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三年雜記2:從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經歷

4 評論 5042 瀏覽 16 收藏 12 分鐘

文章是為了記錄從2015年7月至今在阿里做社交的經歷而寫,文章會有兩個主線,一個是對業務的思考和回顧,一個是自己的成長;更多是總結回顧而非預測,但“知史以明鑒 查古以至今”。

我叫大琪,一個平凡的設計師,說普通呢,我和大多數設計師一樣,在為幾個元素的布局,幾個像素的間距而終日糾結,時間久了難免會覺得成就感極低,也會發發牢騷吐吐槽;說不普通呢,我從一入職就在做社交,的確是隨著阿里巴巴的社交產品一路成長起來的設計師,其中滋味也體會到了七七八八。

第一篇回顧:《社區三年雜記1:從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經歷》

社區到底要怎么做?老板要數據數據數據

不得不說,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產品已經踩了不少坑。PGC、UGC我們到底要怎么做?看看市場上的大環境。

微博剛開始是的時候是個社群的概念,大明星/達人/意見領袖在這個舞臺上充分表達自己,大批的路人因為可以和明星近距離的接觸而興奮,這種關系就這樣形成了。微博的轉發機制也很好的打通了內容流轉的通路,140文字的創作低門檻讓每個人都可以來兩句。每個微博號和關注者之間就漸漸形成了社群的概念,大家因為這個號傳達出來的價值觀聚在一起。

美拍最早是做工具的,拍幾個視頻鏡頭,美拍用模版把素材包裝的很像一個MV,充分滿足了大家的虛榮心,這個app就這樣被大眾所知道所使用,因為有工具技術的優勢變成了用戶必不可少的app,借由工具的用戶沉淀美拍最近幾年也順理成章的轉型做了社區。Ins的思路也是這樣,開始大家把它當作濾鏡工具,借著工具壁壘運營帶帶節奏上了社交的車。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時候刷屏的留白app,也是個典型的工具型app只是后來就沒有什么聲音了。

在開始思考如何做社區的時候,我們的社區里充滿了明星的資訊,互動寥寥無幾。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于是提升了資訊同步的速度,爭取比別家快,可是收效甚微。

于是設計團隊發起做了次用戶調研。

我們找到了粉絲里的各個角色,希望可以挖掘出痛點和訴求。參與調研的人有普通的粉絲,有粉頭兒和前線,通過兩輪的調研我們發現,明星在那兒粉絲在哪兒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粉絲追星就憑一腔熱情和對明星的愛??傮w來說,粉絲不需要止痛藥,只需要維他命。

但是就絕對沒有出路了嘛?回頭想想,當時還有機會的。

幾個需要反思的地方:

  • 沒做好社區氛圍是個遺憾——種子用戶是誰
  • 沒能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社區機制是什么
  • 拉新與促活——運營帶進來的用戶要把他留下

1. 沒做好社區氛圍是個遺憾——種子用戶是誰

種子用戶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批對這個內容或者興趣門類很在行的發燒友。簡單來說,種子用戶決定了社區的調性和文化氛圍。

氛圍說到底還是文化,一個公司需要文化,一個組織需要文化,一個社區同樣需要文化,那么這種所謂的文化是什么呢?

舉個例子,我以前加了很多設計群,但是大部分都退群了,是什么讓我留在個別群里的呢?我會看看里面聊天的內容,發言的質量,大家討論的話題和主題,最后再決定是否要長期留在群里。最初活躍的幾個人就是種子用戶,大佬們發言帶的節奏決定了這個群的調性,有的群天天發搞笑小視頻;有的群天天分享對互聯網的見解,有的群里有高質量的提問和高質量的打疑。久而久之群文化就形成了,選擇留下的是因為認同群文化,這種文化也會吸引更多認同的人加入。

有文化才有歸屬感和向心力。文化有排他性,不認同這個文化的人自然會走會流動,文化又有包容性,認同這個文化的人會被吸引會留下來形成更強的凝聚力。

在小米龐大的粉絲中種子用戶是壇中的發燒友,他們有觀點,作為意見領袖可以給出獨到的體驗見解,漸漸的形成了以這些KOL為核心的,不斷要求用戶體驗的粉絲群,他們認同這種文化,為饑餓營銷買單,為小米的每一代體驗把關,自發的為小米的發展貢獻力量。

星球最初的種子用戶是誰?某種層面上來說,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在為誰服務。社區文化沒有形成,導致后面加入的用戶只看到一個殼,并不能理解我們要傳達的核心價值。所以之后依靠活動只能拉到沒有粘度的新用戶。用戶不知道為啥來,也不知道來了能干點啥。

2. 沒能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社區機制是什么

這個也是UGC社區的一個大問題,每個平臺都希望能有人不斷的產生內容有人消費內容,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內容鼓勵機制(玩法)UGC很難持續產出,

舉兩個例子:

(1)關于創作工具

你去考試但是什么文具都不讓你帶,考場發的筆寫了一半沒水了,試卷紙張質量不好寫著寫著墨水滲到下一張紙上了,尺子是斷的,考場超熱沒有空調,渴了不提供水?;A服務一概沒有,怎么能拼得過考場環境好,使用的文具順手的同學呢~

對一個社區來說,基礎服務就是你給用戶的創作工具,是不是能夠滿足用戶豐富的創作需求。從簡單的工具發帖子和圖片到以工具為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2)關于玩法

考試開始了,題目是“我的媽媽”,這是命題作文;題目是“———是我最喜歡的玩具”,這叫半命題作文;一張紙沒有作文題目,你自己看著寫點啥吧,這叫隨筆;這三種題目的難度從易到難。

對于新社區新手用戶一定是從手把手教育開始,并且有合理的激勵模式讓用戶感受到成長和收獲,至到培養起用戶的習慣。這就是玩法的本質。

提供了工具和玩法,我們還需要合理的機制讓更好的內容露出,有價值的內容成為社區里的精華。

3. 拉新與促活——運營帶進來的用戶要把他留下

一個社區里的“人來人往”很正常,但是想要用戶量增大就得讓流失率小到極限小,最好為零。

通過什么手段可以讓用戶在社區持續的活躍呢~社區的頭部用戶需要激勵以保證持續的生產內容,腰部的用戶需要工具來和內容互動,沉寂用戶需要運營的玩法來活躍。

春節的時候星球和支付寶合作了一波“掃五?!钡幕顒?,活動期間DAU徒增,活動結束后DAU徒跌。我們吸引來的這波用戶完全不是星球的目標用戶,難得做了運營活動帶進來的量,沒能形成有效轉化。

累不累睡不睡:高強度的加班和被委屈撐大的心

我剛工作的時候聽到一種說法:

“在阿里工作一年的能力提升是外面三年才能達到的?!?/p>

可不是嗎?工作時長被拉長,接觸的業務復雜,周圍的同事優秀。真的是“阿里一年人間三年”。

第一個國慶休假三天后被叫回杭州加班,那種糾結也只有經歷過才懂。

第二個國慶休假三天后連續7天9點上班11點下班,一個設計team把app的產品信息架構換了一遍。

去日本旅行的計劃因為雙十一不得不滯后兩個月。

因為頭天加班到凌晨4點,實在太困耽誤了第二天一早回家的航班而沮喪不已。

2018年1月的每個雙休的鬧鈴都在5點45,每個雙休都不在上海,頻繁的跑動讓我過足了飛機高鐵的癮,也讓我體會到能有個完整周末在家陪貓簡直是幸福到爆炸!

下班了店家都關門了,下班了公車都收隊了,下班了只能回家洗洗睡了。越是996,我越是想用規律充實的生活來對抗那種沮喪和懷疑自己的感覺,每天做早餐給自己,每天早上跑步,定時更新公眾號點,休息天抽空去拍照,做自己喜歡的手工。

其實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還是很糾結的;和朋友約好的見面臨時取消那是很常見的;加完班繼續處理DSC社區的事情那也是經常發生的;所以我倍加珍惜自己僅剩的一點點時間了,僅剩的一點時間一邊做手工一邊任由思想神游去任何地方,然后習慣性的刷釘釘…

在阿里三年,工作和生活的沖突也有好幾次了,痛哭過也質疑過;從一開始抹眼淚到后來立刻調整狀態投入工作,心就這樣被委屈撐大了。

(持續更新中)

相關閱讀

社區三年雜記1:從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經歷

 

作者:大琪,交互設計師,供職于阿里巴巴大文娛事業部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琪漫談-大設計(ID:daqi-design)”

本文由 @大琪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加油~~~前方會有一個24K純陽光的漢子在等著寵你。

    來自北京 回復
  2. 不單產品有基因,公司團隊也有基因。阿里沒有做社交的基因,就這樣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