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好工作,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自我炒作了

0 評論 12477 瀏覽 26 收藏 12 分鐘

營銷理論中有一個很經典的4P原則,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營銷(Promotion)、通路與渠道(Place)。巧妙運用營銷經典4p原則sell yourself,或許能助你找到心儀的工作。

當代年輕人什么換得最快?不是對象,而是工作。

海投后收到的答復:

要么果斷拒絕——對不起,您和我們所需求的職位不匹配。

要么已讀不回——查看了簡歷之后,就沒有然后了。

就算僥幸能夠“奔現”,能夠幸福牽手心儀工作的可能性,也只有十之一二。

如何才能把握住機會,在求職大軍中脫穎而出呢?

答案是學會“推銷”自己。

營銷理論中有一個很經典的4P原則,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營銷(Promotion)、通路與渠道(Place)。

巧妙運用營銷經典4p原則sell yourself,或許能助你找到心儀的工作。

一、改變思維認知,提升自我能力

產品:改變思維認知,提升自我能力

當你打算sell yourself時,可以試著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來打磨,此時HR就成為你的目標客戶,明確目標用戶的需求,并且想辦法匹配需求。

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具體要怎么做呢?

首先可以試著改變思維認知,走出舒適圈。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路徑依賴,是指如果人做了某種選擇,慣性會令你不自覺地重復這種行為,最終形成定勢,很難改變。

其實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就是我們的舒適圈。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不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打轉,而剖析自我,提升能力。

朋友的經歷:一個資深的傳統媒體的老編輯,在傳統媒體漸漸衰落后,想要跳槽到新媒體公司。

投簡歷時,他感覺很有自信:自己本來就是多年靠文字吃飯的,寫文章、策劃新聞早就是自己駕輕就熟的事情了,這份新工作簡直對口極了。

可面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傳統媒體的人寫的文章,和新媒體完全不是一個風格,就好像硬是拉著新聞主播主持康熙來了。

這時所謂的“經驗”就是故步自封、吃老本,擰巴極了。

后來他不再急著面試,而是在家研究了很多大號寫的文章,慢慢找到了新媒體的語言風格,再融合自己原來傳統媒體訓練出來的文字功底和邏輯思維優勢, 寫出了多篇有趣又有深度的文章,憑此拿到了好幾個offer。

其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改變就是——不管能不能賺到錢,先做事。

什么意思呢?許多人有一種思維:沒有明確可見收益的事情不做。

比如自己擅長寫作,寧愿接1000塊1月的代運營,也不去嘗試做自己的新媒體。

只因同樣付出了腦力勞動,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一個是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另一個恐怕在短時間內都無法獲得收益。

然而從魯迅到咪蒙、從南派三叔到喬治馬丁,沒有誰是抱著“每千字一定要賺1000塊,否則我就不寫了“的心態。

成功者們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長期積累的過程。

只有在這過程中收獲經驗值,了解如何規避途中的坑坑坎坎,才有最終的成就。

不著眼于蠅頭小利,試著回歸價值投資,重視長期回報。

二、善于提高自己的身價,并努力達成匹配

價格:善于提高自己的身價。

許多人求職時都不知道該如何跟HR談論薪酬。

有的人想當然地給自己定價,認為跳槽就應該是上家公司薪酬上浮20%。

有的人或不清楚自己的價值,導致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拿著專員的工資,干著主管的活,結果不盡人意。

其實,很多職場人都是被動地接受HR開出的薪資,為了謀求一份工作,完全放棄薪酬自主。

這并不是無法解決的。

  • 首先,明確自己和用人單位的供需,并努力達成匹配。
  • 其次,了解同類型公司或者崗位的市場薪酬范圍,了解該崗位的稀缺度和緊急程度。
  • 最后,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能提升和行業知名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身價。

薪酬不應該是一場“被動挨打”,要勇敢爭取自己的“標價”。

三、打造個人品牌,讓HR成為你的客戶

營銷:試著打造個人品牌

在如今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除了自身實力過硬,適度的自我包裝也是需要的。

你的朋友圈、微博、LinkedIn等社交媒體都是絕佳戰場:面試時可以嘗試著加一下面試官的微信,平時朋友圈不要僅僅秀曬炫,多發一些職業相關的內容。

比如擅長電影,可以發一些影評;擅長設計,可以多發一些自己的作品和成功案例,我身邊很多朋友就是在朋友圈發的稿子,而被客戶爸爸看中的呢。

商業思想領袖朱迪·羅賓奈特曾說過“在錯誤的舞臺上采取行動完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只困在屋子里著手眼前的事情,恐怕只是閉門造車。比如:可以試著參加一些行業高端線下論壇,一般這種論壇都會有一些提問環節,把握住機會,提一些有見解、有深度的問題,把握每一個能與大牛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你也可以在專業論壇上,撰寫一些行業相關的文章,談談自己的見解,或者分析過往成功案例,以此樹立起自身專業的形象。

既然是專業論壇,對自身技能點有要求的管理者們,甚至聰明的HR們,都會默默關注著。

這樣下次HR們需要招聘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讓潛在的同行業公司的HR成為你的“客戶”,是永遠通用的資源。

四、招聘者會出沒的范圍,都是工作的潛在機會

渠道:只要招聘者會出沒的范圍,都是工作的潛在機會。

搞一搞熟人社交,職場亦人際場,江湖再見切忌人走茶涼。

你的前同事、客戶和同行,都是潛在的資源,占招聘比例相當大份額的內推,往往靠的是他們!

不一定經常聚個餐,但最起碼不要把關系搞僵。

美國喬吉拉德的250定律告訴我們,每一位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

如果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

除了熟人,一些正式的社交場合,即使是讓你感到“社交恐懼”的陌生人也應該試著去建立聯系。

Career Horizons公司總裁馬特·揚奎斯特(Matt Youngquist)曾表示:“至少有70%-80%的工作崗位,企業并沒有放在招聘網站中,而是靠內推和networking來獲取?!?/p>

而這些“陌生”人脈都很有可能成為你求職過程中那70%-80%招聘網站外職位的發布者。

我的朋友Ling是個海歸,畢業后選擇留在美國工作,后因工作簽證抽簽沒有抽到最終選擇回國?;貒笏l現,因短暫的一年工作經驗在社招大軍中并不占優勢而求職處處碰壁。

眼看著春招即將結束,依然沒有任何工作offer,Ling決定試著參加一些海歸就業論壇,線下聚會拓寬人脈。

尷尬癥嚴重的她逼著自己和陌生人溝通,幾次活動下來她發現認識了不少曾經有過類似經歷的海歸,大家在知道Ling情況后都表示會幫她留意工作機會。

半個月后,Ling新認識的朋友June 發朋友圈說所在大廠急招一職,歡迎大家自薦,在和June溝通后她發現空缺職位和自己的匹配度很高,在June的引薦下Ling拿到面試機會。

為了找好工作,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自我炒作了

面試階段也因為有June的耐心指導使她少走很多彎路,最后成功入職。

可以見得,潛在人脈在職場中的重要性。

當然也人脈不僅僅只是用于推銷自己, 在交往時也試著促進他人的成功。

當有人需要你的某些幫忙時,如果只是舉手之勞,不妨成人之美;如果有人咨詢,大方地講出你的經驗,不要嫌麻煩,當你們有了良好的鏈接,就會有更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和葛優在天下無賊中所說的恰相反,二十一世紀最不缺的是什么,是人才。

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想要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對自我的營銷包裝必不可少。

你自己不吆喝,啥都默默藏在心底,自以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最后卻被埋在石碓里。

但不得不提醒一下,自我營銷不是盲目給自己刷好評,前提是你要足夠有實力,否則只會變成自我打臉。

最后,金九銀十招聘季來襲,希望你已經學會如何更好的“推銷自己”,找到心儀的工作!

 

作者:奧斯特窩頭斯基,公眾號:LinkedIn

LinkedIn (領英) 創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臺,協助他們事半功倍,發揮所長。作為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會員人數在世界范圍內超過5億,每個《財富》世界 500 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