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小龍的4小時演講說起……

5 評論 14209 瀏覽 75 收藏 16 分鐘

張小龍的演講,講了四小時,但觀眾依舊如癡如醉的在觀看,并沒有太多倦意。我們可以從演講背后學到什么,并且將其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張小龍又是如何做到讓億萬級的用戶能夠理解他在說什么?不管是哪個圈層,精英或者大眾,均能產生久久的共鳴?

張小龍的演講刷屏了,但他看起來并不像是在演講。

因為看不到渲染修辭,抑揚頓挫的語氣,內容的承轉啟合,沒有段子雞湯包袱,沒有PPT,也沒有這些詞:

大小趨勢,壁壘,顛覆,裂變,賽道,體系,布局,痛點,玩法,打法,私域,分發,整合,操盤,基因,粘性,護城河,閉環,發力,導流,格局,長尾,垂直,落地,閾值,優化,迭代,敏捷,評估,反哺,渠道,下沉,用戶畫像,去中心化,降維打擊,商業模式……

他更像是在思考,然后清晰的表達。

四個鐘頭,三萬字。午夜時分演講結束,攝影機掃過的觀眾目光中,依舊充滿著興致,并無太多倦意。

理工科背景出生的他,邏輯清晰,很低調,不是很愛公開表達和公開演講。

但這次,他的演講內容刷遍了朋友圈,同時做到了讓億萬用戶理解他在說什么。在平常工作中,作為微信團隊的“最高統帥”,他還需要通過表達,將思想注入到上千人團隊每天的執行落地中。

他是一個真正懂表達的產品之神。

演講中,幾十萬觀眾跟隨著張小龍的思考,從他的表達中,重新理解了微信,也理解了張小龍自己。

他通過產品經理的視角,一次次樸素真誠地表達這款產品的價值觀。而我們也在他的表達中,理解了微信這個品牌——

用戶(這個詞演講中出現了114次)

朋友(出現了105次)

時間(出現了43次)

希望(出現了37次)

勇敢(出現了6次)

(出現了9次)

善良(出現了12次)

真實(出現了18次)

以上統計來自@崔翔宇_采銅

張小龍在演講中提到:

以前我在知乎提過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肯定沒有答案的。但我后來自己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答案。從一個社交產品的理解來看,溝通是把你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設,都希望別人能夠接受。而你理解的人設和別人理解的人設是不同的,所以溝通就是為了讓人理解你的人設,接受你自己的人設的設定。

如果用這個延伸到發朋友圈,那么就是你強硬地通過朋友圈把自己的人設加到你的朋友大腦中。你的朋友圈的每一條信息都是你精心挑選過,對于美化你自己是有幫助的。

張小龍所說的“人設”,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個人品牌”。

一個品牌向外的表達,往往代表這個品牌的屬性。一個人向外的表達,往往代表這個人的品牌。

美國管理學者彼得斯說:“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p>

其實一言一行,皆是個人品牌。

這需要你像張小龍一樣,認真思量說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精準表達,向外界輸出品牌的價值觀。

但“精準表達”并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事實上,人人都可以習得精準表達的“原則”,然后通過“刻意練習”徹底掌握這項技能。

一、直擊人心的精準表達法則:掌握黃金三圈,通過“意義”打動對方

什么叫“黃金三圈”?簡言之就是下面這張圖:

從張小龍的4小時演講說起……

當我們在陳述某件事時,都會習慣從外向內說——先說what(是什么),再說how(如何做),很少說why(為什么,意義是什么)。因為外層最顯而易見,最外層的表達,說著也輕松,聽著也容易接受。

但好的方法總是逆人性的,真正能夠打動人的高手,他們的表達方式都是反著來的。

如果你想打動別人,可以嘗試逆向表達——即從內往外,先說why,即為什么,意義是什么;再說how,如何做;最后說what,是什么。

為什么這樣的表達方法更有效?事實上,這背后符合人類的“生物本能”。人的大腦分為三個層次:

1.?最內層的大腦為爬蟲類腦,也叫本能腦。這一層大腦的進化已經超過1億年了,它毫無情感,只是為了生命最原始的意義——生存。

這個大腦讓我們看到危險的時候就撒腿就跑,感到燙的時候抽回雙手。除了人類以外,地球上其他動物大多也都有這樣一個大腦。

2.?最外層的大腦皮層,又叫“新皮質”,俗稱理性腦。這一層腦具有高階認知功能,是神經元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更多控制著我們的邏輯能力,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理性、圖形、語言、邏輯思考,全是它負責。

3.?最中間的大腦為“哺乳類腦”,也叫“情感大腦”。人類的愛、恨、情、仇都在這,是行為和決策中心。人類的這一層大腦負責感知情感、意義和價值。

可口可樂全球營銷副總裁拉米拉斯曾在《情感驅動》一書中說: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包括我們跟誰結婚,為什么買房、買車、買褲子甚至買手表,不是理性腦驅動,而是通過情感大腦做出的:大腦最常發生的活動就是情感活動。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品牌,樂于用故事來打動消費者,歸根到底是在嘗試觸動他們的情感大腦,從而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實現品牌溢價。因為人們愿意為情感支付額外的費用。

海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就是張瑞敏砸冰箱。

故事是這樣的,在1985年,在海爾庫房400多臺的冰箱里,被檢出76臺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

職工們提議,折價內部處理,但張瑞敏反對:“我要是允許把這76臺冰箱賣了,就等于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臺這樣的冰箱?!弊詈笏龍猿职堰@76臺冰箱全部砸掉。

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是800多元,相當于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很多職工邊砸邊流淚。正因為這個故事,海爾一直給人的印象都是質量過硬,值得信賴。

比起有些品牌,每年砸上千萬在廣告,吹噓自家品質有多好,然而消費者卻已麻木。倒不如來一個簡單生動的故事,更能直擊人心,讓人記憶更深刻。

而當你列出縝密嚴謹的數據、圖表時,只能刺激大腦皮層,讓對方進入理性思考的狀態。

但當你闡述價值、意義,告訴人們“why”時,更容易打動到情感大腦。

這也是為什么,在很多高明表達中,人們認同的往往不是方案,而是傳達的信念。

正如喬布斯在挖百事可樂的總裁約翰·史考利時,告訴他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有多棒,而是問了他一句話:“你是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跟我一起來改變世界?”

二、直擊人心的精準表達法則:用“漢堡包法則”讓聽故事的人欲罷不能

故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教育的基礎,宗教的基礎,都來源于一個又一個故事。要想打動對方的情感大腦,讓對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講一個讓人欲罷不能、直擊人心的故事,往往是最佳策略。

既然故事是構成“精準表達”的關鍵,那如何把平淡的故事講的出彩?講的讓聽眾有興趣聽,而且欲罷不能?

你可以試試“漢堡包法則”。

從張小龍的4小時演講說起……

漢堡包,上下兩片面包,中間一塊肉。

遷移到講故事中,就是先講上面一塊面包(前置情景),再講下面一塊面包(后置結果),留出中間最想抖出的肉,這樣就會成功調起對方的“食欲”。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狼來了”的故事。原始版的《狼來了》故事,只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時間順序發展。這樣平鋪直敘的故事,很難吸引到聽故事的人。

如果將這個故事用“漢堡包法則”來講會是什么效果?

先講上面一層面包(前置情景):

有一個村莊,他們的后山上,經常有狼出沒,所以村民們一致約定,有危險就喊幫忙,大家都要上去幫忙。這是一群善良又樸實的村民。所以每一次,他們都能齊心協力把狼趕跑。

再講下面一層面包(后置結局):

可是,有一個放羊娃,有一天放羊的時候,狼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極了,拼命地向村民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來了!”可是,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后來,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最后點出中間的“肉”:

中間到底發生什么了呢,本來互幫互助,而且又善良的村民,為什么那天不幫助那個放羊娃呢?

“漢堡包法則”中,前置情境和后置結局往往會形成一個沖突,沖突引發懸念,這會讓你的溝通對象欲罷不能,想聽你講解故事中你想突出的重點內容。

由于人類獨特的認知能力,在解答的過程中,好奇心會變成一種求解欲,并在求解的過程中打動情感大腦。同時你也會通過這種“精準表達”,打動你的溝通對象。

當然,如果你想讓“前置情景”和“后置結局”引發的懸念更加吸引人,你可以將每次抖出的“肉”,提煉到小而精,不要留出一片,而是留出一點。

為什么要留出一點,而不是一片?因為人的大腦,天然具備“知覺整體性”的特點。

比如,我問你中國有多少個省?

正確答案是34個省份。現在假設,你回答了33個,只差一個說不出來,想了很久,還是想不出來。這個時候,你什么感覺?

你肯定很想馬上知道,就差一個說不出來,你想把這個小坑補齊的欲望就特別高。你可能立馬就得拿起手機查一下,要不憋得慌。

但是,再問你非州有多少個國家?

正確答案是53個國家。但我想你大概只能說出幾個比較常聽到的國家,比如埃及,利比亞,蘇丹,埃塞爾比亞,幾內亞,贊比亞,但還剩下幾十個你都說不上來。

請問,你這時候還會想著立馬拿起手機來查一下嗎?

發現了嗎?當缺口越大的時候,你想把這個缺口補齊的欲望反而沒那么強了,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坑了,而是一個洞,補齊一個洞,需要調用大腦太多資源了。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懶,能不動就不想動。

說到這,你應該已經猜到讓大腦有興趣的基本邏輯是什么了,就是千萬不要給大腦留下一大片的無知區域,而要留下最重要的一個小坑。

這樣我們溝通對象的好奇、興趣、情感就會被調動,而我們同時也會達到精準表達的目的。

三、如何成為精準表達的高手?

想要成為精準表達高手,有可能嗎?答案是有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但大多數人并不懂“刻意練習”的精髓。

刻意練習是迄今為止最強大高效的訓練方式,但在練習之前,你要先建立“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思考事物時對應的心理結構。

通俗點說,你也可以把心理表征理解成一種“模型”。如果你理解了文前提到的“黃金三圈”,那么它就會成為你的一個“心理表征”。

而當你不間斷地、有目的地刻意訓練自己使用“黃金三圈”的方法,就會讓這個“心理表征”越來越固化為你的一種心理結構。未來遇到同類場景,大腦就會調用這個結構,形成條件反射,以做高效應對。

而精準表達新手與高手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他們在遇到同類場景時,大腦能否高效調用足夠精準的“心理表征”。

沒有人天生是高手,但通過刻意練習掌握足夠多且有效的“心理表征”,人人都可以成為精準表達的行家!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91GRet67sSovjcccYmyHyA

本文由 @筆記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
  2. 各種互聯網營銷創業微商資料, 免費分享 有興趣加V xiamo367 你想要的這里都有

    來自湖北 回復
  3. 有意思。表達能力,有的時候就是生產力,是重要的軟實力。

    來自北京 回復
  4. 小編是認為張瑞敏是女性么?還是錯別字?

    來自北京 回復
  5. 溝通表達需要刻意練習

    回復
  6. 很不錯 漲知識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