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輕有為的人,都做對了一件事
人生就是各種選擇,只有做對了選擇,才能迎來真正的跨越。
最近和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聊天,談到各自的現狀,感慨良多。
以前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同事,他做創意,我做策略。后來他辭職創業,自己先在微博上做了一個漫畫號,后來轉戰微信公眾號。如今他搞得風生水起,接廣告接到手軟。前段時間還融了一筆不小的錢,已經準備開個人工作室了。
而我呢,自從7年前離開了那家品牌咨詢公司,就一頭扎進了互聯網的懷抱。從最不起眼的小策劃做起,一路摸爬滾打做到了現在的位置?,F在經濟大環境越來越差,但我們幾乎沒有受什么影響,依然活躍在最前線的位置。后來總結原因,發現那時我們都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職業轉型轉得特別早。
我們幾乎都是在2011年左右離開原公司,那時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遠沒有像如今這么深遠。新浪微博勢頭剛起,微信用的人也不多,社交媒體還叫SNS,更不用說外賣、打車、共享單車這些一個都沒有。
但這時身邊發生了兩件事,讓我隱約覺得風向變了。
- 第一個,是公司新人的工資越來越低。可不要小看了這個事情,新人是一個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旦降低了新人的工資標準,就阻斷了未來更優秀人才的加入,久而久之這個公司就會停滯不前。
- 第二個,是互聯網廣告公司的招聘越來越多。那時我每天都會看幾個行業網站,我發現越來越多新型的互聯網廣告公司開始大量發布招聘信息,職位從初級到高級都有。這說明這些公司的業務量巨大,需要更多的人才。
巨大變化往往體現在細微之處。
一邊是傳統廣告公司的式微,另一邊是新型廣告公司的崛起。我雖然不是很明白互聯網具體做什么,但我覺得這時應該采取一些行動了。于是我開始廣投簡歷,最終成功進入一家外資互聯網廣告公司,為此我還主動降薪了1000塊。
如今回想起當時的選擇,我慶幸自己抓住了機遇,及時轉型。當年那一批同事里,只有我和這個做創意的朋友果斷離開,而現在做的還不錯的,也只有我們兩個人。
實際上這并不是個例。
領英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選錯了城市”和“選錯了行業”是職場人最后悔的事情。在面對職場關鍵轉折點時,只有37.4%的人會獨立思考,而能夠勇敢嘗試的人只有33.8%.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個是思考能力不足,另一個是意志力薄弱。
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康波周期理論,它的核心觀點是:每一個大的經濟周期差不多就是50年時間,而這些大的周期都來自于大的科技革命。
在同一個大周期內,又會陸續有一些小的周期性機會。這個過程中不斷循環往復著4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回升。比如:19世紀末電話的誕生,20世紀中葉電腦的出現,90年代初互聯網的發明(如下圖),這些都是周期性機會。
落實到我們每一個個體,一個人一生中最多也就碰到2個大的周期性機會,小的機會差不多5、6個。一旦都錯過了,那也就是真的錯過了。
比如我當時的轉型選擇,就是趕上了信息時代的革命,智能手機開始流行,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赡菚r我并沒有研究這么深,只是從周圍最不起眼的事情感知到了變化而已,只帶著50%的確信就放手去做了,現在看來還是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在里面。
雖然我們不是先知,不能預測未來,但是可以感知當下,做出判斷。
那么,如何去判斷這樣的周期性機會,進而去進行自我的職業轉型呢?
最后有4點心得分享給大家,是我自己的經驗總結,加上周圍那些轉型成功的朋友們的建議。我們分別從行業、公司、領袖和自己四個方面來看(如下圖)。
下面我分別來講。
首先看看,這個行業有什么問題
成功的職業轉型,一定是基于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倘若你工作了幾年,還講不清自己的行業存在哪些問題,那就是不合格了。
那么什么叫行業問題呢?
最典型的就是商業模式問題。即過去這個行業賺錢的方式,有沒有受到沖擊或阻力。比如:在廣告行業,長期以來廣告公司都是依靠媒介購買和內容制作來賺錢。但隨著互聯網打破了信息不對稱,許多優秀的內容制作者和媒體平臺都能夠繞過廣告公司,直接和客戶對接,反而廣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不斷下降。
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個朋友,就是因為發現了這樣一個趨勢,才決定出來自立門戶,成功轉型。
另外一個,就是行業里頑固不化,一時難以解決的痛點問題。比如:在O2O概念出來之前,打車就是個“老大難”行業。我曾在北京三里屯一連三個小時都沒有打到一輛車。司機拒載,漫天要價,故意繞路這些都讓乘客叫苦不迭。
另一方面,司機想要增加日單量只能憑借自己的豐富經驗,比如打人流時間差,制定不同的接單路線等,而這些都對司機本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這時打車平臺出現,就通過技術解決了人車難匹配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提高了匹配效率,通過平臺來統一定價,這些就是解決了這個行業的頑疾。對于個人來說,這時從傳統打車行業轉去新興打車平臺,就是一個不錯的職業轉型。
所以說,先深入了解你所在的行業,去挖掘它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然后想想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解決,這都是制定接下來轉型計劃的重要前提。
然后看看,這個行業最頂尖的公司都在做什么。
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做電商行業的,就去看看阿里和京東最近都在提倡什么趨勢和概念。阿里講新零售和全域營銷,構建線上線下的服務生態鏈;京東深入發力物流和金融系統,聯合騰訊打造智能供應鏈。
這就是電商行業未來的兩個大方向:一個橫向聯合,一個縱向切割。
再比如:游戲業現在流行一種叫“交互式電影游戲”的新種類。簡單說,就是把電影劇情和游戲體驗相結合,運用AR和VR技術,讓玩家以第一人稱來體會當電影主角的感覺。微軟、索尼、育碧等一系列知名游戲公司紛紛涉足這個領域,用技術來顛覆以往的游戲體驗。
這就是游戲行業的一個新方向。當行業里的巨頭公司們開始布局新領域時,你,知不知道?
說完了公司,我們繼續往下:
接著聽聽,這個行業里的領軍人物有什么觀點。
這個是最簡單的,你只要關注一些知名的商業、財經、科技類媒體,大人物的觀點永遠層出不窮。
這時我們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叫歸類總結。
即,把這些觀點搜集起來,排排坐,分個類。誰鼓吹,誰唱衰,誰中立,都要分清楚。然后你去看這些人彼此之間有什么特點,比如:鼓吹者們都有著相似的背景甚至性格,唱衰者什么事情都唱衰,中立人士一向謹言慎行,這時你就要有自己的判斷,誰說的可信,誰說的不靠譜。
第二件事叫自我論證。
并不是大佬說的觀點就一定正確,我們要帶著辯證的思維去看待。比如:前段時間比特幣和區塊鏈特別火爆,市場上就明顯分為兩派不同的聲音。贊成的人把它說成創世神器,不贊同的人認為這是在投機倒把。兩邊都有名人站臺,大佬撐腰,這時怎么去判斷?
最簡單的辦法,是自己先去弄明白區塊鏈是怎么一回事,比特幣和區塊鏈是什么關系,搞清楚它們的定義和原理,才能判斷出價值,這就叫自我論證。
反之,則叫無腦的拿來主義。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那時就是,一大幫子人嚷嚷著從各大行業出來投奔區塊鏈,結果到頭來被那些“精明者”騙得血本無歸。
如果連區塊鏈是怎么回事都還沒弄清楚,就輕而易舉地去轉型,那不就是等著被割韭菜嗎?
最后回到自己,你有沒有做好準備。
第一個是抗風險準備。
職業轉型意味著過去的經驗和方法很可能不再適用,這時你能不能承擔轉型期的陣痛?比如:收入下降,重新學習,甚至從零開始。提前做好一些抗風險的準備,有助于渡過這段不輕松的轉型期。
我的那位朋友,在決定向漫畫自媒體轉型前,就預備了半年的房租和干糧錢。他一開始還是兼職做漫畫,直到有一天發現兼職收入快要趕上全職的時候,才決定全心投入新領域。
第二個是身心準備。
轉型計劃要根據自己的身心狀況來擬定。年紀輕的人,轉型成本低,這時放手一搏也是Nothing to lose. 工作多年的人,轉型成本高,面對周圍的質疑甚至嘲諷,能不能用強大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精神壓力才是最重要的考驗。
很多人把當年蔡崇信放棄數百萬年薪收入加入阿里巴巴傳作美談,但不要忘記了,蔡崇信在加入阿里前是知名投行的副總裁,人家早已實現財務自由。他加入阿里是底氣十足的放手一搏,這心態就不一樣。
千萬不要腦子一熱就“放膽去做”,真正的全力一搏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以上就是對于職業轉型的一些思考與建議,簡單總結一下,如何去判斷該不該進行職業轉型?
從四個方面來看待:
- 先看看你的行業里存在什么問題;
- 然后再看看那些頂尖的公司都在做什么;
- 接著聽聽那些領軍人物們有什么觀點,一定要自己去獨立判斷;
- 最后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抗風險和身心的準備。
總而言之,職業轉型絕不是簡單換一個公司或行業,而是踩著時代發展的風口去提前布局。
當我們看待一種變化的時候,一定要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地去看待。只有理解了大圖景的全貌,才能專注深耕,找到一個支點去撬動未來。
人生就是各種選擇,只有做對了選擇,才能迎來真正的跨越。這里有一個小測試,就是通過不斷的選擇,漸漸告訴我們屬于自己的人生轉折點在哪里。除此之外,我們還能聆聽那些和自己相似的大人物們,他們的轉折點故事是怎樣的,或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
作者: 張良計,公眾號:張良計(ID:zhang_liangj)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xu7hu2r-GxXab8MyuQvjEQ
本文由 @ 張良計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贊同,對于觀點就應該有自己的思考,不要拿來就用
? 總結的很好,很有思考空間,職業剛剛開始,很幸運看到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