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破壞:世界變化太快,如何不被未來淘汰?
世界總是在變化的,而變化并不可怕。
革新和替代一直貫穿于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甚至每一天都可能在科研領域出現新的發現和研究。
- 蒸汽動力織機的發明,代替了傳統的家庭手工式制造,降低了生產成本,加快生產速度;
- 在20世紀90年代初,光盤開始取代磁帶,而從21世紀初開始,網上音樂商店的興起創造了新式的音樂產業鏈,不用跑去唱片店也能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 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被發明出來,汽車解放了人們的雙腳,而清掃工具把人們從無止境的家務中的解救了出來…
創新和改革讓一批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經濟來源,卻又使得新的行業和工作方式崛起。
比如,現在的網絡新媒體的興盛和傳播,雖然打擊了傳統的紙媒,卻是一個破釜沉舟的發展時機,讓紙媒重新審視今后的發展方向和改革策略。
時代的變革,注定著沒人能夠一直延循著一套不變的法則應對變化的未來。“以不變應萬變”有時候并沒有什么指導性的作用。
這種“破舊立新”的發展趨勢,成為了一種勢如破竹的創新力量。
這種發展形式就是“創造性破壞”。
創造性破壞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的重要觀點,是其創新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
創造性破壞描述的是“從內部不斷徹底改變經濟結構,不斷摧毀舊經濟結構的工業變異過程,不斷創造一個新的結構。”
“創造性破壞”的理論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國社會學家維爾納·桑巴特1913年所著的《戰爭與資本主義》。而在早期的著作中,馬克思認為該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產生和消滅財富,而且通過戰爭和經濟危機不斷毀滅人類財富。
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熊彼特發展了馬克思的理論,并在書的第二部分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解體。
后來,自由主義和自由市場派經濟學家把“創造性破壞”視為資本主義的優點,用于描述公司和行業的興衰使市場向更有效率的方向進行。
在這種觀點下,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
企業家的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而創新能夠從內部不停地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有的秩序和結構, 同時再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這一過程便被稱為“創造性破壞”。
通過創新,企業家不斷創造性地打破舊的市場均衡,而經濟增長就是以這種“創造性破壞”為特征的動態競爭的過程。
創造性破壞哲學將經濟學視為一個有機和動態的過程,熊彼特并不認為均衡是市場過程的最終目標。相反,他認為許多波動均衡是會不斷被重塑的,甚至會被動態創新和競爭所取代。
通過使用“破壞”這個詞,熊彼特直接暗示這個過程會帶來損失和利潤,并且創造性破壞會有失敗者。
在市場的變動中,有一家公司適應的非常好,那就是Netflix。
Netflix?成立于1997年,作為主要的DVD訂閱服務開始,Netflix沿著這個方向發展,成功地利用快速發展的移動技術和不斷提高的互聯網速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視頻分發網絡之一。
Netflix 的發展給一些以往的傳統行業和公司,造成了創造性破壞。
上圖顯示了Netflix是如何加快了錄像帶和光盤租賃行業,以及像Blockbuster這樣的公司的衰敗的。
BLS在剛開始追蹤1985年錄像帶租賃行業的從業人員時,發現美國有超過80,000名員工參與其中,而這一數字在1999年初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170,000。
Blockbuster是租賃行業的主導公司,并在2004年的高峰時期,超過9000家門店雇用了近6萬名員工。
但在過去的十年當中,錄像帶和光盤租賃行業已經從2005年的153,000個工作崗位減少到2015年5月份的不到11,000個,也就是在十年間減少了93%。
顯然,Netflix這樣的在線觀看方式,給與了用戶更多的選擇空間,觀劇便利等等,而傳統的實體店租賃形式,即使盡力擴大貨架和商品數量,也還是不如在線的方式更便捷。
Blockbuster在2010年申請破產并隨后于2011年被Dish Network收購。
Netflix給用戶帶來了新的影視劇觀看方式,這一創新舉措打破了以往用戶所習慣的租賃觀看方式,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迅速獲取到了大量用戶,而這些用戶正是從傳統的租賃行業爭取過來的。
傳統租賃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甚至由此踏上末路。Netflix以及其他在線觀看平臺,如Hulu,亞馬遜都給有線電視網絡,傳統網絡電視頻道和付費電視服務帶來了巨大挑戰。
也許這種情形在這之前,是很多人都難以想象到的。
但是,這種沖擊實際上是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中所產生的,傳統行業勢必是要受到影響的,不論是以何種形式。
很少有公司能夠免受創造性破壞的影響。
通過對過去半個世紀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所有增加和刪除的追蹤,有研究表明,公司的壽命往往會在周期中發生波動,這反映了從生物技術突破到社交媒體再到云計算的領域,其中的經濟狀況以及由技術造成的創造性破壞。
隨著時間的推移,較大的趨勢線是平均壽命繼續向下傾斜。展望未來,預計這種動蕩會加速,這是因為諸如Uber和Airbnb等具有高度價值的破壞性初創公司的“獨角獸”現象,以及激烈的并購和私募股權活動。
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成交量是市場變化的晴雨表。
公司的壽命縮短部分是由技術轉變和經濟沖擊的復雜組合所驅動的,其中一些是公司管理層無法控制的。但是,很多公司常常會錯失適應或利用這些變化的機會。
在全世界范圍的市場中,在歷史的長流里,創造性破壞都被證明在一段時間里,在破壞舊的經濟形式和行業后,是可以創造新的價值的。
1920年,英國有超過100萬人在煤炭行業工作,現在只有幾千人。勞動力的轉變促進了當地服務業的新興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了生活水平和行業轉型發展。
雖然短期失業對于從業者是不利的,但通常這種變化是由于原有的行業波動和改革造成的,這也意味著會有大量的新工作崗位的出現,只是很多人都忽視了。
長遠來看,勞動力市場在變化時期的實際工資水平是上升的。
創造性破壞改變了企業和就業的格局,很多人被迫從原來“安穩”的崗位離開,踏入新興產業,走上新崗位。互聯網和創新科技的發展正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時代。
這樣的改變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
破壞性創造對整個社會來說,所帶來的價值在于:
(1)提供新機遇
新的發明和科技改革,產生了全新的產業,比如汽車行業,網絡行業等等,由此帶來了新的創業機會,新的工作崗位,僅僅是汽車的出現,就帶動了汽車制造,石油,道路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2)促進經濟發展
創新產生大量來自新興產業甚至子產業的新工作和技術。這種性質的進步有能力改變整個經濟構架并提高人們普遍的生活水平。不論是生產還是消費,都有著新的充裕的發展空間,帶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爆發式增長。
對于一個公司或是個人來說,應該如何應對創造性破壞呢?
(1)遠離舒適區
一個隨時都在為變化做預防的公司或是個人,才能受創造性破壞影響最小,因為你會是最早有準備的。而呆在舒適區,意味著你對未來沒有做任何準備。
也許只有未來的人才能知道每一次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化會帶來什么程度的影響,但是如果因為未來的不可預測,就安心守著現有的東西固守傳統,一定沒有能力應對這種變化。
不甘陷于安逸的人,在變化來臨之際,總是應變能力最強的。
(2)對新事物保持敏感和好奇
很多人對新的事物是不抱有好奇和思考的。但是缺少這種敏銳度就不能及時察覺到行業變化,對新事物的也沒有足夠的接受和了解。
不去了解是什么導致變化,怎么能知道如何應對變化呢?
世界總是在變化的,而變化并不可怕。革新和創新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和挑戰,更推動著世界的發展。
身處其中,不論你是創業者,管理層還是普通職工,都應該及時去了解新興行業和新產品的問世,這樣才能提前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由此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如果是好的機遇,那么就應該抓緊時機,好好把握新機會;如果是冒險的挑戰,那就及時做好準備,降低損失,轉變思路,應對風險,方能轉危為安。
——文章來自蜻蜓FM《精英思維進階30講》
#專欄作家#
倪云華,公眾號:倪云華新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十年跨國管理咨詢顧問,曾服務普華永道、IBM全球咨詢服務部,為華為、海爾、騰訊等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多家創業公司管理顧問。著有《共享經濟大趨勢》。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