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一家餐館告訴你:如何用戰略思維思考問題?
如何用戰略思維思考問題?通常,大部分人很容易立刻切入到執行層,因為見效果,「別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說!」其實不是這樣,應該從戰略層做思考起點,策略層做切入,最后才是執行層落實。
幾乎每個人都有開家小店的愿望:咖啡店、奶茶店、鮮花店,或者一家西餐店。在那之前,不妨來和我一起做個思考:如果要開一家餐館,你需要做什么準備?從哪些方面開始?
給你一分鐘時間,盡可能在紙上寫寫。
.
.
.
拜托,先別往下看,
在紙上寫寫配合下,發動下你聰明的大腦
.
.
.
我猜你會有這樣的答案:選址、起名、做招牌、找個旺鋪轉租、店面應該設計成什么風格、招廚師和服務員、注冊工商資質、想想賣什么菜……這些東西當然都要準備,不過這是你一開始就需要思考的嗎?我想未必。
大學時候,做廣告作業、參加比賽,總是著重在呈現具體的創意形式上,以為想法夠新穎、作品夠酷炫,就能為一個產品,乃至一個企業帶來奇跡。在意淫很長一段時間后發現,一切沒那么簡單,我知道做的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水面上的浮萍,一吹就散。但真正深層的思考是什么,我并不知道。
一年前,有位前廣告公司同事辭職,在老家地級市一所大學附近開了家西餐吧,面積不大,白天供應餐點,晚上變成小酒吧,還有樂隊駐唱。從朋友圈了解到他花相當一段時間做了工商注冊、店面裝修,還自學了蛋糕西點、意面、披薩等。從最后店面裝潢、菜單設計、菜品展示能看出,這是典型的廣告人背景,因為精美、別致、有格調。
不幸的是,大半年后,因經營不善把店面轉賣掉了,搭進去幾萬塊錢和幾個月時間。
上周和他聊到這事兒,問我現在接觸很多創業項目,他那事兒為什么沒做成,幫他分析下。兩個小時聊完,感慨道若早知道這些,或許他就不會做了,即便做也能少犯一些錯誤。
由于涉及到經營細節和商業隱私,不再談朋友那個餐館。我把聊天中的要點抽離出來,從更普適角度來和你簡單聊聊:
如何開一家餐館?該如何思考這件事?
通常面對一個問題,大部分人很容易立刻切入到執行層,因為見效果,「別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說!」其實不是這樣,應該從戰略層做思考起點,策略層做切入,最后才是執行層落實。
下面筆者為你逐層拆解:
1. 戰略層:做什么、做與不做
戰略是全局規劃、方向制定、業務分割,即我們要做什么事?這件事能不能做?做立項和布局。
能不能開一家餐館?怎么開?首先思考這幾個維度:
(1)市場規模
都說線下店拼的就是選址,因為流量大,但構成市場規模不止人數這一個要素,給你列一個簡單模型:市場規模=人數x客單價x消費頻次。
除人數之外,還有客單價(一次消費多少錢)、消費頻次(固定周期內消費次數)。綜合這三點考慮,如果在客流固定情況下,改善另外兩個要素,也能提升整體規模。而全飽和狀態,即三個要素都是最大值,是最佳狀態,也就是這個地方頂了天能賺多少錢。
舉個例子:如果開飯店每年成本50萬,這地方人吃飯消費每年最多40萬,那就立項不成功,開一天賠一天。而即便是100萬,那是理想狀態,實際也要在每個要素中打折,最后算下來可能利潤也不會太高。
(2)用戶需求分析
市場規模再大,也不全是你的收入,你只能服務其中一部分人群,就是確定你的用戶畫像,可以用以下四個標簽做淺層分析:
- 身份標簽:我家餐館是做給什么人吃的?小資、學生、白領,還是泛大眾?多大歲數?進而就能確定自己的餐廳定位。
- 觸點標簽:他們的活動半徑多少?吃飯習慣是什么?是喜歡堂食還是點外賣?我在哪兒找到他們?
- 需求標簽:他們喜歡什么口味?喜歡健康輕食還是油炸快餐?如果三家飯店并排開,來我這里的消費意愿有多強?
- 能力標簽:他們消費能力如何?一次日常吃飯花多少錢?請客、約會花多少錢?由此可對自己的產品定價做參考。
用戶確定后,也就能大致知道他們的客單價和消費頻次。明確目標用戶,就能算出自己能從整體市場分得多大一個蛋糕,依然是那個模型:餐館收入=人數x客單價x消費頻次。
只是這一次,人數、客單價、消費頻次要根據你服務的目標用戶來定。
(3)產品分析
確定用戶消費需求后,就是提供產品滿足需求,可參考以下三點:
1)做競品分析
在你周邊有多少家飯店、每家規模多少、店面裝潢風格、中餐還是西餐、菜品如何、價格高低、生意怎么樣……盡可能多面詳細調查,這樣你會對這塊區域的餐飲消費情況有感覺。
對比每家分析,就可以知道這里人的飲食喜好分布、消費能力情況,避免你開店的時候自說自話,要么定價太高,要么口味別人不喜歡。
2)打造自己的產品
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自家有沒有獨門私房招牌菜?是價格低、口味好、環境佳,還是服務優?即在做完競品分析后,能否提供差異化優勢。如果別人賣包子,你也賣包子,給一個別人更愿意買你的理由。
3)產品競爭壁壘
如果你開了一家奶茶店賣得特別火,別人能否復制你在隔壁開一家?即你的壁壘是什么?獨特配方?最佳選址?網紅背書?商場老板是我小舅子,只允許我一家在這兒開?生意小還好,一旦做大,別人抄你分分鐘的事,你的所有積累就是為他人做嫁衣。
逐條對過,發現自己提供的產品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接著就是找人來做這件事了。
(4)團隊組建
事兒沒問題了,誰來做?廚師、服務員、清潔工誰當?準備招多少人?能夠擔負店面所有運營?營業利潤能否cover人員成本?
這點,你自己算筆賬就好。
(5)資本運作
別誤會,不是教你融資、A輪B輪最后上市,而是懂得用資本方法規避風險。
如果事兒、人都沒問題,你對開店賺錢有信心,但是缺少啟動資金,怎么辦?其實不需要完全自己承擔,除借錢外,你可以邀請你的親戚朋友成為合伙人:找5個人,每人出5萬元,各占股5%,年終按照股份比例進行利潤分紅,設計一個回報機制。
很多早期創業者把自己多年積蓄做一次性博弈,破釜沉舟、一意孤行,這非常不理智。在金融制度如此完善的今天,完全可以利用一些機制來分散風險。
當然,找合伙人的前提,是說服別人相信你能把這件事做成。
經過以上幾點思考,基本完成了戰略層布局。于是你就知道自己這家餐館能不能開,如果開起來大致經營情況如何。
策略層:如何做好
百度百科釋義:策略、指計策、謀略。
一般是指:
- 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
- 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法;
- 有斗爭藝術,能注意方式方法。
我更傾向于前兩種說法,它是方案集合、行動方針。舉個例子:隔壁新開一家餐館,菜品、價格和你基本都一樣,這時你就可以制定兩種策略:差異化策略(打造不一樣)和低價策略。
如果你發現周邊所有餐館都是上菜慢問題,那么你就可以制定「快」策略,沒錯,你的策略就是快。
策略是為達到一個目標制定的方向和行為準則,是戰略和執行鏈接的橋梁。承接戰略細分下來的任務,同時也是執行層的行為準則。
執行層:干就完了
在經過戰略層、策略層分析后,確定無誤,最后才是實際做事的部分。
舉個例子,依照上邊制定的策略,你就可以開始以下行動:
- 差異化策略:推出新菜;在包間吃飯能唱KTV;設計漫威、迪士尼、動物園、情趣主題包間;
- 低價策略:找個更便宜的廚師;采購更便宜的蔬菜;把其他地方節省下來的成本攤到菜價上,或者直接降價,打價格戰;
- 快策略:采購自助點餐機器提高下單速度;多招幾個廚師加快上菜;點得多的菜一次多炒幾份;在用戶等菜間隙,提供飲料、干果、桌游,減少用戶等待焦慮等。
即實際做出的每一步動作,看似簡單,但都包含著戰略思考,不是隨便做出的。也只有從戰略起點往下搭框架,你的執行動作才有條理、不繁亂。缺乏戰略支撐,執行就會蒼白無力。
這也是為什么大學時想的那些所謂「創意」感覺都不牢靠,就是缺乏戰略規劃,彼此沒有邏輯。做創意如此,寫策劃方案,哪怕是寫一條簡單的微博文案也是如此,每一個字,都應該帶著更深層的思考。
- 戰略是樹干,穩定扎根;
- 策略是樹杈,全面擴散、野蠻生長;
- 執行是樹葉,最終呈現,所有落到實處的動作,也是最后才要考慮的東西。
這才是做一件事該有的思考邏輯,如果還沒有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也想從頂層往下思考,教你一個簡單方法:5why法。
連續問這件事5個why,為什么這么做?也能幫你觸達事物本質。可以參考文章:畢業1年,從月薪3000到年薪15萬,你要用這個思維方式提升(請忽略標題看內容)。
不過以上內容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若要落到實際真開一個飯館,還有很多現實細節問題要考慮,在此只提供一個思考邏輯。
最后
有人說,悶頭干大事的大有人在,「別猶豫、就是干」的成功企業家也不少,人家也沒想這么多。的確,他們也許沒有從上層思考,但所有執行動作都暗合商業規律,依靠強大的執行力最后達成目標,這可以歸結為持續在做正確的事,或者,是運氣好。
好比打德州撲克,有人靠運氣抓得一手好牌,或者一把梭哈賭把大的,賺得盆滿缽滿。但希望你知道,人生不是只贏一把就下牌桌,運氣不會每把都有,你只能根據每把結果,盡快建立自己的打牌系統,不是每次都要贏,而是增加贏牌概率。
建立思考邏輯,也是幫你增加把事做成功的幾率。
你可能會說:什么嘛,這東西太功利了,我只是想開個小店,安靜當個美老板,給客人提供些精致餐點,空閑時就看窗外人來人往、世間百態,一派歲月靜好。
的確,這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夢想不是靠愛發電,從事商業活動,就要遵循商業邏輯,何況你的這個夢想,也只有在商業支撐下才能實現得更牢靠。
最后,如果你真的按照這個思考方法開店去了,開業的時候記得通知我去體驗,謝謝。
#專欄作家#
蘇佬師,微信公眾號:蘇佬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廣告營銷領域,有趣有料,深受讀者喜歡,行業文章被全網幾十萬人閱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寫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