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腰部人群,如何才能擺脫“中不溜”的命運?
在躊躇滿志糾結不前時,記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曲線最快。
我做了近十年外資高管,隨后十余年管理一家獨立的調研和數據咨詢公司。這二十多年的打工和創業,我做過大佬麾下的得力干將,做過伯樂培養出業內認可的人才,也有幸得到能人異士的投奔,共謀發展。
在這些與人打交道的經歷中,我愈發覺得當職業生涯進度條過半時,前進前的規劃與選擇尤為重要。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成為行業前10%取決于進度條的后30%。我想與你們分享我的人才觀及成長攻略,希望能幫助到進取的年輕人。
工作,跨越職場人的生命長達近45年的時間,未來還可能進一步延長。
35-40歲,對大部分人而言是職業生涯的分水嶺,35歲之后的工作年數其實比之前更多。
那些邁入人生后半程的職場“腰部人群”,會逐漸分化為兩個極端:
- 一種人,體力、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前半程的職業長跑沒摸到所在領域的核心,雖有名校傍身、名企加成,本質卻是游走在公司領導層的邊緣人。
- 另一種人,可稱之為行業中的winner,或是獨角獸企業發起人,或是頂級職業經理人,永遠待在獵頭手中的金牌名單里。
他們有著與時俱進的行業洞察,作為名副其實的資深內行人,一舉一動,卻帶著初入道者的沖勁。
在我看來,成為前5%的人或許需要運氣與超強天賦的結合,成為前10%,主要是選擇的問題。
一、Up or Stay:“找跳板”還是“下神壇”?
我職業生涯的前十年,在一家外資做高管。
那個時代,外企是有光環的。無論老板還是同事,亦或是顧客,都是世界級的:公司里高管大多是名校畢業,有代表國家隊參加奧運會的選手,研發部門里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作為初入職場的新人,也早早習慣了商務艙往返歐洲、大佬mentor輔導和不暇的應酬。后來創業,公司在一個大學創業園不足50平的房間里起步。
那會兒還不流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離開外企高管頭銜加持,我就是一個本土民企的小老板。就這樣,走上與絕大多數同事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
看著別人背靠大公司,熬資歷、走MBA、攥人脈,有條不紊地打怪升級,自己則開始嘗遍被拒絕的滋味。
我把這兩種路徑概括為“找跳板”與“下神壇”,走哪條路是職場進度條過半時“腰部人群”需要做的第一個選擇。
畢竟職場上升通道上的位置有限:是力爭前排,在強大的系統內打贏通關戰?還是離開存量游戲,另立門戶創造新的增量?
這是兩條不同的路,所需培養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我不能以己度人,拍著胸脯說,“下神壇”的結果一定比“找跳板”好,不過我可以幫你分析,如何面對這樣的選擇。
二、付諸行動并竭盡全力,警惕扎根心底的FUD病毒
一旦選擇把自己拉下神壇,離開平臺,這種主動“祛魅”,意味著再也不能拿光環為自己加持。很多在躊躇是否離職創業的年輕人,常常拿自己構思的項目來問我成功概率幾成。
單論項目成功率,恐怕沒有一個答案能讓你下定決心,付諸行動。因為這是站在現在去拷問心中所謀的未來之事,這怎么會有正確答案呢?
劉強東冒天下之大不韙做了物流,幾年后物流成為京東最堅實的堡壘。
貝佐斯在2006年開始布陣云服務AWS,直到2016年的股東大會上大家才重視起來這顆10年前埋下的種子。
企業家對趨勢大局的認知能力確實強于常人,但是搞創業做項目不是拼先知能力,以事成的概率做決策依據往往南轅北轍。同樣地,在存量游戲中,即使每一步都踩穩了,最終能攀爬到既定金字塔頂端的人也是少數。
前段時間甲骨文裁員鬧得很大,看到N+6的裁員補貼,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被裁的高管不滿意看似頗高的補償。
這些高級管理層,大多是勤勤懇懇遵循著游戲規則,從助理熬到經理,沒想到有一朝跳板踏空。
然而,人至中年,背負著房貸、車貸、高額教育費,面對不知疲倦地奮戰在燈火通明寫字樓里的年輕競爭對手,被裁員再就業,于他們而言,幾乎是窒息式的打擊。
凡是爬到半山腰,都要經歷幾段小陡坡,再往上,就得迎來一些更兇險的關口。
無論你是“找跳板”型還是“下神壇”型,這些關口都不可避免——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每條路都有可能是dead end。
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失敗,破題的命門在于厘清什么樣的失敗是你所不能接受的,然后瀟灑地大步邁入那些可接受的失敗里。
“可接受的失敗”因人而異,多種多樣,而日后會后悔的失敗一般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因為膽怯未有嘗試即畫上句號,一類是因為沒有竭盡全力而告終。
這個命門可以用我早些年工作時IT界很流行一個詞來概括:“FUD”:Fear, 恐懼;Uncertainty, 不確定;Doubt, 疑惑。
在那個年代,軟件等現在互聯網世界中司空見慣的載體還算新生事物:
IT銷售人員發現派一支空中部隊制造一些有關競爭者的虛假消息:只要引起了客戶的疑慮或喚起恐懼,哪怕真相隨即而出,客戶也會置若惘聞,受情緒牽引做出相關購買決定。
站在岔路左右,總歸要進行路徑抉擇的。首先問自己,腦海里浮現的這些選項、這么些路,有哪些是因為自己的懼、惑、疑而占了上風?
警惕那些扎根心底的FUD病毒。
如若想明白了哪些是因信念所起,哪些是受直覺召喚,哪些是在a moment of weakness時向自己走來,做出的選擇,當下不一定舒適,但大概率日后不會后悔。
三、以可接受的失敗為尺,擴容試錯空間
用FUD來丈量兩種選擇, “贏了站著,輸了躺下”的下神壇之路顯然要更具不確定性,更能讓人恐懼。比起有著固定玩法的存量系統,在一番混沌世界中嘗試開天辟地,也更易讓人陷入困惑的狀態。
對新人和已被組織“馴化”的穩健型腰部職場人而言,FUD,就是平臺型大公司的堡壘,它讓你安心呆在組織內,哪怕做個996的螺絲釘也在所不辭。
既然你讀到這了,肯定是有一些意識在覺醒,某種蠢蠢欲動的心在萌芽。拔除我們內心潛藏的FUD種子絕非易事,同時,這也要和個人能力閾值相匹配。
我并不建議在你的綜合軟實力技能樹還沒埋個種子時就出來單干,但如果繼續“找跳板”,可以考慮換種評估眼光看待各路offer。
對于有另立門戶創造新增量想法的腰部職場人,評估平臺最重要的因素不應再是業內知名度、薪資package,甚至不是承諾給你的名銜與管理空間,而是它所能給予你的容錯率。
換言之,帶頭挑事、下地干活還是要的,只是對沖下FUD,讓系統為你分攤一部分風險,消融些許不確定性、恐懼、疑惑。
硅谷投資人奧朗·霍夫曼有句論斷:當你有33%~66%的概率失敗時,成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試錯空間對一個人的人生、一個產品,有多重要?
前段時間我面試了一個年輕人,一個典型的優秀腰部職場人。隔著二十年的人生距離,他想沖出線的野心是如此熟悉,但在其閃爍的目光中,我捕捉到了一絲猶疑。
我問他,你有什么concern嗎?
他說:正常來說,一個研究總監熬十年能拿到300萬的年薪,按照現有路徑,我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剛好能賺到一間北京500萬的學區房。
哪怕對FUD再脫敏,選擇投注未來也從來不是二選一那般簡單。未來不可知,沒有人能確定自己下注的路一定對,現實的枷鎖也從不會松綁。
于是,接下來的對話,我告訴他在我們公司,他可以嘗試什么,哪些能在三年掙到500萬,哪些可能在五年完成個人財務目標。最重要的是,這些事情的高風險,公司會一起承擔。
最終讓他加入我們公司的,不是能盡快擁有那套誘人的學區房,而是公司提供的遠高出同行的試錯機會。
遠見和懦弱兩種特質是可以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存在。每一步都走得安全,意味著完全與新世界繞行。
新世界對舊世界的瓦解,恰恰來源錯誤。哥倫布其實找到了新大陸。
一家包容性高的公司,即使你去到了美洲,而不是亞洲,公司也會給你探索非洲的權限。要給自己一定的試錯空間,有容錯率才有創造新生事物的可能。
滑雪運動員,目標是最短時間沖線。他們不會在乎兩點間的最短路徑,而是最快路徑——因為只有沿著最速曲線的路徑下滑,才會獲得更多的加速度優勢。
在躊躇滿志糾結不前時,記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曲線最快。
所謂“高層看決斷、中層看理解、基層看執行”,為什么在戰略管理層,心力與愿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作者:?施晟,公眾號:LinkedIn
LinkedIn (領英) 創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臺,協助他們事半功倍,發揮所長。作為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會員人數在世界范圍內超過5億,每個《財富》世界 500 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