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看好或看空,并沒什么用
當你為你自己的判斷付出行動時,很多情況下,結果未必盡如人意,甚至也是會浪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個人愛好和專業領域中,我們在遇到一件事后,經常會作出如下判斷:肯定(喜歡)、否定(不喜歡)、無感(無所謂)、無視(不關心)。
對大多數人來說,到了這一步就沒有然后了。
少數人會稍作研究和觀察,然后作為與別人聊天吹水時的談資,或者發個朋友圈。
更少數人會把這些研究和觀察寫出來,發表在網上,給自己掙點點擊量,漲漲粉。
但這些都還是不夠的。如果你沒有養成為自己的判斷付出行動的習慣,現在是時候去有意識地培養一下了。
比如說,你看好一家企業,如果他是上市公司,你是不是應該去買點股票檢驗一下自己的眼光?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又是自己本行業的企業,是不是可以嘗試去加入,享受他的成長紅利?
不說別人,我先說說我自己。
2011年時我發現,有一家公司把我之前非常看好的一個產品方向做出來了(避免廣告嫌疑,具體產品和企業名稱隱去,以下同)。我很興奮,找到了企業的早期團隊和核心成員聊天,并且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認可和喜愛。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眼睜睜看著這家企業做大,直至上市。我很看好他,但也僅此而已。
這還沒結束。這家企業上市的時候,我手頭正好有五萬塊閑錢,本來打算去買他的股票。但因為美股交易的手續繁瑣,三拖兩拖不了了之。后來這家公司的股價暴漲,我再一次與我看好企業的紅利擦身而過。
所以大家發現:我當時的問題在于,缺乏執行力,以及缺乏為自己的判斷埋單的勇氣。
其實也不全然是這樣,這些年以來,我為我的判斷埋單,失敗的情況也有很多。
我在即將出版的文集中提到,2011年底我參與了一個O2O的項目,并于2012年初辭職作為聯合創始人全職加入。后來那個項目融到了錢卻失去了方向,經過一年半的折騰,停止運轉。
這次我確實也有為我的判斷付出行動了,但是,代價有點慘。
再比如,2017年初,我也因為看好一個產品而加入了其的團隊。但后來發生的很多事情讓我發現,很多由于大勢而起飛的產品,背后的團隊和管理,未必與產品本身相匹配。換言之,產品的成就與企業的格局是脫節的。但當風口停止時,決定產品后勁的,才是團隊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說,當你為你自己的判斷付出行動時,很多情況下,結果未必盡如人意,甚至也是會浪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但是,與其什么也不做,我更建議身體力行地為自己的判斷付諸行動。只有真正行動了,付出了,哪怕結果不盡如人意,至少還是不斷修正自己的判斷力和思考深度,增加了避坑的經驗。
當然,我近年來幾次相對成功的投資和產品、項目經歷,也是為自己判斷付出了行動的結果。雖然這些付出換來的回報未必能與錯過的機會相比,但也足夠能維持這些年來的生活質量。
所以回歸到主題,就是在代價可接受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用行動去驗證自己對事業、行業、生活方向的判斷,并在這個過程中成長。否則,你的看好或者看空,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作者: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于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本文由 @判官?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與自己沒有直接利益糾葛的事物,無法持續保持關注的動力
現在的現狀就是想深入進去,唯一的資本就是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