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三年雜記3:從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經歷
文章是為了記錄從2015年7月至今在阿里做社交的經歷而寫,文章會有兩個主線,一個是對業務的思考和回顧,一個是自己的成長;更多是總結回顧而非預測,但“知史以明鑒 查古以至今”。
我叫大琪,一個平凡的設計師,說普通呢,我和大多數設計師一樣,在為幾個元素的布局,幾個像素的間距而終日糾結,時間久了難免會覺得成就感極低,也會發發牢騷吐吐槽;說不普通呢,我從一入職就在做社交,的確是隨著阿里巴巴的社交產品一路成長起來的設計師,其中滋味也體會到了七七八八。
突然來了另一個風口:我又被選中了
眼看著共享經濟從熱到涼、粉絲經濟從熱到涼、直播從熱到涼、feeds流消費又熱起來了,我迷迷糊糊的踏進了一個新的業務——短視頻。
照例我們先來看看行業中的伙伴都在干什么。
微博培養了自媒體心智;公眾號建立了自媒體的玩法;頭條號靠feeds流內容分發的模式搶占了先機。一大批自媒體人被聚集在這些平臺中,當消費載體從文章迅速轉化成視頻時??焓侄兑粲衷缭绱钌狭诉M城的班車,用驚人的用戶量證明了自己霸主的位置。
在做競品的時候捎帶手維基了一下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我為這種布局感到瑟瑟發抖。
友商騰訊愛奇藝也趕忙推出了自己獨立的app企圖做好阻擊。比如騰訊的微視,愛奇藝的吃鯨。
縱觀這些內容形態,有幾個名詞需要講講明白:
(1)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這里指的是綜藝劇集電影的片方,職業生產內容。
用戶愿意為版權買單,這是目前視頻大平臺賴以生存的頭部資源。例如美國 Netflix,中國愛奇藝等。
(2)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這里指專業生產內容的一批人。
他們是腰部資源,也是視頻網站完善生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例如 papi醬,辦公室小野。
(3)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指用戶原創內容,是尾部資源,目前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UGC,比如你現在看到的這個公眾號。
這其中的邏輯大致是這樣的:
A平臺拿錢買OGC的作品放在平臺上獨家播放,這時候用戶為了看劇就大量涌入,平臺為了增收會售賣會員,用戶買了會員才能看劇,劇追完了,B平臺又買到了另一部綜藝的版權,用戶又去購買B家的會員涌去看綜藝。
各家平臺只能通過大筆買版權,小范圍收會員的方式來運作嗎?用戶看完了頭部內容再給用戶看啥?入不敷出一直陪錢的狀態要持續多久呢?
所以為了增收,平臺走上了成本較低的自制道路同時扶持PGC,自制內容和PGC用相對少的成本帶來更多用戶的留存。
為了讓更多用戶留在平臺又想拼命做社交,社交的本質就是UGC,可是事實是:UGC和OGC平臺有著天然的排斥性。簡單說,OGC平臺鼓勵頭部效應,UGC分發依靠去中心化。這兩者是地球的兩極。
而逆襲的快手抖音是怎么做的呢?
他們天生就是UCG平臺,在去中心化的分發中大家看到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精彩生活片段。UGC的頭部也許會漸漸成長為PGC甚至是一個IP(怎么長成一個結結實實的IP就是后話了)
以上是行業背景而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短視頻PGC需要什么我們就應該去做什么。
PGC生產的鏈條又是什么樣的呢?
在這個鏈條上作為平臺方有幾個發力點:
- 工具支持
- 流量傾斜
- 變現渠道
1. 工具支持
工具可以分兩部分來看,一是創作工具 一是運營工具。
(1)創作工具
市面上的短視頻有橫屏&豎屏兩種,他們分別代表了什么呢?在即刻上看到了一位即友很有意思的觀點。
引用來自即刻用戶 金葉宸
橫屏=攝像機
豎屏=手機攝像頭
橫屏=邏輯=系統2主導
豎屏=臉=系統1主導
橫屏=拖動的進度條=3min以上的視頻長度
豎屏=沒有可拖動的進度條=30秒級以下的內容
橫屏=永恒的需求之故事
豎屏=永恒的需求之社交
橫屏=世界
豎屏=我
簡單的來說:
- 橫屏=PGC
- 豎屏=UGC
這種產品形態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內容創作者傳遞的內容屬性。
視頻制作工具創業屢試不爽,在“社交三年雜記-2”中我們也有過一些介紹。
還有一個機會點是在視頻制作上傳的過程中,看看可否有工具幫助提效。
(2)運營工具
PGC需要和粉絲有強互動形成社區的氛圍,常規的互動玩法比如投票話題討論等等這些都是產品必備的功能,而我說的運營工具更多指的是可以提供給PGC,分析指導性質的數據工具。
例如:
- 一個PGC的粉絲群體用戶畫像是什么?
- 哪些人在哪些時段怎么消費內容?
- 哪些數據可以指導PGC的創作內容更受到大家的喜歡?
通過精準的數據可以顛覆廣告商投放廣告的模式,從千次曝光轉向轉化分成。廣告主可以更加精準的把廣告投放給受眾與用戶畫像相契合的PGC,提高效率也提高收益。
2. 流量傾斜
流量毋庸置疑是變現的基礎。
在一個池子里的PGC上傳了內容后應該用什么樣的推薦算法吐給用戶,用戶行為如何影響內容露出的規則,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則不免產生頭部效應,而基于算法的推薦原本就是去中心化的思路。所以新的PGC內容需要扶持,這一個混合的算法邏輯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也是壁壘。
3. 變現渠道
PGC的變現渠道有這么幾種:
- 拿投資(n年前的papi醬);
- 用粉絲量和廣告主談(主流形式);
- 在內容中直接買自家品牌(谷阿莫的鳳梨酥);
- 用戶打賞(現今來自)。
打賞在公眾號和微博已經是標配了。除此之外,怎么拉開競爭差異也是值得思考的,開店鋪倒流去淘寶的能力是需要的,更有效的是組建一個廣告分發平臺,通過數據工具抓取最匹配的PGC競價合作。
(下次我們聊聊短視頻的社區化)
相關閱讀
作者:大琪,交互設計師,供職于阿里巴巴大文娛事業部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琪漫談-大設計(ID:daqi-design)”
本文由 @大琪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作為曾今的口碑的一員,看了你這3篇感觸還是有很多。外界總說阿里缺少社交基因,做不起來社交,其實吧,這不是缺不缺啥的問題,就是一個價值觀和文化理念的問題,阿里從2B起家,服務意識溶于每個角落,這種調性決定了在很多決策和做法上都是被動服務于用戶之后,但是實際用戶要的什么呢?每個用戶有自己的生活路徑,那么憑什么你能介入進去還讓用戶接受甚至離不開你呢?這里面不是單單是需求的問題,更需要的是引領。正如交友一樣,一個是什么都比不上你的或者也只和差不多的ta,一個是什么都看起來都NB或者某些部分比你NB很多的ta,誰更吸引你呢?誰又能和你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呢?粉絲經濟,要的是引領,重點放在服務上是遠遠不夠的,這是策略的問題。個人觀點
從PGC角度需要做成中心化, 和平臺通過自制和扶持PGC圈住人群的邏輯一樣。
挺好奇在流量的傾斜上,扶持新的UGC和已經由UGC向中心化PGC如何通過混合算法合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