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習到入職,如何做一位合格的職場新人
不知不覺中,我以交互設計師的身份已在云音樂度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從實習到入職經歷了對專業的懵懂到入門;從試用到轉正慢慢明白了職場中應該具備的價值。
大半年來做了不少事,也認識了不少人,擺脫了大部分實習期間自己無法逾越的壁壘,跳出了不少以往在專業上陷入的誤區。時光如梭,冷暖自知,總結一下我對職場新人的理解。
思考能力
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陷入“為規范”而設計的誤區。很容易走入對著規范做設計的境地,面對平臺規范我們猶如得到了絕世秘籍,自己身臨其中欲罷不能卻殊不知早已不知不覺中走向誤區。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只懂自己負責的平臺,一旦被問及周邊的問題便不知所措,多是堂而皇之的來一句“我更擅長做某某端,我對這個平臺不熟悉”。然并卵,你確定真的能說服自己嘛?其實任何所謂的規范和技巧都只能盛行一時,良好的思維方式才能讓我們受益終生。正如同工業設計教會你的不是如何畫草圖,如何建模渲染,如何排版寫文案。而是通過不斷錘煉讓你學會有一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
生活多半都是在平平淡淡中度過,偶爾穿插著不同的問題與挑戰。工作也是這樣,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做著一些不疼不癢的需求,少有可以遇到能讓自己脫胎換骨、豁然明朗的經歷。如果你因外界缺乏挑戰或安于現狀不求改變將自己變得疲軟,最終只會徹底失去迎接戰斗的能力。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內心的舒適區,我也曾是一個害怕跳出舒適區的人,如果你不跳出來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有多強大。去挑戰哪些你曾經不敢嘗試的方法,去主動承擔哪些你曾經不敢觸碰的問題,沒有人會討厭一個善于在不斷嘗試和犯錯誤中成長的新人。一個從無到有的web網站、一次平臺的大改版、一段跨平臺的需求設計經歷都將一次次的把我洗禮,將所有零散分離的知識不斷鞏固整合,織出更緊更密的知識網。
在一個崗位上做久了就會出現,有問題時都習慣性地從熟知角度去看待。每當在專業上遇到意見相悖的情況時大家通常都是各執一詞,固執的希望說服對方按照自己的邏輯想問題,結果呢就是出現所謂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平息“戰火”的方式通常也是找一個更“權威”的人士來“主持公道”。其實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找“權威”,而是去問問你的上游產品伙伴或者下游開發小哥,弄清楚功能的需求點和所要實現的目標,搞明白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要素,你會發現之前很多無謂的爭論都會戛然而止。設計不是藝術,它不僅僅是滿足設計師單純的自我內心實現,它擔負著向上可以滿足產品功能需求,向下可以有效推動開發實現。學會跳出自己一貫的思維領域,學會換位思考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問題,才能開拓自己的眼界,減少陷入不必要的誤區。
因為害怕犯錯而不去做,或許可以保你一時安穩,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錯上加錯。實習之初,因為啥也不懂又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所以少于溝通,任務下來就是一股腦地悶頭畫圖,只想著早點截稿就可萬事大吉。被發現錯誤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我卻如同天塌一般分分鐘覺得自尊不保,接下來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平復自己可憐的自尊心上,被說做的不好就玻璃心碎成一地,感覺整個世界天昏地暗。無心思考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杜絕再犯類似的錯誤。久而久之就陷入自怨自艾的惡性循環,抱怨壓力大、苦于難突破……事后想想,那些年有多少青春是被自己親手浪費,若當初把那些時間都用于提高“功力”,想必現在早已沖破“九重天”。
學習能力?
忙碌的工作會讓我們忘記要不斷為自己充電。緊張的工作節奏、源源不斷的需求會讓我們內心覺得好像很充實,經驗也在一次次磨練中不斷增長。然而這些看起來的不斷進步,其實也是一種原地踏步,因為沒有計劃就很難做到突破。本科時期我十分討厭拖延癥這個毛病,甚至抵觸跟有拖延習慣的人合作。在我看來,沒有規劃的做事情已經意味著失敗了一半。無論做什么事我都喜歡有計劃的往前做,給自己留出一定的時間以防止意外。即使時常被“好的設計都是最后一秒的靈感爆發,按部就班只會平淡如水”這樣的話環繞,我也始終固執己見決不被安利。讀研以后隨著科學壓力的降低,生活也變得越來越懶散,做事情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件件有規劃,慢慢地就變成能拖就拖,只要最后不耽誤事就行。工作以后發現問題開始白熱化,懶散無目的的生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缺乏斗志。懶惰的細胞會擴散,先是能不做的就不做,然后是能不想的就不想,最后整個人就退化的如同單細胞動一般。為了摒除這些現象我嘗試在工作之余制定一些學習計劃,譬如保持閱讀、撰寫心得、聽講座等。過程中仍不乏有偷懶懈怠的時候,最難的就是將計劃養成一種“習慣”。
計劃是對未來的規劃,那總結就是對過往的梳理。按部就班的做事情很容易,難得的是能從過往每一次經歷中總結出有價值的經驗供自己反復錘煉吸收。我是一個喜歡憑感覺做事情的人,總認為感覺對了就OK了。每每項目過后都覺得有所頓悟,但若讓道出一二卻又無從下口。其實感覺這東西并不靠譜,來的快去的也快,古往今來那么多文學家,他們除了有豐富的感情以外還具有把虛幻的情感視覺落實成文字的能力。內心世界以具體文字輸出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反復考究的過程,每一個文字都要經過考量以做到對讀者負責。
溝通能力
我們不像產品經理始終背負著KPI的考核,設計師就是相對自由可以隨時調配到任何需求上任命的角色。接到需求后對著需求文檔開始畫交互稿,直到交互評審完成后整個人如釋重負??此普5牧鲿持衅鋵嵢鄙倭酥匾囊豁棥熑胃?。在拿到需求文檔的后我們是否有真正的從產品、功能、需求痛點上去分析其中的可行性,主動的幫助產品經理去改良優化策略。在交付出設計稿以后我們是否從始至終地跟進開發、測試、上線、后期數據的每個環節。人與人之間也是交互的過程,保持一顆有責任感的心,將經手的每一個需求都作為一個嬰兒,既然你給了他生命,就要做好對他永遠負責的準備。
對于領導而言,他需要知道每一個成員當下在做什么,否則將失去對團隊的控制力,不利于工作的部署與開展。好員工不但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還會很有技巧的選擇時間讓上級知曉;普通員工會按部就班的接受工作,及時向上級反饋進度和情況;差員工只會悶頭做事情,等著上級來詢問情況。工作過程中如果遇到自己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一定不要硬著頭皮做事情,學會“求助”也是一個好的技能。上級領導所站的格局與我們本就有所差異,征求他們的意見或許能得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千萬不要自己硬拼拖到忍無可忍的地步,把時間浪費到沒有機會再解決問題的地步。
專業度
在跟領導匯報工作和設計評審的過程中我發現,越是高級別的人越是在意一些譬如標點、標題、錯別字、文案這樣的小問題。每當我在講方案時被這些問題所打斷,心中不免就在想“能不能先看大的流程啊”。然而什么是大的流程呢?任何一個小的差異上線后都將造成不同的影響,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對細節的把握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專業度的體現。
作為一名新入行的設計人員,在自身能力有限又沒有什么話語權的階段,借鑒和學習是這個時期的必經之路。每每講方案受阻時,最常用的就是“某某產品也是這樣做的”,這話看似有說服力其實是一種工作不專業的體現。無論產品二者功能再怎么相似,也都有自身的相對差異,接到需求后第一時間不應該是找類似需求信手拿來。魯迅說的好“要學會拿來”,對設計而言“抄襲”也有等級之分。低級的抄襲是不假思索直接全盤抄;中級的抄襲是立足于自身產品,有所借鑒的抄;高級的抄襲是將其他功能的亮點移花接木為己所用的抄。因此,無論任何需求,過程中都應當帶有自己的認識和考量。
設計師很容易被產品經理或開發小哥的一句話而改變自己的設計初衷?;蛟S他們更了解產品目標,更熟悉代碼開發,但我們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是用戶的代言人。換位思考是為了找尋更好的解決方式,但在過程中也需要有所堅持。如果產品一句上線時間、開發一句實現難度都將成為斷送體驗的快到,結果就是你永遠也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需求,于己而言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底線。唇槍舌劍也好、賣萌打滾也罷,在重要的事情上要有所堅持,這不但是個人形象的塑造,也是專業度的體驗。
心態
既然選擇留下,就不要嘴上總是掛著“我只是一個打工的”這樣的話,最好心里也不要有這樣的想法。想把產品做好,想在工作中自我提升,就要愛自己的產品,身懷主人翁意識,要知道我們跟公司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走出公司我們都是公司的代言人。
對一個新人來說遇到挫折是難免的,無論是犯錯后的自責、過失后被挨罵、溝通中遇挫都在所難免,如果因此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只能落得一敗涂地。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挫折視為突破自己的良機,停止抱怨,告訴自己熬過去了就有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從實習到現在我也遇到過諸多的不如意,工作方向理不清、實習留用不順心、被領導嫌棄思維有問題,被朋友誤解,一時間各種消極厭世的念頭油然而生。如今回頭看看,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最好的鋪墊,不再只會浮于表面的做設計,對自身的優缺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雖然新的挫折依然存在,也會開始學著調節自己,減少負面情緒告訴自己正走在進步的路上。
本文由網易云音樂交互設計師 @任軼(微信公眾號:聽音樂做設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你好,申請轉載這篇文章
公眾號:杰夫帶你做運營
ID:yunyingjiefu
粉絲量:5000
請問轉載有什么要求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