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掌握深度思考的能力?

29 評論 17813 瀏覽 96 收藏 27 分鐘

深度思考是很重要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普通人也能像專家一樣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嗎?本文筆者從一個數學題出發,結合實際案例,對深度思考能力的養成進行了分析梳理,并總結了自己非常有價值的看法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來,我們先一起心算一道算術題:285乘以285等于多少?

先花5分鐘時間嘗試下。

答案是:81225,算對了么?

如果我沒猜錯,你不是算錯了,像多數人一樣,你是中途放棄了。

這不是因為你“數學能力差”或者“蠢”,而是因為一個客觀原因:人類“工作記憶”最大只能容納5~9個工作項(組塊)。

即我們的短時記憶最多處理5-9個獨立項

上述心算題超過了這個客觀限制。

不信我們一起可以羅列下,如果你只是用原始的算法,如圖所示:

存儲乘法因子285,占據1個組塊;計算5乘以285,即分別是計算5乘以5、5乘以80、5乘以200,包括存儲中間結果,占據7個組塊,;

類似,十位數乘積、百位數也需占據7個組塊,最后它們相加占據5個組塊……

至少需要27個組塊。

除非你患了記憶分裂癥,否則大腦容納不了這么大的工作記憶。

此時你可能會驚恐,少加老師,我竟算對了,怎么辦,是不是腦裂了?

沒事,順帶自夸下,我也算出來了。

先聲明,我大腦正常,之所以能夠算出來,依賴兩個先決條件:

條件一:我動用了技巧,將兩個285相乘轉化成:(300-15)x(300-15),即變成了300*300減去15*300*2加上15*15,這樣目前就用了4個存儲位。

但是在計算倒數第二步,15乘以15時,就已用掉了7個存儲位了。

正常來說,計算15乘以15本身還需要3個存儲位,仍超出了工作記憶上限。

于是,需要條件二:事先就記住15乘以15的結果是225。即直接調用了長期記憶,這無需消耗工作記憶。

我小學時參加算術競賽,經常練習二位數平方,于是記住了。

在條件一、條件二的前提下,我得以在9個工作記憶的限制內完成計算(但還是很吃力)。

可以松口氣了,數學的話題到此為止。

我舉算術計算的例子,只是讓大家直觀體驗下:由于大腦工作記憶的客觀限制,像專家那樣的深度思考,需要依賴各種前置條件,不是能夠“學會”的。

比如剛才心算285的平方,哪怕告訴你可以轉化成(300-15)的平方,但由于你缺乏15平方這個“背景知識”,你依然不具備足夠的工作記憶處理。

這只是個簡化的類比?,F實中的問題是非結構化的,遠比結構化的算術問題復雜。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能進行“深度思考”,而多數人做不到呢?怎么才能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首先,我們先統一下共識,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

學術界并沒有類似概念,但我們大概明白它類似于“睿智”。

如果我們談到那些睿智的人,我們就對深度思考有了更直觀的共識:他通常很酷。

比如福爾摩斯,能在眾所周知的線索中,發掘別人找不到的真相。

雖然深度思考已經是個爛大街的概念,但必須承認,如果你想成就點什么,或者讓生活好點,甚至哪怕是讓身邊的人高看一眼,深度思考的能力都必不可少。

典型的深度思考包括:

  • 從表象見本質
  • 化繁為簡、觸類旁通
  • 做事有清晰且靠譜的思路
  • 獨創的想法、高質量的決策
  • ……

這么一羅列,你可能更心動了。讀那么多書干嘛,只需學會“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就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了么?

這或許正是市面大量涌現認知方法論(新式成功學)的原因,他們都在教人們如何深度思考,這給到大眾一種錯覺,似乎“深度思考”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是一種能夠“直接學會”的“技術”。

出于研究的需要,我看過一些這類書籍。研究后,我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

它們完美體現了“無用之用”相反的概念——看似有用,實則無用,我們可以稱之為“成功學悖論”。

什么意思呢,這類書談的內容,對于那些已經擁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而言,它就像對司機陳述交通規則,但對于目標讀者(暫不具備深度思考),它就像是對史前人類描述交通規則一般。

換句話說,它描述的內容超出了這類人的“體驗范疇”,他們聽得懂(語言陳述),但無法領會。就像你嘗試向先天性失明的人描述彩虹的顏色。

以我自身來說,「少加點班」后臺收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少加老師是怎么思考的?這種思考方法能分享么?

最初,這些問題隱含的巨大價值激起了我的斗志。

我雄心勃勃開啟了系統研究之旅:從基礎生物神經科學、哲學認識論、人工智能、進化論、認知心理、發展心理、社會心理、人格理論的六大范式、甚至還有記憶研究……這些書甚至填滿了我的書架。

隨著研究的順利開展,我發現,夢想反倒遙不可及。我找到了答案,但這個答案無法實現你們的愿望:深度思考無法被“傳授”。

正如教育領域經常研究的一個課題,學生能學會專家思維么?

答案是,不能。

如果有人宣稱能教會你更聰明的思考,那么這個人要么無知要么是騙子。

但是,你無需沮喪。

深度思考(或者稱為專家思維)的能力雖無法直接學會,但卻有一條通往這個寶藏的路徑。不然,這個世界怎么會存在擁有專家思維的人呢?

那么,我們該如何一步一個腳印的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其實跟兩性戀愛一樣,如果你想贏得美人芳心,第一步就是用心了解對方,而不是一上來就炫富送禮。

下面,我們就地拿幾個“樣本”,開膛破肚,用顯微鏡呈現給大家。

一、三個設計

文章開頭,我們嘗試了心算285的平方。這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版的深度思考案例。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中發掘深度思考的最關鍵要素:大腦工作記憶5-9個的容量限制。

無論是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還是萊布尼茨的微積分體系,或者是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恒定律……這些人類史上最復雜最偉大的想法都是在5-9個工作記憶的容量范圍內“創造”出來。

這么“小”的工作記憶,卻能容納這么“大”的思想,而我們卻連285的平方都算不出來,著實讓人驚訝。

不過我們確實該為此羞愧一番,因為人腦確實擁有不可思議的潛能,而多數人頭上頂著一個全宇宙最精密的儀器,竟天天用來刷抖音、追明星八卦,暴殄天物莫過于此。

那么,專家們是怎么用這小小的“內存”進行龐大的“運算”呢?

這依賴大腦的三個精妙設計:

設計1:自動調用長期記憶中的背景知識

這點我們體會到了。

比如15乘以15,對于多數人需要消耗3個以上的內存空間,但對于我這類已經記住了結果的人,只需直接調用大腦長期記憶(long-term momory),拿出結果225,這幾乎不用消耗任何工作記憶。

目前心理學實驗證明,人類長期記憶的容量近乎無限。甚至你認為自己遺忘的事情,只要刺激適當,都能想起。

換句話說,你擁有的背景知識(長期記憶)越多,你大腦能調用的運算資源越大

但是,光有事實性知識,離深度思考還很遠。這就是為什么孔乙己盡管會“茴”字的四種寫法,最終還是混不上一口飯。

設計2:操練“程序性知識”降低認知負荷

只要學過任何運動技能,包括騎車、打球、彈琴、甚至游戲,我們都體驗過“剛學時很累,學會之后不用動腦的感覺”。

比如學開車。剛學時,每次都需全神貫注。隨著練習的增多,我們幾乎能自動的避讓前后車輛、打轉向燈、控制車速……

因為隨著大腦對開車的熟練,這些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已經被存儲為內隱記憶。

我們調用這些內隱記憶,同樣無需占據大腦內存。這又為內存騰出了空間,專注于“高層的創造性思考”。

或許你會問,這些內隱知識都是“運動技能”,但我們平時思考時是純粹的符號思維,哪里有什么程序性知識?

其實原理是一樣。

比如,做個PPT,我們看下,新手跟老手的“程序性知識”有什么不同:

  • 新手大腦中想的是:什么模板好看、每頁放什么內容、要不要加點炫酷的動畫……
  • 老手大腦中想的是:做PPT的目的是什么?聽眾是誰,要達到什么成效?據此要求內容要怎么組織,時間控制多久……

這么一對比,就很明顯了。新手的程序性知識粗糙、沒條理、關注細枝末節。而專家思路清晰、聚焦重點。

更重要的是,專家調用上述思路,并不需要消耗“工作記憶”。而新手如果照搬,卻會把工作記憶耗盡,大腦會非常吃力,根本沒法“騰出空間”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專家為什么能如此從容?就像開車一樣,都是歷經反復練習而內化的,此外別無他法(沒有捷徑)。

那么,是否在特定領域擁有足夠的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就能做到像專家一樣深度思考了呢?

還差得遠,這充其量只能算是高效率思考的機器,但我們人類智慧的最大價值卻是創造性的思考。

設計3:借助內化知識激活潛意識的計算能力

普通人由于缺乏內化知識,只能在工作記憶中對低層概念進行分析。但對于擁有足夠內化知識的人,他的工作記憶能夠“整個組塊”的進行高層分析。

最簡單例子,我們初學外語時,只能一次看一個單詞的閱讀。

但任何一個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在閱讀母語時,其實是一個語塊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段落的閱讀,這樣工作記憶就能對文章的整體思想進行聯動分析了。

換句話說,外語學習者每次工作記憶分析的信息量最多是5~9個單詞,但熟悉該語言的人每次能延伸的信息量大概是5~9個段落(這只是個比喻)。兩者大腦的分析量差異之大可見一斑。

此處,我們小結下,大腦之所以能用如此小的內存(工作記憶)做出如何驚人的思考結論,依賴的是三個精妙設計:

  1. 利用積累的背景知識釋放“內存”
  2. 利用熟練的程序性知識釋放“內存”
  3. 借助內化知識激活(或者說間接使用)了潛意識的計算能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大腦才能持續涌出想法,并集中全部運算資源,喚醒“創造力高峰”狀態,即科學家們稱之為的“思想實驗”:

提出(最佳)假設,在大腦中進行“思維實驗”,批判、驗證、得出高價值的思考結論。

這個過程的本質非常類似于科學實驗室。不過一切發生在大腦中,外面看不到:即在思維中提出猜想、搜集記憶材料、篩選、聚焦、分析,在大腦中進行大量的“思想”實驗去檢驗。

至此,我簡要的把大腦中“深度思考”的核心流程模擬了一遍。

正好,很多朋友對我是怎么寫作專題興趣濃厚,下面,我再以本專題的“深度思考”過程為樣本,為你全程解剖。

事實上「少加點班」每篇專題都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二、實例解剖

下面開始解剖,我會先簡單談下深度思考的要點,再具象化我的思考內容:

1. 確定問題情境,首先借助背景知識、程序性知識,直接忽視不重要的信息,抓住關鍵信息

實例解剖:以本專題為例,當我確定“深度思考”這一主題時,大腦根據各類跨學科知識(即前面提到那些占滿我書架的背景性知識)、常年深度思考的內省剖析(程序性知識),優先將問題定位到大腦“工作記憶”的范疇。

這一過程幾乎是自動執行,我本人也不太意識得到,所以沒耗費多少工作記憶。

在此基礎上,我忽視了意志力、情緒、智商、人格、批判性思維等各種信息噪音(背景知識告訴我與這些無關),然后思維進行聚焦,同時激活大腦中高度可能與本主題(深度思考)相關的知識,主要是:

  • 建構思想
  • 皮亞杰發展理論
  • 認知科學
  • 波普爾進化認識論

2. 分析關鍵因素,操作高層抽象組塊

實例解剖:當我聚焦核心是從大腦“工作記憶”下手時,我同時抽取了“認知理論”、“發展理論”、“進化認識論”等高層概念作為并行分析對象。此時,這三個高層概念占據了我寶貴的工作記憶空間。

如下圖發光藍色區域內部所示。

這里很關鍵,盡管表面看,我的意識區在分析“認知理論”、“發展理論”、“進化認識論”等,但腦海中,其實激活了該理念下的所有低層概念(即圖中的小圓圈),并調用潛意識的計算能力,對所有的低層概念自動進行分析、匹配、批判、合并等等運算……

這系列過程我意識不到,但結果卻真實的輸送給了我,即,持續不斷會有“想法涌現”。

這就是為什么深度思考學不會,對于沒有內化上述知識點的人,就算把這些知識概念一個個羅列在面前,大腦也缺乏工作記憶對它們進行分析。

3.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提出獨創假設,進行驗證猜想

如何驗證呢?主要通過各種理論(或生活經驗)進行交叉檢驗

比如,我的猜想跟某理論沖突、或者跟生活工作常識沖突,就可能出問題了,然后從中找到最佳猜想。

實例解剖:分析了上述內容后,我最初提出“大地圖猜想”。即,只要你的背景知識足夠多(包括如何思考的知識),大腦就像有了一張清晰的地圖,一眼就能自發的選擇最佳思考模式。

但很快,我發現這違背了強化學習理論的實驗結果,其次,現實中很多“知識達人”對什么都能夠侃侃而談,卻并不見得多少“洞見”。

這些“事實沖突”都說明,我上述猜想不對。

緊接著,我繼續在大腦中提出若干猜想……篇幅關系,不再一一介紹,類似上面,由于存在沖突,或者是缺乏可行性,被我一一否認。

直到最后,我才提出了“大地圖+進化認識論”的猜想,并結合“工作記憶”的特征展開完善,也就是最終你們看到本文的樣子。

我必須反復強調,大腦實際運作更為神秘、復雜,我們用“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的理論只是為了幫助理解大腦,但不要機械式的認為大腦就是這樣子。

以上過程就是我推出每篇專題的縮影,很辛苦,但至少需要這種程度才夠資格發表。

至此,我們完整剖析了一遍,為何我強調深度思考不是能夠“教會”的,它只能你一步一個腳印,積累大量背景性知識、學習科學思維、大量的思考實踐,尤其是邏輯演繹、抽象的知識跨界遷移等等。

那么,既然結論是“深度思考學不會”,我們把這整個微觀過程“透視”一遍,又有什么用呢?

沒錯,盡管看完本文并不會讓你變得更有深度,但卻能為你提供大腦工作的知識原理,以后無論你是教育孩子,還是別人想忽悠你,你根據大腦原理就能輕易辨別。

但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結論的延伸,能得出更高價值的尖銳啟示:

三、啟示

啟示一:賦予知識更深重的意義

很多人抱怨“不愛學習”、“看不進書”。那么本專題為你找到一個強力的求知理由了——任何知識都不會沒用。

大量的背景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相當于能極大擴容你的大腦內存,這是一切有價值思考的前提。

換句話說,你可以選擇讓大腦空耗,也可以選擇將大腦塑造成超強的武器,這一切取決于你。

而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究竟排斥、還是接納某些知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是否主觀認可知識的價值

你賦予的意義越多,大腦就能記得越牢。

啟示二:如果你想擁有深度思考力,至少要在一個領域成為準專家

我們剛才看到了,深度思考必不可缺的是“操作高層抽象組塊”的能力。但這個能力需要前提——你必須至少在某個領域“體驗”過,然后才能將之慢慢遷移到其他領域。

如何獲得抽象思考的體驗?我的建議是,先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已有大量積累,且較為出色)繼續突破,至少把79分提升至81分。

比如,Channel(香奈兒)前CEO莫琳·希凱在其自傳中曾談到,自己擁有出色的領導力,主要得益于她大學后期對電影的深刻理解。

但她自己估計也沒意識到,她之所以能從電影課程中“抽象遷移”出領導力,最初是得益于她的文學專業背景:由于常年的文學訓練,她已經能夠將文學“專家”的“高階”思維游刃有余的“切換”到電影中,比如,感受電影細節對情緒、感覺的影響,理解電影細節如何觸動他人……

正是最初在一個領域擁有“專家”思考力,才能帶動著遷移到其他領域。

我自己對此也深有體會。

譬如,我的思考力,就得益于我以前長期的信息系統研究的訓練,而這些思維又能無縫切換到寫作上。

啟示三:思考很累,但思考多了,就不累

一些研究機構曾針對著名的科學家們進行長期追蹤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偉人們的標準智商并沒有比常人突出很多。

真正使之與眾不同的是,也是他們的共性,是他們能夠持續思考的能力,他們腦力衰竭的閾值遠遠高于常人

作為一個“準高頻思考者”,我對此深有體會,經常一些不起眼的現象都能激起我的思考。

比如,我的小外甥談到他自己時,總是稱呼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說“我”。

這就引發我對發展心理學的一系列思考,而思考與研究反過來又急劇擴容了我的背景知識,由此產生正向螺旋式循環……

我相信正是熱愛思考讓這些科學巨匠真正的脫穎而出。

本專題還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勤練思考”的重要性:

它能夠將復雜的思考過程進行“內化”,間接調用潛意識的運算能力,無需工作記憶參與就能獲得大量有洞察力的想法,同時,還能釋放大腦內存,使之專注于更復雜的問題,這都是得到高價值思考的前提。

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最初笨拙,熟練之后,你甚至能一邊騎車一邊思考285乘以285等于多少(當然別這么做)!

總結

最后,請忽視“智商、聰明”的概念吧

由于心理發展觀念滯后,不少家庭、學校教育一直試圖在學生中區分出聰明與笨拙,好學生跟差學生。

我身邊就有不少人因此與知識“樹敵”,畢竟,求知會觸發他們小時候的不快回憶,讓他們缺乏自信。

但本文的結論很明確:“好學生”跟“差學生”,唯一的區別就在于“好學生”積累了更全面的知識數據庫,這讓他們對更多的事物好奇,驅使他們思考更多,既提升了思考閾值,又內化了更多的知識。

而社會的態度,更加劇了“好學生”與“差學生”的分化。但這個分化進程,從你看完本文起,就可以斬斷了。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幾句話:

“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光陰無謂地流逝而去。而在這種關鍵時刻,那些平常緩慢按順序發生和同步發生的事,都會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p>

而對于你,也許現在,就是這個時刻。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哆M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有啟發的一篇文章,感謝作者。

    來自廣東 回復
  2. 感覺深度思考的底層能力就是,邏輯思維能力

    回復
  3. 看了您的文章,加上我之前的學習知識,我對于深入思考的淺薄見解:
    1.第一性原理,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不斷拆解,直至問題浮現。
    2.從長度、高度、寬度等多維度思考。
    3.注重知識的積累,并鍛煉產生專家能力。
    4.注重知識的關聯,可融匯貫通。

    來自山東 回復
  4. 說得對,然后我可以名正言順地上課走神,從經濟學飄到邏輯學飄到哲學仿生學然后繼續重寫我的科幻小接著腦子分析癱瘓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來自上海 回復
  5. 說一點理解吧,文章說的感覺都對,但我覺得可以再分享一些未經考證的個人見解。
    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抽象能力,聯想能力,可以幫助大腦把更多事情關聯到一起。
    積累肯定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懶得積累,你可以這樣嘗試:時刻讓你的想象力工作。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的底層子概念集里面會摻入很多奇怪的,甚至完全不相關的東西,
    這樣在你調動高層抽象組塊的時候,你能調動的潛意識算力就更多。
    而且高層概念向上組合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這又涉及到層級的關系,子概念會再有子概念。
    層級數量和單層概念量,應該是因人而異的,好學生可能是掌握的知識多,但聰明應該并不是。
    有的人一心多用,有的人就是不行,不過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鍛煉的,并不完全依賴知識儲備,能力的鍛煉也很重要。

    來自北京 回復
    1. 很棒的觀點~你這個想法跟我之前的一篇想象力專題遙相呼應(手動點贊)

      來自廣東 回復
    2. 而且你提到偉人的腦力衰竭閾值遠遠高于常人
      我特別想再說一個感受,我覺得在深度思考的過程中,腦力消耗的速率遠遠大于平常
      開放更多關聯,聚焦創造力的時候,代價就是經常能感覺到逆傻瓜指數,腦子就像漏了一樣
      智商像水平面一樣止不住地往下滑,甚至每過幾秒都能清晰地感到智商下降了一個等級
      特別是在同時從人際,關聯,反思,模仿,直接認知,潛在關聯,理解認知,判斷標記多種角度去思考一個抽象問題的時候
      常常會在短時間內讓我的小腦袋瓜陷入一種電量過低,開不了機的狀態 ?
      不過真正高效的深度思考,產生“靈感”或者“解決方案”的效率也非常高,有時候高到你需要根據自己得出的結論去逆推過程,因為潛意識計算的過程不是顯性的,意識區并不能同步理解你背后的思考過程。

      來自北京 回復
  6. 在我試著挖掘自己潛意識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突然記起了很多童年回憶。開發自己大腦的過程確實很有趣

    回復
    1. 是。大腦仍然是一個充滿神秘魅力的領域~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作者大大,你上面說的想象力專題的那篇文章在哪里看呢?沒有找到

      回復
  7. 老師好,這些你看了那些書,能推薦一下嗎

    回復
    1. 可移步至我公眾號,推文下面有相關參考索引的我有注明

      來自廣東 回復
  8. 當我心算完那道題后,我的精力似乎用完了,文章接下來的東西我都沒看……一劃到底

    回復
    1. ????

      回復
    2. 1

      回復
  9. 作者真厲害

    回復
    1. 感謝鼓勵,還需繼續努力 ??

      回復
    2. 最近在學習運營,內容很有用,很厲害

      來自山西 回復
  10. 受益匪淺

    回復
  11. 這是理科生寫的吧

    回復
    1. 是啊。。。??

      回復
  12. 我們學過的知識都有用,而且有時還有關jian
    包括看書籍,閱讀文章所學,有時我們會忘了,到并不是,他是一座冰山的。

    回復
  13. 我們學過的知識都有用,而且有時還有關聯
    包括看書虛度文章所學,有時我們會忘了,但并不是,它是一座冰山的,我們覺得只是一角。
    有趣的是,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或者需要思考的時候。那么我們曾經學過的某些知識,又再次被激活幫助了我們。

    回復
    1. 在理,很棒的思考,感謝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
  14. 首先學會思考

    回復
  15. 一 豐富知識(賦予知識意義,激發求知欲)
    二 實踐知識(知識內化)
    三 形成洞見(一二步要達到準專家要求)
    越思考越愛思考??!

    回復
    1. 嘿嘿,總結的很棒啊

      來自廣東 回復
  16. 寫得太好啦

    來自上海 回復
    1. 感謝鼓勵~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