!
受教了,解惑!
感謝分享!解惑~
1
好棒,學習了
1.元知識:認識自己,認識對象,認識對象的載體
2.知識點:對象的內涵外延,對象的基本理論與框架,針對每一個關鍵點博覽群書(泛指),求同存異,引入深度思考
3.隱形知識:深度思考后的梳理總結,建立對象的理論模型,用實踐去修正,跨界創新
需細細品味
小生受教了,此番受益良多
不主動吃學習的苦,就會被動吃生活的苦
我的理解是:1、要有目地學習。2、帶著目的,系統化學習,得出研究結論。3、根據結論,幫助自己實現目的。
老師高見,需要多次研讀
受益頗多,但是感覺要運用起來的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做好。
真的很棒,處女留言給你了??
贊 是我目前在試圖總結方法論的進階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感謝授業解惑
贊
支持作者分享,是不是抽象出來可以理解成:1、先有宏觀視野,再刻意練習;2、先理信息來源,再各取所需;3、先建思維模型,再跨界創新。
很棒,容我細細品味幾遍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