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心理學006 | 建立共同目標,變沖突為合作
沖突是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它會損傷我們的效率和心態。如果我們能利用好超級目標,讓大家開始配合完成任務,就能有效緩解雙方的沖突。
去年平安科技公司里,一個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打架的視頻在互聯網上瘋傳,事后雙方都被公司開除了。這當然算是同事矛盾的極端情況了,工作環境中很少真的會遇到。但是我們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還是經常會遭遇一些沖突情境。例如同事之間的不信任不配合,部門之間的摩擦等等。
一些沖突比較嚴重,甚至會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在員工個人感受起來,就是工作處處受阻,各方配合度低,推進不順暢。在管理者看來,就是公司內耗嚴重,效率低下。如何消減這種沖突的影響,讓各個環節順滑的配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軟技能,也是產品經理核心價值的體現。
很多職場新人,在遇到這樣的沖突場景時,會感到不知所措,要么隨波逐流,要么把困難甩給領導。無論哪種方式,都沒有發揮出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其實在社會心理學上,早就對沖突做了深入的研究,并給出了具體可執行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掌握這些方法,處理起職場中的沖突情境,可謂是得心應手,輕松讓領導對你刮目相看。
那么,社會心理學針對沖突的研究,究竟是怎么樣的?它又給出了什么樣的解決方案呢?讓我們從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說起。
羅伯斯山洞實驗
1954年夏天,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做了一個社會實驗,他邀請了22名11~12歲的男孩,來到羅伯斯山洞州立公園參加夏令營活動?;顒影稜I、踢足球、吃燒烤、組隊完成一系列任務等等。孩子們都感覺非常興奮,也并不清楚這是一項科學研究。
整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謝里夫將22名孩子,隨機分為兩組,并安排住進相隔較遠的兩個營地。在一開始,兩組孩子被完全隔離起來,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每組內部都舉辦了一些集體性質的活動。經過一周的時間,一開始彼此陌生的男孩們通過共同生活和協作建立起友誼,成為有組織有等級的群體。兩個小組甚至有了各自小組的名字:“老鷹”和“響尾蛇”。
在第一階段的最后幾天,兩個小組都曾短暫的看到遠處還有另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團體存在,雖然沒有直接的交流和互動,但男孩們都對另一個小組迅速產生了反感,很快,兩個小組內部成員就達成共識:我們是營地的主人,那些孩子是營地的入侵者。他們在土堆上豎起旗幟來證明“這是我們的領地”。
伴隨著這個矛盾,第二階段由此展開,營地的工作人員(實際上是參與實驗的助手)宣布,為響應男孩們的要求,兩組之間將舉行一些比賽。比賽包括棒球,足球,拔河等等,最后勝利的一方將獲得獎杯和獎品。伴隨著比賽的開展,小組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對立情緒和侵犯行為。雙方開始爭奪資源(例如球場),并由此產生言語和肢體沖突,甚至互相破壞對方營地。
矛盾被徹底激化后,第三階段的實驗研究也正式開始了:兩個群體是否能慢慢緩解這種已經完全激化的敵對關系?
實驗人員嘗試了幾種方法:
首先是第一套方案,即不再舉辦比賽,淡化競爭意識,工作人員邀請兩組人以平等的夏令營成員的身份,一起觀看電影,在同一個地方吃飯。但是很顯然,這個計劃失敗了,男孩們彼此間的憤怒情緒哪是這么簡單就平息的,他們唯一的互動就是在吃飯的時候向對方的成員扔食物和紙飛機。
很快,研究人員采取了另一種策略:如果為兩個群體面對同一個困難或是為其制定同一個利益目標,是否會在協助中緩和彼此的關系。
謝里夫為此做了幾個精心的設計:
- 一次,他讓夏令營的供水出現了問題,使得營員們必須通過合作來修復水管。
- 另一次,他提供了一個可以租借影碟的機會,但是所需的費用必須動用兩個團隊的共同資金,這時他發現合作又一次發生了。
- 還有一次,他們在行進途申有一輛卡車“拋錨”,實驗人員在路邊有意留下了一根拔河用的繩,于是其中一個男孩就提議大家用繩子把客車拉到啟動。當卡車啟動后,所有的成員互擊掌表示祝賀。
經過這樣幾次共同完成共同目標的活動后,男孩子開始在一起吃飯,一起坐在篝火旁聊天了。友誼在兩個隊之間蔓延開來,敵意迅速下降。夏令營的最后一天,男孩們決定一起坐巴士回家,在路上他們不再按照隊分開乘坐。當巴士到達他們的家俄克拉荷馬州時,他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俄克拉荷馬州”的州歌,彼此在祝福中道別。
就這樣,謝里夫用隔離和競爭制造了陌生人之間敵意,又用超級目標使得這些敵人變成了朋友。
后續的學者在成年人身上也重復了類似的實驗,同樣也發現了類似的效應。謝里夫認為,促使雙方摒棄歧見,從沖突走向合作的動因,是雙方群體共同擁有的一個超越群體自身的超級目標。超級目標是群體面對一個共同的外部危機時,形成的凝聚力量,它能夠將群體的所有成員團結起來,共同合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后續研究也發現,失敗的合作,并不能增加兩組之間的好感。如果曾經敵對的組在一個合作的任務上失敗了,并且他們又可以把失敗的責任推卸到對方身上時,他們之間的沖突反而會惡化。
利用超級目標,變沖突為合作
1. 如何提高合作對象的配合度
工作中,如果發現對方不愿意配合,甚至有抵觸情緒,很可能是因為雙方的目標不一致。比如產品經理想的是如何完成新功能快速上線,工程師想的是如何優化架構,保證系統的穩定性。雙方從各自的角度出發,都很有道理,誰也無法說服誰改變。
這個時候,如果能給出一個雙方都需要面對的超級目標,例如:業務營收上的KPI壓力、規?;暇€時用戶對于系統崩潰的投訴風險等等,就能夠把大家拉到一個戰線里考慮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聊具體的落地細節,就會非常和諧高效。一旦雙方成功配合過幾次以后,就能建立起合作信任,雙方甚至會主動為對方想辦法。
同樣的,如果你是業務環節里的配合方,當你感覺到對方目標跟你不一致,甚至感覺到有沖突的時候,不妨坦誠溝通下,爭取將目標統一起來,這樣也能提升你的工作愉悅度。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更高效的做法是,每次提需求的時候,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這個事情對于對方的價值是什么。例如同樣是給技術同事報BUG,如果你說“這是個嚴重BUG,請立馬解決”,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在給他派活,沒什么大的動力去做這個事情。
但是如果你這么跟技術說,“我自己剛試了一下這個功能,發現有XXX問題,風險很大,但是現在用的人應該還不多,咱們現在解決的話,還來得及,不會出大的事故”。技術就會覺得你在幫他規避更大的風險,更加愿意做這個事情。
每次溝通都從對方的價值角度出發,也能讓對方愉快的接納你的方案。
2. 緩解兩個組之間的沖突
在很多公司里,部門之間也存在一些摩擦和沖突,例如:
- 一些公司里,業務部門考慮的是如何快速靈活試錯,提升業績,研發部門考慮的是如何精確管控B端系統操作,確保數據健全。二者之間肯定有沖突,長此以往, 兩個部門之間會形成一些偏見甚至矛盾,影響彼此的配合。
- 一些部門之間存在業務重疊,因此有著競爭關系。如果雙方存在爭奪關系,很容易產生矛盾和對立。
這種情況下,也可以使用超級目標的方法,比如制定一些合作的KPI/OKR目標,讓雙方部門都為這個超級目標努力并且配合。舉個例子:針對前文里業務部門和研發部門的沖突,可以讓研發部門也背業績目標,讓業務部門也為數據健全性負責,這樣雙方都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雙方一旦開始合作,就能減少沖突的概率。如果通過配合成功完成了目標,雙方會更加相親相愛。
領導者甚至還可以直接在KPI/OKR里加上合作和利他的要求,制定一些避免自私自利的規則。例如用數據說話、主動為對方著想等等,來增加合作的幾率。
此外,相比之下,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會比KPI(關鍵績效指標)更加鼓勵合作,因為KPI偏重于考核結果,而OKR偏重于管理項目,不與績效直接掛鉤。在KPI體系下,業務各方會更加“自我”化,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在OKR體系下,各方能夠更靈活的調整方向,進行配合。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會打破部門壁壘,把部門打散,重組為項目制模式。在項目超級目標的導向下,各個業務部門的人組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新的配合小組。合作感會大大提升,沖突的感覺也會慢慢消散,使得整體的效率大幅提升。
作為執行層,可能無法直接影響KPI的制定,但是依舊可以跟領導反饋當前的阻礙,讓領導幫助制定超級目標,改變合作模式,讓大家有更好的合作基礎。
緩解沖突的其他辦法
當然,除了超級目標以外。社會心理學還給出了幾個緩和沖突的好辦法:
- 接觸:平等的接觸可以幫助群體成員建立友誼,使得雙方產生積極的態度
- 溝通:坦誠的溝通可以增加雙方的理解,消除不信任
- 談判:沖突雙方可以通過直接談判,或者第三方調解人,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第三方調解人可以促使敵對的雙方,把他們“非輸即贏”的邏輯,變成更富合作性的“雙贏”取向
- 調和:有時候,沖突的氣氛太緊張了,以至于實質性的溝通變得完全不可能。這種情況下,某一方小小的和解行動可以引發對方回報性的和解行為
理論的實踐
作為產品經理,為了讓項目順利的推行下去,很多時候需要想各種辦法讓不同環節同事配合起來。以上所說的這些方法,其實都有用武之地。
- 接觸/溝通:主動將沖突的雙方拉到一個會議上,定期溝通溝通雙方的進展和考慮,這樣一方面能夠消除很多的誤解,另一方面也能增加雙方的曝光頻次,提高彼此好感度;
- 談判/調和:產品經理可以作為一個中間調解人,理解雙方各自的訴求和立場,并尋找出共贏的折中方案。進而以潤滑的方式,與雙方分別溝通,將兩方的目標統一起來,推動項目前進。
總結
沖突是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它會損傷我們的效率和心態。如果我們能利用好超級目標,讓大家開始配合完成任務,就能有效緩解雙方的沖突。
此外,通過接觸/溝通/談判/調和等等方法,產品經理也能夠化沖突為合作,一旦大家開始鼎力合作,項目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請你思考:
你在工作中是否遇到過明顯的沖突情境,如果讓你來解決這個問題,你會怎么做?
參考文獻:
- Billig, M. (1976). Social psycholog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by Academic Press London.
- Worchel.S,Andreoli.V,Folger.R(1977). Intergroup cooperation and intergroup attraction: The effect of previous interaction and outcome of combined effor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Sherif, M., Harvey, O. J., White, B. J., Hood, W. R., & Sherif, C. W. (1961). Intergroup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Book Exchange.
- 《社會心理學》第11版 戴維·邁爾斯
相關閱讀
- 產品心理學005 | 借助經典條件作用,讓產品贏在起跑線上
- 產品心理學004 | 利用錨定效應,讓用戶接受你的定價
- 產品心理學003 | 巧用“認知失調”,讓用戶愛上你的產品
- 產品心理學002 | 你有損失厭惡?太棒了!
- 產品心理學001 | 讓用戶上癮的秘密武器——隨機次數獎勵
作者:劉子勛,微信公眾號:子勛說。搜狐高級產品經理,北師大心理學碩士,一個深愛心理學的產品汪,致力于讓科學心理學成為人人會用的工具
本文由@子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是心理學實驗中重復可信性的重災區,哎,很多實驗成果都重復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