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成長焦慮:通過寫作形成深度成長的閉環
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如何獲取內容、吸收內容、輸出內容,也算是交流一下我這三年寫作生涯的心得總結。如果你對于信息攝取存在焦慮,對于碎片化學習存在疑惑,可以往下閱讀。
成為分享者
這兩天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那邊又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年度作家評選大賽,2017年和2018年我都入圍了,今年沒有入圍,這個結果我是可以接受的。
前兩年因為個人身份的原因,不希望把業余寫作這件事搞得太高調,所以在評選時沒有進行拉票和宣傳,所以我對于平臺活動數據來說,貢獻也是比較低的,所以能夠接受不入選的結果。
今年的作家分類更加垂直了,這說明人人已經不僅限于一個產品領域內容網站了,從分組就可以看出來,在產品、運營、營銷、設計、行業觀察等方面,都有比較深厚的內容積累,這是一個好現象。
在作者評選外,還出爐了年度熱文榜Top30,很榮幸我的一篇文章《SWOT實戰:自我分析迭代》,入選了這個榜單。
這篇文章講的是我研究了SWOT分析方法后,在自身成長迭代方面的一次嘗試。文章結構上,通過分析自身優劣勢,結合環境情況,得出可行性方案和優先級,最后闡述貫徹執行建議,形成整套方法論。我覺得挺滿足的,畢竟這篇文章寫得是比較成體系的方法論,也是我自身親身經驗,如果能夠有人認真讀完,是會有收獲的。
這個活動的意義也正在此:
作為平臺來說,依賴優秀生產者生產優質內容來吸引讀者,同時扶持優秀生產者打造個人IP來獲取報酬,最后回饋讀者賺取口碑和流量,這是最核心的大邏輯。
在這個大邏輯之下,其實還有一個小邏輯,就是:生產者不一定是頭部用戶,大眾讀者也存在變成生產者的轉化。這個小邏輯我是親身經歷過的,我在2016年開始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到2017年正式發文章,成為一名生產者。
學會輸入優質內容
成為生產者后,會很明顯地感覺到一種輸出的快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主要是會為更新頻率而焦慮、為內容質量而焦慮、為露怯而焦慮、為下一篇文章無法超過上一篇文章而焦慮。
憑良心講,我是一個挺負責任的人。我覺得一旦受到了關注和訂閱,就需要盡快保質保量更新,否則會對不起讀者,這三年來我一直有這種很強烈的感受。很多時候,如果一兩周忙項目沒有更新文章,就會焦慮地不行,無法做娛樂活動,而如果想不到好的選題,這種焦慮會再加一倍。
解決的辦法我也知道:要么不寫,要么好好寫。沒有第三條路了。
不寫,我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沒有記錄和交流,我會覺得我是在虛度光陰,我是孤獨且無趣的。
好好寫的話,焦慮是沒有用的,要把焦慮轉化成努力,才能逃離焦慮。
所以秉持著好好寫的念頭,慢慢開始規劃合適自己情況的輸出模式。
要輸出,首先要有輸入。對我來說,輸入最有價值的渠道有3種:
- 實戰項目和復盤思考
- 經典書籍和論文
- 熱門文章和討論
為了更好地輸出,我做項目的時候更加認真了。不但會尋求正確的產品方案,還會把自己的思路都記下來,把錯誤的坑也總結一下,這樣更加能夠看清產品思維的本質,看看產品方案的演化是怎么一回事,之前錯誤的方案到底是缺失了什么信息,漏掉了哪個流程步驟。
書籍方面,市面上的產品相關書籍我都讀過了,經典的甚至讀過兩遍往上。重讀的價值是很大的,你24歲時不能理解通透的書,可能在你26歲時,給你很大的幫助??赡芤驗槟汩啔v的不同,你看問題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都變了。同時因為你遇到的問題不同,你吸收到的知識,也不一樣了。
熱門文章和討論,我主要會專注于幾個社區。我會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36KR等社區,來關注一些互聯網圈的實事動態,然后在少數派上看一些新奇好玩的思考,最后刷刷知乎和微博來跟進熱點,同時作為一種放松。這樣做的好處是,你能夠時刻保持和世界信息的同步,這樣在聊天、想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和別人產生共鳴,也更有可能變得有趣。
有了以上幾方面的輸入,我覺得我不缺命題和思考了。但凡是別人問起的概念,我都可以答上兩句。日常,我也會拿出備忘錄記錄一閃而過的念頭,等積累到一定量,拼湊成整篇文章。
走向深度
但長此以往,我發現了2個問題:
- 我的思考閃念太不聚焦了,東一個西一個的,很難拼成整篇文章,只能碎片化地越積越多,后面更加無法整理。
- 我思考的每個點單獨來看,都不夠深入,所以難以獨立成為一個完整的命題或體系。
所以,我的這些想法就沒有價值嗎?我該如何聚沙成塔呢?
于是我開始分析每個想法背后的邏輯,我發現他們的歸類都是相對固定的。通??梢苑譃?類:
- 常態話題:比如一年到頭,最基本的常態話題就那么多,從求職焦慮,到產品研發流程,每年都有很多人寫。
- 熱點話題:最新的新聞和事件,往往跟實事有關,映射背后的一些問題。
- 深度話題:深度話題需要對某一個領域有深層次的研究積累才能完成,并且帶有作者的體悟,可以不斷被挖掘。
常態話題的寫作,往往比較常見,需要寫出新的、有價值的視角,要特別完整,才能獲得認同。
熱點話題的寫作,需要時效性第一,如果熱度過了,分析這個事件的收益也不大了。
深度話題的寫作,是自帶吸引力且沒有時效性要求的。一般來說,只要你能夠寫你擅長的領域,一般不會有撞車的情況,只要踏踏實實把深度挖掘足夠,再表達出來,即可。
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這個深度話題的思考一定要全面且深入。
具體怎么做呢?
就是讓思考具有目的性,聚焦且劃定范圍。
比如我是做電商的,如果我要寫文章,我就不單單寫電商產品經理的方法論和案例,我要從淘寶的一個活動,研究背后的公司戰略,再結合目前行業的發展態勢,得出一個結論。
再橫向對比時間線上,各個發展階段,類似的問題都是什么情況的。從點到線再到面,得出一個立體的文章架構。
最后,再把方法論和案例填充到內容里。這樣形成的文章,才能算是深度的,是比單純的方法論總結要更加有指導意義的。
意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有針對性地深入思考一些問題。不再是星星點點地按興趣思考,而是找準一個當前最重要的話題,多問自己一些為什么,來形成有目標的思考碎片。同時,再依據這些思考,來查閱相關資料。最后,圍繞專題進行寫作。我取名為,專題性思考、專題性閱讀、專題性寫作。
做完這一系列專題性動作,我發現,在我筆下的不再是一個案例、一個公式,而是一個故事。我通過用講故事的口吻,來把它落在紙上,給到讀者的時候,一篇好的深度文章,就完成了。
總結
實話實說,三年的寫作生涯,并沒給我帶來多少收入,但對我個人的成長,是極有幫助的。所以,這篇文章不單單是給寫作者看的,更多地是給思考者、學習者看的。
在這個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時間、碎片化思考的快速時代,能夠深入思考、總結、表達一些內容的能力,是很珍貴的。急于表達,會讓我們變得浮躁,而思考之后又不落到紙上,會讓我們遺忘。
所以,如果說總結成為建議的話,我想有3句話:
- 第一,思考是有優先級的,重要的事,要學會專注思考。
- 第二,輸出和記錄是消化吸收的過程,有成熟思考,就要有記錄和體驗。
- 第三,沒有成熟思考的時候不輕易輸出,不要為寫而寫。
這三句話,是我在寫作過程中,這幾年思考的結晶。以這三句話為指導思想,我摒棄了很多無用的雜念,也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思考水平、寫作水平,讓自己在觀察某些問題時,能夠堅守獨立客觀的立場,不斷活出不隨波逐流的自我。
以上,希望能幫到大家,感謝。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提點建議,其實如果真正的要寫作這塊,當然表述自己的觀點是肯定的,但總會還是需要去培養自己的粉絲或者說是讀者,根據讀者的喜好或是偏愛,去針對性的寫作,這樣其實不是迎合,只是對喜歡你寫作內容的人一種負責,他們更關注哪一塊,也更希望你寫哪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