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在上司眼里“更靠譜”的六個建議

11 評論 13696 瀏覽 49 收藏 13 分鐘

“勇于創新”是職場一大謊言。

1/4?晉升選擇題

你有兩個下屬,你想從他們中挑一個升職,你覺得哪一個更適合?

員工A:

優點:奉行“80%的精力維護20%的重要客戶”的原則,典型的效率至上者,所以你看他平時從不會像別的員工一樣忙得團團轉。上面的KPI下得輕松時,他的業績也不見得多突出,可一旦KPI過猛,即使別人都叫苦連天,他也能輕松完成。

缺點:進取心不足,領導覺得他還有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希望他多接一些,他嘴上答應的很好,但基本上都是按自己的節奏來。

員工B:

優點:肯動腦筋,敢于挑戰高難度的任務,不斷嘗試新的業務方向,部門幾個“Mission Impossible”都是被他搞定的。

缺點:狀態不穩定,常常憑自己的喜好辦事;缺少大局觀,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而影響任務進度。

總結成一個問題:兩個員工,一個穩健有余,進取心不足,一個有創新精神,但狀態不穩定,哪一個更有晉升潛力?

2/4?“勇于創新”是職場一大謊言

問你個問題,你到一家常去的餐館吃飯,最貴的主菜,你是點你以前吃過覺得不錯的菜呢?還是點沒有吃過的新菜?

答案肯定是要看情況,如果是重要的場合,比如請客,當然要點以前吃過覺得不錯的菜;如果是家人朋友日常小聚,點一些新出的菜品,說不定會有驚喜。

所以前面例子的答案,穩定型的員工A,獲得晉升機會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是重要的決策,穩健更重要。

很多人可能不贊同這個觀點。確實,實際生活中,答案跟老板的個性偏好有關,跟部門文化有關,跟公司業務類型有關,在核電站工作的人,“創新”是貶義詞,在互聯網創業企業,“穩重”是對你最大的否定。

但這種差異常常只是一種公司文化,并不會影響上司最終的選擇,通常都是求穩,越是大公司,越是如此。

這在決策中,被稱為“可預測性”或者“確定性”。

決策心理學中有一個“前景理論”,認為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收益面前,總是傾向于更確定的選擇,比如下面這個例子,你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

  • A:穩賺5萬元;
  • B:有90%的可能賺6萬元,1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是理性的選擇,方案B更有價值,但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穩贏的方案A。

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位年過30歲,已婚未育的女性,而且履歷完美,薪資要求也很正常,那么你求職失敗的原因,很可能一大半是對方在防范你突然回家生孩子的風險——雖然誰也不知道你什么時候生。

“可預測性”是公司持續經營的前提。上司們鼓勵員工創新,特別是銷售、市場、研發這類部門,但前提是“權責對等”,你要自己承擔風險,一旦失敗,那就是你自不量力,是能力問題。

這看似虛偽矛盾,實為公司體制的必然——如果個人不需要承擔失敗的后果,其結果就是讓整個公司充滿了“偽創新的投機份子”,而不是做實事的人。

這些才是真相,真相是沒人跟你說的,要靠你“撞南墻”后自己去領悟。

大部分獲得晉升機會的人,其職業發展都有很強的可預測性。這個“可預測性”,我們自己會忽略,但上司很重視,因為這是“選人”的決策依據。

“可預測性”在實踐中,真正地困難的地方在于:一個員工的晉升有兩步,第一步,讓上司關注你的努力,第二步,讓領導認識到你的潛力,可這兩步往往是對立的。

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員工,很容易在一眾員工中脫穎而出,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不走尋常路”常常意味著不可靠,就是“可預測性低”。

所以“可預測性”并不是一味求穩不思進取,解決“表現突出”與“狀態穩定”的矛盾,我有六個“讓你更靠譜”的建議。

3/4?拒絕平庸,擁抱平常心

第一 建立你的“能力圈”

這里借用投資領域的“能力圈”理論,它的意義是說,職場中,別做包治百病的赤腳醫生,你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邊界——哪些擅長,哪些不擅長。

“能力圈”的最大作用是不熟不做,避免犯錯,職場是“一錯抵三功”,經常犯錯就代表你的“可預測性”差。

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很多東西,你以為在你的能力圈之內,其實不是,如下圖。

第二 做事要有成本意識

凡事都要講成本,值得公司“不計成本的投入”的事情是很少的,“能力圈”的另一個意義是形成“成本意識”:在你認知最深刻的領域行動,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低成本工作,也是“可預測性”的一個方面,前面說的“80%的精力維護20%的重要工作”就是一種低成本的工作方法。

第三 建立上司的合理預期

不但要建立“能力圈”,還要讓這個印象在上司和同事心中生根。

如果你十次有八次把事情做到80分,兩次做到60分,上司對你的預期就是80分;如果你十次有五次把事情做到100分,五次不及格,那上司對你沒有預期。

職場上大部分事情做到80分,是“成本收益比”最高的階段,你的上司不會比你更不明白這個道理。別相信“工匠精神”這種鬼話,如果上司經常把這類話掛在嘴邊,只是他們覺得你加班加得太少了。

只有在上司心里建立了合理預期的人,才會被派到適合的、重要的任務。

你也許會說,這三條建議,每一條都是在讓你變得平常。人一定要先接受職場的平常狀態,才有機會“打破平庸”。

下面的兩條,就是讓你“走出平庸”。

第四 在困難條件下的穩定發揮

衡量一個人的靠譜程度,除了穩定性之外,還有在困難條件下的應對能力。

就像考試時的“難題”和“超綱題”不是一回事一樣,職場上所謂困難的任務,并非超越業務范圍,而是有著很嚴格的邊際條件,比如:低預算完成一次指標很高的推廣、低成本高性能的爆品、新產品提高良品率,等等。

這類任務挑戰的仍然是你能力圈內的能力。

能力圈內的能力,有70%是常用的,20%是偶爾用到的,只有10%的很接近能力圈外的領域,是最少用到的。

只有平時堅持在“能力圈”內做事的人,才能熟練地運用這10%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這里,即使是犯錯,你犯的也是上司預測中的錯誤,無損于你的“可預測性”。比如上司預測良品率不高,結果真的不高,估計銷量一般,結果真的一般。

第五 通過學習,拓展你的能力圈

少犯錯,不代表你可以“猥瑣發育”,“能力圈”是需要通過學習去拓展的。

提出能力圈理論的巴菲特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座移動的商學院,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閱讀,這些都在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所以他在對中國企業一無所知的時候,也會投資中石油和比亞迪。

思考學習要走出“能力圈”,決策執行要回到“能力圈”,知行合一就是在“能力圈”外“知”,在“能力圈”內“行”,那些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斷、盲目行動的人,遇到問題后,大概率會退回去。

不過,人最不可測的地方不是能力,而是“心”,也就是性格,所以最后一條建議是性格方面的——

第六 可預測的性格與情緒

能力圈的作用是讓上司知道你最擅長做什么,可預測的性格的作用是讓同事和下屬知道怎么配合你。

我在《搞不好人際關系,職場上就完蛋了嗎?》一文中推薦了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職場人際關系策略,核心就是保持你性格的穩定性,內向你就一直內向下去,保守你就始終保守,敏感你就別怕別人說你敏感。

這么做是增加自己透明度,增強行動的可預測性,放棄某些眼前利益,讓對方放心與你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合作關系。

4/4?既可預測,又不可測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

在激烈的競爭中,每一個人都害怕平庸,害怕像哪些老員工一樣,在一個職位上默默地為公司貢獻大好年華。

所以,“可預測性”對于那些渴望早日功成名就的人而言,是一種很尷尬的狀態,那意味著在“能力圈”內,以四平八穩的速度前進。

雖然我前面進到的幾點都是平衡這兩種要求的方法,但實踐起來,未必束手束腳。

我之前寫過一篇《“降維攻擊”是屌絲逆襲的唯一手段》的文章,強調“突破規則”的重要性,因為這個世界,表面上尊重規則,實際上只尊重贏家。

這里說的規則也是一種預期

看起來,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是矛盾的。但我想提醒大家看看那篇文章的最后兩段:

這個世界有兩種聰明人,一種人在規則內最大限度的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另一種根本看不上規則內的這點蠅頭小利。

想要從一家公司的低層脫穎而出,靠的是規則之內的能力,但越往上走,越考驗你突破規則又不被懲罰的手段。

你必須既可預測,又不可測——其中的矛盾之處,才是價值所在。

 

作者:人神共奮,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9dn2ohSFQPv5cF7YxK9d6Q

本文由 @人神共奮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門玄學

    來自河北 回復
  2. 很值得思考

    回復
  3. 表達的觀點太狹隘

    來自上海 回復
  4. 很不錯的觀點

    回復
  5. 這個妹子,好能寫

    回復
  6. 在核電站工作的人,“創新”是貶義詞?

    來自湖南 回復
  7. “你必須既可預測,又不可測——其中的矛盾之處,才是價值所在。”每次坐在德撲桌上心里也是默念這句話

    來自廣東 回復
    1. 一般我只有all in 才默念這句。

      回復
  8. 這是面向基層說的,如果是管理層,可能就不一樣

    回復
  9. 有非常非常多的影響因素,因此運氣很重要。

    回復
  10. 玄學,好像很深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