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都想辭職!為什么?
每天上班都想離職,出現這種情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們所期待又合適的工作又在哪里?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解讀,與大家分享。
最近不斷有讀者跟我反饋,覺得自己上班太難了。
每天都有離職的心,有時候甚至都準備好提離職了,可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來了,總是下不了決心。
上班就像上墳一樣,收到工作群艾特自己的的消息就本能產生排斥。收到郵件就像接了個炸彈,恨不得馬上扔掉。
接到電話和會議邀請,更是恨不得馬上請病假。還時常碰到甩鍋的同事和刁鉆的領導,辦公室政治堪比美國大選。
更讓人絕望的是,每天做著毫無價值的事,看不到希望。每到扛不住想走的時候,想想下個月的房租,還是收起了那顆糾結已久的心。
每天上班擠地鐵擠公交,中午在公司樓下吃著 20 元以內的午餐,晚上加完班回去最想見到的就是床,也只能靠刷刷朋友圈和抖音來排解下內心的疲憊。
碰上加班,無法按時吃飯搞壞了胃,沒有時間鍛煉消耗了身體,回去晚但第二天還得早起,帶著疲憊繼續開始第二天的循環。
就像高三沖刺一樣,每天重復著昨天的標準動作。對于高三,至少還有高考解放那一刻,那工作呢?
這是很多人的現狀,也是這個時代的現狀。
上班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唯一選擇,沒有單位、沒有公司、沒有工資,就沒有安全感。
房貸、車貸、養家糊口的重任,加上年齡的現實,讓很多人都忍受著上班帶來的壓抑,但又不得不咬牙堅持。
沒辦法,沒有其他選擇。
我曾經也是個上班族,但后來我選擇換一種方式來工作和生活,所以我成了一個自由人,一個自由且不遠離工作的獨立價值個體。
我依然在做產品、做項目,同時我也在寫作、在出書、在上課、在經營著一些事情。
在我看來,這種方式是我做出的一個新的嘗試,如果它可持續,那就可以把它變成事業。
說白了,雖然不上班,但我還得工作,我還得賺錢,我還得為自己持續增值。
對于不想工作的人,究其根本,其實并不是不想工作,而是不想以當下這種形式來工作。
很多出來創業的人,也并不是在原公司干得多好,而是覺得受限制、受壓抑,加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力,所以想通過創業為自己提供一種新的工作方式。
為什么不想上班?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很多人排斥上班呢,這里我總結了幾條。
1. 現實與期望的差異
當我們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都抱著一個要干一番大事的愿望??墒屡c愿違,還沒等大展拳腳,卻發現人間與象牙塔差異如此巨大。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工作內容
原本以為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大干一場,結果到了公司后就是發郵件、整理會議紀要、每天開會、每日撕逼。
好不容易有時間有機會沉下心來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結果上面說項目調整,原本的項目取消,需要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去。
做的事情不取決于自己的想法,而都來自上層意志或者需求方的強勢,總覺得是在做一些毫無價值的事。
這種不以自我意志為轉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普通人的信心和耐心。
當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時,自然產生排斥心理。
理想的工作內容和現實要做的事情之間的差異,讓很多人產生了不平衡心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厭煩情緒。
(2)工作環境
在學校時,可以找個安靜的自習室看書學習,也可以約三五個同學一起去做點課外項目,一切都是那么和諧。
而到了職場,節奏快、環境復雜、人心多變,大家都求自保,一不小心就被出賣,一不當心就被一個大鍋砸個正著。
每日微信、釘釘、郵件溝通,十句話里有七句是甩鍋。
鍵盤那頭,噼里啪啦敲完幾百個字,按下回車發送那一下,滿意的微笑露出。
內心想著,看你怎么回!
很多人上班戴耳機不是為了聽歌,而是排除外界“噪音”,并給自己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
沒辦法,要么是旁邊工位開小會,要么是比誰的機械鍵盤軸更好。
(3)領導特點
領導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性格缺陷,所以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除了專業性的體現,性格特點是很多人受不了的主要原因。
曾經有讀者跟我提問,說自己的領導是個很情緒化的人,心情好就大家好,心情不好誰都不敢接近。
兩個差不多的方案,在領導心情差異的情況下,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而且,一方面鼓勵團隊成員發揮創意,另一方面又事無巨細,把自己的每個想法強加給團隊成員,最后都變成了領導想法的執行者。
最可怕的是,有些想法還是相互矛盾的。
可能在入職之前,都期望有一個和藹可親,能帶自己并且能給予專業指導的人,只能說,這樣的領導真是可遇不可求。
2. 自我價值模糊
在公司上班,除了得到公司給的那份工資之外,很多人還是想積累經驗、提升能力、體現自我價值。
可一旦你問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期望到底是什么時,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來。
加上前面講的現實與期望的差距,這種自我價值的定義就越發模糊。
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工作,以及當下所做的事情到底是為了一個怎么樣的長期目標在服務。
不說十年二十年,至少三五年的目標,還是得有的。
否則,每天不知道為何而做,但又抱怨周遭,同時又沒有出口。整個就是一惡性循環。
說不爽,又不敢離職。血氣一點的,裸辭走人,結果一兩個月找不到工作,又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
有句話叫做,“你當下遇到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就算換個環境,問題還是會以同樣的方式再次出現”。
如果上班沒動力,反思一下是不是自我價值定義比較模糊。至少,你得知道每天工作的目標除了月底的工資外,還有什么。
3. 缺失 Plan B
現在「副業」這個詞比較火,也有很多人都陸續開展自己的副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說明很多人開始真正為自我價值而奮斗,開始有了自己的 Plan B。
公司不是永恒的,任何一個公司乃至一個行業都可能在短期內被顛覆和取代,而作為價值提供者的我們,如果失去了這個載體,該如何生存?
危機意識每個人都得有,尤其是在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原本需要人做的事情都可以被機器取代。
看似是市場需求變少了,實際上是原本的需求被新的方式代替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關于「No Code」的,簡單說,就是不用寫代碼也可以做產品。
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實現產品界面和邏輯以及數據存儲,形式就跟很多做原型和 H5 頁面的工具一樣,全部靠拖拽和關聯。
如果這個技術能普及,未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因為不懂技術而跟程序員無法溝通的情況了呢?
對于產品經理和設計師來說是好事,對于程序員,可能就需要 Plan B 了。
昨天在 Github 上有一個叫「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的工具火了,只要輸入一句話,它就能引經據典的幫你寫出一篇萬字長文,而且毫無違和感。
是不是未來寫作的人也沒了生存空間呢?
這倒不一定,就像這個文章生成器,它能解決一些形式主義的文章,比如寫個申請書之類的,但對于獨立觀點的形成和思考性內容的輸出,可能就無法取代人類。
人有獨立思維和想象力,這一點是機器和技術目前無法取代的。
我認識一些很年輕的朋友,他們主業干得不錯,上面說的那些問題他們也正在經歷。
但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有自己的 Plan B,有寫文章做自媒體很厲害的,光這部分收入就超過了他的工資。
還有業余參加一些額外項目的,在里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未來潛力很大。
對他們而言,心里有 Plan B,就不會覺得當下的工作是唯一選項,在他們看來,當下的工作恰恰是一個能學習和增加經驗的機會,盡管有那些大家都會遇到的問題,但關注點和目的截然不同。
同一件事情上,把注意力放在哪,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有了 Plan B,內心就會踏實,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把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有價值產出的事情里去。
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這樣,那到底該怎么辦呢?
幾點建議
這里也提供幾點建議。
1. 合理化期望,明確工作重心
對于工作內容、工作環境、領導特點,這不是個體能在短時間內影響和改變的,既然和預期不符,那就調整期望。
先接受這種客觀現象和事實的存在,把注意力從這種煩心的事務中抽離,然后找到自己的工作重心。
工作中,累心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當你“翻山越嶺”、“各個擊破”之后,雖然過程中與很多人撕逼,與很多流程和環節抗衡,但當你拿到結果的那一刻,至少內心是滿足的。
我之前在大廠做一個項目,涉及了十幾個不同的團隊、150 多號人,光找人對接需求這件事就足夠累心,更別說過程中平衡時間、資源和各方利益的糾結。
但項目上線那一刻,內心是滿足的,這么大的坑都走過來了,下次還有什么不敢抗的呢!
就為了這個滿足,把注意力放在對結果的追求和對過程的調節中,以自我價值提升為目標去工作,你會發現自己的狀態會有所調整。
因為就算去在意那些不滿的人、不滿的流程,如果不行動做點什么,實際上也只是一種情緒表達。
就算受不了換一家公司,也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做這種情緒表達。
與其這樣,還不如合理化預期,明確工作重心。
2. 完成個人定位,明確自我價值
前面提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開始不知道沒關系,但至少要持續探索,不斷追問,直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時間越長,就會越迷茫。
尤其是在工作場景中,這種迷茫會被放大,進而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工作沒意義,不知道為啥工作,每天上班像上墳。
如果做產品且想一直做產品。就得保持一顆持續探索和好奇的心。
每個人的工作中都會有弱點和盲區,把能看得到的地方先補起來,堅持做,持續做,時間會向你證明效果有沒有。
自我價值定位有多重要就不說了,就像是個人戰略一樣,公司沒有戰略就沒有未來,產品沒有戰略就沒有方向。
前段時間梁寧老師在得到大學開學典禮上做了一場分享,她對自己使命的定位就是“講好中國創新的故事”。
有了這個價值定位,后面的事就明確了,至少有了方向,有了為之奮斗的目標。這時候再看過程中那些不爽,你還會那么在意么!
3. 給自己尋找 Plan B
尋找 Plan B 不是讓你干副業。準確說,是每個人都至少擁有兩項以上體現價值和生存的能力。
有人把興趣變成愛好,把愛好變成事業,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不適用于每個人。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找到與自己主業相關度更高的一個領域去深耕,并形成自己的 Plan B,可能是比較切實可行的做法。
就拿產品經理來說吧,除了做產品之外還能干什么?在我看來可做的事情多了。
產品經理其實不應該把自己定位成做互聯網軟件的人,而應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手藝人。
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產品思維去策劃和完成,小到策劃一次活動,大到經營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我策劃自己的面向產品經理的寫作課,從內容規劃、課程設計、制作、包裝、海報、運營、上課等全流程都是我自己完成。
不會設計,那就自己學,找了工具并根據自己的基本審美和以前做產品的經驗,包括課程表和課程海報在內的所有素材都是我自己設計完成,從效果上來看,也不比專業的設計師差到哪去。
不會運營,那就自己學,從預熱、上線、報名,整個活動流程、文案設計、報名機制等環節也都是我一手操辦。上線 4 小時,就全部報滿。
不會上課,那就自己學,規劃課時,形成作業,分享點評,這些都自己獨立完成,力圖給所有同學最滿意的交付。
整個這件事做下來,其實就是做產品的過程,只要做一遍,就能形成經驗,然后不斷調整、不斷優化,就會越來越強。
不會,那就自己學嘛!
所以,Plan B 不是想出來的,是干出來的。
寫在最后
總結一下,其實不想上班不是目的,離職也不是目的。
每個人都得合理化自己的預期、找到自我定位、做出自己的 Plan B。
上班不是唯一解決方案,但沒有更好選項前,就做好當下的事,持續探索新的可能性。
只要不停止折騰,一切皆有可能!
#專欄作家#
唐韌(Ryan),微信公眾號:唐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Juliye Care產品總監,《產品經理必懂的技術那點事兒》作者,在創業公司負責過多款從0到1產品,目前在某電商巨頭負責產品工作 。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學習了
不會,那就自己學嘛 ??
前兩天看到個詞很好,“借假修真”,工作也好,副業也好,其實都是自我能力的提升,我們在現有的工作崗位的這個“假”的過程中,能學到什么,領悟到什么,才是“真”,每個人無論做什么都是為了有成就感,活成自認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Cirdehenh寫的很好 謝謝老師
正在迷茫中
慶幸自己出現問題時是像作者描述這樣去化解的,看完后思路更清晰了,感謝分享??
哈哈哈,看來只要在企業上班都會有這種想法。作者寫的不錯,收益很大。人人都要有一個plan B,說的通俗一點也就是不能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吧。 ?
說的很好
加油,多做實現planB
感謝作者
說實話感覺很適合我現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