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實戰:自我分析迭代
SWOT分析,是認知自己的利器。
最好的不一定最適合你
2019年3月5日,在新年前后活躍一時的聊天寶團隊爆出大規模裁員。
2019年2月,ofo陸續上線折扣商城功能,進行新的變現嘗試。
2019年1月,熊貓TV的年度盛典上,COO講述了互聯網寒冬公司遭遇的艱難。
在這個農歷豬年的開始,潮水逐步退去,我們看到了很多所謂真相,擁有大量粉絲群體的錘子科技走弱,曾經風口上的資本寵兒ofo仍在掙扎,擁有國民老公王校長背書的熊貓TV黯然離場。這些告訴我們,因為過份追逐風口、過度依賴資本、產品運營不善等原因,再風光一時的公司都難以抵抗住這種打擊。
那么落實到我們個人身上,我們該如何努力、如何提升、如何擇業呢?如果行業的洪流如此猛烈,什么樣的能力才能讓我們屹立不倒?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抽象出職場的模型。
也就是說,所謂工作,所謂職場,所謂職業選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樣的規則跑的通,什么樣的價值觀不可取?
這里從三個方面闡述:
- 工作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工作,其實是一種價值交換的過程。我們會發現很多產品,叫好不叫座,很多大牛,有價無市。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僅僅評估自己的能力水平來判斷價值,要考慮到企業方的需求,和我們能供給的資源,才能得到一個價值。
- 行業的起伏是迷霧:很多情況下,行業的飛速發展會導致我們待遇的虛高。這種情況下,不理性的思考很容易讓我們眼高手低,忽略了供需平衡,扭曲了工作的本質。
- 做長期的價值投資:很多小伙伴覺得工作的待遇就是金錢,金錢決定一切。其實不然,要全方位考慮:首先要評估待遇總包,包括金錢、社會地位、平臺資源、人脈積累等;其次要看發展趨勢,是否在平臺內供需有優勢,且趨勢向好;最后要確定可持續性,如果你被一家公司一年100萬挖走了,但是后面面臨失業,從10年的緯度來看,也是虧的。
所以我們的策略是:
- 搞清楚自己的長處,我們能為各種各樣的崗位需求提供什么幫助?
- 搞清楚大環境的形態,到底對我們有什么需求?哪些需求價值最大?
- 理性分析執行,不沖動冒進,不投機。
那么如何了解自身,了解環節,并結合分析出我們的戰略方針呢?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swot法。
SWOT是產品經理的上帝視角
SWOT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是一種通過分析對象內外部因素從而得出戰略結論的分析方法。
這種分析方法的核心理念在于:通過對影響因素進行分類梳理,再通過聚合考慮來得出結論。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宏觀地去看供需雙方的情況,想要得出我們的戰略方針,swot是很好的分析模型。
同時,SWOT的方法和思想和產品經理的思想是很契合的。這是因為:產品經理做事是講究目的和結果導向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和結果,需要3個能力:
- 問題分析和洞察能力;
- 邏輯思維下的任務拆解;
- 價值分析和優先級排序。
這三個能力的方法論對應到swot是很契合的,SWOT同樣運用了拆解、整合、評估的思想,重點解決了3個問題:
- 通過對內外部強弱項、機會劣勢的列舉,梳理問題的因素;
- 通過對因素對的聚合考慮,得出行動計劃即任務拆解;
- 考慮各個方案的效果和價值,安排優先級順序。
在以上底層邏輯的基礎上,如果能用SWOT分析法結合產品經理自身的規劃,一定會有很大收獲。那么下面我就以用SWOT分析法分析產品經理自身為例,詳細講述一下操作方法。
SWOT自我分析實戰
Swot分析是需要一定步驟的,尤其是對于自身自我的分析,切忌大而空,會導致方案過多且不可落地,分析成本極高。
所以需要嚴格按照分析的步驟,逐項拆解,去偽存真地分析出那些真正關鍵的因素,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方案。
1. 確定分析邊界
SWOT分析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分析和洞察,而任何分析和洞察都是具有邊界的,否則會陷入迷失而得不到可落地的結論。
那么如何能確定邊界呢?我們首先要確定分析目標,這里往往從痛點入手。
比如,一個剛入行的產品經理小A可能存在如下痛點:
- 沒有大廠經驗,不知道如何規劃工作,往哪個方向努力
- 產品方案總不好,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 知識焦慮太嚴重,不知道該學什么東西
我們幫小A梳理了以上3個痛點后,根據小A自身的價值觀和痛點的嚴重程度評估,我們決定先選擇職業規劃戰略這個方向來進行SWOT分析,那么我們的分析邊界就是——現階段的職業規劃發展戰略。
那么既然定好了這個邊界,就意味著邊界之外的東西不要過多地思考,比如副業、個人愛好、感情生活等。但有關聯性的因素可以納入其中,比如自己運營的社區可以帶來跳槽機會等。
2. 梳理因素
確定好邊界之后,我們可以開始梳理因素了,即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
梳理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如下:
- 優勢和劣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未必要考慮得那么嚴格,如果近期有可能轉化為優勢的,可以先寫在優勢里。反正最后優先級梳理的時候會再次評估,這里只需要把可能性盡量囊括進來。
- 優勢和劣勢的評估是需要相對性的,不能完全地主觀臆斷。比如:雖然你的設計水平不如設計師,但在產品團隊里是佼佼者,這也算是一個優勢。
- 機會和威脅的發現,是依靠于眼界的。所以在梳理機會威脅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問題,否則是做不了swot分析的。比如:在做職業規劃之前,至少要把市面上職業規劃的書籍瀏覽一兩本,再通過網絡資訊了解幾個成功案例,否則你的分析就是不切實際、坐井觀天的。
在以上3點原則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進入因素的梳理階段——即窮舉自己4個方面的各個情況。
列舉的時候,要記得標上分值。分值的目的是,確保各個同類因素之間具有相對比較,這個分值將會變成我們后續排優先級的基礎。
賦值的時候,可能會存在一定疑惑,有的細項不知道賦值多少。
這里我推薦一個比較賦值法:
我們的優勢中有一條是:原型能力好,那么給這一點賦值多少呢?
可以先進行縱向評估,即我的原型能力在產品經理里面可以占前百分之多少?假設為60%左右,不妨賦值6分。
繼續第二條優勢:溝通能力。因為溝通能力不好量化,可以和自己的其他優勢進行比較,那么就問自己,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原型能力比,哪個更能拿得出手?如果是溝通能力,那么溝通能力可以賦值7或8分。
以此類推,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細項分值。
那么接下來看看案例:
以下方面10分滿舉例:優勢分數越高則越優;劣勢分數越高則越劣;機會越高則價值越高;威脅越高則危機越大。
我的優勢:
- 8分:產品戰略分析能力、產品定義能力、產品后臺設計能力;
- 7分:產品前端設計能力、寫作能力。
我的劣勢:
- 8分:項目管理能力;
- 7分:溝通匯報能力、PPT能力。
我的機會:
- 9分:重點AI項目、和領導直接匯報
- 8分:獨立負責的C端APP
我的威脅:
- 8分:和各個團隊的人脈關系緊張、項目的規范機制沒有建立、項目的核心難點沒有攻破
- 7分:業務對需求延期的情況很敏感、開發很討厭讓他們加班的產品
- 6分:當前APP的體驗不好
至此,我們的梳理階段就完成了。這意味著,目前關于swot四項關鍵因素,已經梳理出來了。供需雙方的基本態勢,也已經明了了。接下來就是進入供需連線的階段,也是我們的整合分析階段。
3. 整合分析
整合分析,就是把供需雙方協同考慮。具體做整合時,按照以下4個優先級順序來做:
- 優勢+機會:是核心需要努力和發揚的點,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機會。
- 劣勢+風險:維持生存的點,不做的話很可能功虧一簣。
- 劣勢+機會:業余時間可以提高的能力,把劣勢變成優勢,打造更多核心競爭力。
- 優勢+風險:短期不需要考慮,或需要克制的點,避免把有效的精力浪費到錯誤的方向。
這樣以來,我們不但能得到什么該做,也能得到什么必須做,什么往后放,什么業余時間持續做。
那么具體做什么呢?就要看具體分析了。
具體分析的時候,就是一一把2個因素結合起來協同考慮,看看可以轉化為什么事情:
- 比如產品后臺設計能力(優勢)+AI項目(機會),意味著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優化平臺架構,兼容更多業務場景。
- 比如項目管理能力(劣勢)+和團隊關系緊張(威脅),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項目管理上,讀一些項目管理的書。
- 比如PPT能力(劣勢)+獨立負責的C端APP(機會),意味著可以通過提升PPT能力,出一版產品改版的方案。
- 比如寫作能力(優勢)+開發討厭讓他們加班的產品(威脅),意味著不要沉迷于文檔,要多溝通互動提升效率。
這樣分析之后,我們會得出許許多多的方案。但這些方案,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一一落實。因為方案的價值和收益有大有小,所以需要進入價值評估階段。
4. 價值評估
整合分析之后,我們已經得到了所有的該做的方案,和應該注意的地方。但這些事情之間,其實是有高下之分的。比如同樣是優勢機會結合產生的方案,也會有更高價值和更低價值的。
這里面有3大原則:
- 合理性:這個方案確實在邏輯層面符合我們的分析和因素。
- 可行性:這個方案切實在本分析周期內可行,并非幻想。
- 有價值:這個方案的價值足夠大以至于值得一做。
根據二八原則,我們要選出最合理的、最可行的、最有價值的方案來進入我們的執行池。
這時候,我們的打分就可以派上用場了。舉個例子來說:
- 產品后臺設計能力(優勢)+AI項目(機會)=優化平臺架構=8*9=72分
- 產品前端設計能力(優勢)+獨立負責的C端APP(機會)=APP視覺改版=7*8=56分
同時,優化平臺架構和APP視覺改版,都是下階段切實可行、符合SWOT因素的方案。那么相比之下,2個方案的價值明顯是“優化平臺架構”要大于“APP視覺改版”。
結論是,我們要先從優化平臺架構入手。
這樣評估之后,我們會得出一個以價值作為排序依據的方案執行池。這個執行池可能無比龐大,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全部執行,或者先做哪個后做哪個。這時,就需要進行價值PK和優先級排序了。
5. 優先級排序
在優先級排序階段,需要進行成本評估。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就是這創造價值的同時,還能兼顧成本。價值和成本的考量,可以得出我們做事的優先級。世界是一座大的藏寶城,探險的先后順序很重要。要通過考慮成本和前置條件,來確定這個方案在執行層面,應該屬于第幾順位。
這里可以結合四象限法、番茄鐘法和敏捷排期的思想來解決:
- 四象限法:通過緊急和重要性的四象限,優先解決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同時有計劃性地做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然后盡量地把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固化下來或指派他人,最后遠離那些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情。
- 番茄鐘法:假設1天有8個工作小時,通常可以分為16個番茄鐘,每個番茄鐘包括25min的工作時間和5min的休息時間。
- 敏捷排期:通過對方案的拆解和沖刺,保證每一天有一個最小穩定版本完成。這是我們的自信心和動力保障。
首先我們要列出來各個方案的價值和工作量情況,看看是否超出了我們的周期總工作量。比如:如果要加強項目管理,可能需要我們每天開站會,也就是每天增加1個小時的工作量,即2個番茄。總工作量超出的情況下,就要按照價值和緊急程度來砍需求了。
如上圖所示,我們假設分析周期是1個月,1個月20個工作日,每天8小時即16個番茄,共有320個番茄供我們排期使用。根據計算,所有方案是470個番茄,顯然是超出的。通過價值分析,我們砍掉了150個番茄的方案,剩下的以投產比為優先級逐步落地執行。
砍完需求之后,我們就把剩下的排一下優先順序,進入執行列表依次執行,最好打印出來放在桌面上,作為一個可以持續提醒自己的戰略指導方針。
6. 執行起來
進入執行層面之后,是需要一定思想基礎作為助力的,這些助力包括:
- 儀式感:一般在番茄鐘開始的時候,我會把手機靜音、扣在桌面上,同時把桌面看起來亂的東西收起來,警示自己即將開始做事了。這讓我建立了非常好的行為心理反饋,能夠提升做事的效率。
- 專注準備上:這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以一個番茄鐘為最小做事單位,這樣方便規范控制我們的情緒,不會輕易放下手中的事情來徒增切換成本。所以一旦我們開始一個事項,就盡量把這個番茄鐘做得完美,而不是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
- 靈活調整:在執行的過程中,會出現復雜的突發狀況。比如:最近事情很多,30分鐘的番茄鐘會導致我們響應不及時,所以不妨調整為20分鐘,到不忙的時候再調整回來;如果有重大政策變動導致我們的機會不復存在,不妨當場進行一個簡單的review,把之前涉及到這個機會的項目方案重新調整一下,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動。
做好這三點,我們可以確保在執行中,可以牢牢圍繞SWOT的結論而不跑偏。不論任何分析方式,無論高深簡單,只有可執行落地的,才是有價值的。執行完一個周期后,我們進行一次復盤,問自己3個問題:
- 這個周期的分析有沒有偏差?
- 這些方案的價值怎么樣?
- 周期結束后有沒有解決我們要開始分析的問題?
這樣不斷迭代下去,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嗅覺和更強的執行力。
舉一反三
SWOT的分析方法,不僅限于這個場景。大到做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小到做演講、參加座談會,都可以用swot簡單地分析一下,梳理清楚方向。
總而言之,使用swot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論如下:
- 選擇相應的分析范圍,確定分析邊界
- 分門別類梳理swot各項因素,并標記嚴重程度
- 組合思考方案,并評估工作量
- 按照分析周期進行優先級排序和刪減
- 堅決貫徹,靈活執行
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定位問題、拆解問題、聚合方案、投產評估、落地執行的過程。
至此,我的拋磚引玉就結束了。希望大家都能梳理清楚問題的本質,并不斷迭代成長。
以上,感謝。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這個可以轉載在我博客嗎 我可以標注作者和來源
好的沒問題
突然茅塞頓開~作為產品經理初學者有了很好的開篇引導~準備去踐行
謝謝!很開心幫到你!
好棒呀??感謝分享
謝謝!
樓主,會深入寫一下小A應該如果做嗎?
小A是誰
文章里你舉例的那個剛入門的產品經理,就是小A,哈哈哈
nice
謝謝??
不明覺厲 ??
hhhh
牛逼轟轟的二哥
不明覺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