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工作中的那些“必須品”和“加速器”

1 評論 5924 瀏覽 19 收藏 21 分鐘

差不多一年快沒寫東西了吧,當然,這篇文章我還是一如的話癆和自認為的干和長。

去年同樣的時間,阿里績效月,我寫過一篇2017年的復盤(《職場人的“道”與“術” —— 順便講講大公司到底喜歡什么樣的人?》)比較從人本身的角度去寫,這回我想從日常做事兒的角度去寫一寫,這樣可能在看完之后的在日常工作的實操性會更強一些。本篇文章主要總結了幾個方面:

  1. 工作中的“必須品”;(一定要有?,沒有會死)
  2. 幫助工作更快更好的“加速器”;(有了事半功倍,沒有有點可惜)
  3. 日常工作之外的其他重要思考;

當然,這次比較想把涉及到的重要點都寫掉,所以可能比較提綱一些,每條不做過多的展開,不然沒完沒了了,是想以后有機會了,慢慢把一個個點作為一篇文章的中心來寫。

第一部先走起:工作中的“必須品”

先來一段提綱,日常工作中的所有方案能夠被產出,基本都是因為以下這段話:

客觀分析現狀,明白針對什么類型的用戶,為了解決什么樣的需求,做出什么樣的方案,最終用戶得到滿足,同時業務獲利。在滿足用戶的過程中,礙于用戶的主次需求以及資源局限,分拆階段目標,充分調配當下資源,用組合式的產品運營手段,分階段給到用戶滿足感。

如果你做的事情并不滿足上面這段話,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你的做事方法有問題。接下來分拆下來說說上面這段話吧,可以歸納為“三有”:

1. 腦子里有張業務網:

“業務網”的意思大致是指下面粗體的部分:

客觀分析現狀,明白針對什么類型的用戶,為了解決什么樣的需求,做出什么樣的方案,最終用戶得到滿足,同時業務獲利。在滿足用戶的過程中,礙于用戶的主次需求以及資源局限,分拆階段目標,?充分調配當下資源,?用組合式的產品運營手段,分階段給到用戶滿足感。

兩個部分:

① 在做項目/業務之前:客觀分析現狀,這個現狀從大到小、從上到下一層層可能是,社會行業風口和組成、公司內部的各事業部布局、各業務部門在事業部的位置和貢獻、各小業務在業務部門的位置和貢獻、各項目在小業務中的位置和貢獻等。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知道自己做和不做有什么差別,是否偏離大目標,OKR不就是這樣么~

② 在做項目/業務之中/之后:時刻明白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圍繞特定的目標,用對應的手段/方案,滿足/解決目標。這是為了讓自己時刻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階段性有意義、重要、正確。

心中時刻有這張網,就能夠發現自己的業務需要什么樣的項目來滿足什么樣的作用,從而去產出新項目的思路?;蛘弑容^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處于整個業務的什么位置,做了什么樣的貢獻,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接下來應該要做什么。

2. 腦子里有群人

“有群人”的意思大致是指下面粗體的部分:

客觀分析現狀,明白針對什么類型的用戶,為了解決什么樣的需求,做出什么樣的方案,最終用戶得到滿足,同時業務獲利。在滿足用戶的過程中,礙于用戶的主次需求以及資源局限,分拆階段目標,?充分調配當下資源,?用組合式的產品運營手段,分階段給到用戶滿足感。

不管是已有項目還是要新產生項目,都是要提供服務給到用戶,本質核心是人,只是人在處于不同的場景下,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不同的需求。

我們做的東西是給跟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的人用的,不是妖怪用的,這個簡單的道理其實反而是日常工作中最容易遺忘。大家基于上文的“網”,最容易閉門造車,忘記了從用戶出發,而不是僅僅從自己的業務訴求觸發。

這方面,可以多看看心理學、行為學相關的書籍,另外就是好好生活,多和不同的人在生活中打交道,更容易了解不同類型的人。

3. 腦子里有錢

“有錢” 的意思大致是指下面粗體的部分:

客觀分析現狀,明白針對什么類型的用戶,為了解決什么樣的需求,做出什么樣的方案,最終用戶得到滿足,同時業務獲利。在滿足用戶的過程中,礙于用戶的主次需求以及資源局限,分拆階段目標,?充分調配當下資源,?用組合式的產品運營手段,分階段給到用戶滿足感。

商業世界的本質還是獲利,大到看待整個公司,小到看待單個小項目、單個小功能、單場活動,都需要滿足商業價值。切入一下大家每天在做的項目上吧,這個比較實際點:

  • 項目立項是否合理:項目要達到什么目的(業務地位)、是否可以達到(測算)、可以達到的話該怎么分配各項資源(pk優先級)、財務上是否需要額外花錢(理由),如果需要額外花錢應該怎么花(測算)等;
  • 項目怎么花錢:針對什么樣的用戶花錢(分析)、項目的每個核心鏈路怎么分配(拆分)、和其他項目的花錢關系是什么(橫向/縱向);
  • 項目怎么調整花錢:如何根據不同業務的情況做核心數據的監控、測試、分析、調整、花到一定程度怎么可以不花錢等;

以上3點,是看待業務、看待項目所必備的。三者都滿足,項目或者業務自然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有用戶思考有業務網但沒有商業模式,這是打白工;有用戶思考有商業模式但沒有業務網,這是落地技能欠缺;三無產品的話,我都不知道你為啥要遭這份罪。

終于講到第二部分:?工作中的加速器

第一部分是在日常中頂在頭上一定要知道類方法論的東西,能夠幫助你做出/想出一個不錯的項目,第二部分要說的呢,屬于雖然不那么重要,但如果你會了,能夠幫你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表現的,高性價比之選。

1. 管理好信息:信息是第一

這個可以讓你更有可能做出一個120分的項目,或者更省心的去做一個項目。

要做或者正在做一個項目,最需要的是什么?資源,產品/運營/開發/測試等人力資源、財務預算費用等,這些不是躺在地上等著你來撿的,相反,經常要搶,哪個項目更有價值,自然大家都愿意去做這個項目。

那么,日常工作中,什么樣的項目最有價值?

  • 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項目:參與的資源越多的項目一般來說,只要不過程中搞砸,結果不會差;
  • 正好win win的項目:你有錢我正好缺,你缺流量我正好有,一起想個合適的方案,這可不就是win win了么?

怎么知道有這樣的項目或者說創造這樣的項目呢?你得走出自己的業務,去看看別人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先知道別人要什么、缺什么,才有后續的可能。

2. 管理好主次認知和時間安排

這個可以幫你慢慢遠離996猝死邊緣,更好的分配自己的精力。

這個其實就字面意思,日常工作事情太多了,太多的可以被做,但是聯系上文的必需品、聯系樓上鄰居第1點,再來列一列,在這個階段,手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分辨Ta、找到Ta、做好Ta 才是最正經的事兒。

有些童鞋有點“完美主義”,想要把手上的所有事兒都做的特別漂亮,習慣真的特別好,但現實也特別容易打臉。

因為,殘酷的來了,當最重要的事,不僅包含工作,還包含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時間真的是不夠用。除了工作中的要事之外,你的健康、你的家人、你的個人成長、你生活的愛好等等其他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

把所有值得被認為是重要的事情都列出來進行排序,再來列一列每一項需要多少人小時,再來看看時間夠不夠。這個時候你還完美主義么?這個時候主次重要么?

除了分清楚主次重要性之外,?另外就是要規劃清楚在什么時間進程做什么事情,自己掌握節奏,而不是追著趕著身心俱疲,長遠來看,比較可持續工作,當然也不能過了deadline,影響進度。

與其10件事情都做到60分,不如2件事情做到120分。這個時候,雞蛋要放在一個籃子里。

3. 管理好他人

這個可以幫你更好更快的推進項目。

這個他人,指的是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你的合作方、你的小弟等等。管理什么呢?兩方面:

① 管理他們的人力資源:老板可以幫你適當推動項目、同事可以協作、合作方可以給你資源、小弟可以幫你分擔部分對你來說沒意義但對他來說有成長的工作等等,這點很簡單,大家基本能get到。

② 管理他們的預期值:簡單說,就是明明做了客觀上超過預期的事情,不要只拿到符合預期的評價;明明客觀上做不到的事兒,不要拿到低于預期的評價。

這里展開一下什么樣叫符合預期、超出預期、低于預期呢?這和評判標準有很大關系。一般3個維度:

  • 項目/業務本身難度評價:這就要求在做這個事情之前,要客觀評價事情本身難易程度,并相關人員達成一致;低估難度,高估能力,這種事情太多,而實際上,客觀反饋,努力去做才較符合各方訴求;
  • 自己看項目/業務的評價:自己內心的評價體系要盡可能動態調整成和項目相關人員達成一致是一致的。不然你是要遺世獨立,然后被羽化登仙么?
  • 橫向拉平對比:很多人在做很多事情,大家都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難、對自己的評價很高。但是,當橫向攤平來看所有人做的所有事情,大致就知道自己在整個拉平里算是什么水平了。

很多時候,不符合預期才是阻塞項目/人的最大元兇。

4. 保持高流動性溢價

這個可以幫你更好的得到好評價和好的影響力

這點其實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在較短的時間內以接近市場的價格將資產轉化成現金,稱該資產有較高的流動性。這個翻譯下,就是你或者你做的東西越能在較短的時間、有較高的曝光,越能以符合橫向拉平的評判標準,轉化為你的影響力,加碼你的個人品牌。

這個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是絕大多數人不會的,但會的人就很占便宜或者說事半功倍吧,例如明星、網紅就保持了一個超高的流動性溢價,賣個萌小哥哥立刻送個游艇,演個電影立刻吸引一大批新粉絲等。

要能夠以合適的方式經常合適的出現,讓別人知道項目,知道項目不錯,然后這個項目有可能就會變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項目,拿到更多的資源,得到更好的評價。

酒香巷子深,這件事,是不太行的,尤其在人太多的大廠。

第三部分,工作之外的其他小思考

看我看來,以下寫的東西可能比上面所有寫的東西都要重要吧,畢竟茲事體大。

1. 人需要不斷思考自己要什么并調整

經歷能證明,當下不思考,之后就容易后悔,一直不思考,步步后悔,欠的債總是要還的,只是越老,越是還不起了。

每個人在每個階段要的東西是不同的,從而做的選擇都是不同的,導致的結果都是不同的。例如剛畢業要的是白紙變彩紙,過五年要的是彩紙變藍紙,再過十年,要的是藍紙疊加紅色變紫紙,再過十年,要的是紫紙疊加綠紙重新變為白紙。

過程不同,但可能結果一致,但效率肯定有差別;過程不同,可能直接結果都不同,例如雖然上文舉的例子,都是白紙,被刷了多種顏色之后的白紙還是原來什么都沒有的白紙么?

自己的人生自己買單,我覺得,在當下回顧過去的決定,只要是無法直接說出來后悔的,我認為都算是不錯的選擇,都算是充分的思考了。

2. 行業的選擇

這點只是個人的目前粗淺認知,大家可以一起來討論下。金融/醫藥等等是垂直領域,互聯網本質上還是渠道(信息渠道、賣貨渠道等等),核心都是針對什么樣的用戶,通過什么樣的渠道,賣什么樣的貨/交換什么樣的信息。

那么基于這樣的理解,核心其實還是人(用戶),這是不管你縱向還是橫向,都應該是要懂的內容。排除掉核心必須要會的之外,剩下垂直行業和橫向渠道(互聯網)之間的PK。主要三方面:資源積累量以及資源利用率、經驗積累度以及經驗利用率、體力的單位性價比。

隨著經驗和資源的積累,高維競爭力占比越來越多、變現率/復用率越來越高,類似體力這種低維競爭力占比應該越來越低,這樣可能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模式。

但實際上不是的,互聯網是渠道,疊加高速的發展,裂變分叉出不同的分渠道,雖然本質相同,但每個渠道規則不同,導致相應的運營方式完全不同,就會導致在這方面的競爭上,經驗和資源變得沒有那么重要,或者說占比整體不那么大,更多的是拼體力,拼誰能更快速的了解、試錯、調整、復盤、再試錯循環,相比經驗和資源來說,是降維競爭。抖音、快手這種短視頻的沖擊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也不是說互聯網就不拼資源和經驗,只是從整體占比以及利用率/復用率的情況來看,長遠可能不如垂直行業。所以,在一定階段之后,就該考慮自己到底應該在哪個垂直領域做深耕,同時用好互聯網這個利器。

3. 人的戰場不是只有職場

我在想,最近兩年除了工作之外,自己還有什么?然后很恐怖的發現,這兩年……好像…….沒有別的了……

生活圈子變小了、愛好基本沒有了、連消遣都變得少了,想想真是可怕,被動佛成這樣也是很可以了。但這其實很危險。

以前總覺得因為覺得工作上的東西還挺好玩的,就把解決工作上的一個個問題當做樂趣,當做愛好,但現在發現不是這么回事兒,一個東西做久了都容易不新鮮,一旦工作不好玩了或者工作熱情有所減退或者工作上有所大變動,簡直就是硬降落,心理上摔個半死不活,一點兒安全墊都沒有,過猶不及過猶不及。

嘗試慢慢找到除了工作之外的其他認真地愛好,打算去認真學習下拉丁,口high多年的拉丁,哈哈哈,分散一部分的安全墊。

4. 收入結構組成

目前從我個人來說,其實收入挺單一的:

  1. 公司給的工資相關:不上班就沒了
  2. 順手在做的airbnb房租收入:不上班還可以有,但要花一點時間照看;
  3. A股/港股/基金理財:-260塊的騰訊不再來,100塊的茅臺再也不可能,上上下下總是難免的,沒有那么被動收入;

想想真是慘,感覺不上班就直接不靈了,抗風險能力太差了。需要不斷尋找被動收入好出路。(要么,還是抱個大腿,在家啃腦公吧,哈哈哈哈哈)

5. 社會資源調用能力

驚奇的發現,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互聯網圈的,正常行業會認識的醫生、老師、律師、各行生意人等等在我朋友圈的比例相當低,這容易出現個問題,當有事情需要用到相關資源的時候,發現啥也沒有,連送錢都不知道送哪兒去,悲催~

好了,以上復盤結束啦,我覺得這篇文章能看到最后的真的都是真愛了,我懶得拆成兩篇文章了,就這樣長長滴吧~

#專欄作家#

瑤子,微信公眾號killif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選股寶首席打雜PM汪,現某廠打雜運營喵。從0到1分別做過產品和運營,相信懂業務懂人性的商人才可能是個好產品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要是以后的leader跟姐姐運營歡快開朗就好了哈哈哈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