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夠快速收獲洞見的人,都是如何提問的?
造成“當局者困境”的原因,可以分為這幾個:沉沒成本、信息過載、相關方牽制、思維定勢。
“老王,知道剛剛那局為啥輸了嗎?‘炮’不應該放那兒,你下錯了這一步,基本上就輸了?!?/p>
“大意了,那步棋是本來是打算把他的‘車’引出來,然后我再跳‘馬’,直接‘將軍’的,唉,沒注意到……”
炎炎夏日的一片樹蔭下,站在一群老大爺旁邊,觀看一場代表小區中老年人最高智力水平的象棋對決……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經歷,那么對于上述對話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
旁觀者似乎總是更清醒,看到當局者看不到的事情,并通曉對局雙方的路數。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甚至能在棋局結束后立馬給出一針見血的評論,輸贏之道,說的句句在理。
以至于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認為旁觀的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可事實卻是,等到旁觀者披掛上陣,TA同樣會面臨“當局者困境”。當初那些站著不腰疼時說過的話,總結的教訓,竟也在自己身上反復上演。
這是為什么?
你肯定想到了,這種現象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01
可是,也許少有人思考:為什么旁觀者總是有深刻的洞見,而真正參與的當局者總是在緊要關頭犯迷糊?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根源是什么?
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四種原因導致了“當局者困境”,與此同時也凸顯了旁觀者的潛力。
(1)沉沒成本
在已經為一件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即便發現方向選錯,受沉沒成本影響,當局者一般不會就此收手,反而會繼續投入,驗證決定的正確性;而旁觀者站在一旁,沒有沉沒成本的限制,自然認為即使止損才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英法兩國曾經共同研發一款飛機,預估比現行飛機的速度快一倍。但是研發過程緩慢,飛機始終沒能走上生產線,結果就是一直賠錢。諷刺的是,因為沉沒成本的束縛,兩國不斷投入,直到40年后才收手,叫停了研發。
(2)信息過載
面對任何選擇時,當局者都會面臨大量的信息,如何排列優先級、如何剔除不相關的冗余信息,都是繁重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被海量信息所埋沒;而旁觀者雖然不知細節,但掌握的往往是關鍵信息,能洞穿問題的本質。
這也是為什么“第一性原理”越來越受商業界追捧;為什么企業的創始人本來是最了解所處行業,最了解對手,最了解自身的人,卻總要請商業顧問的原因——大量無關信息的干擾下,讓其無法看清問題的本質,而商業顧問往往能看到關鍵信息,一針見血的找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
(3)相關方牽制
如果當局者是利益相關者,那么,與其有合作關系的任何一方(如員工、股東、客戶、合作伙伴等)也同樣是利益相關者。這時,做出任何決策,當局者不僅需要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還要考慮到合作者的利益,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這使得他們很難做出違背大多數合作者的利益的舉動。即便這項舉措是于己有益的。
而旁觀者不牽扯任何外部利益,也就談不上對合作者的傷害,往往會做出能真正做自身有益的舉動。
比如,上世紀的90年代初,在IBM瀕臨倒下之際,作為IBM僅存的最后一絲希望,郭士納被聘為新一任CEO。當然,扮演者拯救者的郭士納有著旁觀者般的“利己主義”,絲毫沒有被合作方利益所牽絆,上任后即大幅縮減成本,這其中就包括不近人情的幾萬人大裁員、大量減少股東分紅等。郭士納一系列的舉措,讓IBM在短短8個月后即轉虧為盈,重新煥發了生命力。
(4)思維定勢
環境穩定時,太平盛世,思維定勢讓人們用已經熟練掌握的方法迅速化解問題,無往而不利;而一旦天色驟變,定勢下的老方法就會失去成立前提,這時當局者的思維慣性往往會妨礙問題的解決;而旁觀者雖然缺少相關領域的知識,卻不受思維定勢的束縛,思路更加開闊,就更可能提出另辟蹊徑的解決辦法。
比如,在國內,聯想雖然是最早一批做智能手機的,但卻在后來的競爭中逐漸掉隊,直至退出手機市場,這與其常年經營PC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不無關系。而相比之下,看似已經沒有市場機會的當年,后來者小米卻能獨辟蹊徑,開辟“互聯網直銷”的新領地,把手機做得風生水起。
02
上面我們談到,少有人會思考WHY,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根源是什么?
而其實更少的人會思考HOW:如果當局容易犯迷糊,旁觀卻總能獲得洞見。那么我們是否能夠將這種能力提煉出來,賦予當局者,幫助其提升洞察力呢?
而這篇文章就是要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當局者,如何才能同時具備旁觀者的洞見?
我們從一個管理學上的經典案例“英特爾的戰略轉型”說起。
1980年代,英特爾有兩個核心業務:存儲器和微處理器。存儲器是英特爾的起家業務,而英特爾之所以能有當時的地位,也基本上都要歸功于這個業務。
但天有不測風云,當時日本一眾存儲器廠商(比如AMD)相繼崛起,相比英特爾,它們不僅不輸性能,成本還占有很大的優勢。
英特爾隨即遭受巨大挑戰,常年的壟斷地位被打破,開始連年虧損。
而當時微處理器的市場體量還很小,無法為公司實現可觀的盈利,英特爾也就沒把它當做主營業務,為其分配的資源也極其有限。
一邊是“曾不可一世,當下已失去競爭力”的存儲器業務,另一邊是“當下體量小,卻前景可期”的微處理器業務?
關乎企業命運的抉擇擺在面前,該怎么選?
也許任何一個外部的明眼人都清楚,“放棄存儲器,轉型微處理器”才是英特爾最明智的做法。
可實際上,受制于“當局者困境”,即便當時英特爾內部經過了無數次的爭辯和討論,卻依然不能達成意見上的統一。
直到那次重要節點的到來:
1985年,安迪·格魯夫向戈登·摩爾問出了一個價值千金的問題:如果我們現在被踢出去,董事任命一個新的CEO,你覺得他第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摩爾說:他會退出存儲器業務。
格魯夫說:對呀,那為什么我們不自己這么做呢?
好的問題,接近真相——格魯夫用一個巧妙的問題,將自己置身事外,擺脫了當局者困境,轉換到了“旁觀者視角”進行思考,獲得了偉大的洞察。
而此后的英特爾也終于開啟了浩浩蕩蕩的轉型之路。
然而,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之幸運。
2001年,柯達公司迎來了公司業績最好的一年,公司上下無不歡欣鼓舞。而諷刺的是,在短短的兩年后,柯達就宣告破產,抱著自己的膠卷業務和世界徹底說了再見。
為什么?
因為在膠卷行業徹底衰落之前,行業內大批公司就已經意識到危機,并開始陸續退出了,讓出來的市場份額,給柯達造成了“再創輝煌”的假象。
假如…假如當年的柯達也能用“旁觀者視角”思考,結局或許也不至于如此悲壯。
03
回到文章要解決的問題:一個當局者,如何才能同時具備旁觀者的洞見?
到這里,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修煉“旁觀者視角”——置身事外,擺脫“當局者困境”,以更加客觀地思考和決策。
具體怎么做呢?
下面就介紹4種提問法,幫助你瞬間轉換到“旁觀者視角”,批量制造巧妙問題,啟發思路,獲得洞察。
1. 類比法
很多人尊崇“效率第一”,他們認為提問就要直截了當——直接提出我最想問的,最快速的獲得答案。
而事實上,這些直截了當的問題可能只在團隊協作等日常溝通中是必要的,一旦想要以此獲得洞察,這些問題就會失靈。
比如,你苦惱于自己品牌調性的不明確,想通過訪談消費者來獲得答案。
按照直覺,你可能會直接問:如果讓你用三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的品牌,你會怎么選?
這看似效率極高,但往往是無效的——你望著記錄下來的十幾個干巴巴的形容詞,卻還是一籌莫展。
這是為什么?
因為你的問題把對方架在了“當局者視角”,而這個視角下的回答往往是帶有修飾性的,甚至他們自己都無法準確說出真實的想法。
那該怎么做呢?
這時,如果你能將問題類比成對方了解的某一個話題或某一段經歷,就相當于把TA拉進了“旁觀者視角”,你的提問更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當年JPPE銷量下滑,就希望通過訪談消費者獲得新洞見。
他們沒有問消費者“你覺得jeep給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認為jeep的哪些風格是其他車沒有的”,而是詢問“駕駛越野車的感受,和哪些經歷給你的感受是相似的?”這樣的問題。
當很多消費者都提到“探險”、“翻山越水”,“感覺自己就像個奔放的牛仔”時,jeep找到了洞察,他們把車的前臉設計的更加像馬,并取名“牧馬人”,結果上市后獲得廣泛的好評。
再比如,你知道崗位能給到一個員工的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這幾乎直接決定了TA的工作滿意度,甚至跳槽的可能性。
直接問的效果可能并不好。
如果對方喜歡足球,你不妨把問題稍作修改,讓他站在“旁觀者視角”來作答:
如果我們是一個足球隊,你覺得你的位置在哪,你又最想踢哪個位置?是前鋒嗎?負責進攻,把球隊的鋒芒顯露出去,贏得掌聲;還是在中場,負責協助進攻,當好一個助攻者;又或是后衛或門將,雖然不在聚光燈下,卻是球隊取勝居功至偉的角色。
相信通過這樣的類比提問,距離真正的答案也就不遠了。
2. 虛構法
虛構法,即通過設定一個虛構的困境,將對方放置在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旁觀者位置上,讓其在困境已經是既定事實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獻計獻策。
而這個方法也極其適用于,幫助那些擅于未雨綢繆的個體或組織,提前探傷,提早預防。
公司管理:
任何管理都無法做到完美無暇,公司的制度、政策在發揮其正面效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負面效用。
甚至,一些起初看似是為了提高公司效益而制定的政策,最終卻對公司形成了巨大的消耗。
比如,很多公司都有這樣一項福利——為加班的員工免費提供晚餐。
但“不加班員工鉆空子蹭晚餐”的情況屢屢出現。怎么辦?
很多公司是這么做的,這兩類員工必須加以區隔,晚餐只提供給當天加班的員工,于是為此設立制度——出示由部門主管開具的加班證明,才能領取免費晚餐。
而結果往往是:領取晚餐這個流程所造成的資源損耗,比由此而節省的餐食費用還要多。
看起來提高了效率,實際上卻是拖累。這樣的冗余制度其實不在少數,相信也一定在很多大大小小公司“良好”地運轉著。
那么,如果你也是一家公司的CEO,你也想剔除那些低效的制度,該怎么做呢?
直接問員工,問合伙人?
“你認為公司的哪些制度是多余的?”
這可能很難問出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因為在這個問題之下,所有人都是受利益、信息、定勢牽絆的當局者。
而你要做的,就是通過改變提問的方式,把所有人變成旁觀者,讓他們能夠置身事外,肆意指點江山。
“想象一下現在我們把公司關了,明天再開一家全新的公司,有哪些公司原來的制度和政策我們會保留?又有哪些我們會拋棄?”
等待你的很可能就是大家的暢所欲言和獻計獻策。
員工流失: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花了太多心血,好不容易打造了一支高效能團隊,卻又開始擔心骨干流失的可能性。想未雨綢繆,保持團隊長期的穩定性,卻又不知從哪兒入手?
遇到這類問題,把對方變成旁觀者,是獲取真相的最佳方式。
“想象一下,如果明天咱們團隊的骨干王二狗遞交了辭職報告,你覺得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現金安全:
作為CEO,你深知公司在價值鏈上不夠強勢,除了縱向的被上游壓榨,被下游拖貨款,還有橫向的同行競爭,公司四面受敵,讓你對現金流看得很重。
可畢竟一個人的視野有限,如何動員合伙人,獲得有價值的想法呢?
也許你可以這么問:“想象一下,未來某一天公司突然因資金鏈斷裂而亡,你覺得最可能是因為之前的哪類決策失誤而引起的?”
通過這個問題,一些在之前完全沒留意的隱患,也可能會被捕捉到。
3. 跨界法
受思維定勢影響,人們總是有用老舊的邏輯解決新問題的慣性,而這往往會讓問題陷入無解的境地。
或許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奇葩經歷: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最后被解決掉,竟然不是靠自己的冥思苦想,而是聽從了一個外行人的建議。
的確,這就是視角的重要性。一個外行也許沒有足夠的相關領域知識,但作為旁觀者,他不會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可以在你被問題困住的時候,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讓問題迎刃而解。
“跨界法”也正是這樣一種思維工具。它提醒你,面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時,不要死鉆牛角尖,要嘗試站在第三方,盡量借用更多不同的邏輯或視角,獲得多重啟發。
具體該怎么做呢?
很簡單。這里提供一種簡單的提問摸板:
我們面臨xx困境。如果換做是xx(某卓越的個體或公司),TA會怎么做?
·公司轉型期,面臨產品取舍。如果是喬布斯面對這個問題,他會怎么做呢?
·業務遭遇瓶頸,急需開啟下一個增長點。擅于尋找新業務的美團CEO王興,如果面對這個問題,他會怎么做?
·服裝從業者苦惱于產品開發效率緩慢。如果是優衣庫、Zara這樣的公司來做,會是怎樣的?
苦惱于產品購買頻次不足。如果是愛空間(輕家裝品牌)的團隊來做這個行業,他會怎么做?
這也是為什么年輕人需要有自己的勵志偶像——TA當然不是用來崇拜的,而是可以隨時充當思維的“跨界者”,讓我們可以隨時站在TA的視角進行思考,以采取正確的行動。
4. 投射法
很多時候,某個抉擇難以做出,某個困境難以突破,除了使用類比法、設想不尋常、互換角色這三種方法找到洞察外,“投射未來”同樣是個趁手的工具。
“投射法”的邏輯是,如果在當下難以做出抉擇,難以突破困境,你大可以把自己投射到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從未來看現在,以未來的“旁觀者視角”,理性的倒推出現在的選擇。
提問模板:xx年后的xx(個人/組織/產品/公司)應該是怎樣的面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當下這一步該怎么做?
如果你是個面試官,應該對這樣的情況不陌生:是否給這個差強人意的應聘者發放offer?
如果使用“投射”法,你就可以這樣自問:xx年后我們的團隊、產品、公司將會是怎樣的?在實現這個小目標的過程中,以這個人的能力,他能做的貢獻預計有多少?是否符合公司發展的要求?
同樣,如果你是個應聘者,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幾份offer擺在眼前,卻不知道選哪個?
如果能這樣自問,答案也就不遠了:我對xx年后自己在職場上的預期是怎樣的?為了快速的達成這個職場目標,哪份工作對實現這個目標是最有幫助的?
(ps:投射法近似于戰略思考能力,詳細方法可查看上篇文章《那些預見未來的戰略思考能力,都是如何煉成的?》)
總結
當局者受沉沒成本、復雜信息、合作方、思維定勢等所干擾、牽制,常常無法做出明智的決策。而一個看似只會“品頭論足”的旁觀者,卻往往能夠擺脫所有這些限制,看到問題的本質。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當局者,若能時刻自由跳出當前身份,以“旁觀者視角”來思考,是一項極其寶貴的能力。
而進入“旁觀者視角”的關鍵,是提出一個好問題。
就像安迪·格魯夫那絕妙的一問——“如果我們現在被踢出去,董事任命一個新的CEO,你覺得他第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好的問題,接近真相。
本文總結了四種,能幫助你瞬間轉換到“旁觀者視角”方法,助你批量制造好問題:
1. 類比法——用對方了解的某個話題或某段經歷,重新包裝問題,側面獲得答案;
2. 虛構法——虛構困境,為對方制造“事不關己”的心態,另其暢所欲言,獻計獻策;
3. 跨界法——面臨困境、抉擇,嘗試從外部尋找答案。借助提問模板“我們正處于xx的困境,如果換做是TA,TA會怎么做?”,激發新思路;
4. 投射法——面臨困境、抉擇,嘗試從未來尋找答案。借助提問模板“xx年后的xx應該是怎樣的面貌?為了到達這個未來,現在應該怎么做?”,理性決策。
作者:Leo,公眾號:小歐言商(ID:sijiuchengdewo)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inDxDqrc1RFMjgijd1AybA
本文由 @小歐言商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從問題產生都原因,到解決辦法,比較全面。具體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實踐感悟,確實是一種寶貴的能力。
Mark
《那些預見未來的戰略思考能力,都是如何煉成的?》這篇文章找不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