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四項能力,避免被AI時代拋棄
不要怪時代拋棄了自己,其實時代早已打好了招呼,只是很多人視而不見,在舒適區里一往無前。
張泉靈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招呼都不打。
曾經我覺得這是販賣焦慮,但最近的一次出差經歷,改變了我的認知,原來這些一直發生在你我身邊。
那天我入住酒店后,發現忘帶充電線了,急用,但當時已經凌晨很晚了,不可能下樓去買,酒店房間里沒有,我只好打電話求助前臺。
前臺說,5分鐘后送來。很快,房間電話響了,甜甜的聲音飄來:“請問是Miss Hannah嗎?我是為您送充電線的Amy,您方便開門嗎?”打開門一看,原來Amy不是服務員,而是酒店的機器人!
Amy非常智能,會自動呼喚電梯,還帶著我去餐廳,走路時會自動避開行人,本來我要惡作劇一把,改變它的行走方向,沒想到人家不吃這一套,繼續沿正確的路線行走。
那一刻,我開始真正意識到,AI真的來了——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身邊實實在在的存在。
不過,最近我研讀了很多AI方面的文章,反過頭來看,其實時代拋棄你時,都已經跟你打過招呼了。
全球知名的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發布過一則未來職場研究報告,分析結果令所有人瞠目結舌:00后進入職場時,65%的工作可能就消失不存在了!
據資深HR專家透露:2018年AI影響就業的效應已初步顯現,很多職位的招聘需求明顯下降:
- 行政、后勤、文秘的招聘需求下降73%
- 財務、審計、稅務的招聘需求下降69%
- 采購、貿易下降68%,人力資源下降60%
- ……
當很多人像我一樣對AI不屑時,AI圍棋冠軍、AI女主播、AI司機、AI服務員……那些曾經只是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未來職業,正在一步步逼近我們的生活。在這場人機大戰中,我們應該如何脫穎而出?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從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01
AI沖擊已來——現有職業正在、即將被大規模批量顛覆
AI對我們職業的顛覆,不是體現在某個點、某條線上,而是對整個職業版圖的顛覆。
換句話說,你曾經認為天經地義的職業,有很大一部分正在或者即將消失,即使留存下來的職業,也會因為AI的滲入,而變成另外一個物種。你可能覺得太危言聳聽了,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職業變化:
1. 先來看金融業
金融業已開始大規模利用AI代替人為的分析,包括預測金融走向和未來股票的高低。
前年,德勤國內首個財務機器人“小勤人”,幾分鐘就能完成財務幾十分鐘才能完成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機器能7天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
2. 再來看稅收領域
IBM的人工智能Waston,可以將美國稅法過去60年的7.2億條納稅申報單裝入腦中,為1000多萬納稅人提供合理的個人稅務解決方案。
3. 再次切換視角,來看看醫學領域
醫學領域,Waston更是強到讓人害怕——17秒內閱讀3469本醫學專注,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以及106000份臨床報告,并提供三個最優選的治療方案。
去年夏天,25名全球神經影像領域專家、學者、醫生組成的“人類戰隊”,與神經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 “BioMind天醫智”,進行了人機大戰。
最終,醫生戰隊以66%和63%的準確率,落敗于人工智能機器戰隊87%和83%的準確率。
4. 客服領域更是如此
隨著AI的迅猛發展,如微軟、百度、阿里等公司已率先實現了智能客服服務。
現實遠不止以上幾個領域,很多崗位和職業會逐步消失,如股票和債券交易員、銀行出納、客戶、電話銷售、建筑工人、司機、快遞等。
AI不只是在數據分析、任務的完成等方面展示出了驚人的替代性能力,并且,在我們人類引以為豪的設計、創造領域,也同樣有著驚人的表現。
5. 設計和文案領域
AI設計師鹿班1秒鐘完成了8000張海報,前年淘寶雙十一,更是輕松搞定4億張Banner。
如果一個Banner需花設計師 20分鐘,4億個 Banner要多少個設計師才能設計完?
為神馬叫“鹿班”(諧音“魯班”)?
顧名思義——“讓天下沒有難擼的Banner !
關鍵是,這些文案還都達到了設計師的水準:
去年,阿里在戛納國際創意節上發布了“阿里AI智能文案”。你寫一條文案用1分鐘?呵呵,阿里AI智能文案一秒寫2萬條!
“阿里AI智能文案”不僅可以輸出廣告語,還能天天陪你看洛杉磯4點的樣子,時刻保持在線學習,不斷進化——當你還在抱怨甲方需求不合理時,AI早已默默無聞的給出了無數套解決方案。
這些數據看完,AI攻占職場的能力你怕了嗎?當你對AI不屑一顧的時候,AI已經默默地在搶你的飯碗,顛覆世界了。
02
迎戰AI時代,人類真正有競爭力的稀缺能力是我們獨特而豐富的情感體驗
面對AI對職業帶來的挑戰,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和AI的差別在哪里?什么樣的能力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
著名作家馬德琳·英格曾說:“選擇的能力讓我們成為了人”。
心理學家維克多與其觀點不謀而合,他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
“一個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奪走,除了一樣,人類的最后一個自由——他可以選擇在任何特定情況下的態度和面對生活的方式?!?/p>
只有人類能夠選擇與計算幾率相反的行動方案;也只有人類,才能在不被命令、沒有程序操控的情況下用愛來回報他人;只有人類才能鼓勵受傷的同伴,共同經歷苦難和考驗、一起療愈;只有人類才能在情感上彼此聯系;只有人類才有靈魂和精神。
很多人都看過《流浪地球》,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在地球面臨滅頂之災時,人工智能和人類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人工智能機器人“莫斯”,以理性的方式選擇了逃逸。
吳京扮演的中國航天員,燒掉了人工智能硬件,手動駕駛著空間站去點燃木星,這可能并不理性,但他代表了人類的選擇。
莫斯對吳京說:“讓人類完全服從理智,真是一種奢求”。這說明,情感恰恰是人類區別于冰冷機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成就背后,在災難面前,讓人的生命充滿厚度的正是親情、愛情和友情。
越是在理性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更要發掘我們人類生命的厚度和溫度。
科學家馬修·利伯曼《社交天性》一書中寫到,人類大腦的神經結構中最核心的就是使人在社會關系中能相互聯系,這種社交需求就和食物、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也正是這種天然的社交需求,讓我們擁有了獨特的天賦: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及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結的獨有能力。
孤獨大腦主理人老喻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當心法遇上算法》。
算法,是人工智能展示出來的強大的計算能力。在算法能力上,人類永遠無法追上人工智能。在這方面,人類毫無勝算。
那心法是什么?
是我們獨特的情感體驗,是屬于人類的獨有靈氣。
我們充盈的愛、快樂、痛苦,這些很多時候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情感,是人工智能無論如何設計,也無法復制的體驗。因為人工智能的底層是冷冰冰的邏輯算法,可以存儲和編碼無窮無盡的信息,甚至擁有主動學習能力,去持續迭代存儲和編碼信息的方式、技術,從而完成任務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從簡單任務到復雜任務。
但是,人工智能卻無法擁有和人類如出一轍的情感體驗。哪些能力的發展,需要依賴獨特的情感體驗,那它們就是我們的出路所在。
03
未來已來,這四種能力是你要打造的核心競爭力
針對人工智能的崛起,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預言:
未來屬于右腦發達的高感性族類,具備創造力、娛樂精神、同理心以及會講故事的人,將成為決勝未來的人才。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對人類而言,創造力、審美能力和同理心等能力,都是無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后堡壘。
因為這些能力,無一都是以我們獨特的情感體驗為基礎的——沒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體驗,就不可能有出色的創造力。沒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不理解這個世界,就無法改變和掌控世界的發展。
我們分別了解下這四種能力:
1. 創造力:沒有創造力,世界將只有復制和粘貼
前面我提到了AI已經強大到可以寫文案。而且,寫得又快又好。這樣看來,我們人類的文字創造能力,是不是已經毫無用武之地了呢?
不是的。
AI雖然可以寫文章,甚至能寫詩,但AI進行創作的本質,其實依賴的還是強大的算法。在輸入大量詞匯庫的前提下,AI根據設定的算法程序,進行了快速的排列組合。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最多是人類文字的復制品,是在模仿人類已經生產出來的文章。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溝發生地震,網友第一時間收到了一則相關報道,報道附一句:“以上內容由機器于2017年8月8日21時37分15秒自動編寫,用時25秒,公測階段僅供參考?!?/p>
這意味著新聞記者要十多分鐘才能完成的工作,機器人只花了25秒就完成了!
寫這樣簡單的新聞消息不難,機器人只需要替換關鍵詞,重新排列就OK了。
但如果要對地震災區做一個深度報道,不但需要素材的排列、尤其需要在災區現場,采訪者與被采訪者深度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才能真正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而情感交流對AI來說是很難完成的。因為這需要以我們的心法,也就是情感體驗為基礎。
作為內容提供者,無論是寫作者,還是設計師,如果只是網上搜集素材簡單排列組合,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意,那就只能被AI淘汰了,因為AI最擅長的就是做簡單機械可復制的工作。
在寫作外的其他創作領域,也同樣如此。AI能通過復雜的算法程序,短時間內就達到人類的標準甚至優秀設計師的水平,但是,遠遠無法和大師相比。
丹尼爾.平克指出:未來的產品和服務僅有實用價值是遠不夠的,還需要外表美觀、創意獨特、富有情感內涵。
寶馬的設計總監也曾說:“我們生產的根本不是汽車,而是一件藝術品”。
杰出的文學作品,各行各業的藝術品,這是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完成的。否則,世界將充滿無限循環的復制和粘貼。
2. 娛樂精神:未來新產業的蓬勃發展,依賴娛樂精神的推動
《人工智能》里提到,未來人類很有可能過的一種生活,是AI把各行各業的大部分工作完成,比如服務領域會有機器人服務員,法律領域會有機器人法官,科學領域會有超級智能去外太空探索資源…
人類呢?
當機器把我們從一些重復性工作里解脫出來后,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進行夢寐以求的“娛樂”活動。
這樣看來,未來的娛樂產業,將會非常發達。
而娛樂產業的發展,依賴人工智能,可能是遠遠不夠的。
人類是唯一一種具有高等語言交流的生物,因此,會娛樂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懂得如何滿足娛樂過程中的各種情感需求,也只有我們人類。
想要打造絕佳體驗的前提,要求對情感需求有非常細微的體驗。
所以,如果你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懂得如何為他人制造快樂,如何滿足他人的情感需求,未來一定會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這是屬于我們人類的天賦領域。
3. 同理心:人類永遠的剛需和競爭力
同理心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憑直覺感知他人的感受,即設身處地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體會他們的感受。它體現的是與他人氣場頻率共振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場頻率,兩人發生交流和交往時,各自氣場的波幅不斷發生重疊,重疊的范圍越廣,發生共振的概率就越大,和別人產生的共鳴就越多。
同理心是機器難以復制的情感處理能力。
丹尼爾.平克指出:即使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所配置的最精密軟件,也無法領會人類的情感。
前面分析了,AI對醫學領域的沖擊,那未來醫生的職業需要具備什么呢?
據《紐約時報》報道,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越世界知名醫學院將戲劇等藝術課程融入醫學教育中。華盛頓大學教授認為,戲劇能讓醫學生更富有共情力,提高觀察能力,還能幫助病人調節壓抑的心情,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醫生縱然需要高超的技術,但能感受病人的痛楚,和他們建立情感的交流,這樣有溫度的診治一定比冷冰冰的手術讓病人更加安心。也只有這樣的醫生,未來才不會被AI替代。
再來看其他領域。
產品經理需要深入用戶內心,內容創作者需要站在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問題,親身感受他們的感受,都需要的是同理心。
有了同理心,才能做出直達人心的產品,才能寫出讓人心靈震顫的文字作品。
因為情感需求,是人類永遠的剛需。
4. 故事力:講故事的能力,決定了人類的前途
去年,一位湖北女孩低分全獎逆襲哈佛的事例轟動了華人媒體圈,央視也做了報道,她之所以逆襲成功的原因,在于她撰寫的人生故事深深打動了哈佛面試官。
一位哈佛面試官如此說:哈佛等世界名校錄取學生的標準不是高分,更看重的是交流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公眾表現力、領導力等能力,而善于講故事的能力就是這些能力的綜合體現。
認知科學家馬克.特納說:
“故事是我們展望未來、預測未來、組織策劃和解釋問題的主要手段,我們大部分的經歷、知識以及思想就像是一個一個的故事。人們用故事來闡述自己的經歷,將豐富的信息置于特定情境之下,產生撞擊他人的情感沖擊力。當我們聽一個人的故事時,是感知他的人生,分享他曾經的榮耀和傷痛以及未來的憧憬與夢。那是人類特有的情感聯結,這是機器最不擅長的。人類生來不能很好地理解邏輯,但是卻能很好地理解故事?!?/p>
無論你是談項目合作或是創業公司找投資人,會講故事始終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點之一,故事力就意味著金錢,故事力每年為美國經濟創造的價值是10000億美元。
優秀的企業背后一定有一段美好的品牌故事。大咖們,如奧巴馬、喬布斯、馬云、羅振宇……都是講故事的高手。講故事的能力有多重要呢?
平克如此說:“讓人生存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b>
事實上,故事不只是讓我們生存下去。故事,還能讓我們人類高歌猛進。
可以說,人類講故事的能力,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發展。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提到,真正讓智人脫穎而出的能力,是講故事的能力。有了講故事的能力,人類對未來才能產生豐富的想象。有了想象,人類就能找到前進的那條路。對想象的共識,決定了我們人類的未來。
04
未來依然美好,以不變應萬變,是最簡潔而有效的法則
未來10年,所有程序化、重復性的、僅靠記憶就可以掌握的技能,都會面臨危機。
《今日簡史》里提到:
“就算某位40歲的沃爾瑪收銀員,靠著驚人的努力讓自己改頭換面,成了無人駕駛員,也很有可能在10年后因為無人機也自動化了,而必須再改頭換面一次?!?/p>
是的,不只是此時此刻被替代的危機,未來也有無處不在的危機。在重重危機之中,焦慮沒有任何意義。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在職場上,重要的不是找到一份不被淘汰的職業,因為這種職業可能永遠不存在。
我們需要做的是顛覆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的創造力,擁有更強的娛樂精神和同理心,學會更好地講出打動人心的好故事——只有人類才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懂得愛與被愛,能感受美好的情感聯結,能創造美好的共同愿景。
擁有這些能力的人,不用擔心隨時被人工智能替代,不用擔心隨時隨地會失業以及再失業。
貝佐斯在一次演講中講到:
“人們經常問我:未來10年什么會被改變?但我覺得這事兒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未來10年哪些事情是不變的。”
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問未來10年哪些職業會淘汰,其實沒什么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是:知道未來10年,哪些能力需求是不會變的,哪些能力需求是社會發展永遠的剛需。
我們今天談到的這四種能力,就是未來不變的剛需。好好錘煉這四種能力,從變,回到不變。
不要怪時代拋棄了自己,其實時代早已打好了招呼,只是很多人視而不見,在舒適區里一往無前。
時代從來不會拋棄順應變化、狠狠錘煉自己的前進者。
本文由 @CDA數據分析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不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