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識,構建商業價值/個人價值

2 評論 7876 瀏覽 25 收藏 13 分鐘

本文強調了基于常識,構建價值的重要性,并以商業案例與職場案例分析了這一觀點的依據與意義。

無論創業或是工作,本質上都是在為這個社會輸出價值,我們獲得的回報,終究是與我們所輸出的價值有正相關關系的。而我們所輸出的所有價值,都是基于普通大眾所認可的常識。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商業世界里,價值的佐證在于消費者用錢投票。我愿意花錢買,就說明這個東西是有價值的,花錢的多少,一定程度說明了價值的高低。

但我愿意消費的前提,是我能明白這個東西究竟是什么?能給我帶來什么?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產品的宣傳價值,符合消費者的常識。

也就是說,在價值產生前,常識早已存在。價值輸出方必須明白自己想要喚起的常識是什么,否則很容易陷入到偽需求的陷阱中。

那么,基于常識所構建的價值到底有哪些呢?

我認為比較經典的有這么幾種:

一、打破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說簡單一些,就是:我想要知道的東西我不知道。

例如:

  • 我想要知道附近有哪些房子在出租,但我不知道,于是中介產生了。
  • 我想要知道我所在的城市有哪些好吃的,但我不知道,于是大眾點評產生了。
  • 我想要淘一些二手好貨,但我不知道有哪些二手的東西正在市場上賣,于是閑魚誕生了。

所有的傳播媒介都能傳播信息,所以他們也對應地產生了價值。電視、廣播、報紙,在互聯網產生前,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廣告平臺。

而互聯網產生后,信息的流動以爆炸的速度增長,因此其創造的價值,也在爆炸增長。

但無論如何,這些平臺所產生的價值,歸根到底,都是基于了信息不對稱這個基本背景。

二、盤活剩余資源

對于普通人來說,盤活剩余資源最大的價值便是:擴展了選擇范圍。

  • 滴滴盤活了社會閑置的車輛資源,讓我們在打車這件事上,由原來的路邊招手停,升級成了秒接單。
  • 電商盤活了社會早已存在的零售資源,讓普通人在購物這件事上,有了更多的選擇,買東西更加方便。
  • 跑腿生意盤活了人力資源,使得同城快送這件原來得由自己親自跑的事情,可以花錢找人代辦了。

這些生意本質上都是通過盤活社會已有的資源,讓普通人在面臨同樣的需求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在比較中他們慢慢發現,這些新出現的模式所帶來的新選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方便。

當然在比較中,我們未必會選擇這些新模式。例如我覺得網購的東西品質沒有保證,那我還是可以選擇去超市賣場;我覺得跑腿的收費太貴了,那我可以選擇自己跑一趟。

但多一種新選擇,這件事本身是符合常識的,只要新的選擇不是強制替代我原來的習慣選擇。

三、滿足人性

人性是商業世界里最大的常識。

人性是趨于享樂的,是趨于懶的,是趨于變美的,是趨于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的。滿足了人性,在合理合法的邊界內讓人愉悅,這本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游戲、外賣、醫美、拼團,這些模式的出現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對于人性的研究與反思從商業世界的開端,就一直存在到現在。

只是在不同的技術階段,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滿足人性罷了。

以游戲為例:

  •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鄰居家里玩的是插卡的小霸王游戲機,那時候覺得魂斗羅是世界上最好玩的游戲了。
  • 后來讀初中,班上有些同學家里條件比較好,有了電腦,開始去他們家蹭電腦玩單機游戲,每玩一個新游戲,都得去買新的光盤。但幾個小伙伴在一起,能圍著電腦嘰嘰喳喳討論一下午。
  • 到了大學,幾個寢室一起開黑玩dota,玩LOL,一直到畢業后,VR游戲開始出現,游戲的沉浸感也越來越強了。

游戲從小玩到大,但不變的常識都是,從游戲中獲得一種“爽”的感覺。滿足了這一點,我愿意付費去接著玩,這對游戲來說,便是它價值的體現了。

除了以上三點,還有其他非常多的商業價值是基于常識構建的。堅守常識很難,我們從常識出發,卻不一定能回歸常識。須不斷思考,不斷問自己,我們這個東西,對于用戶來說,是真的有用么?

回歸到職場中,我們所能輸出的價值,恰恰也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常識上。

原因也很簡單,職場也是一種商業模式,我輸出自己的價值,獲取勞動報酬。公司消費我所提供的價值,用錢投票。

如果我們不能用最直白的方式讓公司明白,我們帶來的價值是什么?

那么聘用我,對于這家公司來說,就是一個偽需求。

傳遞我們個人價值的基礎,是要喚起他們對于什么是好的員工的常識。而這些常識,往往被我們忽略。

職場常識一:你所做的事情,對于公司必須有價值

在這一常識上,如果你想要衡量自己工作的價值,你必須從具體的工作中抽離開,從更高的角度看你的工作對于團隊的價值,團隊的工作對于部門的價值,部門的工作對于公司的價值——是帶來的更多的用戶,還是帶來的更多的營收,或是節約了成本,或是在技術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無論如何這一環扣一環的價值鏈,是你必須要關注的。

我們習慣埋頭苦干,以工作的勞累程度來主觀判斷自己的價值。

  • “我加班多,大概老板覺得我更有用吧”
  • “我一個人能承擔五個人的項目,公司明年一定會重獎我的”

很可惜商業世界里的殘酷,豈受個人主觀感受的左右。只要價值鏈中的任何一環斷了,當危機來臨時,公司一定會砍掉最不能輸出價值的那個點。我聽聞過大公司裁人的新聞,身邊也有伙伴經歷過。為他們惋惜的同時,也更加堅信了自己對于公司價值鏈的看法。

借用《三體》中的一句話:讓你滾,與你何干。

所以,時不時抽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從自己到公司的價值鏈,及時糾正方向,會比埋頭苦干來得更加重要。

職場常識二:看到本質的人和看不到的人,命運是不一樣的

這句話來自我的前同事,她老公是做創投的,經常各處奔波看項目,有一次她跟我們說,在家里跟老公討論工作時,得出一個重要的心得——看到本質的人和看不到的人,命運是不一樣的。

看到本質,能夠讓我們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有個習慣是要事第一。但實際上最難的不是先做要事,而是知道什么是要事。

在工作中,并發是最最常見的煩惱之一了,當很多問題同時需要解決的時候,哪個更重要,哪個優先做,便是你價值的直接體現。

想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首先要看到事情的本質。

例如作為產品經理來說,老板可能有一個臨時的需求需要你做,為此你二話不說,立馬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去完成這個需求,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耽誤了更重要的事情,也可能沒有。但這些你并不知道,你只知道,老板布置的任務優先級最高。

不得不承認,這是很多一線產品經理的現狀:

  • 這個事情為什么要做?——老板要做。
  • 為什么這個需求明天要上?——因為老板要體驗。

我不妨礙你去做一個迎合老板的產品經理,但如果你沒有看到老板為什么要得這么急——或是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或是基于一些數據的判斷,再或是老板的老板要得急,那么事情做完之后,你什么收獲都沒有,只是在等待下一次的老板需求。

做之前,先想WHY,盡力看到你所能看到的本質,便更能輸出不一樣的價值。

職場常識三:讓你的工作在你這里閉環

職場是協作的,但理想協作的前提,是每個節點將工作自閉環。

例如任務A是我在負責的,但這個工作需要得到另一個同事甲的幫助,于是我找甲去咨詢相關事宜,但是甲比較忙,沒有回復我。此時你有兩種選擇:

  1. 等甲回復,先忙其他的事情,甲回復了再推進任務A。
  2. 判斷任務的緊急程度,如果很緊急,打電話給甲,詢問是否可以提供幫助,如果可以,大概是什么時間,如果不可以,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如果不緊急,到一定的時間再根據甲是否回復決定是否打電話推進。

如果你是老板,很明顯你希望自己的員工可以按第二種方案去做,但如果你是員工,很可能你就按照第一種方案去做了。

一來打電話確實更加麻煩,二來很可能你覺得第二種方案沒有必要。無論你是哪一種想法,結論都是你沒有將工作自閉環看成職場常識。

每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完全負責,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在推進的關鍵節點上,對上對相關人,都有一個完整的交代。

在我看來,這就是工作閉環的具體落地了。這對人的要求非常非常高,雖然是常識,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做好。于我來說,也是任重道遠。

 

作者: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

本文由 @愛思考的大力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90后產品經理,已經寫了6年的公眾號,通過輸出獲得了許多意料外的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工作的閉環確實很重要,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常常不是只有兩種選擇,是N種情況纏繞在一起的決策,對個人的即時執行調控能力需要有一定的要求

    來自浙江 回復
    1. 是的 這里的兩種情況只是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來突出問題 在復雜的即時決策中,識別要事就很重要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