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的3種正確認知,提高學習能力

0 評論 4700 瀏覽 25 收藏 14 分鐘

學習從一定程度上體驗了人是否持續成長和進步,同樣對于產品也是一樣的,當具備出色的學習能力時,產品經理才能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閱讀指南

  • 受眾人群:初級產品經理及其余職業崗位的初學者;
  • 閱讀收獲:了解學習的價值和方法、形成個人的學習計劃。

一、產品成長的必備條件(why?)

在產品領域中,學習能力是指能夠理解事物、分析事物,并逐步建立清晰明確的規劃目標,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能力。那么這樣的能力,又為什么是產品成長的必備條件呢?

個人層面:提升素養,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這些都是通過學習來收獲而成;

工作層面:行業、競品持續發展,需要掌握新知識來應對變化;產品業務的天花板,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產品人的上限,而知識和經驗就是不斷去拔高這個“上限值”;產品的知識體系十分龐大,基于產品業務的、自身日常工作需求等,都需要不斷學習來提高水平;

二、關于學習的3種認知

關于學習,方式有很多,但首先需要認知3個地方,即“時間”、“效率”和“內容”。

  • 時間:其實就是指如何在有限和充足的時間環境下,利用這些時間進行高效性學習;
  • 內容:具體指在內容的來源、內容的過濾、內容的體系出發,建立學習規劃路徑;
  • 效率:學習能力的一方面體驗在“過程中“,如何改善過程,就需要通過借助工具、計劃等方面來提升效率;

1. 時間分配

有很多人總是說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學習。又或者在進行學習或閱讀過程中,總是容易被干擾,無法有效學習。

這些情況,大部分是對日常生活沒有進行有效的時間分配。結合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狀態而言,可以分為碎片化時間和塊狀化時間。

(1)碎片化時間

日常生活、工作中都會有各種間隙,在這些間隙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做些短暫的知識獲取,也是可以的。

這樣的碎片化大多在15-30分鐘之間,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些日常場景,去梳理這些固定出現的碎片化時間,并去進行規劃學習。

就以我為例,我的碎片化主要集中出行和等待間隙2個場景(相信大多數人也是),而這兩個場景每周能給我近450分鐘(約7.5小時)的知識獲取時間:

總碎片化時間

= 出行+等待

=(通勤+聚會社交+戶外運動)+(餐飲+電梯)

=(200+90+20)+(40+100)

= 450(分鐘)

從以上可以看到,大多數單次的碎片化都在30分鐘以下,這么短暫的時間是不適合長閱讀進行知識增長的,所以一般會做資訊獲取、資料查找等行為,比如早上我會在通勤的時候花15分鐘把??吹膸讉€平臺的早報看一遍,知道昨天截止到現在發生了什么事件,了解行業的變化。

碎片化的時間大多零散,而我們需要梳理的是常見且出現頻率較高的地方,那些才是可以掌控及規劃的,至于其他偶然出現的就可以忽略不計,這些地方的用途主要看自己實際需求。

(2)塊狀化時間

這類時間之所以能作為塊狀,是因為它的時間相對較長,能充分給予人進行閱讀、記憶、思考,而這些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都可以稱為“塊狀化”了。

這樣的時間主要體驗在非工作的時間,基本在工作日的晚上以及正常的休息日。對于我而言,除加班外,基本一周是能有18小時的私人時間。

當然這些時間不可能都用來進行學習,在這里也只是想說明一下,出現“塊狀化”的地方在哪里,以及自己應該如何規劃進行深度閱讀和學習。就我個人而言,會更多進行書籍、網課、寫作等方面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完成某個小目標。

(3)小結

通過以上的規劃,一般人一個星期內是至少有20個小時的時間去掌握。而我們能夠利用到其中的一半,就能保證到每天1到2小時的學習時間,長年累月是十分驚人的。

不管是碎片化,還是塊狀化的時間,都是需要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時間分配,保證當前的時間適合進行該任務的學習。

2. 解碼學習內容

盡管在進行學習輸入前,很多知識都是無序、零散且非結構化的,但是我們在制定學習計劃之時,是可以進行結構化的方式,提前進行梳理。

而如何梳理,就可以從“體系”、“來源”、“篩選”。

(1)知識體系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有一個規劃好的體系,才能比較系統、合理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質。而體系主要分“產品體系”和“業務體系”。

產品體系:基于現階段處于的領域或行業,遵循其特征進行系統的產品能力培養,比如常見的通用能力、專業的產品能力等等;

業務體系:產品從事的業務細分又多樣,我們必須理解當前產品服務的業務,成為這個業務的專家,才能使得產品更具競爭力。比如金融領域的產品經理,就需要了解金融相關的專業知識,如果是數據領域的產品經理,就需要了解業務的場景、指標體系以及專業的數據分析能力等等。

(2)學習來源

我們攝取的知識地方有很多,那么就要建立一套常規的知識獲取渠道,形成固定的知識增長,并且是有效的,而非太多“垃圾”信息。

1)知識平臺

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去從知識平臺了解信息,畢竟互聯網發展至今,網上已經有太多成熟的經驗可以直接獲取。

國內:主要分職業知識社區、資訊平臺、網課、公眾號等,每個平臺都多少有側重點,可以基于需要進行學習。

國外:為什么區分國外呢?因為我們在國內對外界的了解大多是屬于二手信息,又或者是傳遞有障礙無法直接獲取等,這就需要我們去直接了解一手資料。通過站在國外的角度去看待全球的事實,并且增長自身的見解。例如《連線》、Quora、Reddit等都可以經??聪隆?/p>

2)請教交流

和不同領域的人、和前輩或同輩們等交流,都另一種有效的知識增長途徑。

就好像我每當接手新需求的時候,對處于的業務十分不熟悉,除了我要去了解業務流程外,還會主動去找相關熟悉的人“科普”一下。

3)自我總結

復盤總結是日常工作中的必備操作,只有通過經驗復盤才能進行知識的增量,以及持續成長。而總結更多的是就這一件事,梳理脈絡、問題點、解決方案,以及未來可復用的方法論。

(3)知識篩選

經過“體系”、“來源”2個環節后,接下來就是做“信息篩選”,因為不是所有知識都適合自己,也不是目前不適用的知識未來就不可用,所以我們要學會“過濾”,提取對自己有幫助的信息。

  • 基礎信息:一般可以從內容的篇幅、作者等方面去了解,篇幅長短影響閱讀時間,作者口碑一定程度上保證內容質量;
  • 類型:我們要區分哪些是專業類型,哪些屬于業務延伸,哪些又是屬于非職業外的,區別不同的內容,做有效的甄別;
  • 價值:判斷內容的價值有2個依據,一個是質量優劣,另一個是是否符合當前學習規劃。前者判斷是干貨還是虛話,后者取決于規劃的安排,是當前要學還是未來才需要掌握。還有就是有些看似是很有價值的內容,要看是否對自己有用。比如金融領域的投資業務知識,你一個音樂內容產品經理無理由去過多了解,并不是說投資業務知識沒有用處,而是“非我所長”。

3. 學習效率

其實光有內容和時間,能夠保證知識的增量攝入,但質量如何一方面取決于內容,另一方面則取決于效率。

效率高低,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學習的結果。那么我們就要善于利用“工具”和制定合理“目標”。

(1)學習工具

善用“工具”,是能夠提升效率的,而不同的學習目標、環境、內容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去幫助完成。而我常用的,就有3個:有道云筆記、手機自帶備忘錄、思維腦圖、騰訊文檔。

1)有道云筆記

這類工具適合建立自己的移動知識庫,而優勢在于:

  1. 跨屏記錄,可以手機、電腦雙端使用,適合隨時隨地記錄;
  2. 以文件夾的方式歸類管理,適合建立不同目標的知識筆記。比如最近感興趣AI領域,可以建立AI領域一級文件夾,并隨之建立多個二級目錄(行業知識、干貨理論等);

2)備忘錄

為什么會使用到它呢?因為它適合快速簡短記錄一些小信息、小觀點,因為使用便捷、操作簡單,不會對這一行為造成多大的操作成本,所以當有一些新想法、新問題可以先使用這記錄下來,回頭再整理;

3)思維腦圖

當在學習知識時,思維腦圖是一種有效的結構化記錄工具,能夠梳理多個知識點,糅合成一個適用于自己的知識框架。

所以建議可以在進行深度閱讀和學習時,不妨手上準備一個腦圖來進行知識梳理。

(2)學習目標

學習不是一觸而就的,是需要分階段的。所以我們要制定短期、長期的學習目標。

短期目標要看到學習的成果,對于生活、工作能帶來一些變化。而長期目標,就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是量變影響質變,這樣計劃的目標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都不會有那么快的“貢獻值”。

總結

  1. 不同的目標,不同的學習計劃,并且多用四象法來規劃安排;
  2. 善用有限“時間”和有用“工具”;
  3. 多看“課外”書,增長專業以外的見聞;
  4.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習也是,量力而行,保持適度學習能活躍大腦,過度學習只會添加更多焦慮;
  5. 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規劃,可以看看自己身處的崗位或者目標崗位,倒推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要素,制定學習計劃。

 

作者:A.D,世界TOP50強公司產品一枚;公眾號:吾某

本文由 @A.D.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