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眾優秀的95后中脫穎而出?

4 評論 6798 瀏覽 88 收藏 21 分鐘

當今這個時代,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導致生活在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城市中的你,發現時間越來越不夠用。提升時間利用率,就是提升你的人生增長曲線。本文主要闡述了是哪些原因在影響著效率的高低,并且分享了一些z哥自己對提升效率的一些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第一財經周刊》攜手優衣庫發布《2018年中國Z世代理想生活報告》中提到:

在受訪的95后中,74%的人把閑暇時間分配給了“學習和課外自我充電”;對于理想生活的時間分配,59.74%仍舊想要學習充電,同時58.13%也想發展個人興趣愛好。

這篇文字稍多,不過是篇白話文,好讀。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這條消息是慌得一筆的。不過作為我的讀者朋友,既然現在能看到這篇文章,相信你應該也保有持續學習的習慣。

先來看一個可能有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

每個周日的晚上,外面Happy回來,洗洗弄弄好后躺在床上,想著明天就要上班了,心里不禁惆悵一番,項目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明天上班得抓緊把進度趕一下。

第二天一早,鬧鐘響了,一頓不爽的關掉鬧鐘后又鉆進被子蒙了幾分鐘,最終還是拖著略帶反抗的身體洗漱后出門。擠完地鐵整個人都精神亢奮了,在走到公司的路上想起來昨晚想到的事:“哦對,得趕一下項目進度”。

到了公司,打開電腦的同時倒了杯水,然后回到電腦前習慣性的登陸了QQ、微信、釘釘。然后打開了你要做的工作,等待它加載完成。

這時候通知欄彈了個XX新聞出來,「馬蓉怒斥王寶強」。

心想,馬蓉和寶強的事還沒完?

不由自主的被「八卦」之心驅使,點了進去。臥槽,劇情要逆轉?

正在刷著別人的評論的時候,工作軟件打開好了。想著,我就上微博看5分鐘,完了就工作。但是刷著刷著發現劇情越撲所迷離,瞟一眼電腦上的時間,我去,超了10分鐘。算了,先工作吧,要不然來不及了。

帶著疑惑關掉了新聞,準備開始工作,這時老朋友小明在微信上轉發了你一條消息,「掘金社區裁員」,并說著自己公司的情況,隱含著些擔憂。不管是出于禮貌的安慰,還是感同身受的吐槽,聊著聊著聊開了。一晃一小時又過去了。

起身上個廁所,回來發現同事雙11買的新款iphone到貨了,湊上去把玩了會,還聊開了,針對買蘋果還是華為爭了十幾分鐘。

最終沒能爭出個勝負,稍有不悅的回到座位上,發現是時候點外賣了,否則中午吃不上了。刷了好幾家店,又拉上幾個同事拼單,十幾分鐘又過去了。

一晃眼,整個上午都快結束了,才發現該干的事情好像一點都還沒開始,不由得一慌,心想現在只有兩個辦法了。先找找看有沒有什么地方可以走個捷徑的,偷個懶,剩下的只能晚上加個班了。

上面的場景是不是在你身邊也經常發生?甚至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俗話說,不能光低頭拉車,還得抬頭看天。

的確,了解實事、關注行業動態、日常的社交也是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忙碌的你發現一天的事總是做不完。

那么怎么辦呢?只能“多做事少扯淡”嗎?

我想對你來說更應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不減少事情的情況下更高效的過完這一天。

一、本質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你會說,道理都懂,知易行難。

但是我卻覺得,“行難”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你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或者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么原因有哪些呢?

z哥給大家分析一下,有兩點:

1. 時間的質量差異

z哥認為,首先必須要認識到時間在質量上是分為不同類型的。碎片化的時間,是低質量的;而大塊連續的時間,則是高質量的。

為什么要這樣區分呢?

因為當時間被切割的越碎,意味著在不同時間段之間切換的次數越多。

然而,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是「串行」的,是「單線程」的。

更重要的是:當每一次從一個時間段切換到另外一個時間段的時候,都需要做一個「上下文切換」,這個切換產生的副作用是,你需要花費額外時間和精力讓自己進入到一個“就緒”狀態。處于這個時期的時候,你無法100%的專注,必然效率也很低。

  • 比如,當你從樓下買完咖啡后參加到會議中。一開始感覺聽不進去東西。
  • 又或者,寫代碼寫到一半,被測試妹子叫去看個BUG,回來已經忘記剛才寫到哪了。過幾天可能產生一個因為少做一個條件判斷而出現的BUG。

我們大腦的切換效率遠不如CPU,如今的CPU做一次切換的耗時是幾十億分之一秒,而我們的大腦則是分鐘級別。所以,你必須要認識到。「大塊連續的時間」價值遠大于「同等時長的碎片化時間」。

你可能會問,什么樣的時間才算大塊連續的時間呢?

我給你的一個參考是:按45分鐘作為標準,大于等于45分鐘的就屬于大塊連續時間范圍。

為什么是45分鐘?

因為這是你從小到大被訓練了N年的專注力“下限”,不管是你學生時代的每一節課時長,還是電視劇的每一集時長,幾乎都在這個標準上。(當然如今的一眾視頻、直播可能已經進一步提高了這個能力)。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大腦做切換如此耗時?背后的原因是“環境”。

2. 「事情」背后的「環境」

我們先來看認識一下“環境”的作用。

我的讀者中可能有不少玩過Moba類游戲,比如王者榮耀、lol什么的。

當你已經全身心投入在玩王者榮耀的時候,有人問你:“晚飯吃什么”,你會毫無知覺的忽略。

但是,如果同一個人再說一句:“他們在偷大龍,趕緊去。”我想你會迅速的接收到這個信息,然后點一下小地圖看一眼。

在你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帶有目的性去做的。

如果沒有一個與之匹配的“環境”,這事就無法開展。因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本質就是在「加工信息」。

例如:你大腦中的記憶是信息,外界所見所聞的陌生事物是信息,甚至“環境”本身也是信息。

一切的信息都需要按照一定順序連接起來,才能被你所理解。這其中環境相關的信息,就是最先需要建立的,因為沒有這些“環境信息”作為基礎,你無法準確的理解上層的事物。

所以,當你接收到與當前“環境”不符的信息的時候,你的大腦為了理解它,就會啟動“搜索相關背景知識”的過程。

這個過程一旦被打斷,再次進行時需要重頭開始。

像上面的例子中那樣,由于你專注的在玩王者榮耀,正在不斷的思考游戲中下一步要怎么操作,所以本質上這是在連續的打斷“尋找晚飯吃什么相關背景知識”的過程,因此你其實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么。

而當他和你說當前游戲相關的東西,你會自然的接收到,因為所需的環境就是當前環境,無需再搜索組建。

有沒有特例?

有。

當你把某個信息訓練成你的條件反射的時候,就不需要“搜索相關背景知識”。、

比如:

  • 聽到自己的手機鈴聲響了,就知道電話來了
  • 聽到別人叫你名字,就會先順口答應一聲

但往往這些都是簡單的,而且就算簡單也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反觀你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都與之不同。

二、那么該如何提升效率?

原因搞清楚了,還是找不到一些好的方法下手。z哥給你一些我的做法,以供參考。

1. 提前做計劃

如今的生活節奏,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確是一個事實,但是也并不意味著不需要計劃。我覺得計劃的作用不單單是定義做事的「先后順序」,更深層的價值是提供了一個「倒逼機制」,使得總有個東西在“趕”著你。

由于變化的多樣性,所以z哥建議你只需要做明天的計劃,每天一次。

計劃些什么呢?

除了工作,計劃的內容來源還需要依賴于你平時的一些隨手記錄。

z哥自己用的最多的方式是,QQ的“我的電腦”以及微信和釘釘的“文件傳輸助手”。我會把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聊到的、想到的內容都隨手記錄下來,然后每天定期(z哥是晚飯后第一件事)把它們整理到一個「重要緊急四象限」的表格中。

然后重點來了,每天晚上睡覺前,花5分鐘時間大致安排一下明天要完成的事情。這些事情不需要很細致,精確到幾點幾分做什么。我們只需要大致預定好上午、下午還是晚上,先后順序(可以考慮一下狀態好的時期做最有難度的事情)是什么就夠了。

所以用什么工具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哪怕是一張紙就行。

如果遇到第二天出現一些突發狀況怎么辦呢?

可以在LEVEL 2中選擇幾項臨時取消,延后到后續的計劃中。只要不是「緊急」的,都屬于LEVEL 2。

那么你可能會問,我該安排多少LEVEL 2的事情呢?

z哥我自己一般每天的LEVEL 1和LEVEL 2是一個55開的比例??赡芟翊汗澢昂筮@種相對穩定的時期,會加到8:2的樣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

計劃的另一個作用是讓你能夠有意識的掌握節奏。

2. 節奏

繼續前面王者榮耀的例子:、

當你覺得一局游戲打的非常順的時候,往往覺得想啥來啥,行云流水,這往往意味著已經進入了“你的節奏”。

反之,如果自我膨脹了,弄了波己方團滅,非常有可能進入一種相反的狀態。再想回到順風順水的狀態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這就體現了“節奏”的重要性。

比如,當你周末Hi過了頭,作息時間與工作日不同,就會發現第一個工作日起床特別痛苦。這個就是“節奏”亂了,痛苦的過程就是因為在回到一個要求更“高”的節奏中去。

長期保持一個穩定節奏貴在一個堅持。

除了前面的計劃,在實際做事的時候還是有些小技巧可以來幫助更好的做到它。(z哥長期與電腦為伴,所以一些經驗也是電腦上的)

  • 快捷鍵是個好東西,它除了可以幫助你提升操作效率之外,還可以讓你的身體有更多部分“參與”到做事中。想象一下,如果只依賴鼠標,那么可以一只手點著鼠標,一只手撐著自己的腦袋,會越來越瞌睡。如果你在工作和家里分別會用不同的電腦,那么盡量將它們的快捷鍵設置為一致的。
  • 聽聽一些純音樂或者白噪音,增加自己的“儀式感”,意識到自己馬上要“干大事”了?。═ips:有個叫潮汐的APP我覺得用著不錯,安利給大家)
  • 周末也保持和工作日一樣的睡覺和起床的提醒或鬧鐘。因為保持精神狀態的節奏是最最最重要的。

另外做事的時候要力爭形成閉環,因為閉環可以打造出一個正循環的通道。它會成為一個很自然的推著你走的力量,這點與「計劃」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怎么做呢?

堅持追蹤工作結果,因為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清楚地了解工作進度,減少壓力和提高工作表現。

追蹤工作的其它好處是可以讓你提前知道將要發生的問題,以預先做好應對、調整計劃,而不是過了一段時間后,當問題已經發生了,你才去解決它們,從而導致突然增加的碎片化時間將原有的安排打散,自然工作效率也會更低。

如果說,我們將一天內做的每一件事也視作是一個節奏的話,那么每個節奏的輕重分布也很重要,合理的分配可以事半功倍,最大化時間利用率。

3. 合理的分配「事情」

要怎么做才是合理?

2個字:“壓”和“避”。

“壓”。

碎片化時間必須要壓縮,如果一天的時間分布是這樣的。

盡量壓縮成這樣:

越碎的事情,開展它所需的“環境信息”越少,切換的耗時也越短。所以,應該避免因小失大,把碎事夾在大事之中,增加大事的切換成本。并且,應當盡量將這些碎事安排到狀態差的時間段,因為狀態差的時候往往也不容易做成復雜的事情。

“避”。在你的時間可以完全自我掌控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自己將其主動“碎片化”。

比如,下班后的奶爸奶媽們把孩子哄睡覺后,想晚上趕一篇演講稿子。但是,心力還想著明天早飯還沒著落,準備點啥。

那么,這時你的腦子里大概是這樣的:

這時候其實你是沒法進入專注狀態,因為“噪音”太多了?!霸胍簟辈幌淖罱K結果是,大腦不斷相互碰撞,累了,導致走神、打瞌睡。消除噪音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專注」,一段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

除此之外,盡量關閉所有會打斷你注意力的東西。微信、釘釘、QQ、郵件等的提示通知等等(為了應對特殊情況,手機鈴聲或者震動可以保留)。

不同類型的時間用來做什么?

z哥建議是,大塊連續的時間用來做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越連貫效果越好」的事情

深度思考的事情。比如一些需要創造性的方案制作、寫作等等,需要你「從無到有」去創造的。

越連貫效果越好的事情。比如跟著別人學做某件事情,學做糕點、做菜、搭建某個軟件環境、閱讀書籍等等。又比如用思維導圖之類的工具來整理歸納自己咀嚼后的知識,這是讓知識之間產生「聯系」的過程。這個「聯系」必然是越多越好,就如大腦的神經元一般,每多建立一條觸角就會多一個實踐時被想起來的機會。

當然,碎片化的時間也要充分利用起來。比如,做一些生活瑣碎的事情,繳水電煤繳費、日常社交。或者進行一些碎片化的閱讀,公眾號(比如,「跨界架構師」)、新聞客戶端等免費信息,得到、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專欄。

然后,可以把其中的一些重點內容或者知識臨時存儲到一個地方(比如前文提到的,QQ“我的電腦”,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等),最后,在大塊連續的時間里進行咀嚼和消化。

總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是哪些原因在影響著效率的高低,并且分享了一些z哥自己對提升效率的一些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當今這個時代,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導致生活在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城市中的你,發現時間越來越不夠用。提升時間利用率,就是提升你的人生增長曲線。

最后,不可否認,技術人在如今這個時代是有獨特的優勢的。

我自己也是做技術的時間最長,真實的感受到會“編程”的巨大好處。任何重復的,可以被標準化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編寫一個小程序來讓你永久的節省這段時間的開銷(比如,整理文件、格式化信息、定時自動替你做一些事情、薅羊毛等等)。

不知道你是不是曾經進入過「心流」狀態:思緒敏捷,新想法、新創意從腦海中如泉水般不斷奔涌而出。寫作、敲代碼的過程行云流水,不帶修改的……這個過程,甚至讓你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作者:Zachary,微信公眾號:跨界架構師(ID:Zachary_ZF),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

本文由 @Zachar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了慌了一批

    回復
  2. 好文。

    回復
  3. 做銷售或者管理

    回復
  4. 做銷售或者管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