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總監親歷經驗!如何在職場中實現“跨越式”成長?
最近我開始計劃系統的梳理目前的產品:看系統后臺數據;對核心用戶做訪談;細分用戶類別;梳理、分析業務場景;給出后續對產品的指導意見等……看了我的計劃方案,我的同事對我說:感覺你最近的跨越好大,以前你做的事情我感覺我也能想到,但現在你計劃的事情我怎么也想不到了。
于是我陷入了沉思:這些做事情的方式我幾年前就知道啊,簡直不用經過思考就應該是這樣的啊,那為什么我現在才開始做了呢?那之前(從去年我來這個部門到現在)我都做了些什么呢,我感覺自己每天也很忙碌啊。?同事開始幫我回憶:你之前做了叉叉叉叉。我打斷了她:不要再說了,那些簡直像屎一樣。她又說:你當時還建議我做用戶分層來著,我做不出來,你就讓我去找產品經理,但是產品經理也說不是特別清楚,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我繼續陷入了沉思,努力回憶著以往的點點滴滴,我想到了昨天看的一本書,里面提到了一句話,大意是: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是最復雜的,在你知道解決事情的方法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而當你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后,一切又變得如此簡單,理所當然。
去年的我:?
現在的我和去年的我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是什么造成了這些不同呢,去年的我是什么樣子呢?我務必把這些想清楚,因為這些是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它使我不至于以后重蹈覆轍。
1、畏難
我以前一直覺得我們的產品太過復雜和專業,我沒有產品經理對于大數據行業的專業背景,不懂技術,所以對產品始終有一顆敬畏的心。而以前做C端產品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的。接觸真實用戶的成本較高,而且用戶情況十分復雜:做C端的產品,最多訪談個七八個就差不多了;而做B端的產品,調研幾百個都不夠,每個都截然不同。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該怎么進行下去,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覺得專業方面有所提升,但始終不知道該如何影響業務,在業務團隊中毫無存在感。
2、依賴?
由于畏難,覺得身邊的產品經理都比自己懂行業、懂產品、懂業務,而自己什么都不懂,要趕上他們這方面可能花幾年時間都不夠,所以總是懷著一顆謙卑的心態,覺得只能多求教。而我們做的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產品,產品經理壓力都很大,開始還有時間給我們講講,后來就再沒時間了。再加上業務方向不斷變化,之前講的東西很快就失效了。對業務都不了解,怎么做設計呢?由于那個時候業務還在探索期,期間一直沒有人給我提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迷失了自我,更不知道該如何前行。我只能努力找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默默地做,盡管這些事情對自我提升有幫助,但對業務依舊沒什么影響。
3、封閉
?我以前更多的是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想問題,而不是從整個業務團隊、部門的角度出發想問題。比如當你向產品經理展示設計方案時,你是會描述大家聽不懂的專業設計方法,還是會站在業務的角度闡述當前的問題,以及論證現有的設計方案如何支撐業務發展,并據此判斷優先級?
(由于我們是toB的產品,因此業務目標非常重要)。就我目前對設計行業的了解來說,很少有設計師陳述方案時會考慮到商業層面,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設計的層面。而設計不是獨立存在的,即使是C端產品,設計師也需要平衡商業和體驗價值。
我也想起了自己和很多設計師曾經抱怨過的話:產品經理怎么xxxx;老板怎么xxxx;需求都沒想好找我干什么;你又改主意了,那我之前的活白干了?……在一個充滿挑戰和變化的環境里,孤立自己的角色,就等于徹底孤立了自己。
4、消極
由于長時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我慢慢的變得消極起來。后來有機會和和杭州的設計團隊做交流,看到杭州設計師的專業產出,我心里的感覺更加復雜,更加懷疑我在這個部門的價值和意義:創新型產品業務方向不夠清晰;產品模式決定了用戶量極少,無法通過數據來驗證設計;
業務屬性決定了用戶體驗的優先級遠低于功能……我覺得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在這里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后來想想作為一個UEDleader,交互的事情做不了,做做視覺的事情總可以吧,于是開始帶領團隊一起轟轟烈烈的搞品牌設計,又轟轟烈烈的失敗,那個時候情緒一下子到了消極的頂峰。后來才意識到,對產品不夠理解,做什么設計都是徒勞的,不管是交互還是視覺都一樣。
?現在的我:
已經不記得我是如何一點點改變,只記得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這可能得益于業務的良性發展、靠譜的領導、同事的幫助還有我自身的成長等等。但我確定現在的我在心態上有了更多的變化。
1、積極?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省、接受了一系列的輔導和培訓,我逐漸擺脫了消極的情緒。
2、獨立
獨立不同于“孤立”,獨立意味著“不再依賴”。
長期以來,我其實忽略了兩個事實:一是產品經理在行業方面再有經驗,再有技術背景,在用戶體驗思維上也比不過交互設計師(我們這邊很多產品經理是技術或分析師出身,在產品方面并不是特別專業);二是我自己給交互設計師的職能劃定了人為的界限,比如交互設計師只能等業務方向有一定的確定性才能開工,或者交互設計師就必須要通過數據來檢驗設計。其實在不同場景下,對同樣角色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是主動貢獻自己的優勢來影響業務,感受和團隊的共同成長。所以后來我不再等待別人提供需求,而是可以自己找到力所能及又能正面影響業務的事情。
3、開放
三是為了達到目的要勇于堅持,遇到不懂的問題要鍥而不舍的追問,而不是因為對方總沒時間就放棄了。
比如說,當你發現業務方向不清晰時,大家對產品的認識不一致時,對用戶不夠了解時,你是不是能夠停止抱怨,通過調研、分析等方式,客觀的去解決這些問題??事實上,toB產品的設計思路和toC產品并沒有特別本質的區別,區別更多的在于是否有興趣、是否不畏懼困難、是否能突破職業邊界的思考(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用戶研究員隨時無縫切換,只為解決最重要的問題,而不是職責所限的問題)。
之前有一個很好的視覺設計師離職了,他說覺得在這里沒有事情做,荒廢了一年多。我當時特別理解他,我覺得換了是我我也想這么做。但現在我會覺得:其實這里真的不缺少活干,缺少的是發現“活兒“的眼睛。
4、皮實
“皮實”是阿里巴巴對Leader的一個基本要求。以前我是一個要強但內心脆弱的人,?受到打擊就會變得消極和畏懼。而在阿里巴巴我認識到,能夠把事情做成的Leader都是百折不撓的人,他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改變。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以前我動不動就會說:做這個沒意義吧;現在我會經常說:不做怎么知道呢,試一試吧,做著做著就知道了。就是靠這種方式,我解決了很多以前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總結為什么之前的自己如此失敗,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打開眼前的這扇門,而是心態問題把自己始終關在門外面。其實到了一定程度,專業能力不再是衡量人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心態。那些CEO,總裁總監們,專業能力一定比下面人好多少嗎,他們不同常人的就是心態、胸懷和眼光。希望越來越多積極、主動、皮實的心態,帶來職場中“跨越式”的成長。
#專欄作家#
劉津,個人博客:blog.sina.com.cn/legen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作者,阿里巴巴交互設計專家。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字藝術系,先后就職于網易、阿里巴巴,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設計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不過,我點擊這個標題原以為看到更多內容,哈哈,少了點干貨的感覺。似講非講滴趕腳。
我真的很喜歡你分享的文章,可以從你的文字中感受到你現實生活中的性格,我想你應該是一個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leader。另外,我很贊同你文中的自我解析,而且你很有「跨學科」學習的熱情,請繼續加油,也多分享你的經驗給我們!謝謝拉
老實說我懷疑這是一篇騙點擊量的文章,lz現在所具備的的屬性/特質,我身邊很多人都具備~并非是不謙虛;而是在北京漂個幾年的人,大都具備這樣的能力。也可能是LZ藏私吧,并沒有把獨門絕技亮出來。如果沒有“阿里巴巴的總監”這個噱頭,可能點贊的人會少很多。
我覺得找個大牛幫自己規劃一下以后產品的路,效果會更好,大家可以在”有牛”上找有經驗的產品經理約一下,比如蘇杰,感受應該不錯的。當然,如果聊的好,還可以讓他幫忙介紹下工作,一舉兩得。
http://wap.koudaitong.com/v2/search?q=%E4%BA%A7%E5%93%81%E7%BB%8F%E7%90%86&kdt_id=13582142
?? ?? ?? ?? ?? ?? ?? ??
to b 產品做用戶體驗? 我也是醉了 客戶訴求完全不一樣好不
心態 胸懷 眼光 受教育了
我現在就處在作者之前那個時期,看完和我目前的狀態一模一樣,復雜的心思一下子揭開了,接下來是該怎么做了,謝謝作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