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職場瓶頸,應該怎么突破?

3 評論 8980 瀏覽 10 收藏 20 分鐘

面對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難關,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困擾。工作幾年后,伴隨著不斷向外輸出的設計產出,時常會產生一種“被掏空”的迷茫與焦慮感。那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金九銀十,在這個相對“躁動”的時節,工作中又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因為一時找不到破局的方法,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加班熬夜艱難挺了過去。我們在加班的時候總是向往著“如果跳槽”之后的美好,但是卻在一次次跨過難關之后望而卻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也總是不斷與外界妥協,但是真正的成長,是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正如白巖松在演講中說過的那樣,誰的青春都是不容易的。面對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難關,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困擾,作為一名設計師也同樣如此。工作幾年后,伴隨著不斷向外輸出的設計產出,時常會產生一種“被掏空”的迷茫與焦慮感。

設計師需要不斷去充實自己的內在,時刻保持一顆充滿激情的內心,更重要的是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才能保持一顆初心在設計領域繼續深耕下去。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Balance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設計卻是工作的全部。人們總是希望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在社會中立足的角色。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越清晰,成功與進步似乎離我們漸行漸遠。

初入職場的時候,公司的大佬與新人們分享了自己對于公司、職業發展一些心得體會與要求。盡管這種赤裸裸的公司文化策略會讓人抵觸,但是其中一些話確實會令人比較印象深刻,尤其是關于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問題。

大佬的主要核心思想是拼搏,所以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新人來說,工作也許就會占據生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沒有誰的成功是理所應當或者者輕輕松松的,需要將自己All in進去。

對于這樣的言辭,不怎么年少氣盛的自己也不敢茍同,但是當我工作幾年之后再次回顧后發現,生活和工作的確在按照這個劇本在不斷延續,不同的,只是每次獲得的結果。這也許就是社會的現狀。

在工作的某個階段,可能你的收獲會遠大于付出,這是你會在職場順風順水。而大部分時候,付出很多但是卻收效甚微,這時的工作狀態就是如履薄冰甚至誠惶誠恐。尤其對于從事設計這種充滿創造性的行業而言,其結果也是不斷向行為經濟學中的不確定性靠攏。

設計工作上的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單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外部環境、內部的資源與人員調配,各個方面都要協調好,才會“有可能”獲得預期的結果,而且這也是在沒有外部“不可抗力”的影響下才能獲得的。

所以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不得不在All in自己所有的時候告勸慰自己“人品守恒”,總會有好結果的。

你以為這種看似“想開了”心態就是與自己和解么?

當然不是。

在工作中與自己和解,首先就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你想得到預期中的回報與收獲,那工作真的需要All in的心態與勇氣。心態是指對工作心甘情愿地投入,勇氣則是指對曾經將工作與生活嚴格界限開的幼稚想法說再見。

工作確實需要我們去抱著All in的態度來做,才會得到預期中可能的回報。這種精進的思想,在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里是奉為圭臬的,甚至到達了一種超脫的境界。當我們調整好心態后,實際上這就來到了工作中與自己需要和解的第二點,我們All in什么。

換一種研究思路,將設計師的日常工作作為需求去解構分析后發現,主要是體力輸出與腦力輸出共同支配的。

腦力的創意活動需要在體力的持續支撐下才能保證高效的方案輸出。但是不同的是,在時間維度上,體力活動是有明顯的時效性的,超過一定工作時長就需要休息;但是腦力活動如果分配合理的話,卻可以達到持續不斷輸出的效果,差異只在活躍與否。

回到All in的話題。既然工作可以解構為體力與腦力,那么我們在All in的時候,實際上存在4種組合方式,不同的組合方式也對應著不同的工作狀態。

設計師 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 高體力+高腦力——精神高度集中
  • 高體力+低腦力——重復性工作
  • 低體力+低腦力——約等于摸魚狀態
  • 低體力+高腦力——創新思考狀態

最初工作時,我們習慣性認為的All in就是All in生活的全部,主要就是工作占用生活的時間,直接的表現就是盲目加班,也就是強體力+強腦力的搭配。當然這種All in是無法持續的,無論精神還是肉體都是一種消耗。這種狀態基本上會急速向弱體力+弱腦力的摸魚狀態轉變,然后無限拉長時間維度的消耗,惡性循環。

所以隨著加班All in的經驗,逐漸發現當我們需要占用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來工作時,最好做“強體力+弱腦力”或者“弱體力+強腦力”的工作,而“弱體力+強腦力”的類型則更適合大多數人。這兩種組合的工作方式對生活的占用率是最小的,我們的腦力可以分配在各個時間段,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思維與認知完全充斥自己的生活,甚至轉化為自己的潛意識或者直覺思維。

從容面對職業發展的迷茫

最近陸續收到了一些留言或者私信,有一部分是關于想轉職業方向的咨詢,或者面試的一些建議。跟他們的聊天中可以得知,面對的一個通用的現狀,就是似乎遇到了職業的瓶頸。事實上,當我們感覺到了瓶頸或者無法繼續提升,很多時候是我們長時間身處某一個階段中導致的。

產品有產品曲線,對于設計師而言是幾乎就是常識般的存在,從產生、發展、快速增長、穩定以及衰退期。我們做的每一款產品都會經歷這樣的曲線,而當我們專心投入其中去產出我們的設計時,幾乎是感受不到影響的周期變化,只是因為我們正在身處其中,某一個時期持續的時間被無限拉大,或者超過了我們自己對于時間長短的認知。

設計師 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曲線莫不如此。

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曲線,與產品的生命周期曲線類似。不同的只是人們的努力與選擇。導致一些人是不斷持續上升的,會在一個認定的方向和領域不斷深耕;有些人則會選擇往復循環,通過不斷換工作、方向、領域來達到持續向前的目標。

聽過很多成功人士的講座,將他們自己的經歷,將他們都做了哪些事情,這些講座都是依賴演講者光鮮的履歷與做過的產品帶來的影響力支撐著。成功人士會告訴我們他們成功后是什么樣子的,但很少會告訴我們,他們在每個階段如何選擇、如何決策的,他們不會告訴我們,迷茫時該往哪個方向繼續走下去,怎么走下去。

回到當前的話題。再次之前,我想先引入自媒體中關于專注投入時間與能力水平的曲線關系的總結。

設計師 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圖片來源:網絡)

圖中所描述是人們對一件事情的專注于投入時間,與所獲得的能力的對比。從曲線上可以看出,投入時間與所獲得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事實卻是,很多人都在“緩慢起步期”就掛掉了。殘酷而清晰的事實就是,淺嘗輒止只會一無所獲。專注力,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堅持,是在這個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能夠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勇氣與氣質 。

了解了很多處于瓶頸中的人,大部分也是處在人數集中的緩慢起步期。接下來就是看似快速但陡峭的、要付出更多艱辛的“快速成長期”。恪守自己的專業領域向上發展,需要內在的自身努力與外部環境共同影響,而且很可能當前的外部環境并不適合。所以,有些人沒有繼續堅持一條路,而是在這個時候通過“改行”來改變現狀,因為覺得換一個方向可能更適合自己。

當然,對自己定位清晰、認知明確、判斷形勢準確的人,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會成功的;但是對于一些習慣性跟風或者定位不清晰的人來說,改行只是換一個環境而已?!案男小睕]“改心”。

我們總會看到一些高階的領導本身是設計出身,卻可以不斷跨專業做出成績,那是因為他本身就已經處于了快速發展期甚至更高階,綜合能力允許有更多選擇,而且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但是更多的同行則是出于緩慢起步期就開始了這種“低階轉行”。短暫的從業年限、經驗積累的匱乏,導致自己的轉行只是自己重新進入了新的起步期。

設計師 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回歸到設計師的職業發展中來。

看著過往前輩們的腳印,公司團隊的培養計劃,以及自己實際的規劃發現,從設計起步的職業生涯,大致的曲線無外乎兩條。

  • 專業路線:初級-高級-資深-專家-高級專家-資深專家-科學家……
  • 管理路線:初級-高級-資深-設計總監/產品總監-高級設計/產品總監-VP……

那這兩條職業路線究竟有什么區別呢,或者當面對兩條路的選擇時,該如何做決策呢?

對于一個體系相對成熟的公司而言,設計師從出入職場到成為資深設計師,一般需要3到4年的時間,隨后便開始慢慢產生方向上的變化。

專業路線,要面臨知識的橫向廣度與縱向深度雙重考驗,需要不斷挑戰自我。

繼續走自己的專業路線,實際上就是達到了“快速發展”的中后段或者“高原期”的初段,這個階段里實際上會艱辛異常。畢竟相較于完成需求產出,這時候更需要的是專業領域內的研究能力。曾經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有章可循,有競品可以參考。但是更高階的設計工作需要產出的,是更加抽象的內容。工作不再要求“技能”,而是“知識”或者“頭腦”。設計的最終點是哲學,即“設計哲學”。這四個字直接闡釋了,達到這個階段是多么的困難重重,既需要絕對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天賦。

管理路線,要面臨產品化轉變,迎接來自不同方向的變化與挑戰。

投身管理路線或者偏向管理路線的職業生涯,絕大多數在設計總監的職位之后進行產品化轉變,甚至出現職位之間的往復變更,但是最終產生突破進展的,還是產品化的轉變。設計是產品流程的一個環節,是連接產品流程上下游的一個節點,設計師對于整個產品從需求產出,到開發推廣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局限的。職位越高,需要的綜合能力越強,對設計、產品、商業的理解的要求更高,核心特質從對用戶體驗的理解轉向對用戶與產品的把控、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思考。顯然這個階段下單一的設計與用戶體驗專業能力很難駕馭更高的崗位要求。

接受工作內容的變化

承接上文中設計師職業規劃的內容,隨著工作經驗與職位角色的變化,設計師需要學會接受自己工作內容的變化。

一般而言,隨著職位的上升,單純需要去設計執行的工作在全部工作時長中的比例是逐漸下降的。以專業方向的設計師工作而言,工作比重的變化大體如下圖所示(圖中比例內容主要來自自身工作經歷與其他同行的交流中獲得,不具備絕對的準確性,同時不適用于全棧設計流程)。

設計師 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設計工作在全部工作時長中的比例是逐漸下降的,但是這種比例的變化不是退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而一種進化,是與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創新競爭力的目標吻合的,是與事物螺旋向上發展路徑相匹配的。

從自身工作角度來看,設計比重下降(排除被邊緣化等其他特殊情況)更多的時候是正常現象,工作中的比重變化也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在公司中扮演的工作角色轉變于上升,身上負責和承擔的業務會更多,此時此刻面臨的不再是十分瑣碎或者細枝末節的設計元素,更多需要對設計方向進行思考和把控、對設計流程進行合理安排、對設計方法進行及時復盤總結。這些工作內容的外化表現形式就是不斷地溝通、評估、再溝通等一系列的工作。曾經只需要思考怎么把設計方案呈現出來,如今則是需要思考怎么做設計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

從更加抽象的行業來看,任何行業在逐漸向上發展的過程,是“技”向“術”的轉變,技巧、技藝類的內容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是需要思想、思維來繼續來繼續補充和強化與沉淀。這里需要兩個方向的要求。向上需要研究設計趨勢,總結規律和方法,向下需要提升專業影響力,將技巧與方法向下進行布道,讓更多人熟練掌握,提升工作效率。

在提升效率的目標中,思維、洞察力,推動能力缺一不可,而且需要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從實踐中積累和提煉設計方法與規律。

設計師也需要不斷向內告誡自己去適應這樣的變化,不斷去與自己的內心和解,除了保證常規的工作量以外,更多的精力還是要突破思維的界限,從認知與思維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提高重復勞動的效率。

最后

設計師的職業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設計師向內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面對無休止的需求,總要給出令自己滿意的方案;到達迷茫的瓶頸狀態,還是要孤身一人努力“破局”。接受職位和工作內容的變化所帶來影響,即便最“純粹”的設計工作再也不是設計師工作的全部。

設計師也需要不斷向內告誡自己去適應這樣的變化,不斷去與自己的內心和解。畢竟任何行業在逐漸向上發展的過程,是“技”向“術”的轉變,技巧、技藝類的內容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是需要思想、思維來繼續來繼續補充和強化。

這也是寫給自己的話,謹記,共勉。

#專欄作家#

蝦米&胖喵,微信公眾號:pangmiaodesig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高級交互設計師(百度/愛奇藝),夫妻搭檔,貓奴。曾做過公益產品、影音媒體產品,目前專注于企業級產品、娛樂社區產品體驗設計?!坝胸垼陀幸蝗f種美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贊一個,總結的很好

    來自北京 回復
  2. 前面的理解堪稱精髓,但對于職場新人,只有沉下去不斷接受各種壓力和質疑,在這樣狀態下不斷自我更新,才能成長。受到的委屈和質疑都不是白受的,受的委屈越多,格局越大,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忘年之交的導師對自己受益頗深。ALL in盡量帶入的是高腦力而非高體力,不然最后心態就會產生厭倦。

    來自河南 回復
    1. 感同身受~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