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力五要素:成為領導前,先學會做好一名下屬

2 評論 7513 瀏覽 18 收藏 14 分鐘

在職場中,『管理領導』是一個偽命題,擁有『下屬力』才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 「擅長演說」不代表「能說對話」
  • 「寡言少語」不代表「不善言辭」
  • 「工作努力上進」不代表「能獲得對應成績」
  • 「努力學習」不代表「能獲得知識的疊加」

在任何一個領域里,找到『正確的方法』才能獲得可疊加的進步。

工作中不論是初出茅廬的小白或是爐火純青的老江湖,大家都希望得到領導的賞識與認可,在正向的激勵下展現更好的實力。而想象與真實世界差距很大,貌似領導總是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成績是別人的,鍋留給自己。

我們聽到過許多次『向上管理』,但『管理領導』是一個偽命題,更為合適的說法是讓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下屬,擁有『下屬力』。

推薦五個原則給大家,本文適合收藏&推薦好友。

第一原則:明確戰略目標

首先,既然人家可以在當前的位置上,要相信一定有過人之處。在此基礎上同時保持與上級目標一致。這個目標可能是戰略目標,也可能是對單一事件安排的執行方向。

要知道自己的上級當前的目標是什么:最近兩年要達成的目標,最近半年的目標,最近一個季度的目標,當先對于領導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清晰的知道上級目標,才能和上級將力量使到一處。

如果上級最近就團隊的整體方向提出集中優勢力量攻克某個難題。那就去堅定地執行這個方向,完善業務完成目標。不要嘗試分散資源做一些『自己認為』同樣正確的事情,要分清楚什么時候是雙方在討論階段,討論階段可以據理力爭,當已經形成結論后,就應該堅定地執行。

要在意領導在意的地方。如果領導非常在意與客戶的溝通與表達時尊重,那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內容,可以反應慢,一定不能無腦溝通。

在討論中如果自己有一個強烈的想法,當上級說:這事不論討論了,就這么辦吧??梢越K止討論,就按照上級的目標來執行。

確認目標后,堅定的執行,這個時候會見到的表達有兩種:

  • 第一種是:我是希望是A,既然老板要求B,那就B吧,誰讓人家是老板呢。
  • 第二種是:現在的方案就是 B,溝通后我也認為 B 方案更好一些,因為 XXXXX,我們用 B 方案帶來的收益可能會更大。

顯然,唯一方案就是第二種,要與自己的上級目標一致。其次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說,我們做 B 就可以,而是分析得出 B 方案真的要更好的原因,從而思考,我的領導 TA 為什么會選 B,倒推自己的思維,引導自己思考更高的場景與層次。

中國有個古話: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第二原則:價值互補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誰也不是 RMB,無法做到讓每個人喜歡。對于上級領導而言,他能做到自己崗位要求的事情就夠了。

在第二原則下,要知道我們的領導擅長的地方是什么,TA 的優勢是什么。一個企業或一個團隊既然可以走到現在,上級就一定做對了許多事情,而這些事情一定是領導有能力做到,同時大概率也是TA擅長的。大家都很忙,領導會安排自己的方向,做那些最重要的事,TA 擅長的事。

比如一個團隊中領導批評了自己同級別的同事,此時同事的情緒很糟糕,我們可以幫助消解同事的情緒,從自己的角度來幫助 TA 分析問題,看清楚事情,領導也是對事不對人,咱們好好做。

比如在一個業務中,自己和自己負責的團隊沒有將業務做好,受到了領導的嚴厲的指責,那么自己要承接好這個情緒,并且將情緒轉化為新的安排,重新向團隊傳遞

剛剛完成的任務確實沒做好,領導給了一些反饋,我想了想,領導說的確實是正確的,雖然挨噴了,事情沒做好也正常,這個事情我有責任,大家也別有什么包袱和壓力,咱們向xxx的方向調整調整,再次嘗試,同時要注意質量與反饋。

比如在某次業務的安排中,在大家信息不足的情況下,領導安排了兩個要求。結束后許多人都懵逼狀態,這個時候自己要嘗試反推領導的意圖是什么,希望解決什么問題,有什么預期。在獲得確切的思路與答案后,重新向團隊傳遞,我們達成什么目標,如何達成,具體怎么做。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反推對方的用意。

工作中的合作模式有許多種:1+1<1,1+1=1,1+1=2,1+1>2。

我們與領導的業務配合中有許多可能性的存在,我們都在追求最大化。而這個最大化應該來自,對目標的理解,對領導優勢的信任,以及對其不足或者沒有發力的地方的補位。

我們經常希望領導最自己器重,賦予重任。領導也有同樣的預期,要相信領導。

第三原則:及時反饋

每一個事情都有預期,在預期的時間范圍內及時溝通反饋,讓領導始終對業務有所了解,時刻擁有掌控感,而不是失控。不能處于只要上級不問,我們就再也不提。

工作里多數人都是拖延癥患者,很多時候我們有察覺,到了某個節點應該給領導一個反饋了,但是總是因為反饋沒做好,或者其他就拖延了。結果第二天,領導就詢問了自己。心里一拍大腿,要是自己早點說就好了。

信息反饋的一些誤區:

(1)我們有時候會錯誤的以為,領導一定知道我所做的事情的進展,知道當前的現狀。事實上不是的,上級的關注面積與關注體量一定是比自己大非常多,TA 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與我們重疊。

(2)不能把閑聊當成正式反饋,電梯里碰到了說了一句話,WC 中碰到了同步了一個業務,回頭就不再說了。我自己犯過的錯誤就是,總是以為我們雙方在某個問題上達成一致了,而事實上,這些一致,是我將無數個溝通細節串聯起來,始終沒有做過一次明確的業務反饋,說明這個現象。平時的溝通應該有,正式的同步不能省。

(3)信息溝通沒有閉環,沒有回復:比如領導在微信里留言要求做個數據分析,自己做完以后悄悄的發了封郵件,沒有微信同步,也沒有口頭或者其他途徑同步到位。直到領導微信詢問。被安排的內容完成后,要在提出要求的渠道給回復,并且拿到對方的反饋才算完結。

(4)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可以忽略反饋的及時性。領導安排做個業務,自己也和領導同步了 3 個小時后給結果,實際執行中問題難度超過想象,最后自己通宵完成。第二天特困還沒起來及時上班,原計劃 3 小時回復的內容,24 小時后才完成。領導拿到結果后發現不是 TA 想要的,大發雷霆,然后我們自己還冤枉的不行。

做好反饋,提升做事情的效率,提升領導最業務的掌控力:

  • 主動在溝通時尋找反饋頻率與要求:領導安排業務后要詢問,您的這個內容要用在什么地方,希望達到什么效果,什么時候要結果;在一些緊急任務安排時,要知道這個事情的截止時間。
  • 如果一個任務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本身就是模糊狀態,那我們要試圖創建一些節點,反饋當下的進展。比如整體的完成度,或者某個時間有了新的突破與進展。
  • 業務反饋時,先說結論再說內容。如果要提問,應該是個選擇題而不是簡答題。如果是在一個不知道答案的方向,也應該附帶上自己的思考,告訴領導,我是思考過的,不是伸手黨。

及時反饋不僅僅是匯報和同步,主動的、及時的反饋體現出的是『積極主動』。

第四原則:提升不可替代性

人貴在自知,我們看到了領導的優勢與不足,更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問題,清晰自己的定位。

人有的缺點還可以嘗試修正,而弱點是只能避免不容易變化的。每個人經過原生家庭,經過社會洗練走到現在,大概率下已經定性,想改變任何人,以及自己,都非常難了,更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順勢而為。

明確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自己的優勢,要如何做能夠脫穎而出,怎樣做才可以破局。

將自己當成一個 IP,從自己手中交付的內容,就代表『質量有要求』。

在與每個環節,每個業務的處理過程中:

  • 『要事第一,以終為始』,不停的嘗試超越預期,做的比別人的期待更好一些,超預期。
  • 『控制好情緒』,始終面對事情,而不是人;
  • 積極『應對解決問題』杜絕以后再次發生,而不是糾結責任與逃避問題;

第五原則:構建心理賬戶

比如我們有個共同的好朋友小 A,小 A通過了『一系列的行為與動作』,在自己心里『創建了一個靠譜的形象』,即便偶爾有 1次出現問題,我們還是會相信TA,可能只是偶爾出現問題。

可是后續小 A 『時好時壞』,不再像過去那樣『穩定』了,我們對小 A的印象從靠譜變成了波動,隨機,和TA 共事需要小心謹慎,到最后小 A 連續出問題,我們對小 A 的信任直接破滅。

換個角度想,領導的心中,對我們每個人也是都有一個容器,是心理賬戶。做的好就增加一分信任(好比存錢),做的不好,就減少一分(支出)。心理賬戶的儲值,與行為的準確概率有關,一個行為準確率是 50%的人可以理解是基本攢不下錢的,少行動,提升準確性,慢慢存錢。這都是信任。

最后

如果在一個公司里與上級相處不好,雙方可能都有問題,如果多個企業中都無法與自己的上級相處好,多找找自己的問題。

在現在的社會里,沒有什么懷才不遇,更多的是未經思考的行動和沒有意義的堅持。

工作里,其實沒有啥三顧茅廬,更多的都是要毛遂自薦。

 

作者:甄朝珺,微信公眾號:甄朝珺

本文由 @甄朝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謝謝

    回復
  2. 很有道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