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危機:中危旋渦的年輕人何去何從

2 評論 4741 瀏覽 19 收藏 16 分鐘

互聯網行業繁榮的背后,技術帶來的沖擊,深切影響到了從業人員,年輕人對于行業的擔憂愈發深重,如何應對行業變化,并且適應這種變化?

7月在上海,和一個在頭部電商平臺做人工智能的同學聊天,她們嘗試用人工智能能力逐步替換掉部分人工運營,但是遭到了運營團隊的強烈抵觸,項目推進很艱難。

我聽到后很震驚,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經實實在在打在了我的膝蓋上。跟行業里八零后的前輩們聊天時,身居要職的他們,理解不了這一批九零后年輕人們,為什么會這么焦慮,對于“35歲就失業”這樣觀點會如此認同。

是的,他們理解不了,因為他們覺得,如今的他們承擔著更多的工作和家庭責任都沒有被壓垮,你們這點壓力,算的了什么呢,真不擔事兒。這一批八零后從事互聯網的同學,在他們二十幾歲的時候,處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期,行業本身亦處于爆發性增長期。

在這樣的上升期階段,你做的事情都可能被驗證是對的,跳槽漲工資,買房能增值,房貸越還越輕松也成了常識道理,身邊充斥著報個IOS培訓班、工資過萬的故事。

中年旋渦里的互聯網年輕人

在紅空事件里,讓年輕人走上了街頭的原因,是紅空對于新興產業不可逆的錯過,以及傳統行業把持在巨頭手里,幾無上升通道,年輕人們找不到未來的出路。

如今的移動互聯網行業,也已經從快速成長期,進入到了成熟期,主要場景從拓寬新賽道的跑馬圈地,變為在存量賽道中比拼深耕運營能力的零和博弈。創新型機遇持續減少,試錯及啟動成本持續提升,人員流動不再活躍,都使得這個行業的上升通道,變得愈來越窄。

在現有的職業框架里,伴隨著職業經歷的增長,從業者能獲得職業經驗的累積,職業經驗的累積又會形成從業者個人的差異化競爭力。

但對于廣袤的基礎職位來說,當賴以生存的經驗資本在人工智能面前變得一文不值時,此時能提供的新的差異化價值是什么?

熬個通宵依然精神抖擻的身體素質,此時也已經移交給了新一代的年輕人了。這不是一個悲觀的展望,因為這是一個客觀的問題,問題就需要去面對并解決,焦慮只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個伴隨狀態。

但另一方面,也該調整心態,行業如此,我們才該愈發奮勇。時至今日,相比于其他行業,互聯網行業的上升通道依然要寬廣很多。

作為一個一線從業者,觀察并記錄了一些身邊同學以及基礎性工作在近些年來的變化趨勢,在下面列出。

一、非標工作的逐步標準化

在職能方面,需要創造力的職位,比如產品、交互、視覺,需要的能力從基于行業洞察輸出差異化的方案,慢慢轉變為基于行業洞察選擇更符合現有情況的方案。

一個創造性的交互事件帶來的調性增益價值,已經漸漸打平不了使用通用交互事件降低用戶使用成本帶來的增益價值。隨著行業本身的積累,方法論和規范越來越沉淀,這降低了從業者的入門門檻的同時,提高了相關職能的生產效率。

但對于個體來說,再去研究一些終將被組件化的領域,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在業務方面,中臺化、Saas化是在行業遇到瓶頸無法突破,邊際紅利消失后,短期內提升效能的必行方向。把大的拆?。ㄉ罡麡I務)、把小的聚集(中臺化,組件化)都將在這個階段里發生,同時這也意味著,很多職位的職責將會對應發生變更。

就像在這個階段,為什么會多出來一個職位叫“增長”,增長的職能在行業紅利期是被其他幾個職能均攤掉的。但是隨著行業發展,產品運營的職能越發標準化,增長這個能力就被單獨拿出來做了標準化,變成了一個新的職能。

二、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獲得

我們首先要定義下什么是理想的工作。

  1. 行業處于上升期,需求尚未被完全滿足。
  2. 團隊處于上升期,欣欣向榮聚焦業務,很多團隊間的問題不會在這個階段爆發。
  3. 這個職位是因為業務發展缺人而新增的,這樣入職后,會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能出成績的項目。

就跟前文所述的八零后年輕時候的情況一樣,當你隨著一個上升期業務不斷去迭代優化自己的時候,你的產出會被杠桿化放大,你的精氣神、你的判斷力和自信程度都會提高飛快。

而如今的大公司職位,已經變成了一個蘿卜一個坑,前人走了,新的職位才會放出來,崗位職責也越來越聚焦在某個細分領域。試想下,在如今大環境不好的背景下,前人依然選擇離職留下的坑位,是個好職位的可能性有多高呢?

我難過的是,現在入行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難獲得體會前線戰場的機會了,沒有一點硝煙。跟一些優秀的新人接觸過,由于自身的努力,他們有很優秀的方法論基礎,但是業務決策路徑層面非常薄弱,基于某個問題場景,習慣直接在功能層面找答案,要不然就會基于方法論會反向匹配業務場景。

當然我也知道,那些經歷過千團大戰,出行大戰的決策者們,也是這么看我的——方法論選手,思維不夠凝練。

三、人人都想搞副業

這個現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或多或少都有些在傳統行業工作的同輩親戚,他們總盤算著開個奶茶店,飯店服裝店什么的,并且會發表“靠上班這輩子是發不了財了”一類的觀點。

本身職能的成長性和機會都不多的情況下,總想著把空閑的時間和精力,轉化成收入。但這個現象,在互聯網行業則是剛剛出現,身邊的很多同學現在都在盤算著搞點副業——上周五有個老哥問我,要不要合伙養豬。

對于行業前景和個人發展前景,信心都不那么充足了。這也是很多人,面對中危困境時,提供給自己的一個解法。

當然,我還是相信這個行業的,說個就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吧:我在美團點評時組內的一個同齡同事,她的愛人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創業,現在公司的規模已經如圖中所示了。

這個行業可能已經沒有成為英雄的機會了,但想要成就自己,這或許依然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中年旋渦里的互聯網年輕人

四、職業規劃的預期

大家對于行業從擴張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心理認知過度,很平滑。日常對于職業規劃的話題從去哪兒發展好變成了不如留下來看看情況,一切都很自然而然(不能自然而然的人可能已經被淘汰了),穩定性和確定性在決策因素中的比重持續增加。

現在的情況下,除了起點較低的一些職位外,不太可能找到一份各個維度都比前一份工作強的工作了,也因此,近一年身邊同學換工作的原因,基本都變成了被動求職,或是拿完大禮包后的重新起航,或是呆不下去后的憤然出走。因為看好新工作的機遇而主動離開的,已經很少看到了。

一直到現在,很多工人談起當年的國企改革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他們反復問我、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到了一九九幾年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就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他們在當時是這樣想的,認為這都是暫時的一種困難,很快就可以繼續下去,支持他們的其實沒有什么理性的理由。

一個就是工廠當時向他們許下了這個承諾——有點像現在的小女孩相信老男人在意亂情迷時向她們許的承諾。

另外一種,就是他們彼此之間不斷堅信的一個邏輯:我必須活下去;沒有工廠我活不下去;工廠應該讓我活下去——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三段論。

一件不幸只有在你真正理解它的時候它才能夠過去。所以經過了這么多年,二十年過去了,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像當初一樣在這個矛盾里面打轉。

這些人,在當年我的印象里,他們相信自己完全配得上也守得住這一切。

就像今天在大城市里的精英階層一樣,他們相信自己有資本、有智慧、有能量,相信自己完全能夠Hold住這種生活,永遠不會是輸家。他們也相信這個世界已經合理了,已經足夠合理,任何失敗者不是愚蠢的就是懶惰的——其實這也和三十年前這些下崗的工人想的差不多。

——賈行家《我說我們東北,失落的人,絕望的人太多了》

賈行家老師描寫很有帶入感,但同樣是那個時代,老一輩的商界巨擘們,則是快速完成了資本積累,發展壯大。

有兩個道理,在焦慮之余,我們需要足夠看清楚。

1. 互聯網本身只具有工具屬性,而它所連接的一個個行業,是存在行業縱深的

我們知道產品設計存在五個層級要素,由表入深分別是:表現層(視覺設計)-框架層(界面設計)-結構層(交互設計)-范圍層(功能設計)-戰略層(目標設計)。

標準化、智能化的過程一定是由表入深逐步覆蓋的過程,而實際上一個正確方案誕生的決策過程,應該是由深向淺的逐步向下拆解,這樣的決策能力是機器替代不了的。

中年旋渦里的互聯網年輕人

如果說目前的思考路徑或者從事工作的職責邊界被完全限制在里前三層里,那對應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鍛煉自身以終為始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去向上拓展自己工作的職責邊界。

而在這五個層級之上,存在著對于商業本質的思考,行業所需的能力縱深依然能夠支持我們持續去探索提升并獲得對應價值回報。

2. 實際能擊敗我們的是什么?

在賈行家老師的故事里,我們不難發現,讓這些人真正被時代所遺棄的,是他們被抱怨所環繞后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繼續奮斗創造價值的動力。我們不能用今人的認知水平標準去評價當時的人們的,但我們知道,只要他們當時扛過去了,對待生活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等待他們的,會是持續至今的經濟騰飛期,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當我自己在評估我略顯頻繁的職業變動經歷是否對我的發展產生弊端時,我會發現,我在大節點上的每一次決策,在我現在看來,都是有價值的,都是正確的。實際想來,是因為我在每一段經歷里都足夠付出與努力,生活給我的饋贈早已超出換工作造成的損失。

與此對應的,我覺得我的高中時代、大學時代非常失敗,基本不會和人談起。究其原因,是我在那一段時間,癡迷于打游戲,學業荒廢,生活毫無產出。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屬于世界前列,互聯網行業依然是現有行業里,規則最透明,上升通道最寬廣的行業。只要我們不被眼前的苦難所擊倒,始終能夠堅定信念,就能一直走到前行的道路上。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

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梁濟感于世事多艱,出門前問到:“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p>

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在越有耐心。

寫在最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到了很多:美國二戰后嬰兒潮一代與垮掉的一代,日本的平成大蕭條,共和國長子的榮耀與落寞……想要在時代的曲線里尋找想要的答案。

但最終我意識到,我們應該從個體去看時代,而非通過分析時代和行業來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會遺失掉最重要的一個點:人的主觀能動性。

這也是最后我必須要引用梁濟先生與梁漱溟先生故事的原因:梁濟是前者,他選擇投湖殉清;梁漱溟是后者,一生經歷多個亂世,但一直能對世界充滿善意和信心。

 

作者:yachao。網易產品策劃,前美團點評產品策劃。公眾號:燕赤霞隨思錄(YCXSSL)

本文由 @yacha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錯不錯

    回復
  2. 不錯不錯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