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我們為何要深入思考?
筆者以一場公司分享會得到了啟發,并不斷深入去分析我們為何放棄了思考,我們又該如何重拾思考,不斷探索事物的價值與原理。
01 起因——分享會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一場分享會:
2019年12月26日,公司的一位技術資深工程師M哥在技術群里發了一條通知:
作為一家中國的科技互聯網教育公司,我司的會議室都是由教育、計算機科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教育家、科學家命名的,“孔子”毫無疑問是公司地位最高、裝修最好、椅子最舒服,投影最清晰的會議室??吹竭@場分享,小伙伴們無不興奮地搓搓手,準備在“孔子”接受一次技術流的洗禮,這當中也包括我。
如果你不是技術出身的人,別擔心,因為我也不會寫代碼。后面的內容,你完全看得懂。
我們先來看一下,分享會前M哥給大家留的其中兩項會前預習作業:
1. 微信拼手氣發紅包這個功能,如果由你來架構設計,你會如何思考?
?2. 公眾號里有個“xx位朋友共同關注”。這個功能看似簡單,如果由你來架構設計、開發,你會如何思考?
你可以想一會兒再往下翻……
02 分享會開始
會議室里坐滿了前端、后端、測試、運維等技術崗位的小伙伴,會議室的座椅早已經所剩無幾,后來的小伙伴在會議室后方站了一排,人滿為患。
10分鐘打趣寒暄話題引入過后,M哥終于開始進入正題,對在場的小伙伴們進行“作業檢查”:大家對這個紅包問題有哪些想法?
與已經顯得十分擁擠的會議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場的鴉雀無聲。
M哥的笑容逐漸凝固(這里縮略了一部分情況,其實是多項作業都無人響應后才有真正的情緒低落),一旁的運維兄弟打趣說:“咋沒準備個托兒”。
M哥沒有辦法,只能拋磚引玉,帶著大家一起思考一下。
(分享具體內容在后方,大家不要著急,一會兒會談)
分享會逐漸往下進行,換到下一個案例——微信公眾號的有多少個朋友關注,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的?
這一次有一個小伙伴提出:這個我之前想了一下,要考慮這幾個變量,要……
M哥終于產生一絲欣慰,但依然對整體沉寂的局面感到遺憾——對于幾個現場思考給到的明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回答(甚至包括“調接口去拿”之類的)不由得一口嘆息:想的太表面了,要再深入一點。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像極了上學的時候老師課前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回去想想,下次上課提問。
真到了下次課,大多數人其實都在等老師直接講或給答案,卻有那么幾個學霸同學經常提出有趣的、不同于常人的見解。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可能是坐在會議室里的小伙伴。
搶紅包、看微信公眾號,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場景。
面對這樣似乎很簡單的功能,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大多數人從未深究其原理,也覺得沒必要多想那些。
即便在有一個分享會的“作業”的情況下,從結果上看,大家依舊抱著“我過來聽一下解決方案”的心態,并未對此做過深入的考慮。
03 我們為何放棄思考
首先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讓我們放棄思考?
第一,由于知識與經驗的局限
譬如非技術出身的我,不了解技術領域需要考慮的問題維度,想到的主要是市場需求、用戶需求、產品邏輯等產品考慮的層面。
如果換做一個有技術功底的人,可能就會想到更多技術相關的問題了,譬如M哥提出的:
- 拼手氣紅包,在發紅包者發出的同時是每份先分好,還是領紅包者領取時實時分?這兩種方案有哪些優劣?(速度上、儲存空間占用上、事故出現時的策略應對上……)
- 同樣搶到最高金額的兩個人,誰是最佳手氣?
- 分的時候用什么樣的算法,保證每個人最少都有0.01元?
- 怎么保證最終分配的金額相對均勻,不會讓其中某個人幾乎領走絕大部分的紅包?
- 如果在一個幾千人的大群,搶紅包時候產生大量并發怎么辦?
- ……
如果事先不知道有這么多緯度要考慮,真的出現全國人民一起發紅包的的時候反應延遲、金額分配極度不合理、服務器并發過量崩潰等等的現象,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第二,由于懶于思考,或思維模式單一,沒有意識對所有事物進行自我的再思考
如果你針對這幾個問題可以給出相應的技術方案或者產品邏輯了,那么,你的方案是最佳的嗎?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方案的優點和弊端?不同思維方式產生的不同方案,帶來的結果能有多大差別?
微信公眾號,有多少位朋友關注的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學過集合的朋友們可以很快用傳統的方式解答:用“公眾號的所有關注人”“我的所有好友”這兩個數據取交集就好了呀。
沒錯,這的確是一個答案。但這是最好的答案嗎?
我們看,微信的用戶量約11億,假設一個人關注30個公眾號,有500個好友,每個公眾號有10萬個人關注。每個人就要做30次10萬人和500個好友的匹配;每次有個人新關注一個公眾號、我們新增加/減少一個好友,所有的公眾號都需要再重新匹配一遍——這個計算量有多大?
我們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是我有多少個好友關注了某個公眾號。
仔細考量一下,這個數量和這個公眾號有多少個粉絲其實沒有多大的關系——用明學的說法是:“我要我的好友關注數,不是你的總關注數。”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或許根本不需要公眾號的總關注人數,只要告訴我我每個朋友有沒有關注這個公眾號就好了。
在技術上,這種方式似乎被稱“廣播”的方式——
我每增加一個好友,這個好友就告訴我ta關注了哪幾個公眾號,我也告訴ta我關注了哪些公眾號。在我們進入對應的公眾號里面,只要把所有好友給我的信息整合一下,誰是1,誰是0——即可得到這個公眾號的好友關注數量了。
這是最好的方法嗎?你可以繼續想想,歡迎不同意見的留言,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如果我們用“普通模式”的傳統方案來獲取這個數字,對公眾號所有關注的人和總好友數量取交集,那每次公眾號想要展示這個數字的時候,計算量將非常龐大,而因此造成的服務器占用、電費損失難以計數,還可能使得用戶的體驗變得極差——怎么我打開一個公眾號都這么慢?
新的思考模式帶來的技術方案可以節省掉多少服務器資源、省多少電,甚至可能讓我們的手機微信更加流暢——更不要提微信中有那么海量的功能,減少每一個功能的計算量、優化算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04 如何思考
分享會的故事講完了,不過還有更多問題遺留下來。你說讓我思考,那如何開始思考呢?
讓我們把話題再拉遠一點,談談工作動機和思維的自由度。
最近正好在學習吳軍老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計算機科學家,曾任職于Google,現為硅谷投資人)的課程《硅谷來信》,第一封來信的內容就是“不做偽工作者”。
他談到那些我們所熟知的硅谷公司的故事:
在Google內,所有每天應付事物性工作的員工被稱為Psedudo Worker(偽工作者)——很多人每天工作都很忙,所做的工作也的確是公司里面存在的工作,但那些工作(或者偽工作)不產生什么效果,或效果極其有限。
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Google和Facebook的做法是——對于員工的評價不在于他有多忙,寫了多少代碼,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次產品的改進,而在于ta的工作最終產生了多大的效果。
在未來,所有的偽工作者,最終可能都將面臨職場的淘汰——如被更廉價的年輕的勞動力、更智能的機器或工具所取代。
吳軍老師談“偽工作者”時,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后面談及公司如何激發員工的工作潛能。
我今天的角度是——只有思考者才會去想、去發現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什么是效能低下的工作。
要想工作產生價值,首先還是要有思考的習慣,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思維自由度。
一個思考者,ta無論對自己、對工作、對行業、對世界都會不斷地發問,并積極地尋求更好的答案。
無論未來我們身處什么樣的公司、什么樣的時代,我們都能不斷擴大自己的思維自由度。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條河,不斷思考不斷學習則可以使這條河的深度、寬度不斷拓寬,把人生從小溪活成大江大河,甚至星辰大海。
上文提到一個詞,叫做“思維自由度”,可能大家會困惑:難道我們的思想不是無限自由的嗎?我想什么就是什么,何其的自由啊。
我的答案是:還真不是。
我們的思考自由度其實一直受限于我們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
知識面應該很好理解。每次學習一個新的領域的內容你都會發現原來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有這么多。越深入學習更發現,里面的門道真是太多了。
拿彈鋼琴舉例,外行人可能覺得照著譜子彈出音符,節奏準確演奏流暢不卡殼不錯音就基本ok。
再進一步的,稍微學過鋼琴的小朋友都會知道,每個音的強弱力度不同,每個手指的天生力量不同,為了控制樂曲中不同聲部、不同感情,需要控制每一個音符的用力大小和用力方式,用力方式包含彈跳、貼鍵用力,爆發力等等,否則樂曲聽起來可能就會聒噪不好聽。
到了演奏大家如郎朗,他有多少彈琴的技能技巧,對整個樂曲的理解和表現,不知要寫多少論文、聽多少演奏才能講述清楚了。
同樣的一首樂曲,外行人和專業演奏者在聆聽的時候,思考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外行者即使再想“自由思考”,也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知識范圍、感知范圍內思考。
思維方式,也并不難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固定的思維模式。
就像解答數學題:
小時候你有沒有印象,一道數學題通常大家都能用一種常規方式來解答,但是班上總有那么幾個學霸,能提出另一種方式——譬如在幾何證明題中換一個地方做一條“神奇的”輔助線,原本需要10行的證明題竟然3、4步就搞定了,簡直神來之筆!
不同的思維模式帶來不一樣的結果,這也是近幾年大家關注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培養的原因。
習慣于批判性思維的人,對于任何一個結果都能從第三方的視角重新審視和考慮,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也正是這樣的人往往能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閃閃發光。
因此,想要拓寬思維自由度的最好辦法,一是多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二是多想——有意識地鍛煉批判性思維。
怎么鍛煉批判性思維?下次我們再詳聊這個話題吧,因為我也在修煉過程中,到時候分享一下我的練習心得。
今天寫這篇文章,是受到M哥分享會的觸動,也是近來學習和思考的小小沉淀,對自己和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的一次鞭策。
人類智能的優勢那么多,讓我們一起思考和發展這個時代人類的價值吧。
PS:這是歪啦說的文章,見識有限筆法生澀,不過內容真心,希望借著文章和你交個朋友。有感想和問題,歡迎你留言給我。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本文由 @Ver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整個大環境,決定著大家不會去思考,我認為不僅僅是一個“懶”字,是更高層面的因素在影響著。內容分享者在分享前的預備工作也是有問題的。
我和M哥討論了一下。大環境是這樣 我們也確實改變不了,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