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羅振宇、脫不花得到的10點
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榮格
1. 極度聚焦,不要試圖捍衛過去
有次在脫不花的朋友圈看到,她家小朋友說:媽媽要加班,媽媽要賣專欄。除了媽媽敬業、童言戳心,也說明得到的業務,已經“簡單”到連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都可以轉述了。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有陣子羅輯思維什么都賣,月餅,柳桃,會員,似乎賣得都不錯,后來全砍了。
此外,原價賣掉10個投資項目。因為依靠非核心能力賺錢,會損害企業的核心能力。
回歸核心。陷阱有兩種:一是還沒亂撞就過早聚焦,直挺挺地死掉;二是亂撞之后收不回來。
以前大家都覺得導流的和賣錢的經常不是一樣東西,但這樣的話,客戶算不算是被賣豬仔了?
開始,羅輯思維靠知識導流;后來,得到靠知識服務賺錢。外殼和內核統一,屬于另一種聚焦。
IBM CEO羅睿蘭推翻了前任的計劃,她的哲學是:“不要嘗試捍衛過去?!?/p>
推翻自己更為艱難。人會本能地捍衛自己的過去。
2. 死磕產品
和羅胖開會討論我在得到上的課。一節一節地過,一個主題一個概念地摳。他抓著電子煙,沉浸其中,有時候踱出會議室,又飄回來。大家用一袋牛肉干充饑,5個小時,5個人集體心流。
創新型企業,必須擁有偉大的、創新的產品,做好了產品就擁有了一切。尤其是當你已經有了流量優勢時,更是要克制對產品泛濫的沖動。
會議中,我冒出個想法,說:“1……2……”羅胖說,“你這是給用戶的認知道路添堵,我們要造觀景臺?!绷硪粋€章節,看起來已經挖到頭的主題,他燜了很久,換個角度磕出新意來。
如何做產品?你必須舍棄某些充滿誘惑的東西,你又要深入探索某些線索不明的東西。不放過自己,榨干自己,死磕到底。
站在用戶的角度,但絕非輕易討好。
羅胖肯定是想干一番大事的,所以他說“偉大的事物值得發明兩遍”。
抬頭望大事兒,埋頭干小事兒。
3. 親口嘗自己的課程
羅胖和脫不花經常會提及得到老師所講的內容。
脫不花據說將梁寧的產品課學習了三遍,一遍聽,一遍看文稿,一遍輸出自己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看,得到的商業模式不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聽起來如此,做到很難。我大學時承包電影院賺錢,從來沒法安靜地看自己放的電影。
得到傳播“科學認知,方法論”,自己也親身實踐。
你會“享用”你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嗎?
4.“九淺一深”的用戶體驗與價值
用自然語言,向客戶傳遞有價值的知識,仿佛戴著鐐銬起舞,不容易。
深入的學術研究是能夠以淺出的方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的。
費曼是這方面的高手,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即為經典。
所謂“費曼學習法”:通過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來確認自己真的弄懂了這件事。
5. 不騙自己、玻璃般透明的運營原則
直播例會,向用戶及同事做工作匯報。這是得到的發明嗎?
幾次聽羅胖、脫不花說“客戶的真實反饋”,所以要絕對坦誠,數據必須真實,讓不屬于你的客戶能很輕松地離開,力求得到真正的反饋。
如稻盛和夫之“玻璃般透明的經營”: 京瓷以信賴關系為基礎開展經營,包括財務在內的所有事情全部公開,形成了不夾帶任何疑點、無懈可擊的體系。
舉京瓷的例子:“單位時間核算制度”里,所有部門的經營業績都向全體員工公開。自己組織利潤是多少,具體內容如何,任何人都可以輕易了解。另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敞開心扉,在工作上追求公開性。
極度的坦誠,成為被數字和金融所統治之世界的一種競爭力。
6. 慢即是快
市場短期看是個投票機,長期看是個稱重機。股票市場的這句話,也適用于互聯網產品。
標題決定點擊量,品質決定轉發量。
客戶轉介率,是一切產品長銷之本。除非你靠資本狂轟,形成網絡效應,快速建起護城河,令他人不得而入。
所謂慢即是快,是指三個不擔心:
- 不擔心自己公司小。偉大的公司都長得像個小公司,就像斯皮爾伯格這類大導演笑起來仿佛是個孩子;
- 不擔心慢慢磨產品。虛擬產品,磨一個(可復制的)產品,其實就是磨千萬個產品;
- 不擔心把時間拉長。口碑和傳播是一種復利,增長率遠比速度更重要。
7. 特不正經的腔調,特正經的產品
我第一次去得到辦公室,看墻面的文字都很污,什么“挺胸而出獎”等等。
脫不花和羅胖都愛調侃,調侃別人,調侃自己,互相調侃。大家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
而得到的產品則正經、克制、干凈。例如每天免費那幾條,能感受到李翔在傳統媒體做主編時的調子。想起跨年演講時,他默默坐在觀眾席間的背影。
8. 快速進化的商業品類
知識服務,是未知世界的探索。
在國外,有聲書本來就是一塊不小的市場。
支付寶、微信支付在中國這么火,是因為信用卡的基礎弱。所以移動支付不僅是和別的“鞋子”競爭,而是連更大的“光腳”市場也搶了。
知識服務在中國有類似的機會。
對講述者,你的嘴能帶動你的思維;對傾聽者,你聽到的,與看到的、想到的,也許會通過大腦不同的通路,到達不同的地方。
“二手知識”會剝奪獨立思考嗎?那么容易被剝奪的思考,本身也不是獨立的。
9. 少說廢話的溝通方式
曾看到某位知識付費創業者,提及羅輯思維給自己倒流。
我自己是個社交白癡,對于溝通高手既景仰又不屑。脫不花的“沒良心定律”–飛速成長和發展的人,身邊沒什么老朋友–過去會被我視為社會達爾文主義。
到了中年,不得不意識到,除了對核心圈兒的親朋好友,“沒良心定律”簡單高效,于人于己都輕松。
所以我終于要補課如下:
- 不裝,但也有溫度;
- 不解釋,但是面子做足,意思做夠;
- 不push人,push事;
- 別假裝好人,堅決不討好人,但又讓人覺得被重視;
- 關鍵還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10. 絞肉機般的學習力
第一次和羅胖見面,問他“得到”想成為什么,他說是發行“內容”,我說該是做一所大學。后來得到的App開機畫面變成“一起建設一所終身大學”,可能我亦有貢獻。當然,說出什么根本不重要,重點是做出來。
羅胖總是豎立耳朵的。有次聊天時我扯了幾句“灰度認知,黑白決策”,一帶而過。沒幾天,他在節目里講了十分鐘,觀點加論據,起承轉合,洋洋灑灑。
曾在微信里問他:聽說過MasterClass?他說沒有。我把鏈接甩給他,沒幾個月,得到“大師課”上線了。
有次羅胖在節目里說為什么將得到生產知識產品的方法開源:反正藏不住,不如甩出來,形成“源頭”和“山頭”的感覺,引來更多人才。
不斷學習和變革,才能構建“山頭”。
最后
混沌的李善友老師曾拷問我,你自己的這套理論(人生算法)自己嘗試過嗎?
我說自己是靠干蠢事而非聰明事來總結出這套東西的。
貌似謙虛,其實還是難掩自己對“聰明”的執念。
從讀書,到工作,再到35歲時退休,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置身于現實之外。
或許是靠從房地產那里喝的一點兒湯(小運氣),或許是因為朋友說的“他完全是靠天賦混”(小聰明),我看起來差點兒順利越獄了。
直到如今,我漸漸意識到,那些刻意回避的東西,早晚會找回來。
羅胖、脫不花兩位,都是肯把自己放在火上去烤的人。
不管你主動、或者被動,不管你是否仍在主戰場上,蛻變是人生必修課,無法跳過。
榮格說: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以上十點,與其說是對企業的觀察,不如說是我個人的內省。
作者:老喻在加,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
本文由 @老喻在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哇偶,在這竟能接觸到傳說中的“老喻”,果斷關注
4.“九淺一深”的用戶體驗與價值。我懷疑你在開車,但是沒有證據。
很棒!當頭一棒的感覺。
是開屏吧 app還會開機?
謝謝!
是榮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