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干貨:高段位的人,都有一種“可遷移能力”!
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時代在進步,一路上總有人跟不上步伐逐漸被淘汰。如何能成為一個無法輕易被取代的人呢?
互聯網下半場,行業紅利逐漸消亡。有人說,這個冬天是中小企業的“至暗時刻”。
降薪、裁員、業績差……諸如此類的消息鬧得人心惶惶。倘若說還有什么比這些更大的噩耗,那莫過于有個人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然后說:“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因為你可以被實習生分分鐘取代!”
試想一下:時間往前推移5年,今天的你是否可以被五年前的自己所替代?
這句話并非危言聳聽。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說,人類正在進入下一個奇點,很多人會毫無征兆地被淘汰。
因此,身處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你我唯一的應對策略,就是找到一種不可被輕易取代的可遷移能力!
所謂“可遷移能力”,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后可復用的能力。
比如,剛畢業的時候我在一家公司做設計,由于公司需要調整業務結構,我被迫去做了產品,那我就要用在設計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把產品做好。
然后又過了半年,公司需要提拔一個人做運營,那我就需要將設計和產品中的能力萃取到新的崗位中,把運營的活兒給干好。
我時常以為,在我們選擇所從事的行業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質上是相通的。
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產品、運營、推廣,雖然崗位之間的技能差異度很大,幾乎都要重新學習,但彼此間所需的核心能力(例如洞察需求的能力、將需求產品化的能力,以及文案輸出能力)卻有很大程度上的重疊。
換句話說,這個時代的每個行業都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需要每個崗位上的人員能力都要做出實時調整。
反之,如果你不能盡快形成自己崗位上的“壟斷力”,就極有可能被快速迭代的市場所淘汰。
因此,面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我們如何培養自己一種可遷移的能力呢?
我個人為其總結了3點,供你參考:
Step.1??認清你所在行業的本質是什么?
電影《教父》中有句臺詞: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p>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職場上越是高段位的人,越是喜歡觀察行業的本質。
創業者的差別就在于把握行業本質的能力,雖然決定成敗的因素包括人才、資金、技術等等,但首要的還是你采取的戰略是否符合行業本質。
為什么真么說呢?不妨先來舉個例子。
早些年前,雷軍想做手機,他提出了一個堅定的戰略,即小米手機不賺錢。
他所說的“不賺錢”,并非真的在做虧本買賣,而是小米硬件部分的綜合利潤不超過5%。
按照雷軍的說法,之前手機市場全行業的平均毛利是50%,但PC只有5%。除此之外,全球手機90%的利潤都被蘋果一家給賺走了,蘋果每賣一部手機的利潤高達151美元。
于是,雷軍就想,為什么手機利潤就是50%?為什么不能是5%?我能不能通過優化成本、延長利潤點的方式,改造整個行業的價值鏈呢?
介于這種思考,雷軍為小米量身打造了一套戰略,并從“定位、營銷、成本”三個角度切入,樹立起了整個行業的新標桿。
之前有人會說,小米手機火了,不就是因為它定位了屌絲市場,然后玩轉了粉絲經濟嗎?
但凡說這句話的人,其實并沒認清整個行業的本質。不信你看市場上哪家手機廠牌不瘋狂打廣告?那為什么又只有小米跑出來了?
原因是小米站在了更高的維度上,對整個行業的價值鏈進行了全流程改造。
那價值鏈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謂的價值鏈,就是在企業創造利潤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商業活動的環節。
舉例而言。如果你要開家咖啡館,起碼要經歷選址、食材供應、設備、裝修、產品、銷售、品牌、員工培訓等環節。
別看同樣是賣咖啡,不同的老板對價值鏈的思考方式可真不一樣。
比如,星巴克主要開在人流密集的CBD,店面普遍較小,能把翻臺率做到最高;
又如,漫咖啡則是逾千平米的超大面積,對地段和翻臺率的敏感度較低;
而瑞幸咖啡、連咖啡呢,索性連店面都省了,直接把咖啡送到你辦公桌上……
由此可見,雖然身處同一個行業,但競爭卻引發了大家對于價值鏈的不同戰略。
創統的價值鏈越不完善,它的邊際成本也就越高,也就意味著未來被新產品所沖擊的可能性越大。咖啡店如此,手機行業亦是。
因此,當我們埋頭趕路的時候,也要時不時抬起頭來,看看天空中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
否則,倘若突然有一天你的工作不受重視了,市場不再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了,你連自己錯在哪都全然不知。
Step.2??判斷你在這個方向上所處的位置?
行業天天變,難道我的能力也要隨時變么?
當然不是。正如前面所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能力是相通的。
好比今天許多從事藝術設計的人,和過去那些畫國畫、版畫的人,都需要同樣的藝術品味和色彩造型能力。
又如今天許多做新媒體的人,同樣也需要掌握過去那些出版行業從業者的能力,對用戶的洞察力與文案功底都是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
所以,變與不變,有時候需要分析你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
換句話說,在不同行業或公司里,都有其所非常重視的環節部門。一個公司里20%的人養活了另外80%的人,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
舉個例子:記得我最早從事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公司一共不到20個人,我負責最基礎的設計工作。
回憶那段時間,我每天加班加點任勞任怨,經常為了一個臨時的case連續48小時不合眼,但反過頭來我的工資確實倒數的。
這事兒讓我很不理解。一家廣告公司最重要的不就是創意嗎?為啥干活最多的是我,拿的少的也是我?
后來我才發現,廣告公司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很難做大,因為它難以標準化,全是靠一個個很隨機的智力來驅動。
換個角度說,之前那家公司賺得最多、提升最快的人都是銷售,他們同時擔任了咨詢顧問的角色,本質上,這個行業是由業務驅動的。
也就是說,在你還不是知名品牌的前提下,誰能拿著單子誰就賺的多。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反駁,這個世界上不是還有像WPP、奧美這樣的廣告巨頭嗎?
沒錯,之所以有少數廣告公司能做大,其一是因為他們搶到了早些年全球產業化品牌升級的紅利,其二是他們把原有的業務商品化了,比如他們最賺錢的不是靠非標的創意和設計,而是媒介管理、數據分析以及為客戶提供決策工具。
說到這里,我究竟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來,當你真正選擇從事一個行業的時候,首先要分析好這個行業所提供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其次還要盡可能向這個核心價值靠攏,學習掌握其必備的能力。
比如在當下最流行的內容行業,你認為什么樣的能力是最稀缺的?
- 銷售能力?不,因為很多業務大家在線上就協作完了,根本不需要你推銷。
- 創意能力?不,因為我見過很多天馬行空的年輕人,但它們的作品用戶從來不買賬。
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把需求產品化的能力。
因為,內容行業本質上就是個“舊酒裝新瓶”的生意。
好比迪士尼和漫威,他們做的事情無非是把一個好故事不斷包裝成大眾所能接受的商品,從書本、漫畫、電影再到衍生品,同一個事情重復開發好多遍,因為人性的需求不變。
同樣的道理,今天在自媒體上到處刷屏的爆款文章,包括我在內,你認為一切都是“憑空原創”嗎?
不,我們的靈感都來自于過去的書本和經驗,只不過是用新的途徑讓你“重溫”了一遍而已。
所以,我認為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低價值區和高價值區的事情,但很多人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仍然忍不住“偷懶”,寧愿去干一些低價值的重復性勞動。
然而,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可以“隨時帶走”的可遷移能力,就不得不向這個行業的高價值區靠攏,并稱為一個行業的“搶手貨”。
Step.3??你所在的價值鏈上,需要擁有什么能力?
職場上最大的尷尬,是你好不容易在上個東家培養出的能力,結果跑到另一家公司完全不受用。
若想規避這點,單有快速的學習能力是不夠的,你還要擁有一種任何人都“搶不走”的能力。
好比在我早些年所從事的廣告與IT服務行業,老板最怕的就是大銷售離職。因為銷售一走,往往就意味著客戶資源的流失。
反之,之所以有些外包行業門檻低的可怕,就是因為客戶跟你做生意看的是人,誰跟我關系處的好我就把錢送給誰。當然,類似情況如今也在逐漸削減。
也許用銷售舉例有些極端,不妨換個例子。
之前我認識很多在零售業里做采購的朋友,他們把自己行業里的供應鏈摸得一清二楚,比如誰家質量好、價格如何、成本多少等等。
這個工作看似沒啥技術含量,很多年輕人不稀罕做,但其實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命運。
尤其在早些年的電商大戰中,大家處于粗放式競爭,拼的是品類和SKU的數量,你的進貨價格、渠道成本稍微貴一點點,就等于白白把生意送給了別人。
后來,隨著電商格局穩定,你會發現從很多倒閉的平臺中,冒出了一些原本做供應鏈的人,他們紛紛跑出來干起了產品,靠著打造一兩個爆款賺得金滿缽滿。
所以,當我們涉足一個行業的時候,一定要跳出自己崗位所賦予的角色,站在全局的層面審視一下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年輕人,不要動不動就想做行政、當秘書。
畢竟,每個行業中都存在一種或幾種“黑暗能力”,它會讓你在未來產生巨大勢能。
就好比在互聯網+的行業下,我認為有2種能力是無法被取代、并長期有效的:
1. 把握需求的能力
還是拿內容行業舉例。倘若今天給你錢出辦一本雜志,你認為最難獲得的能力是什么?
有人說是寫文章。錯,最難的不是怎么寫,而是寫什么,也就是選題策劃。
試想一下,如今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信息,大家真的是沒好文章可讀嗎?當然不是,大家缺乏的是擁有一種有效的篩選機制,能夠讓自己只讀喜歡讀的東西。
所以,我經常發現有很多人想做新媒體運營崗位時,會考慮到自己有沒有會寫文案的天賦,這其實是一種偏見。
因為這個崗位真正需求的不是你文筆有多好,而是你能不能把握用戶的需求,能不能按照用戶的口味提供持續穩定的價值。
2. 將需求產品化的能力
這條能力,其實也是大多數公司賺錢的底層邏輯。
比如你在淘寶上開了一家服裝店,你和類似ZARA、H&M這些大型廠牌比的是什么,難道是品類規?;蚬湹捻憫俣葐??
當然不是,你比的是把需求產品化的能力。
怎么理解這個“產品化”呢?其實就是你為用戶提供的一種情景化的搭配方案。
因為用戶并非是不知道去哪里買衣服,而是很多人不懂得如何搭配才是最佳方案。
為什么如今網紅帶貨如此兇猛?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把衣服搭配好了穿在身上,相當于給了你一種如何變美的解決方案。
再舉個例子。如今網絡上特別流行“讀書會”這種形式,前央視主持人樊登靠著讀書迅速積累了1000萬會員,營收數億,其核心邏輯是什么?
其實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聚焦那些“沒時間讀書,不知道讀什么書”的用戶,通過“我讀你聽”的方式將用戶需求給產品化了。
說白了,這個世界絕大多數產品和服務都是處于盈余狀態,人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選擇,而是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好比今天你若想要開一家餐廳,難道菜譜上的所有菜品你都原創么?
當然不是,你要做的是如何提供出一種最佳搭配,讓喜歡某種口味的客人得到你產品化的解決方案。
所以,回過頭來看,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崗位,不同職級,但有一點其實是相通的,即:為所從事的行業不斷輸出自我價值。
究竟一份好工作的核心“精髓”是什么?
我認為不是錢,也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你所處的行業價值鏈當中,你是否擁有了某種“可遷移的能力”。
反之,如果一份工作你干久了會迷茫,覺得沒有什么成長空間,那錯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極有可能是你并不理解這份工作的本質。
因此,若你想在未來不被取代,就必需要培養自己的某種稀缺價值。
至于如何做到這點,不妨嘗試下我今天為你準備的3條路徑,它們分別是:
- 認清你所屬行業的價值鏈是什么?
- 判斷你在這個方向上所處的位置?
- 找到你所在的價值鏈上,需要擁有什么能力?
以上,與君共勉!
—— End ——
作者:墨多先生,公眾號@墨多先生(ID:mrmoduo),北京大學碩士,資深產品經理,連續創業者,專注職場與個人成長,與10萬職場人一起學習獨立思考。
本文由 @墨多先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每次做事聚焦于一點,很多時候往往忘記去縱貫全局,忽視一些真正的產品需求。
頗為受益!但是還是想問下,一般的saas產品的價值鏈是什么???產品 運營 用戶 商務 售后??
很不錯的文章
不錯
多說一句,文章的確很好,謝謝作者
電影《教父》中沒有那句臺詞好吧,一個看了n遍《教父》的人留
書里面的??
一個把《教父》這本書 看了N遍的人留
學習一種從不同的事物找相似點,從相同的事物找不同點的思維方式
good,平時就是工作空閑期,每天找不到工作目標,心態就會很浮躁,知道自己的定位,才能更深層次的學習。
把需求產品化,能掌握其中一成就可以創業了。這個更符合初創型的公司,大公司很少有這種給你發揮的機會,需要的是經驗的積累,很多要適應組織間的流程和背景出來方案。只能留給自己去思考,找別的事情去運用。
把需求產品化,這個詞很棒
樓主您好,行業的價值鏈能不能理解成行業的核心價值或核心價值?認清自己的位置則表示自己的位置要往核心價值靠的意思?不知個人理解是否有誤。
贊~
平時在工作中確實會意識到一些隱患,但是自己很難表達清楚,感謝您的分享,讓我看清自己的困惑!
好文章,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