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 | 隔行如隔山?想轉行做產品經理要怎么辦?
想轉行,但是又害怕行業跨度大求職困難,或者是害怕工作中會碰壁,所以遲遲不敢投出簡歷?隔行難道真的隔座山?一轉行,之前的工作經歷就真的沒有用了嗎?本文筆者通過分享自己的一些職場經驗,為大家解答:轉行做產品經理是不是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困難?以及,具體該如何去規避那些困難?
筆者的某位后端開發朋友是從美容行業轉型的;筆者自己也是從線下銷售到商超經理再轉型到產品經理。我們身邊不乏有跨行跳槽的朋友、同事,但巨大的跨越需要勇氣和膽量,同時會面臨身邊人的不解和質疑,自身也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和風險。所以就引出一句古話——隔行如隔山。這也是筆者今天想與大家聊的話題,隔行真的如隔山嗎?
上一篇方法論系列文章一經發表,當天的閱讀量就破萬了,可見大家對解決方案類的文章比較感興趣的。所以,筆者也趁熱打鐵,推出筆者的方法論系列第二篇《隔行真的如隔山嗎?》。
想借此,幫助那些剛成為產品經理的新人解除疑惑,快速進入狀態。
開篇警示
不要隨意跳槽,更不要隨意跨行跳槽,任性是可能會付出代價的。
筆者目前正處于離職找工作時期,面試官看到做過銷售、做過商超,就會提出質疑,當然筆者都能坦然應對。
另外,跨行業跳槽很容易將先前積累的人脈、知識、經驗完全顛覆,是非常冒風險的一件事。所以,開篇筆者還是要提醒大家,跨行業有風險,跳槽需謹慎。
發現你的本性
跨行業跳槽,首先要捫心自問:是否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了。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發現你的本性:
- 你的性格如何?
- 你對什么事物或工作性質感興趣?
- 你是否有一技之長?
- 你是否有理想?
這是筆者當時跨行業跳槽時,問過自己的幾個問題。
當然除此之外,比如馬老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妻子:“你希望自己的老公未來是受人尊敬,還是有很多錢?”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能夠決定將來的發展道路。
所以,在跨行業跳槽前,首先要冷靜下來,好好和自己聊聊天,徹底認識一下陌生的自己,給自己做個用戶畫像和職業規劃。要知道,下定決心后就不能往回看了,也沒有回頭路可走。
學會積累
當你真正認清自己以后,也下定決心要跳槽,那么下個階段就需要好好對自己做個回顧。
項目管理中,當一個項目結束后,并不是開慶功宴,而是整理資料、歸檔、總結問題。
我們也是一樣,你大可以把自己的每一段工作經歷看成一個項目,你就是項目經理,如何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內把控人際交往、工作質量、總結歸檔,是決定這個項目成敗的因素。
在這個階段不應該急著找工作,而是保持冷靜,好好回顧一下之前工作的流程、經驗、知識、人脈、教訓等,為上一份工作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同時這也是為下一份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所以,每一份工作的結束,其實是另一份工作的開始,只有完美的ending,才有完美的beginning;只有學會積累經驗、總結問題,才會有成長。
下面放了三張成長曲線,分別描述的是:不做積累、回顧積累和吸收轉化。
不做積累:每次新工作開始都等于從頭開始,不斷往復循環,能力得不到提高,也就是常說的舒適區。
回顧積累:每次新工作都可以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開展,可以很好的利用已經成熟的知識和經驗,但由于工作之間有差異,所以會有一定回落。
吸收轉化:這類人往往可以將過往的經驗完全吸收,并且轉化成下一份工作或經歷的寶貴財富,這種財富能夠成為優勢,這種優勢能夠體現在能力提升上,所以如何轉化吸收就變得尤為重要。
嘗試尋找知識的共通點
如何轉化吸收?
筆者的答案是:尋找知識/經驗的共通點。
筆者的經歷大致分為三段:樓盤銷售,商超經理,產品經理。
如果光這么看,好像每一段經歷都毫不相干——銷售是賣房子,商超經理是負責超市部門日常的經營,產品經理是負責產品規劃、設計的。
但是仔細想想,三者真的沒關系嗎?
圖中可以看出:
樓盤銷售階段:
當筆者還是個房屋銷售的時候,筆者非常的內向,怕生,甚至有社交恐懼癥。
但是,我通過我“不畏懼新事物”的特質,很好的突破了這一瓶頸,性格轉變為了外向,最后成了一位有幽默感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消費者才愿意與我溝通,才愿意相信我,才愿意掏腰包買房。
那么,在這個階段,筆者收獲的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溝通能力的提升”和“外向樂觀的性格”
商超經理階段:
在實習當樓盤銷售時,筆者在思考自己未來是否想繼續當銷售,最后結論是:我要成為管理者,而不是銷售。
基于當時這個模糊的職業規劃,筆者糊里糊涂地跨了第一次行,由房地產行業轉到了零售行業。雖然接觸到的知識完全不一樣,但筆者帶著我第一階段的財富“溝通”和“樂觀開朗”進入新環境,成功地快速融入了集體。同時筆者通過“學習能力強”的特質,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零售行業的知識。
在這一階段,我成為了管理者,收獲了:“供應鏈知識”、“管理能力”和“數據報表能力”
產品經理階段:
從零售到互聯網,這是筆者第二次跨行業轉型,這一次是直接從線下轉到了線上,跨度更大,知識差異也更大。
但是,筆者通過“供應鏈知識”和“好奇心強”的特質,找到了第一份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工作,并且在此期間大量學習互聯網知識,包括:SQL語言、PS、AI等設計軟件。
就此,快速適應了新的行業和思維模式,并且通過“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開始嘗試去做一些組織者的工作。
總結一下:無論是否跨行業跳槽,大家都需要學會將以往的知識、經驗、教訓積累下來,快速尋找到共通點,并且好好地加以利用,成為自己的競爭力和優勢所在。
搭建學習框架
此外,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框架也十分有必要,它能夠加速成長,是一座能力加工廠。
筆者的學習框架是:
找事物/知識的共通點和互補點:
任何事物和知識都會有共通點,就像人脈關系中,你只要通過6個人的關系鏈,就會發現你和馬老師都能扯上關系。
尋找共通點是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方法,更學術點的說法叫做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那么,互補點是基于共通點而言的,當共通點有限時,大家可以嘗試尋找兩者之間的互補性,例如:倉儲的進出貨和財務的應收應付,就可以通過互補性來建立聯系。
培養發散性思維:
思維模式其實分好多種,我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思維力》這本書。
筆者特別強調發散性思維,是因為發散性思維能夠更好地讓大家尋找到知識之間的共通點和互補點,筆者主要在做產品規劃、頭腦風暴和繪制腦圖的時候運用;同時在與他人討論時,也會發散,有時能夠發現新的突破口或遺漏點。
聽取意見:
學習框架中,聽取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認為聽很簡單。
到底是心不在焉的聽還是認真傾聽,結果大不相同,在這里不詳細說了,因為涉及到心理學、溝通技巧、人際交往和思維模式很多方面。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自己平時學習的框架,大家需要多發現自己的特長、優勢,將其發揮出來,嘗試養成一套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框架。
嘗試走出舒適區
有了大量的積累,有了好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框架,那么最后我們需要邁過一道坎:舒適區。
何為學習?
——學習就是獲取舒適區外的知識。
《刻意練習》這本書里,也反復提到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長,否則只是在一味地重復相同的工作和經驗。筆者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是從上個階段走出了舒適區,來到了學習區。
我們日常工作中難免遇到意見不合或觀點不同的時候,原因就在于:大家的認知不同——對方的意見是出于他舒適區內的知識,而你的意見是出于你舒適區內的知識,兩者如果沒有交集,那么就會發生爭論。
這時候,嘗試冷靜下來,聽取對方的意見,結合自己的觀點和書本、網絡上的信息,將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也是突破了舒適區的表現。(PS:他人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需要甄別)
當然了,獲取知識后,不要沾沾自喜,因為這只不過表明你的舒適區面積變大了而已,會大到等于學習區或恐懼區的面積嗎?永遠不可能。
最后,筆者借一位科學家的名言來結束本篇文章: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感到恐懼。
本文是筆者的經歷和一些方法論,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筆者甚是欣慰,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或對本文可能存在的錯誤觀點加以指正。
本文由 @小雞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同問大齡如何轉產品,微信z446285813
請問能加一下聯系方式么,,想具體問問怎么轉行到產品經理的,,我是畢業半年了,,,求大神同意
朋友,同情況+1 v18361230686
我也想問….
寫的不錯
和產品相關的方法論還是太少了呃,有點標題黨
宏觀的說,產品經理不是一個崗位,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所以才會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一說。微觀的看,產品經理其實要包含很多種能力,溝通能力,高情商,發散性思維,縝密性思維,要熟知行業細節,要有審美……講也講不完。
所以,產品經理的方法論其實是實現一種思維模式和高效的學習框架
這個觀點 比較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