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學習是騙局?那是你沒有掌握結構化思維方式(下)
在上一章中講到了學習結構化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結構化表達、結構化展現及結構化分析,并最終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化分析的三個維度分別是視角、層級和關系,并用一個電商的案例來解釋多視角的分析問題。本章會接著結構化分析的層級和關系兩個維度繼續來表述結構化分析,并再次用電商的例子演示如何利用視角、層級和關系來結構化的分析問題。最后,我會用大量的篇幅和案例對如何提升結構化思維進行一些描述。
上一章節:碎片化學習是騙局?那是你沒有掌握結構化思維方式(上)
結構化分析:層級
層級有利于我們將抽象的信息變得清晰有層次,便于我們更全面的分析問題,通過層級將信息歸納推理,層級也是我們分析元素之間關系的核心。
- 垂直結構(父集,子集)
- 平行結構(兄弟集)
- 交叉結構(關聯集)
- 抽象層級(馬斯洛需求層次)
結構化分析:關系
元素之間有什么關系,元素A的變動會造成元素B的哪些變化。在產品設計開發中,經常會遇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情況,我們需要考慮到元素之家的關系結構,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關系類型:繼承、傳遞、對立、平衡、互補、阻礙、重疊(共性)、調用、依存、流程、互斥、合并、排序、相生相克等。
我這里舉個中醫五行的關系圖,來簡單解釋下元素之間的影響關系。希望透過案例,能誘發大家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及影響,從而做出決策。
我們假設金木水火土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下。綠色代表相生,紅色代表相克。
- A.相生:遞相助長和促進的關系。水生木,水的數量促進木的數量。
- B.相克: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木克土,木的數量,制約土的數量。
- A.相乘:木克土,當木超過了平衡點,會對土過度克制,造成土的衰弱。
- B.相侮:木克土,當木過于衰弱時,便不足以克土,造成土的增強,反克與木。
因此,我們在分析的時候,要分析到和它相關元素的影響。比如:在木的基礎上增加一部分,那必然會直接造成土弱(木克土)、火旺(木生火)和金被侮(金不足以克木)。所以好的中醫的治療方法是卸火補土壓木。
回歸到上一章的案例:某公司的一款產品,今年的利潤為100萬,計劃明年利潤要上升20%,你會怎么考慮?
我們可以通過降低成本、提升銷量、提高客單價等方式提升利潤?,F在我通過結構化思維的方式來具體分析,我們用降低成本里技術升級的方式來舉例。
如圖所示,技術升級會影響哪些因素,在這里我簡化了下過程。分析這些影響關系,便于我們更好的做決策。
如果商品單價200元,成本為為100元,通過技術升級后,每件產品的成本下降10%(10元),在銷量不變的情況下(5000件)。
總計節約成本為5000件*10元=5萬元。而技術升級的短期成本為40萬元。因此,通過技術升級達到明年利潤增長20%是不可行的。
四、如何提升結構化思維
知識的積累(拓寬認知邊界)
一個人不可能想象出在他認知范圍之外的東西,譬如:我們無法理解超過三維的空間,夏天的蟲子無法理解冬季,井底之蛙坐井觀天。一個人的認知邊界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和三觀格局,我們應該在提升認知邊界的道路上終生前行。
大腦有兩個特征使人類不夠理性,一個是處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另一個是內容缺陷。對于這兩種認知缺陷,智力均未能提供讓人類不受影響的免疫力。人類在思考問題時,大腦對認知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極為吝嗇,我們稱為“認知吝嗇鬼”。
——基思-斯坦諾維奇
斯坦諾維奇認為人類不夠理性的原因有兩點,分別是處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和內容缺陷,那我們就需要針對這兩點來提升我們的認知邊界。
- 向內求(觀內在):向內求的是智慧。如果用邏輯學來講,向內求更多的是演繹推理的過程和結果。多提問、多思考、多觀察,在觀察中找到問題,在問題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 向外求(學習):向外求的是知識。向外求是歸納總結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學習和觀察,多總結,多整理,形成知識體系。
方法的積累
這里的方法是指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再次借用斯坦諾維奇的話,“人類在思考問題時,大腦對認知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極為吝嗇,我們稱為“認知吝嗇鬼”。大腦總是會按照我們固有的思維慣性來思考,我想強調的是,我們需要學習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將思考方法變成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強迫自己去使用思考方法,直到形成慣性。
我列舉了幾種我常用的思考方法,我這里就重點介紹3種方法:屬性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逆向分析法、發散分析法、遞進分析法、證偽分析法。
(1)屬性分析法
將屬性呈列出來,依次進行分析。我這里指的屬性不是指單純的產品屬性,他包括了產品多個維度的元素屬性,例如:產品的物理屬性、產品的參與者、產品的流程節點等等。
案例:醫院的HIS系統(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都有哪些功能?
如果不參照競品的情況下如何分析,如果全部羅列的話,內容太多,我簡單來分析幾個點來說明。
- A. 將醫院的參與者羅列出來:患者、醫生、護士、科室、管理人員、院長。
- B.將醫院看病的流程羅列出來:掛號、看病、繳費、取藥。
根據A,我們可以做患者管理、醫生管理、護士管理、科室管理等列表功能,除此之外呢,還可以做患者建檔檔案、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科室工作站等等。
根據B,我們可以做預約掛號模塊、診療模塊、繳費支付模塊、取藥模塊。再往下來細分,預約掛號會涉及到醫生排班、排隊叫號等子模塊;診療模塊會涉及到治療、檢查、理療、處方等子模塊;繳費會涉及到劃價、支付、統計等子模塊;取藥會涉及到藥品管理、進銷存管理等子模塊。
通過屬性分析法,旨在將元素羅列出來,先保證大而全,之后再進行連線關聯或增減。
(2)因果分析法
到底什么是因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例如:佛教的部分人把報應當成因果。有的人覺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但這都不是我眼中的因果,我眼中的因果是一種具有復雜性、多變性、循環性的關系網。
“果”是“因”的一種表現,“因”解釋了“果”的表現,我們要分析的是網狀因果而非單一的線性因果。
我們再設計產品的時候,不能僅僅的考慮產品和需求本身,“需求大,產品好”不一定能成功,還應該去了解產品背后的資源、規則、環境、文化、人性等。從而連接更多的因果鏈條,從而確保產品離成功更近一點。
(3)逆向分析法
什么是逆向分析法?簡單來說就是否定你的直覺、感性、慣性后,靜下心來思考的結果,是一種打破固有思維慣性的方法。
擁有=被擁有,也就是說你擁有一樣東西的時候,其實你是被他束縛了。我們被各種不同的規則和框架所捆綁,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忘掉固有的東西。
在劉慈欣的小說里,經常能看到一些逆向的協作手法,例如:時間移民里,桑比亞由于食物匱乏,三分之二的人在挨餓,一位博士科學家通過用基因軟件技術改良農作物,但是收效甚微。最后博士逆向思考,既然可以改造食物,為什么不能改造人的本身呢,于是對人的消化系統進行了重新編程,使人的食物范圍大大拓展(可以食草、樹葉等)。
我總結了六個字,作為我的產品觀:
“忘其形,得其魂?!?/p>
忘掉外在的形體,得到內在的靈魂,就是為了提醒自己保持逆向的思考習慣。逆向分析法的案例很多,再此我就不列舉了。
(3)逆向分析法分類
換個角度、流程逆向、心理逆向(把自己培養成用戶)、缺點逆向法、屬性逆向法、對立逆向法。
模型的積累
如何讓一個沒有體系化知識的人做出一套有體系化的方案來?
最快的方法就是套模型(模板)。那什么是模型呢,簡單來說:就是別人已經設計好的結構和體系。
波特五力、5W1H、商業模式畫布、SWOT、六頂帽、用戶體驗要素、七宗罪、KANO。
練習
我在這里拿個實驗來說明練習的重要性,下圖中,左圖的是剛出生小貓的神經元,右圖是成年貓的神經元。
我們可以看到,剛出生小貓的神經元有很多關聯,但是都相對較細;成年貓的神經元關聯較小,但相對較粗。其實人也是一樣的,小孩子想象力很豐富,可以產生很多種關聯,但是不穩定;成人由于社會的一些規范,形成了固定的關聯路徑,關聯會減少,但是相對較穩定。
因此,如果我們想讓一個好的東西變成一條常用的關聯路徑,就要通過練習,讓他變得更穩定,將美好變成一種習慣。
練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沒有固定的形式,我這里列舉兩種。
(1)自上而下:模型匹配、拆離分析、模型重組
舉例:如何做一款APP的競品分析。
模型匹配:用戶體驗要素。
拆離分析:
- 戰略層:市場、用戶、產品定位很精準。
- 范圍層:功能很完善,內容很優質。
- 結構層:邏輯很嚴謹,流程很簡單。
- 表現層:操作很流暢,用戶體驗好。
- 框架層:設計簡單大方、視覺沖擊強。
- 模型重組:串聯、總結分析結果。
(2)自下而上:羅列要點、總結歸納、提煉模型、補充
舉例:為什么喜歡小明?
羅列要點:真誠、演講好、身材好、長得帥、執行力強、對下屬好、護短、直爽、有責任心。
歸納分類:
- 真誠、豪爽——性格
- 身材好、長得帥——外貌
- 演講好、執行力強——能力
- 對下屬好、護短——為人處事
提煉模型:性格、外貌、能力、為人處事。
補充:
能力:演講好、執行力強、公關能力強、有商業頭腦、創新力強
本文由 @走失麋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這篇干貨滿滿,謝謝
學到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