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一日千里」的技巧,有用的是堅持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內心期盼有這樣一條捷徑,能讓人「一日千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真的會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嗎?
年初,在互聯網圈有不少人說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在販賣知識焦慮。
而春節之前,有贊的996工作制又被刷屏、吐槽不斷,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不討論這兩件事本身如何,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有多少人想過為什么這些內容這么容易被傳播呢?
Z哥認為背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總是對「付出」和「收獲」有著不對等的期望。一旦這個期望被現實殘酷的打破就會不由自主的產生“情緒”,既然產生了情緒就需要抒發,一吐為快。
比如,當你買一個專欄的時候,總想著學完之后會戰斗力爆棚,升職加薪,出任總經理,牛哄哄了!
或者,當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時候總想著有沒有什么“捷徑”或者省力的方式去完成一件事。
甚至希望能夠擁有其他人沒有的「一日千里」的技巧。
看到這,悲觀主義者可能會說:肯定沒有什么「一日千里」的技巧啊,哪有那么好的事。樂觀主義者可能會說:肯定有啊,世界那么大,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一、真的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嗎?
z哥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先放一放,在文末揭曉。我們先不聊存不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一日千里的技巧會怎么樣?
逐利是人的天性之一,同樣是投入“1天”的時間,行“十里”和“千里”的兩個技巧,大家會怎么選?必然是優先選擇后者。
我們再把視角拉到我們所處的社會中,其實很多「新技術」的演進過程已經可以很好的體現那些「一日千里」的技巧所會將發生的事情。
有很多新技術能提升原先的做事效率千倍萬倍吧?我想這個大家都能認同。
然后發生了什么呢?會逐漸普及到所有人。
比如,bb機和手機的出現使得聯系一個人的效率提升了N倍。
這樣一來,單以效率本身為目的的場景來看,還有人會使用寫信的方式來交流嗎?答案是顯然的。
但是為什么最終手機勝出了呢?因為手機的通訊效率相比bb機更高,手機是實時雙向的通訊,而bb機是單向的。
所以,以完成一個完整的溝通來看,bb機就是「一日十里」,而手機則是「一日千里」。
因此,哪怕「一日千里」的技巧是存在的,但是也會被快速普及到有此需求的目標群體中,一旦普及,大家又在同一起跑線了。
二、那么我怎么才能跑的比別人快,實現彎道超車呢?
你也很清楚,一個技巧的普及肯定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利用這個時間差,可以短暫實現加速、超越。
那么,怎么才能獲得更大的時間差呢?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維度的討論,技巧也分縱向層次。
很多表層的、非常具體的完成一件事的技巧,其實本質都是由下一層更抽象的技巧組成的。但是呢,越抽象的技巧,越會像大道理,會顯得「知易行難」,往往會被我們大部分人給略過。
不過,如果你以一個長期主義格局來看,會發現越底層的技巧,反而越具有成長性,可以提供長期的、越來越大的加速度動力給你。
因為沒有空中樓閣,沒有憑空出現的事物。任何一個表層的技巧,你去思考一下:why?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你會發現它的下層還有其它的東西在支撐著它。
而越下層的東西,由于越抽象,所以可塑的空間也越大,可以在此之上建立多樣化的“具象事物”。(比如,沙土的可塑性比磚瓦強,磚瓦的可塑性比已經造好的建筑強)
所以,想要加速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長期主義,去抓那些底層的技巧。
同時,當你在層層往下剝開的時候,你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規律”。很多上層的技巧是由下層的多個更抽象的技巧組合而成的。掌握這個“規律”本身也是一種技巧。
比如,你想寫出漂亮的文章。那么需要掌握常用的寫作模版、套路,以及平時的金句積累等,有了這些,就可以組成一篇不錯的文章。
但是,如果需要讓這些模版、套路能夠在想用到的時候說來就來,則需要由更下層的技巧的組成,比如總結提煉技巧(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等),歸納分類的技巧(思維導圖等)、回憶技巧(一些記憶卡片軟件)等等,讓你可以更快的在用時“喚醒”它們。
意識到這點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進行技巧的組合運用。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存在著很多的「組合式創新」。
引用一段之前看到的報道:
有人分析了1900年以來的480項重大創新成果,發現技術創新的性質和方式在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原理突破型創新成果的比例開始明顯降低,而組合型創新升為主要方式。據統計,在現代技術開發中,組合型成果已占全部發明的60%~70%。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突破型創新」是將「未知」變成「已知」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好比你去摘樹上的果實,相對位置低的果實都被前人摘走了,剩下的果實越來越高,你需要花越來越多的力氣爬的更高才能摘到。
而「組合式創新」則是通過組合多個「已知」的事物,發揮1+1=3甚至是10的效果。
最后,你可能還是會不可避免的向外界借“技巧”,特別在進入一個陌生領域的時候。因為你需要一個可以快速上手的切入點。
但是,映入你眼簾的技巧有太多太多了,并不是每個技巧對你都有用。甚至很多的確有價值,但并不是你所需要的。
如今的新媒體時代,發布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各種干貨在不斷涌現。大家其實缺的不是技巧的多少,而是如何找到真正對自己有用的,并且能夠開始去做的技巧。
所以,如何通過有效的篩選,來找到自己真正有用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重要。
下面,z哥我來聊聊我自己是怎么來做這3點的,供你參考。
我想,我的讀者們應該都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小伙伴,所以請你結合自身情況,作出個性化的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三、如何培養「長期主義」意識?
長期主義的本質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你現在去看巴菲特價值投資歷程,亞馬遜Jeff Bezos的長期規劃兌現,羅振宇的每天60秒語音,再去回想它們最初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那么,未來是完全虛無縹緲的嗎?并不是,任何的演進都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有序的演進,必然是搭建在一條穩定的核心主線上的,這條主線就是“不變”的東西,是可持續的。
正如亞馬遜Jeff Bezos所說:未來十年事情什么不會改變?這才是你該重點考慮的。例如客戶總是喜歡低價,這是不變的。
有了長期主義,你才有可能花10000小時去鉆到一個領域里去,而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有了長期主義,老虎伍茲才會不斷練習高爾夫球,庫里不斷練習三分球。
你可能發現了,這些事后越值得被稱道的牛選擇,往往都是選擇的「延遲享受」。在它最初的時候總讓很多人覺得是傻的選擇。
所以,培養長期主義的關鍵點就在于對“價值”的定義必須是:顯式的短期價值 + 隱式的長期價值。
至此,培養長期主義的過程就出來了:
1. 做一件事之前思考一下它是否具有長期價值,并且這個價值是否對你有吸引力
2. 其次,對短期價值也需進行評估,你是否能接收其短期價值促使自己可以堅持下去
3. 制定階段性目標,形成反饋閉環,促使堅持不斷的去做
Z哥覺得,人活著,至少選擇一件有長期價值的事情去做吧。這樣,“迷?!辈艜苌賮碚夷恪?/p>
四、如何進行「組合式創新」?
正如前面所說,創新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想辦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物盡其用」才是更有機會做好的事,也更現實主義一些。
而這的關鍵就是「組合式創新」,也被稱為「積木式創新」。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很難。為什么呢?因為需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雖然任意兩者或者多者的組合都可以稱為組合式創新,但是只有1+1>2的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所以,你只有通過思考,提煉更多的“基本元件”出來。再通過思考,推演不同的組合會產生的結果。以此來找到有價值的「組合式創新」。
拿ipod來舉個例子,這就是組合式創新很好的體現案例(該案例來源于網絡):
當年,喬布斯重回蘋果時,公司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它需要一個革命性的產品來拯救。
當時的MP3產品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但是那些MP3的容量非常小,一般只能容納十首歌曲,最大容量的也只是容納幾十首歌而已,要更換歌曲還得通過電腦來回傳送、拷貝。
當時喬布斯覺得真正的音樂播放器不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是可以將自己喜愛的歌曲都裝在里面,最少也應該能容納1000首,并且通過網絡就可以輕松地進行更換的。他找準了這個突破口,卻又因當時并沒有適合體積小而容量大的磁盤而困惑。
他沒有自己組織力量進行研發這種磁盤,而是集中人力到處去找。最后,找到了由東芝公司研發的正好符合喬布斯要求的一種小體積大容量磁盤,而東芝公司當時還不知道如何運用這種新產品,覺得如果用在電腦上,容量不夠大,而用在MP3上,所有生產MP3的公司又都不需要這么大容量的。喬布斯發現后如獲至寶,立刻和東芝簽訂了獨家銷售協議,然后集中火力研發出了改變蘋果公司命運的產品——IPOD。
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結果——IPOD大獲成功。
提煉一下進行組合式創新的過程就是:
1. 發現盡可能多能用的“積木”;
2. 思考不同“積木”之間的聯系;
3. 對多個“積木”進行二次組合。
五、如何進行高效的「信息篩選」?
這點在之前的文章《你知識焦慮了嗎?》中也有提到過我的方式——「三層過濾法」。
1. 知道什么是對自己有用的(明確自己需要什么);
2. 使用速讀、加倍速度播放視頻等方式快速剔除不需要的信息;
3. 精讀并做好分類和關聯,讓知識之間產生更多的連接點。
六、總結
那意思就是沒有「一日千里」的技巧咯?
抱歉,我覺得還真沒有,但是「百日百倍」、「千日萬倍」的“技巧”是有的。
就是「堅持」。
哪怕每天只比大多數人多1%,一年下來就是1.01 ^ 365 = 37.78倍。三年就是1.01 ^ 1095 = 53939倍。
通過「復利思維」打持久戰。
作者:Zachary,微信公眾號:跨界架構師(ID:Zachary_ZF),堅持原創,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本文由 @Zachar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說到心坎里了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