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為什么還要讀書
小芒果導讀:楊絳女士有一句話:你的問題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太多。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大吐沒有時間讀書的苦水。然而書雖然不能幫我們解決所有問題,卻能給我們一個更好的視角,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共事等各個方面。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
曾粗略讀過一個北京白領調查,說其中的業余時間讀書比例大概是35%。當然這個數值或高或低都不是我想要探索的。就像題目里寫的,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不管是看互聯網熱文,各種奇葩搞笑段子,或者別人的整合新聞都是值得推薦的信息渠道。
不過對于傳統的讀書,我還想要叨叨幾句,當是肺腑之言,自不言表。
因為現在出書已經成了奢侈,畢竟累的連讀書都是奢侈,要想著書立傳,就得更加折騰。很多通過收集自己語錄和博文的書也越來越多了起來。讓人只嘆當年三思而作的寫書風尚不再。不過人活在世,為了生存奔波,有些行業內的熱書不看不足以和人品頭論足,所以看還是要看的。
看書即是和作者聊天,他究竟是和你侃大山,還是和你打啞謎,都是他自己。作為讀者你想視他為良師益友,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地聽他講下去來培養心性,都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生活樂趣。
個人淺見,以互聯網內容(非技術啦)書籍為例,除了《人月神話》,《黑客與畫家》這種傳世之作外,大部分是目錄書籍。一個目錄就能看完全書的全部思想,總給人一種不值得讀的錯覺。
我個人是極不贊揚不讀的。當然讀過依舊索然無味的那便是話不投機,搞不好還惱了自己,自己無處發泄,暗暗生作者的悶氣,不讀也罷。
但一般別人推薦的熱書總有他值得思考的線索。即使讀完目錄感覺沒得再看我也會先細細的讀下2頁去,看看作者筆法是春秋浩蕩,還是清水掛面。若內容真是淡如稀湯,就加速讀下去,同時思考這目錄里標題中的玄機,破解奧妙,成為自己的功力。
看一遍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多的時間來理清這里面的思路,和實例的技巧,終究能把別人的東西放到自己的理論體系里。
再者現在隨著知乎,微信自媒體等渠道,各種干貨層出不窮,碎片化學習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重。原來讀不到,如今讀不完??磩e人的干貨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不過這樣極速的汲取營養,消化不良那是常有的,有時候會塞在腦子里,打上幾個結,死活不肯往下走。也不乏有讀著讀著發現“肉”難下肚,餐后消化的營養還不如原來看的“稀粥”,或“雞湯”。這里不是要貶低隨手看干貨的學習方式,我認為任何學習途徑都是值得推崇的,因為大部分問題不是方法而是沒有欲望,本能地拒絕。
在碎片化時間里讀干貨的厲害之處是句句帶帶肉,但問題是嚼不爛。慢慢的自己也就把干貨看成了工具,其實別人的思考和經驗都是可以隨時翻出的工具,只要偶爾記起能再次翻出來再次玩味一下,再獲得里面的營養那就是一種樂趣了。
所以讀書的一個好處也就凸現了出來:能有大塊的,系統的,內容放到自己的知識儲備里。
筆者曾是一個經常愛講故事的人。故事嘛,來源于生活,再經過渲染加工變得有樂趣。怕的是肚子里的東西不多,渲染的能力和情節的拿捏就變成了一個痛點。最苦于仔細鋪墊了一個好的包袱,結果抖得不好,前面的鋪墊就變成了一個寒風凜冽的冷笑話。
對講故事的人,還有一個痛點:如果故事講的造作了,人也就造作了。
多讀書能看到很多人的私房點子,雖然是舊理,但可以新用。比如王朔,梁左,馮小剛,王小波的書看多了,對故事的轉折和沖突的爆點都有著長足的長進,即是你是非禮勿言的人,看完也不免會聒噪起來,嘻嘻哈哈地和姑娘開起有尺度的玩笑。
舉一反三,我們之所以不明白為什么見到領導就呆滯,見到岳母就木訥,見到女孩子就默然,其實還是你見識不夠多。等你什么書中人物都見過了,人物的細膩心理都看過了,你就越發的明白以上所舉的種種確實解決不了。人性使然的東西,還要自我修正才行。生活的艱難可不是只讀書就能解決的。
有故事的人能和人快樂起來,也能變得滔滔不絕起來,有時候也恰恰相反,豐富的內涵能給你足夠的勇氣保持沉默。
最后送一句我們老大經常激勵人讀書的話:長得丑就得多讀書(筆者掩面而去,這個看臉的社會啊~)。
本文作者:@Mr_CrazyPeter ?轉載自:簡書
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