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少走彎路,職場的5個忠告

0 評論 2409 瀏覽 10 收藏 19 分鐘

職場多歧路,作者結合自身經驗,總結了5條建議,祝你一路順風。

前幾日,知乎上有位朋友私信問我offer選擇問題。他是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拿到兩個銀行offer:一個是國有大行職能類管培,base北京,基層鍛煉1年通過雙選會(定崗時用人部門與員工雙向選擇,可理解為一次內部招聘)回總行;一個是頭部股份制銀行公司金融類管培,base深圳,基層鍛煉2年回總行,同樣要參加雙選會。

就這兩份工作來看,工資略有差異,但不懸殊;工作地點都是一線城市;國有大行勝在平臺大,股份制行勝在業務崗,各有千秋。

第一份工作,是職業生涯的起點,至關重要。但決定offer選擇的因素太多,手握幾個offer,該怎么選呢?漫漫職場路,坎坷難免、岔路不斷,要跑好這場馬拉松,又該注意些什么呢?這篇文章,我們聊聊這些。

一、初入職場,積累三大“燃料”

似水年華,倏忽而過,從初入職場到中年危機,不過一眨眼的功夫。挑選第一份工作,工資重要,積累工作技能更重要。所謂“白天嚴格遵循計劃,才能給夜晚帶來開放的選擇”,求解職場35歲難題,答案在35歲之前。

在《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3大階段》一書中,賴恩?費瑟斯通豪將職場中需要積累的工作技能分為三類:可遷移技能、有意義的經驗和持久的關系,他稱之為“職場燃料”。

1. 可遷移技能

主要指一些可以跨平臺遷移的基礎能力。大家在簡歷中寫的“教育經歷”“計算機證書”“英語六級”“熟練使用office軟件”“通過CPA考試”等硬技能都有可遷移性,在學校習得,適合做求職敲門磚。

入職以后,還要培養一些“軟技能”,如“學習能力”“公文能力”“基本的情商”“團隊協作”“高效溝通”等等。

工作前幾年,應著重培養可遷移技能,尤其要注意彌補短板;但工作幾年后,要及時轉變重心,專注積累“有意義的經驗”,找到并培養長板,職場是個講究團隊協作的世界。

2. 有意義的經驗

在書中,賴恩?費瑟斯通豪建議大家多積累諸如個人旅行、海外工作經驗、創業經歷、社區志愿者、公開演講等有意義的經驗。

的確有意義,不過這些在中國職場不常見,可能也不適用。我們的節奏太快了,更喜歡直奔主題——培養具有成長性和壁壘性的專業技能。

這些技能通常與特定崗位綁定,如營銷推廣、風險評估、項目管理、產品運營、研發設計、內容寫作等,強調專業性,追求不可替代性。這樣,未來某一天,你既不會輕易從新人和實習生那里感受到壓力,更不必擔心被機器替代。

3. 持久的關系

在國內的語境中,我們更喜歡講人脈圈子或社交貨幣。這兩個詞都是成功學的寵兒,充滿了一股激素和大力丸的味道。其實,也不必排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自己努力,也離不開師友同事的幫助提點,有能力后,也會幫助別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沉淀出持久的關系。

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稱中國的社會關系網絡是一種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往外推,一圈一圈,像石子入水后的漣漪,越往外越弱。一條路線是血緣,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以孝悌相配;一條路線是師友,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以忠信相配。

現代社會中,還得加一條職業路線,同事、合作伙伴及客戶,以協作互信及互利共贏相配。此外,在信息時代,利用社交平臺形成行業影響力,于職場關系構建會產生一種杠桿放大效應,事半功倍。

二、做正確的事,保持專注

積累的職場燃料,要在正確的職業路徑上消耗。

什么叫正確的職業路徑?戰略咨詢師巴德·卡德爾把工作分為三類:善于做的、喜歡做的和能賺錢的,所謂“正確”,就存在于三類工作的排列組合中:

  1. 如果你喜歡且擅長做某事,卻不能以此謀生,那應該學會將技能變現;
  2. 如果你擅長某事且可以以之賺錢,但不喜歡它,學會說不;
  3. 如果你喜歡做某事且可以以之賺錢,但還不是很擅長,學會把它做好。

要點在于做你喜歡的事,把它做好,把它變成這個世界需要的,以找出賺錢的方法。之后,就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不過,要在專業領域建立壁壘并不容易,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出過“一萬小時定律”,他舉例道:

“一旦音樂家擁有足夠躋身頂級音樂院校的能力,他們就只能靠努力來與其他同學拉開差距了。事實就是如此。那些最卓越的人不僅比別人努力或勤勉,而且非常勤奮刻苦……成就等于天賦加上練習。練習并不是在熟練之后才做的事情,而是不斷練習之后才能變得熟練?!?/p>

反過來,為了確保一直努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自內心地喜歡。20多歲或30多歲時,我們年輕、充滿活力,我們的滿足感主要來源于工作之外——如升職加薪,但只要你不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40歲后,各種困擾就會出現。

此時,升職加薪空間越來越小,來自身體、家庭的挑戰越來越多,除非真的喜歡,否則不足以支撐你持續投入,于是,你開始走下坡路,遭遇中年危機。

“沒有什么精通或力量能離開熱情”,做喜歡的事,是做正確的事的前提。

三、培養幾個好習慣

職場漫漫,需以好習慣為伴。

1. 讀書

2019年初,我寫過一篇《我勸你不要急著讀書》的文章,強調讀書要有節奏感,反對拿讀書營造學習的假象,自我感動、自欺欺人?,F在做一下修正:不必追求節奏感,讀就是了。

強調讀書與實踐的節奏感,過于理想主義,讀書與實踐,一個是“學”,一個是“習”,割裂開就不叫“學習”了。何謂學習?如費孝通先生所說:

“所謂學,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為的行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過程。學的方法是‘習’,習是指反復地做,靠時間中的磨煉,使一個人慣于一種新的做法?!?/p>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反對把知、行分作兩件,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強調“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工夫,乃有益。若止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誠然如斯。

學習能力,是大自然給人類最好的饋贈。動物不會向別的動物學習,只能通過自身不斷試錯得到個別的經驗;而人類依靠文字,可以實現經驗和文化的跨時空傳承,站在前人和歷史的肩膀上,不斷進化。

前人豐碩的成果就在那里,不要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去讀書吧,保持底層思維的開放和連接。

2. 付出

在《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一書中,亞當?格蘭特把職場人分為三類:索取者、付出者和互利者。所謂付出者,指付出比得到要多,愿意為他人提供無償幫助;其反面,就是索取者;介于之間,則是互利者。

格蘭特認為,索取者總能在短期內獲利,但長期來看,付出者往往走得更高、更遠,因為幫助他人能給自己帶來養分和新鮮度,提供職業生涯必需的維生素和營養物質。

聽上去有點“好人有好報”的論調,年輕人不信這個,我們換個視角。

自利利他者,為何走得更遠呢?在我看來,有利他心的人,支配心要弱一些,不擔心暴露自己的弱點會削弱自己的權威,能以開放心態保持進步;索取者,得失心重,也許才華卓著,但通常聽不得別人批評,容易在故步自封中落后于時代。

此外,“團隊會獎勵個人的犧牲”,相比索取者,付出者提出挑戰常規的想法時,更容易被團隊認可,在這個飛速變動的時代,這一點至關重要。

不過據格蘭特觀察,職場中,效率最高的是付出者,效率最低的也是付出者。前者秉持自利利他原則,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行有余力,也愿意幫助他人;后者只是單純付出,忙于完成別人的托付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在考核中墊底。

所以,去做一個付出者,但不要做一個不懂拒絕的老好人。

3. 鍛煉

美國作家A·J·雅各布斯說,“做出有益決定的關鍵是尊重未來的自己”。什么叫尊重未來的自己呢?我想,堅持鍛煉肯定算一條。

我們的余生在未來度過,請善待今天的自己,給未來留有余地。

四、避免幾個成長誤區

“有因必有果”,你在一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在之后的階段,要么幫助你,要么損害你。培養好習慣固然重要,避免成長誤區同樣不可或缺。

職場遠非盡善盡美之地,管理不善、溝通不暢比比皆是,黑灰色地帶更是無法杜絕,很多人會因此沾染一些壞習慣,為長期發展埋下隱患。

1.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職場中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對稱。明明每家企業都青睞于有能力、有潛力的員工,但很多時候,加薪升職等有限的資源被引向了“會哭的孩子”——那些擅長做表面功夫的人。

前些天,一個朋友調侃他們辦公室里一年一度的年末大戲開演了。臨近年末評優,原來19點就空蕩蕩的辦公室,現在20點都還滿滿的,一個個都很“戲精”,希望被領導看到自己“勤奮刻苦”的樣子,為年底拿A添把柴。

一年一度,說明“臨時抱佛腳”的把戲是有用的,老板吃這套,難怪員工愛演戲了。如果你入職的單位不幸就是這種風格,升職加薪全靠領導印象,作為員工,向上溝通的確至關重要,要讓領導知道你做了什么。但是,千萬不能醉心于“向上管理”。

一旦你把重心放在“把表面功夫做好”上,你就不可能真正把事做好。屆時,工作作風陷于浮夸和油膩,積重難返,說什么都晚了。

2. 等價交換原則

企業喜歡強調“無私奉獻”精神,希望員工主動打掃KPI覆蓋不到的角落;員工卻信奉“等價交換”原則,拿一分工資出一分力。

如果把工作看成出賣勞動力的交易,等價交換原則沒有錯,如外賣小哥,跑一單掙一單的錢,無可厚非;但如果認同工作是為自己的簡歷打工,把自己的成長放在天平一端,天平另一端付出多少才夠分量呢?自然是多多益善,這一端付出越大,另一端成長越多。

不時有人抱怨,“付出大于回報,就像穿著黑褲子尿褲子,你感到一陣溫暖,但是沒人會注意到?!逼鋵?,那又怎樣呢?把眼光放長一些,小樹苗長高2厘米,可能無人注意;一旦長成大樹,總會被人看到。

3. 職場“快閃”族

步入職場前幾年,要保持開放,也要有耐心。發現新機會是有益的,盲目換工作則是有害的。如果你常有裸辭的沖動,不妨聽聽《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的勸誡:

“遇到問題,你應該首先在公司內部尋找解決的辦法,敢于在老板面前表達你的野心。你必須要厘清自己的理想、技能和選擇,并完全確定自己對目前狀況的推論、假設都是正確的?!寺毼?,你更需要考慮的是工作內容和學習曲線?!?/p>

謹慎做決定吧。

如果還是打算離開,做好承受壓力和承擔風險的準備,然后,優雅地離開。人們常說“后會有期”,在職場中,這不是一句客套話。

五、擁抱不確定性

洋洋灑灑一大篇,其實還要回到起點:挑選第一份工作。工作并無絕對好與壞,但就我而言,還是建議大家擁抱成長空間更大的機會,這種機會,通常意味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關于挑選工作,天使投資人奧朗·霍夫曼給了三個建議,很有啟發性:

一是和聰明的人成為同事。找到一家至少有30%的人都比你聰明的公司,因為你通過向周圍的人學習而獲得的成長速度是最快的。

二是擁抱不確定性。當你有33%~66%的概率失敗時,成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要想精進,就得主動站在可能失敗的立場上。

三是責任越大,成長越快。尋找愿意提拔年輕人且自身高速增長的公司,在這里,你通常會被付以重任,也更容易獲得晉升。

我們恰恰厭惡不確定性。行為經濟學家克里斯·格雷夫斯曾評論道:

“相比好的一面,人們對風險看得更清楚。我們的美夢很模糊,但噩夢卻很清晰”,結果,“我們都不愿意用當前的痛苦,如更辛苦的工作、更低的薪水、更低的聲望等去換取未來更豐厚的回報,我們總會低估在未來才能兌換的好處”。

這種“損失厭惡型”心態,會阻礙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讓我們為了所謂的眼前安穩而忽略了長期的成長性。很多畢業生在挑offer時,挑來挑去,總會挑最保底、最安穩的那個,可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哪有真正的“安穩”。

未來很長,在你長達40年(65歲退休)的職業生涯中,變化層出不窮,你的人生目標也會不斷調整。

真正重要的不是管理你的職業生涯,你無法管理它;要管理你的學習曲線,讓它變陡峭,時刻保持探索和學習的狀態。

此外,“夢想要大,但前進的步子要小”,任何時候都要踏實、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做好每一件事,持續向前。時間,是你唯一的人生貨幣,用好它。

最后,不要怕迷路,最好的旅途總是發生在迷路時。職場多歧路,祝你一路走好!

#參考資料#

  1. 布賴恩·費瑟斯通豪[美],《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3大階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2. 亞當·格蘭特[美],《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中信出版社,2018.
  3.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專欄作家#

薛洪言,公眾號:洪言微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碩士生導師,關注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與銀行轉型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