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復盤: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14 評論 12943 瀏覽 106 收藏 26 分鐘

這篇文章讓我回憶很多,有成長時的興奮、有絕望中的痛苦,像在腦袋里來了一場倍速播放的電影,一場有關于自己六年來對設計的思考,關于心態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理解的電影。

時間過的好快,總覺得昨天還在大學宿舍里逃著課睡覺,看著綜藝傻笑,用勺子吃口西瓜感覺人生真美妙,轉眼間已經畢業工作六年,用美顏相機都能看出來細微的法令紋,告訴自己再也不是傳說中可以被包養的女大學生了。

時間過的好慢,這六年感覺自己像變了個人,不再因為些事兒沖動的控制不住情緒飆臟話(就算有也少很多了),不再因為扛不住壓力哭著回家,也不再因為短暫的迷茫而焦慮不安感覺藥丸,聽起來這個節奏和這種心態,可以坐在搖椅上安度晚年了。

然鵝并不是!因為,我這顆喜歡探索未知的心還在撲通撲通的跳,我不管,快夸我年輕。

六年了,迷信的牙感覺畢竟六六大順,那就復個盤吧,總結下自己的成長和反思,正好也跟大家溝流一波。

1. 關于設計

從大學到工作接觸設計有10年多時間,對它的理解、認識、困惑也在不同的階段發生著變化,不知道同樣身為設計師的你有沒有同樣思考過這幾個問題:

  1. 設計的價值有那么大嗎?
  2. 設計和產品的邊界在哪?
  3. 設計能做一輩子嗎?

嗯,我先嘗試著聊一聊自己的想法。

1.1 設計的價值有那么大嗎?

工作這么幾年,不定期的都會思考“設計的價值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嗎”之類的問題,發現不同時段,自己的想法也不一樣。

剛工作的時候,覺得“設計”是一份很厲害的職業,對產品的價值太大了。因為它決定著用戶對產品的第一印象,多牛!所以當時我認為設計一定要好看啊,要不一樣啊,要引領趨勢啊,要表達自我啊。

那些不懂的人說:“我覺得設計不重要”?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你們品味不夠,慢慢成長去吧皮卡丘!

反正設計就是“有價值”的,嗯(年輕氣盛胸前一團烈火在燃燒,仿佛黃曉明附身)。

工作三四年時,開始意識到自己如此的膚淺和自大,甚至開始懷疑“設計”對于企業來說價值沒那么大,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設計。

因為像“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珠寶設計”等等,它們是可以通過“設計”提升議價能力,或者對客戶起著決策價值,是可以幫助企業賺錢的,所以很有價值。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再比如前幾天我逛超市,因為一個飲料的包裝吸引了我,我就要買它,哪怕發現并不好喝,我把飲料倒掉里面換上可樂,都覺得美滋滋(雖然聽起來有點弱智),但是確實是在為設計買單。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然鵝,我們回過頭想想互聯網產品中,有多少用戶會說:“哎呀這個產品的顏色用的還挺好的,我要買會員”,或者,“哎呀他們的icon畫的還挺好,我要充值咯”。就算有,也會是那種有情懷且小眾的產品,或者嘗嘗鮮就走了。

而且你會發現我們常用的、大規模的產品設計,基本都越來越像,甚至去了LOGO都分不出來誰是誰。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就像整容臉一樣出自一個醫生之手,再改個名字叫張馨予、張予曦、張雨綺、張雨馨、張歆藝、張藝馨之類的,很難分辨出真假美猴王一樣。

難道這些公司真的沒有厲害的設計師嗎?為什么會這樣呢?嗯,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就在想互聯網設計師的價值,是不是沒那么大,“設計”并不是影響用戶去留或者付款的重要因素(默默流了下了兩行熱淚)。

時間一轉,到了現在,對這件事的想法又有了變化,我又開始覺得設計的價值是很大的。

原因是對“設計”的定義發生了改變,以前我覺得設計就是負責產品的“交互”和“視覺”,且“價值”很難被量化。

而現在覺得,我們不能孤立的去看“設計”,不能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要對業務足夠了解的前提下,學會關注業務目標和利用數據,來挖掘“體驗設計”在其中的機會點,通過”設計”手段,來幫助業務完成目標,帶來數據的增長或者商業收益。

“設計師”甚至可以站在整個公司或者業務線的使命和愿景上,去思考更創新的需求機會點,從而為企業帶來收益,而不是把自己框到一個小圈圈里還抱怨是職責帶來的局限性(之前的文章里有具體寫過相關的方法,感興趣的可以去擼一下)。

以上,是我對“設計的價值”思考在這幾年中發生的變化,從覺得“價值很大”到“沒啥價值”再到“價值很大”,雖然結果回到了起點,但對設計的理解卻跟以前完全不同。

不過我相信這只是我現階段的想法而已,也期待之后的工作,能帶來更深入的思考,顛覆現有認知。

1.2 設計和產品的邊界在哪?

“設計和產品的邊界在哪”這個問題看似不難回答,一般人都會說:“產品是把控方向、挖掘需求、思考商業模式啊,設計就是將這些需求以最恰當的方式滿足用戶,同時平衡好商業需求和用戶體驗啊balabala…”。

聽起來很有道理,分工明確,和諧共處,似乎大家手牽手一起共創美好未來的畫面已經浮現在你腦海。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你會發現它們的重合度非常高,比如:某某產品覺得設計太辣雞再改改吧,某某設計吐槽這個需求是不是沒長腦子還不如自己寫。

甚至常聽到有人說:“我是做視覺的,感覺交互更核心一些,我要轉行做交互”,有人說:“我是交互設計師,我感覺交互設計師的話語權不夠,我想轉行做產品”。

為什么會這樣呢?它們的邊界在哪呢?

我去年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發現不管什么設計(交互&視覺)走到頭都是要關注體驗,而你想做出完善體驗,你就必須要深刻理解產品,了解所處行業,甚至所處的經濟形式。因此我們會發現,走到終局它們并沒有什么邊界,因為交互即產品,視覺即品牌,它們是一體的。

就像查理芒格所說的:“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之內,它們會跨越界線”。

一旦心態是開放的,你就不局限于自己的職責是什么了,因為所謂的職責劃分也不過是企業為了更好的管理,所以無所謂要不要轉行,因為你擅長的領域還不一定已經做好了,就不要猶豫不決了,首先踏實把手頭的事兒搞好,其次不用給自己設限。

1.3 設計能做一輩子嗎?

很多人都覺得設計是吃青春飯的,是不是年紀大就做不了了?

甚至有時腦補一下自己年過40,還在那畫圖的場景,瞬間有一絲悲涼,如果背后再有一群指點江山的小兔崽子,讓自己試一下五彩斑斕的黑,估計日了哈士奇的心都有。

當設計工作越久,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這是必不可免會思考的問題。比如:自己的未來在哪?下一步該怎么走?身邊有人自己創業,有人轉了管理,那執著于做設計的人,該何去何從?

因為不像傳統行業,有各種的建筑大師、服裝大師、工業大師,來腦補自己的天花板。而互聯網行業設計這個職位,本來存在的年數就比較有限,年齡較長且成為榜樣的大師屈指可數,這也造成了大家不知道這行老了還能不能干。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但我覺得,如果你只是把設計當作一個賺錢的手段,或者局限在畫圖層面,其實較難做一輩子。

雖然聽起來有點虛,但我真的認為如果你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且擁有思辨能力、架構思維、跨界思維,你職業的想象空間就會更大,它就能夠做一輩子。哪怕未來你不再是互聯網的設計師,但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

以上,就是我近幾年關于設計的一丟丟思考。

2. 關于心態

以前聽到別人說:“心態很重要”,“要積極樂觀”之類的話,總覺得很空,又是一碗濃濃的老母雞湯吧。

但這幾年越來越意識到好心態的重要性,關于“心態”這趴我想跟大家聊幾個問題:

  1. 你經歷過至暗時刻嗎?
  2. 你日常焦慮嗎?

2.1 你經歷過至暗時刻嗎?

從小到大,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開朗、樂觀的女生,說的最多的就是:“這都不是事兒”,我也因為這種心態收獲很多,且我以為會一直這樣。

然而在2016年冬天,我經歷了所謂的人生中第一次“至暗時刻”。

可能有人會問:“什么是至暗時刻”?

我回憶起來覺得那是一種灰暗痛苦時光,長期處于低落、抑郁、迷茫、自我懷疑中,一種伸手不見五指的“人生低谷”。

大多數人都是經歷了什么大的挫折、失敗帶來的打擊導致的。而我的情況就很特殊,我并沒有經歷什么大的失敗和挫折,可笑的是,我是在自己目標完成后開始陷入低谷。

我是個目標性比較強的人,喜歡給自己定目標,而且很享受完成之前努力的過程,但是在2016年,我完成了對自己來說很有挑戰的目標后,瞬間失落、崩塌了。

因為那時的我找不到下一個目標是什么,當我想辦法尋找自己下一個目標時,內心里另一個自己開始對話說:“那下個目標完成后呢?最終的目標是什么?成為一個很牛的人?再牛又能怎樣?我到底想要什么?”(一些列以前覺得吃飽撐了的問題全蹦出來了)…

我發現自己根本回答不上來,瞬間心慌+心跳加速,因為這種對話從來沒在我腦海里出現過,打破了我的思維框架,而且無解。

持續半年時間,每天內心里有兩個小人對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們終將走向死亡,那么我們經歷這些的價值是什么”,“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甚至一度想著活著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嘗試著去各種網站去搜索:“人生的意義是什么?”試圖找到些安慰,然而當我看到有的回答是:“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時,我更加崩潰和絕望,當時心想這尼瑪都不能說些好的騙騙我嗎。

所以我不知道還能有什么支撐著我有激情的生活著,以前樂觀積極、傻樂的自己仿佛已經丟了。

回憶起來,那時每天都覺得自己生活在迷霧中,只能看到自己的腳,看不到眼前,看不到周圍,不知道前方是路還是懸崖,頂著一團烏云在行走,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會做了,什么也做不好,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還會感覺所有人跟我都在平行空間,沒人能理解我當時痛苦的感受,因為大家覺得我一切都很好,有啥好胡思亂想的。

失眠,每天早上5點鐘就醒就開始哭,因為害怕天亮,不知道怎么熬過這沒有意義的一天,每到天黑又開始哭,因為我覺得還有無數個沒有意義的日子需要度過。

我當時特羨慕那些因為購物而開心的人,最起碼物質還能帶來快樂;羨慕渴望賺更多錢的人,因為金錢還能給他帶來滿足感;羨慕玩游戲能很投入的人,覺得低成本的游戲都能帶來快樂的話真尼瑪幸?!?/p>

慢慢的我走出了迷霧,花了差不多半年時間,漸漸的也能感受到生活中一些小細節帶來的幸福感,這個期間我嘗試探索自己人生意義。

那就是“經歷”和“體驗”,接受生命帶給我的快樂和平淡,也體驗生命帶來的磨難和委屈。

就像拿到來到地球這個游樂園的門票,我知道“旋轉木馬”很舒服,很安全,但也要挑戰下“過山車”的刺激,最重要的是經歷,這樣離開的時候才沒有遺憾。越來越理解別人說的:“生命就是一場修行,讓心平靜下來,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

現在回憶起來,那段經歷可以說很痛苦了,比身體疾病更痛苦。但這也是我從小到大收獲最大的一次經歷,因為沒人能幫的了自己,只有每天無數次跟自己的對話,去尋找答案。

它使我更了解自己、更平靜、更從容,更懂得快樂的重要性,同時沒那么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自己開心就行。

所以,當時很喜歡莊子的一句話: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因為很喜歡,我還把這句話做在了包上。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而且,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外界的言語,氣的像青蛙一樣鼓鼓的,但我們確實不能取悅所有人(YOU CANT PLEASE EVERYONE ),所以就畫了下面的小插畫。(終于理解,有時候靈感真來源于痛苦…)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也喜歡萊昂納德·科恩《anthem》里的一句歌詞: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嗯,鏡頭拉回到現在,三年過去了,我還是原來的我,樂觀活潑,但我不是以前的我,因為我認清了生活的真相,還依舊愛它。

然后,分享下當時對我調整情緒不錯的方法:

  1. 寫日記,記錄自己當下的狀態,不做評價;
  2. 專注自己的情緒,跟自己對話,感受它,接納它;
  3. 看書,發現以前看不懂的哲學類的書,瞬間能懂了;
  4. 冥想,練習專注能力,學著活在當下。

然后再推薦幾本對我有幫助的書,《有限與無限的游戲》是我今年覺得很棒的一本書,看到凱文凱利說這本書改變了他對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情的看法,感興趣的可以讀讀。

設計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所以,如果你也同樣經歷著這些,不用擔心,珍惜這次經歷,因為一旦走出來將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2 你日常焦慮嗎?

我們日常刷著傳播焦慮的文章,身邊充斥著忙碌且焦慮的同學,似乎整個世界都很著急,一天不努力就掉隊,我以前也經常有這種感受。

但是當我經歷了上一趴說的痛苦經歷后,就很少被身邊的“焦慮”影響了。

因為我覺得焦慮的原因大部分都來自于兩個部分:

  1.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把“別人當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變優秀了焦慮,感覺自己拖延了焦慮,其實與其焦慮后立刻通過“做事”來彌補內心的恐懼,倒不如好好思考下自己到底想要啥,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才能解決本質問題。
  2. 每天都覺得自己有忙不完的事兒,但是回憶起來也沒什么成長,多半是低效的瞎忙,所以越想越焦慮。

推薦大家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對我的時間管理、溝通合作、人生規劃都有很大幫助。

所以,找到對的方法,沒什么好焦慮的,生活方式本來就有很多種,不需要被所謂的“焦慮”和“成功學”牽著鼻子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做好時間管理,然后工作的時候足夠投入,玩的時候足夠盡興,就ok了。

3. 關于生活

明明標題是工作總結,但還是想寫一下生活相關的內容,因為我覺得不管工作多忙,都不能忘了生活。

以前的我算是個“工作狂”了,感覺很少過周末,就喜歡跑到公司加班,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不被別人打擾聽著歌專心做設計,有時候忘了時間,一看時間快凌晨12點了,感覺鬼要出來了,嚇的自己抱著包往電梯跑,還腦補后面有一群僵尸在追自己,戲真多。

所以就不用說“生活”了,不存在的。我媽經常打電話說:“你還記得你有個媽媽么?”背后一滴冷汗流過…

嗯,關于生活這趴我想聊的就是:

  1. 照顧家人;
  2. 認真生活。

3.1 照顧家人

像上面說的,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經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家人,因為工作擠壓的情緒而對家人沒有耐心。

然而隨著自己慢慢長大,發現爸媽也漸漸老了,他們會更需要我們,而我也意識到盡孝要盡早(是我老了嗎,都開始不叛逆了)。

前幾天半夜刷抖音時,看到有個19歲的女生出車禍成了植物人,爸媽不放棄,一直無微不至的照顧,終于在半年后醒了,但基本什么都忘記了,她的爸媽像照顧嬰兒一樣,教她吃飯、教她走路、教她識字,欣慰的看著她像寶寶一樣的壘積木。

我就在想這個世界上,應該也只有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最無助,甚至失去所有的時候,不拋棄不放棄的照顧自己吧。

所以,我覺得我們一定要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有時間多陪陪父母,把時間管理,事情優先級處理好,多打些電話的時間還是有的。

不能只打嘴炮,我也要行動起來了!

3.2 認真生活

雖然很多人都在討論“如何平衡好生活和工作”,聽起來感覺它們天生是對立的,似乎只要想工作的好,就別想有生活,只要你選擇了好好生活,工作就會落下。

而且我們周圍充斥著“996”,“35歲了被離職”之類的文章,大家都會覺得“這尼瑪還敢生活嘛,老子只想生存”。

然而,我覺得他們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我們工作的目的不就是為了生活的更好嘛,同樣你懂得生活、關注生活、認真生活,才能給工作帶來更多的靈感,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

不過我說的“生活”,不是要四仰八叉的躺在沙發上當個躺尸死宅,或者是不工作了,辭職出去旅行,浪跡天涯去他媽的工作老子要上天那種。

而是我們能從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細節感受到幸福,能關注到別人關注不到的事物本質,這些都能為工作提供不一樣視角。

尤其是設計師,一定要多玩、多看、多好奇,我發現我好多靈感和感悟都來源于這些。所以學會擠出時間“玩兒”,去認真生活。

總結

哎呀,快倆月沒更新,一下BB這么多,不過寫這篇文章還是讓我回憶很多,有成長時的興奮、有絕望中的痛苦,像在腦袋里來了一場倍速播放的電影,一場有關于自己六年來對設計的思考,關于心態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理解的電影。

時間好快又好慢,來不及眨眼我們就長大了,希望不管未來經歷什么,我還是那個嘻嘻哈哈嘰嘰喳喳的牙,也希望你們不管經歷什么都保持樂觀以及愛我。

愛你們,么么草??。

#專欄作家#

大牙,微信公眾號:大牙的設計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百度資深設計師。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心,擅長用直白的語言去分析產品、交互、視覺的同學。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文章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們終將走向死亡,那么我們經歷這些的價值是什么”,“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甚至一度想著活著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關于這個問題,從小學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到現在有的時候在半睡半醒之間還會想一下??

    來自四川 回復
  2. 看完后豁然開朗

    來自北京 回復
  3. ,共鳴!一起共進步??,小妞來給爺笑一個??

    回復
  4. 我在很小的時候的就在想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還在網絡上搜索人為什么活著,還真有本書叫為什么活著,稻盛和夫寫的。覺得一開始是不知道為什么活著,到為親人而活,到為自己而活,這應該是凈化的方向。

    回復
  5. 超棒

    來自江蘇 回復
  6. 贊??,文章如行云流水??吹接型扑]《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本讀了十年確還在認真學習的書籍,希望可以推廣給更多人。

    回復
  7. 現在就是 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原地踏步兩年了

    回復
  8. 很有共鳴,寫的很好

    回復
  9. 寫的太屌了,這了,加油,太有共鳴了,共勉共勉了

    來自上海 回復
    1. 1

      回復
  10. 很有共鳴,跟我真是太像了!我之前也是很樂觀積極的,但是近期我也進入了我人生的低谷,感覺沒有東西可以支撐我,時常在想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甚至想很多的方法想去尋找自己的方向。讓我整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變得不再想跟別人交流,陷入自己的深度思考里,時常在懷疑自己的熱愛堅持的東西,還有我能不能達到我理想的那個點,很容易變得焦慮,感覺我就是被一團烏云包圍著。然后看到一本叫”自控力”的書籍,然后也學到了冥想法,閉上眼把所有的東西都拋開,腦子里面只想著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我該怎么達成,然后自我鼓勵。但是我發現這個方法只能緩解一下,很快的又陷入迷霧,然后學了下精力管理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學習里面去,但是現在的我感覺到就像是一臺機器,很難尋找到讓我快樂的東西。我也有想過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跟一些陌生的人聊天,試著感受他們的生活,尋找自己的意義,但是我是個吝嗇的人,只想把自己的時間留來提升自己。感覺我把工作的位置放得太重了。直到現在我也只是改善了我的想法或者是習慣了,并沒有真正的找到我人生的意義,如果有機會真想跟你交個朋友

    來自廣東 回復
  11. 老弟真的愛了,真好,簡直是人生寫照

    來自上海 回復
  12. 內容引起極度舒適

    來自浙江 回復
  13. 總結的很棒,曾興奮過、曾迷惘過、最終接納融入,生活的哲學無處不在~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