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的邏輯是,先拉低一小部分人成功的概率
成長就像是一條山路,或許路標能幫到你,但道路千萬條,你的路,終究要你自己摸索著前行。
小高只是千千萬萬個渴望自我提升的人之一。
她最近參加了一個早起打卡群,每天早晨6點半起。
起是起來了,可是白天哈欠連連,精神不振,效率奇低,整天只想著回家補覺……
“早起毀一天”的情況,就這么真實地發生在她身上。
這怎么和成功學說的不大一樣????
我們每天被灌輸,成功人士都是勤奮、自律、專注的,每天早起、苦學英語、關閉通知專注工作的。然而,成功哪兒有那么容易?所謂的職場高效tips,有太多偽命題。
它們有的毫無根據,有的不切實際,有的則需要辯證看待,直接照搬反而會導致效率降低。
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戳破那些最常見的職場“高效”偽命題。
如果你還沉迷于這些tips,那我得奉勸你一句:
偽命題一:早起能夠提高效率
許多大佬們的成功經驗仿佛都在告訴我們:“要成功,就早起!”
富豪李嘉誠每天5:59分起床看報紙、打高爾夫。
推特創始人杰克多西早上5點半就起床冥想、慢跑。
蘋果CEO庫克甚至每天早上3點45分就起床健身、看郵件……
但是,早睡早起并不適合所有人。
人的睡眠類型分兩種:“百靈鳥型”和“夜貓子型”。
前者早上容易興奮,天生就可以早起精神好;而后者晚上容易興奮,所以傾向于晚睡晚起。
我就是后者,公司10點上班,我通常晚上12點入睡,早上8點起床,在下午工作效率最高。
上述那些大牛們并不是因為早起才成功,而是生物鐘決定了他們適合這種節奏。
每個人的“黃金工作時間”和精力分配都是不同的。所以,還是找準自己的節奏最重要!
偽命題二:“黃金時間”不能浪費在無關緊要的工作上
很多文章建議,想要高效工作,就得關掉手機,保持專注!然而在職場中,追求這種“絕對的專注”十分不切實際。
粗暴地關掉、忽略通知或者不回復消息,不僅意味著失去了跟進項目的機會,更是對團隊不負責任的表現。
公司新來的實習生赫赫,工作十分認真,但總是隔一個多小時才回復消息,理由是“剛剛在忙,才看到”。
一次,主管在美國出差,臨時通知她產品文案需要修改后發給客戶,要得很急,然而這廂她卻一直沒有回音。
隔著12個小時時差熬著夜的主管大為光火,群里艾特、打電話無果之后讓同事幫忙確認一下,才發現她在忙別的事情,根本就沒看到消息。
工作中,有些“干擾”看似煩人,實際卻很必要。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在保持專注的同時隨時follow工作進度呢?
有兩點建議:
- 首先,在工作前,可以花三分鐘時間整理一下一天的重要時間點,定時提醒。
- 其次,工作中可以采用“40-10-10法則”,將黃金工作時間按小時切分開來。40分鐘用來全神貫注地完成手頭最重要的工作,然后休息10分鐘,剩下的10分鐘用來回復之前遺漏的信息。
這樣既可以讓你高效率完成重要工作,又能及時和團隊保持溝通。
偽命題三:用電子技術分享信息會提高效率
顯然,有時微信這類工具并非最高效的溝通方式。
- 明明5分鐘就可以說清楚的事兒,在微信里你一言我一語反復翻看文字,結果花了半個小時才解決;
- 明明在討論活動策劃,結果說著說著就跑偏到了中午吃啥;
- 更有人,為了節約時間發出來數十條長達50秒的語音……
職場中,準確和效率永遠是傳遞信息的首要目標。微信的即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嚴謹程度卻是短板。
- 在進行小組討論或者頭腦風暴的時候,找個會議室一起討論會比在微信上消息轟炸效率高的多。
- 做展示時,再花哨的電子表格也不如將紙質版分發到聽眾手中效果來得好。
- 有時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的事兒,卻總有人不厭其煩地寫一封長長的站內信……
所以,下一次當你需要和他人進行溝通時,先別急著用“電子版”搞定一切。
花1分鐘的時間想一想:用什么手段、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傳達信息?
偽命題四:多任務處理可以提高效率
很多成功學都建議職場人士進行多任務處理,成為效率奇高的千手觀音。但是大多時候,多任務處理的結果只能是——啥也想干,但是啥也干不成。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厄爾·米勒(Earl Miller)說,每一個小小的轉變都會導致認知成本。
這會破壞生產力,導致錯誤,阻礙創造性思維。
通俗來說,我們的腦汁有限,得省著點用!
而另一項在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在工作中斷后,重新集中注意力平均需要23分15秒!這不僅浪費了時間,長此以往也使得自己的專注力下降。
米勒的建議是盡量避免多任務處理。但是活多怎么辦?
除了上面的提到的“40-10-10法則”之外,還可以利用著名的“艾森豪威爾矩陣”,將任務分類,可以有效避免多任務處理帶來的混亂。
立刻親自處理馬上截單的合同,下午再約時間和領導匯報,會議室需要立刻訂,所以拜托組里的實習生預約,其他不緊急的事情抽時間再做。
千萬不要事事親力親為,不僅自己效率下降,還會拖累團隊的進度。
偽命題五:高效率人士應該承擔更多工作
對高效率人士來說,“能者多勞”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然而,在暢銷書《高效的秘密》中,作者查爾斯·都希格在研究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后發現:
高效并不意味著超額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絕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甚至犧牲個人生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為“效率高”而被動接受更多的任務,往往會造成超負荷工作,將自己拖入工作纏身的泥潭中。
王同學是團隊里的效率達人,大家把手上三個案子都丟給了他。小王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里,就像一個超負荷運轉的馬達,終于在某個陰沉的下午爆發,要求漲薪,要求休假。
“我已經很久沒有和家人好好吃頓飯了”,他滿肚子委屈。
高效不是過度壓榨,要學會在適當的時機說“不”,對工作和生活做出合理的取舍,避免那些本不屬于你卻“強加”給你的工作。
睡個好覺,讀一本好書,留出一點陪伴家人的時間……
這些“喘息”的瞬間,才能讓你明天繼續動力滿滿。
寫在最后
讀了再多成功學,依然沒有成功,大概是很多職場人的困惑。我們鼓勵大家汲取成功案例里的養分,卻也建議帶著腦子辯證思考。
成長就像是一條山路,或許路標能幫到你,但道路千萬條,你的路,終究要你自己摸索著前行。
共勉。
作者:北辰
LinkedIn (領英) 創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臺,協助他們事半功倍,發揮所長。作為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會員人數在世界范圍內超過5億,每個《財富》世界 500 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確實文不對題
文不對題,請擺出你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