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巴數定律:團隊發展遇到瓶頸,如何應對生存危機?

1 評論 5017 瀏覽 9 收藏 13 分鐘

鄧巴數定律,對于一個團隊和組織的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把握它,可以讓你順利度過難關,否則就容易被它打倒。

社交軟件越來越泛濫的今天,反而讓人覺得孤獨感更難排解。雖然通訊錄里躺著長長的號碼清單,能聯系的卻少之又少。

無論是在網絡中還是現實中,人們維持友情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制的。即使在網絡上對話變得如此方便,如果你要和你的所有好友都進行一次溝通對話,也要花很多時間。況且,你很難真的去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社交上。

所以,無論你的社交賬號中儲存了多少好友,真正會花心思維持關系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

網絡社交還未誕生的時代,人類學家研究了英國人寄圣誕卡片的習慣,以一個人的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的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在研究至今尚存的狩獵采集型社會時發現,一個宗族通常有150名成員。

全球知名戶外面料生產商的戈爾公司設定的辦公組織架構制度,當一個分支機構的成員超過150名時,就會把它一分為二,再增加一個新的辦公機構。

這個頻繁出現的神奇數字“150”,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里要介紹的就是150定律,即“鄧巴數”。鄧巴數是由英國人類學家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

這個定律指出:

由于人類大腦皮層的大小有限,其所能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48個人的穩定關系,?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系的朋友數量。

148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因此鄧巴數也被叫做150定律。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擁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網站的“好友”,但只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150個人的“內部圈子”。

鄧巴數定律指出:對于維系一個群體的關系,如果超過了150這一數字,那么就需要更嚴格的規章制度、法律以及執行標準,否則無法維持穩定、凝聚的族群。

鄧巴在20世紀80年代對黑猩猩進行研究,試圖去理解為什么他們會互相訓練。于是一個新的理論出現了,大腦的大小與靈長類動物的社會群體大小有關。他將數據推斷到人類身上,并預測人類社會群體的規模約為150人。

但這是真的嗎?

鄧巴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狩獵采集社會大約有150人,新石器時代的村莊大約有150到200人。延伸到現代社會,在鄧巴的研究中,他提到150人是由以下人員組成的:

  • 5個親密的朋友;
  • 15個好朋友(包括5個親密的朋友);
  • 50位朋友(包括5位親密朋友和15位好朋友);
  • 150個熟人(包含全部分類)。

他說,我們將60%的時間花在50個朋友的核心群體上,剩下的100人群體占40%的時間。這個數字可以說是源于我們的大腦維持150人記憶的能力,以及為了保持關系投入所需的時間。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在被鄧巴數影響的??赡苣阄⑿爬锩鎯Υ娴呐笥延袔装偕锨?,但是你真正能在微信上聊一聊的能有多少?可能都不到150人。

微信的創始人張小龍,也是鄧巴數的信奉者,因此微信,特別是微信群的很多設置規則都有鄧巴數的影子。微信群功能的設置是這樣的:群人數在40人以內,可以直接加進來,大于40人時必須得到對方的同意,而大于100人時無法通過識別群二維碼來入群。

還有之前微信內測新功能,“不常聯系朋友”,讓你爽快地刪除微信通訊錄里的“無關人員”。忘記是什么時候加了幾百個“好友”,朋友圈也早就被微商的營銷內容侵略,當你的手機里躺滿了閑雜人等和毫無營養的信息推送,真的是時候清理一下了。

微信的這些功能和舉措無疑是在給用戶減輕社交負擔,這也符合鄧巴數的規則。

那對于職場,一個企業來說,鄧巴數又有什么樣的價值?

我們將鄧巴數和企業的生命周期關聯起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是指企業的發展與成長的動態軌跡,包括發展、成長、成熟、衰退幾個階段。

你會發現:在企業創立的初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非常的順暢,你可以看到團隊每個成員的行為,大家可以保持觀念一致,行動一致。這是早期團隊或者企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要素。

這個階段,企業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和業務模式,業務開始不斷擴大,團隊也隨之相應增加。這個時候的企業內容,管理是弱化的,公司內部沒有明確的管理制度、流程,一切都是靠交流和默契來行進。

但是隨著團隊的增加,當一個企業的規模從幾個人增加到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的時候,組織就出現了層級,從公司的最高層傳達的指令,到最基層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生偏差,而且偏差的概率非常大。

有很多公司內的員工,你已經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了,團隊中出現了子文化和不相容的地方。原本企業的流暢的效率開始受到影響,團隊成員的增長并沒有給組織的業績帶來線性增長,反而制造了很多的障礙和阻隔。

戰略溝通不到位,業務執行不到位,企業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渡過生存期后的另一個危機。

請不要小看這個階段,根據《企業生命周期》一書的作者愛迪思的研究:在這個階段,大量的企業因為無法適應和過渡而死去。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于——在這個階段,因為鄧巴數原理,原來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協作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了。

以前的個體之間的行為方式,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由許多的個體組成的組織的行為方式。推動組織的行為方式和推動個體的行為方式,完全不同。我們要運用組織行為學的的原理才能驅動這個組織前進了。

這也是你為什么會看到,很多企業在初創的時候風風火火,但是到了一定階段,發展就會遇到瓶頸期,但是企業的創始人并沒有發覺到其問題所在。

這個時候企業就會出現分叉,出現三種情況:

  • 一種是死亡;
  • 一種是持續保持這個狀況和規模,再也無法擴大;
  • 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才能越過這個坎,進入到下一個生命周期。

打破鄧巴數,要用組織行為的方式建立個體信任,確保效率。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體系的建設,這個體系包括:

  1. 如何將我們的戰略目標分解到每個小組和個體,讓他們清晰地知道目標,并且有效執行,這就涉及到戰略目標管理的問題。
  2. 如何確保團隊和團隊之間,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順利協作,這就涉及到流程的問題。
  3. 如何確保成員在完成了相應的目標和任務后,獲得相應的獎勵的機制。
  4. 如何用一種共同認可的價值和行為體系去約束和驅動整個體系行進。

這一切都是為了應對鄧巴數,對于一個組織帶來的影響后必須要做的工作。因此你一定要意識到,靈長類群體的管理特點,并加以運用。

和鄧巴數有著相同理念的,還有亞馬遜的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提出的兩個披薩理論,他說:

“如果兩個披薩不足以喂飽一個項目團隊,那么這個團隊可能就顯得太大了”。

貝佐斯還認為:公司開會并非參與人數越多越好,人數越多的會議不僅不會對決策形成有幫助,甚至會導致參會人員的人云亦云。

貝佐斯主張分散、充分放權管理企業,甚至陷入無組織狀態也沒關系,因為只有在那種氛圍下,個體的獨立思想才會讓集體的意見靠邊站。這同樣也是應對群體的低效率狀況。

前文提到的材料生產公司—戈爾公司,它的工廠或制造基地極少會超過200人。公司創始人比爾·戈爾認為:隨著一個企業中人員的增加,合伙人不可避免地會覺得相互之間的聯系減少了,與最終產品的聯系減少了。而且,一個工廠的規模越大,能參與重要決策的員工就會相對減少,那么他們實現自我職業發展的動機也會減少。

用戈爾的話來說:

“一旦工廠達到某個規?!覀儧Q策’就變成了‘他們決策’”。

戈爾認識到較大的工廠可以增加效率,但也會帶來更多的官僚主義。只有通過減少分支規模,這樣才能使得缺乏動機、缺少聯系的員工遵循公司的政策。

這就是要和你分享的重要思維——鄧巴數定律,這對于一個團隊和組織的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把握它,可以讓你順利度過難關,否則就容易被它打倒。而對于個人來說,也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清理一下自己的關系網,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跟自己真正友好親密的人身上。

#專欄作家#

倪云華,公眾號:倪云華新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十年跨國管理咨詢顧問,曾服務普華永道、IBM全球咨詢服務部,為華為、海爾、騰訊等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多家創業公司管理顧問。著有《共享經濟大趨勢》。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