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字塔結構的設計邏輯學:設計師如何進行理性、全面的邏輯思考?
如何運用簡單的邏輯思維在設計中思考、辨析和表達?本文筆者將基于金字塔結構的三個基礎原理——縱向概括和組織產出的架構、橫向論述讓內容連接合乎情理、MECE分析法窮盡用戶及場景,來細述設計師如何進行邏輯思考。
一直想跟大家分享我所理解的設計中的邏輯學。為什么想分析邏輯呢?
一來是因為經常收到類似“真佩服你能把屁大點事扯出這么多道理”、“評審時你解釋的條理可真是清晰”的評價,可能大家覺得我在論述和思辨方面確實有所擅長;二來要把用戶處理事情、做出決定的情感路徑描述透徹,難度實在太大,我只能試著先給大家談一談:如何運用簡單的邏輯思維在設計中思考、辨析和表達?
通過本文你可以收獲什么:
- 理性并條理清晰地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
- 與人溝通時有效地規避邏輯陷阱。
- 盡可能全面地考慮產品的用戶及場景。
何為邏輯清晰的金字塔結構
先給大家講個生活中的故事。
前段時間我搬新房的時候家里仍有很多設施不全,我就考慮需要準備些什么。
首先,新房需要空氣凈化器、炭包,再然后客廳還得買個電視。要是周末做個飯,廚房的油鹽醬醋也得備上,衛生間的潔廁靈、馬桶刷以及浴室窗簾也是缺的,布藝沙發時間一長會被弄臟不易清洗,得提前準備沙發套。家變大后原來2個垃圾桶不滿足需求,需要再買2個,天氣熱了會有蚊蟲飛進來,紗窗和滅蚊蟲的噴霧也得有,還有電扇,對,入門毯子、浴室毯子也要有……
這樣一來我需要準備的設備已經超過10個。大家應該熟識神奇數字7加減2,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米勒的《神秘的七加減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7以內的事物,超出后便很難記住,如果我們要盡可能全的記清楚以上要準備的東西,就得把剛剛生活場景再無一遺漏的反復想象,確認哪些已有哪些待準備。
所以,我試著將它們分了分類:
把新房需要準備的設施歸類分組的方式即利用了金字塔結構的原理,尋找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進行分類管理,不僅簡單明晰、方便記憶,也有助于提高辦事效率。讓金字塔結構的思維方式貫穿設計師的溝通、思考、寫作與管理,會讓效果在質和量上有較高的提升。
下面我基于金字塔結構的三個基礎原理細述設計師如何進行邏輯思考。
一、縱向概括和組織產出的架構
1. 自下而上的思考
信息只有發散后才可能聚焦,思考的通常是自下而上的,設計中我們可以自上而下的提煉文章或報告目錄、分析和驗證需求、推演原型結構。
閑暇時我喜歡寫點文章來進行階段性的設計沉淀?,F在想來,每次編寫目錄時用的都是類似的套路。我會把所有的筆記、課件、相關資料中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形成觀點庫,然后根據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選擇一個維度,可能是時間順序(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課題分類(交互趨勢、體驗驅動、數據分析、前端技術),又或是論點支持,最終得出能概括所有思想的一個主題,通常也是這篇文章的標題。
除了寫文章,設計師平時承接的產品需求的驗證和分析過程也是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譬如產品經理過來說,數據分析平臺要做一個管理者可以自定義并發布的榜單的功能。這句話是結論,如果不經過分析就不清楚這個需求到底是否合理,設計的方案是否能解決用戶的痛點。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收集該數據分析平臺的所有問題反饋(含用戶、項目組、領導的),分析問題的時候發現用戶對各類型榜單模型訴求高、前端開發資源緊缺、產品經理承擔該平臺的權限管理職責。這樣一來不難得出需要自定義榜單的功能,以滿足用戶需求和解決資源緊張的問題。
確認需求的合理性后就是將功能轉化成頁面元素,再將元素組合成頁面。
如若現在要做一個文檔下載功能,用戶需要看到的是文檔類型、大小、預覽效果、瀏覽人數、收藏人數、下載人數、評論、下載按鈕等,這些元素最終呈現的其實是一個文檔詳情頁面,再根據元素類型和優先級進行布局,形成頁面原型。
通過以上幾種思考場景,可以把自下而上的縱向思維方法總結為:
- 羅列出所有想要表達或表現的要點。
- 尋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 得出結論,確認主題或目標。
2. 自上而下的表達
自下而上其實是在頭腦輸入信息后的整合過程,而輸出方式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更適宜。
設計師在使用數據分析、競品調研、用戶研究等探索方法后會形成相應的匯報文檔,如何讓觀者或聽者第一時間Get重點并耐心的聆聽你的分析?
讀者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接收到的信息既要識別和理解,又要思考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如在詳述之前就告知研究的結論,再從不同角度論證結論提供依據,并適時的列舉一些例子或講述一些故事——也就是使用總-分結構,再借助形象直觀的案例,更能減少讀者思考的時間和理解的難度。
業務溝通、提案表達時也同樣如此。
試想你的同事過來突然跟你說:“昨天我們發布了一個用戶反饋的新功能。這個是領導吩咐一定要做的,我們調研了幾個其他的類似產品都是用的是新增入口,讓用戶點擊填寫提交的方法,目前已經有過百的用戶通過這個功能反饋建議……”
在聽這段話的時候你一定會通過接收到的信息,就下意識的推測他到底要跟我表達什么,然后一臉懵逼。到底是這個功能非常重要,還是流程方法有待優化,或者求助如何分析收集到的問題?
但如果他在詳細說明前,告知你只是希望你在用戶反饋頁面的UI設計提出建議,你就不會分散掉大部分精力去猜測對方到底想表達什么了。
自上而下的表達方法可總結為:
- 表達主要結論或中心思想
- 設想受眾的疑問并形成分論點
- 借助相關案例論證觀點
二、橫向論述讓內容連接合乎情理
1. 規避演繹推理中的邏輯陷阱
演繹推理就是下一論點與上一論點存在因果關系,通常有三個要素: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比如:所有互聯網產品都重視用戶體驗,蘇寧易購APP是一款互聯網產品,所以蘇寧易購APP重視用戶體驗。
為了避免被似是而非的觀點忽悠和帶偏,跟大家介紹2個演繹推理里常見的邏輯誤區。
(1)滑坡謬誤
之前用研去跟蹤用戶反饋問題時,連續幾周通報:較多用戶反饋不知道如何取消自動續費。有個項目組小伙伴用統計數據發聲:“每周有2000左右用戶開通自動續費,但平均僅有8個用戶反饋不知道怎么取消,說明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p>
人的思維是趨向于惰性的,甚至會有本能的秩序偏好,如果不仔細思考,好像覺得這樣的推演結論并沒什么問題。其實她使用了滑坡謬誤的邏輯陷阱,并不是所有不清楚如何取消自動續費的用戶都會把問題反饋出來,也就是這2000個人里并不是只有8個人遇到了這個問題。
(2)因果倒置
有些人會這樣認為: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會佩戴一只名貴的手表,因此如果你想事業有成就得先買一只OMEGA。
但其實真實的因果關系卻是:由于這些人事業有成收入頗豐,才有能力購買佩戴名貴的手表。這種觀點其實就是視結果為原因,視原因為結果引發的錯誤。
再說工作中,產品設計者曾提出過這樣的需求:以豐富產品玩法為重點工作以獲得更多新用戶,原因是市面上用戶量較高的競品都是兩周迭代一個玩法的。
其實仔細想一下,是不是因為這些競品本身用戶量較高,為了留存所以高頻迭代玩法呢。同樣這也是一個因果倒置的案例,只有時刻保持理性思考,才不會陷入此類推理陷阱中。
2. 歸納推理法推斷結論與規律
歸納推理需要更具創造力,比演繹推理更難,歸納的過程中同組信息一般具有相同的論述對象。
我們通常分析現象最終得出結論的過程都會用到歸納推理。
再舉一個數據分析的例子:
- “未開通自動續費的用戶中有67%咨詢如何取消自動續費”
- “82%的用戶會在收到自動續費已開通短信后去取消自動續費”
由以上2點我們會發現:這兩類用戶,一類未開通的,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未開通;另一類已開通的,在知道自己開通后選擇取消。
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開通自動續費的頁面和流程沒有讓用戶明確的知道是否已開通。當然這屬于一種不完全歸納法,僅是大概率推測。
三、MECE分析法窮盡用戶及場景
MECE是麥肯錫思維過程中的一條極為重要的準則,我也是看到這條準則后才發現,它與處理交互場景和研究用戶角色時的思路很契合。
如何預知項目組成員的疑問提前思考對策?如何預測用戶行為實現更佳的操作體驗?這些都是在完成產品設計過程中相對棘手的問題。嘗試練習“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思路也許可以讓說服事半功倍。
在三年前的新人項目中我曾列舉典型用戶和使用場景,當時我把能看到新人頻道的用戶分成3類,分別是:未注冊用戶、已注冊用戶但三端未購用戶和未登錄的老用戶。
但其實這3類用戶并沒有獨立和窮盡,已注冊但三端未購的用戶也有已登錄未登錄之分、老用戶退出登錄后就看到新人彈窗也有所不妥。因此,我又用MECE分析法重新分類了用戶,先分成已登錄和未登錄,已登錄中有三端未購的新用戶和老用戶,未登錄中分曾在該設備上登錄過和未曾登錄過兩種,調整后的分類方式涵蓋了所有用戶類型,以便全場景分析使用場景。
借助這些案例和分析不難發現:不管是設計方案的思考和表達,還是與人溝通協作的理性思考及從容應對,運用金字塔方式進行邏輯思考皆有助于達意和傳教。
最后,再概括下設計師在邏輯思維的幾個重點:
- 信息輸入先發散再聚焦,結構化思考;思想輸出先概括后詳述,戲劇化表達。
- 理性分析,規避邏輯陷阱;分組聚類,尋找共性和規律。
- 同一維度下層層分類和解析,不重疊、不遺漏的確定核心問題并解決。
作者:Zoey,蘇寧體驗設計部交互設計師。微信公眾號:Zoeyux。
本文由 @Zoe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