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我的反思與求索(二)

0 評論 3626 瀏覽 17 收藏 21 分鐘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昔時讀《道德經》,對這四句話一知半解。當時的理解是,對于道,真心的追求者會積極去學習行動。一般的求道者,會時而自我懷疑感覺學到了,又沒有學到。而普通人對于道則是嗤之以鼻。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稱作道了。

人生數十載,每個人都是在求自己的道。產品經理這個職業于我而言,就是我在大學之后的求學求道之旅,曾經懷疑過產品經理的職業性,質疑過產品經理的合理性。當我真正的步入這個職業的生涯中,從下士成為了一個中士,才感覺到自己的淺薄。

時至今日,我早已不會再懷疑產品經理,也在日常的工作中認識到這是一個需要相應職業能力才能勝任的職位。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于工作所需能力的理解一直很飄渺,不像設計師與程序員有著顯著的對于工具或是知識方法的掌握要求,我無法將產品的能力抽象出來。

在我探索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需要提升的以及認為具備的專業能力有哪些。

?一、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是一個非常宏觀且抽象的能力,越往后走,我所認為的產品設計能力就不再是局限于可見的原型、平面與單一功能設計,而是一種可以通過長遠的眼光與客觀的分析設計一套架構的能力。

具體是以下幾點:

  1. 結構化與系統性的功能設計;
  2. 更具針對性的產品與競品分析;
  3. 規劃能力。

1. 結構化與系統化的碎碎念

曾經無法理解也無法做到抽象總結這個能力。很長一段時間,都對產品設計能力停留在基礎能力中的原型設計與平面設計。第一次感受到產品設計存在嚴重缺陷,是因為別人問了我一句。

你考慮過下一步嗎?

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暴露了我在系統性思考以及結構化規劃中的嚴重缺陷。我回憶起求學、求職生涯中的很多往事,尤其是那些尷尬、失敗的往事,他們都有幾個特征:

  1. 總是以狹隘的主觀意愿下結論并以此作為結論
  2. 總是沒有全局思維,零碎的想到一點做一點,沒有應對變化的能力
  3. 只爭當下,不放眼未來

一方面這是因為剛開始我是一個局部工作執行者,當走到后面,需要由我來規劃結構的時候,才知道措手不及。

這就很像我在登山過程中一直只注意腳下的路怎么走,如何避免踩到坑。然后有一天我抬起了頭,看到了遠處更多的大山。我的伙伴問我,我們要怎么走,如何規劃行程。

結構化就是從方法中抽象出明確、可執行的策略,不論是線性還是樹狀還是網狀,可以將其整理成具象化的結構。而系統性就是將結構化的這些策略按照高效的流程執行出來。

時至今日我依然不覺得我在結構化與系統性的設計整理能力很好,但這是我認為必須要去提升的能力,因為這兩項能力是我面向未來的決定性因素。

2. 知己知彼與規劃的討論

在我的第二項與第三項能力中,其實總結下來就是知己知彼,然后為我所用。我看過一些產品分析或者競品分析文檔,但是鮮有讓我眼前一亮或者有益的作品。作者們都很優秀,這不是一句恭維,他們在數據收集、整理、撰文總結方面都是優于我的,但是我依然覺得對我幫助不大,因為這也是我曾經經歷的問題。

以前為了了解對手,我總是大而全的羅列對手的所有功能流程,所有細節,最終基于自己的體會做一個總結性的結論,最后回顧的時候反而覺得沒有重點。不論是產品分析還是競品分析,其實都應該制定好一個初始的目標。

  1. 如果是探索式的了解,那么應該集中于核心功能以及特色功能;
  2. 如果是想要了解特點,那么應該集中于分析為什么是特色、哪些人喜歡這些特色、這些特色解決了什么問題成為了殺器;
  3. 如果是分析同類產品的差異,那么應該集中于滿足核心功能的基礎上產生差異的原因以及各自的特點與解決方案。

為了刻意鍛煉,在去年上半年中,我學習了國內以及國外的很多家數據統計平臺,將收獲整理成思維導圖,通過繪制其結構來對比分析各自的優劣勢。

不過很重要的是,大而全的分析也是需要的。核心在于在大而全的分析以后,我得出了什么結論。通過why-how-what的黃金思維圈的刻意練習,我收獲了很多結論。其中這個訓練的過程讓我進一步感受了規劃能力的重要性。切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為了達到產品設計能力的提升,我覺得先讓自己思路清晰、說話有條理是當下每天都可以做到的事。

二、技術積累

產品經理需要會技術嗎?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我給不了答案。但是我告訴自己,如果對于所從事的行業技術沒有一定的了解,這一定會成為限制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為我目前從事的是SAAS偏向工具類的后臺產品,所以我覺得自己需要以下幾項能力:

  1. 對所從事的產品技術有直接了解;
  2. 對產品所需技術有基本的可實踐能力;
  3. 機器學習、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

1. 關于技術學習的一些感想

我的職業生涯是從網頁開始的,后來負責過一款APP的功能需求整理與分析一年。前幾年的這個工作經歷為我積累了從產品策劃設計-上線-運營-結果分析的全流程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這其中一個環節的能力缺失對我以及最終結果造成的負面影響。

總結我當時能力缺失最后造成的影響是以下幾點:

  1. 因為團隊使用jQuery前端框架,讓我很長一段時間內體會不到更多其他框架的優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對網頁一些交互功能設計的效率與理解。
  2. 因為缺少技術思維與技術能力,對于一些簡單的運營操作完全依賴于人工,導致效率極其低下,比如高頻率的CDN刷新依賴于人工執行,其實完全有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3. 完全不了解服務端與客戶端的交互,以至于出現了BUG只能拋出問題,等待技術來分析解決,使得自己一直停留在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階段,沒有有效的知識積累幫助自己分析問題。

以上只是我個人因為技術思維的欠缺與技術能力缺乏導致的部分問題,嚴重的說這些問題讓我感受到落后于這個時代。

我的解決方案其實并沒有什么值得談,我不再是買本書從基礎開始啃,而是從日常實踐中切入,去了解HTTP的網頁請求,去自己學習python爬蟲以此進一步了解數據的交互,看團隊內部的API文檔了解技術邏輯。

技術不可以脫離實際的應用場景。于我而言實際的實踐能力,就是能看懂技術的邏輯,這不一定是要求我可以像開發人員一樣寫出工程級的代碼,而是能從中了解到技術的設計思路與邏輯,幫助自己更加了解所設計的產品本質。

真正讓我感受到技術的魅力,在于我自己學習了python爬蟲以后,通過了解團隊內運營人員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日常數據監控郵件與自動化的經歷,那一刻的成就感也馬上讓我意識到自己在技術能力上的欠缺。

于是我開始摸索抓包,用python做一些簡單的接口請求實踐來測試功能。于是很多我大學時期學習到的數據結構知識重新出現在日常的對話中。

Redis的哈希表,查找排序的方法,為了提升查詢效率的復雜度計算與優化,數據庫的表結構設計,曾經這些我不知道具體能用在哪里的知識具體的呈現了出來,且幫助我更高效的解決了問題。

越來越多的問題讓我感受到自己的無知,我知道自己要做到的并不是可以像開發人員直接投入工程中,而是可以了解其原理提升自己對業務的理解,然后也是源于我自己的興趣。

未來,我希望可以系統的學習機器學習、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的知識,首先是興趣,其次則是他們能夠實打實的幫助我。

畢竟我可不想做個傳話筒。

三、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真的是個有點虛幻的東西。大學的時候學習過很多數理統計的知識,但是根本不知道用在那里。

畢業設計也使用了假設檢驗與正交試驗來分析影響因素顯著性。而幾年的工作下來,在這些的方法的基礎上,對于數據的認識以及思考得出問題與結論的這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自己需要的以下幾點:

  1. 針對問題的思路尋找數據;
  2. python等分析工具的使用;
  3. 利用數據發現問題的能力。

數據分析是一個門檻很高且上限也極高的工作,在我與一個留學歸來的數據分析師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這個工作對于基礎能力與思維的要求之高,以至于目前的我都無法整理出系統的方法。但是我依然要時刻提醒自己,問題發生以后一定會體現在數據上,這就是通過數據發現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一些人眼里廣告只需要關注ecpm,但如果是以CPA(例如以下載為結果)的結算方式中,用實際的下載量來評估廣告效果會比ecpm更具參考性與決定性,此時過分強調ecpm是自己思維不夠開闊的表現。

以結果為導向,去尋找過程中的問題,是數據這個有效武器的關鍵作用所在。為了去發現問題,數據永遠是不夠的,為了證明自己所負責的幾項工作,那么數據永遠是那么幾個就夠了。

所以數據分析于我而言是一項極其考驗思維、眼光的工作,也是讓我一直感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事情。為了刻意訓練自己的思維與技能,我強制自己去觀察數據,通過去分析發現自己需要學習哪些方法,需要學習哪些工具幫助自己提升效率。19年整理過一篇我自己的數據分析思路與方法,經過一年的實踐,那一套方法與結構已經穩定的成為了目前負責的SAAS產品中的基礎功能結構,是我為數不多的成功之處。

但是現在回首看起來又是有那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也更加讓我感受到發現問題這個能力的必要性。

四、發現問題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能力,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 隱患分析;
  2. 優化分析;
  3. 應對變化主動提出拓展能力的問題。

1. 命題作文與自由發揮

相信不少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都是從命題作文開始的。由上級直接指派做什么,再由他們告訴我們哪里出了問題,然后我們再解決。

第一次讓我了解到發現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能力是下面這件事情。

記得那時我團隊中的運營團隊經常出現網頁內容忘記從后臺同步的事情發生,當時組長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強制要求自我檢查,如果發現內容未及時同步的情況點名批評。

這個措施耗時費力,且低效。主管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去思考為什么發生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從源頭解決接問題。

他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本質就是發現事物的本質,去分析源頭。但是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是不一樣的。提出問題也許只是一個疑惑,只是針對當先已知的情況提出的一個結果。

而發現問題是在未知中發現隱患,發現可以繼續優化的地方,發現可以拓展的內容。這需要有主動且關注細節的思想,同時還需要具有面對數據、功能業務高度了解的基礎。組成這些要素所需要的硬能力就是基礎能力、技術能力、數據分析與設計能力,缺一不可。而在此之上的,則是根據所處的職位、背景與環境與時俱進的更多能力。

在面對已知問題之時,我們要做的事是想辦法。

那么在面對未知之時,我們要做的則是探索,那么探索什么呢?

2. 挑戰未知

19年的下半年在經歷了系統重構以后,一時間我不知道我負責的后臺還可以在何處提升。繼續優化交互、UI細節?還是去思考更多的新功能?

都沒有錯,因為對于未知來說你所做的一切暫時都沒有答案,如果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你已探索出了未知中的已知,那正是我要做規劃去做的事。

于是我開始和我的運營團隊交流,我去了解他們平時在做什么,直接一起參與到他們的實際工作中從中發現問題。同時我開始去思考這個產品除了優化,還缺少了什么導致用戶量難以提升。是市場還不夠成熟?是生態還不夠完善?還是其他什么問題?

我需要數據做分析,我需要去實際的參與到運營工作中,此時我的產品工作不僅僅是策劃與設計,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我的產品。

遺憾的是目前我還在未知當中,我呼喚著答案,他還沒有回答過我。所以我更加肯定,當下的我面對的這個用戶增長乏力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個大問題下的還有更多問題可以抽絲剝繭等待我去制定解決方案。

如果我突然覺得無法找到問題了,那么我就有問題,這個問題就要馬上去想辦法去解決。

五、商業化

商業化能力,我目前依然可以說是一無所知?,F在我正在探索具體的商業模式,在計劃投入實踐中。

我尚不知商業化能力需要哪些直接的能力支持,因為我還在探索。

商業化是一個商品的價值體現。賺不賺錢目前和一個產品的好壞直接關聯在了一起。但我想表達的是,產品也許賺錢,但是他未必是一個真正成功或是值得學習的產品。

在我畢業的初期,見過太多劣質的手游,通過抄襲、換皮,然后快速的收割一波就下線。他們是賺錢的,但是也是令我厭惡的,最后在優勝劣汰的市場中手游進入了精品化時代。

我所認為的商業化第一點是商業化后的經濟價值體現了這個產品團隊的價值,其次是商業化的經濟價值為團隊人員提供了更好的物質。商業化是一個契合市場、時代以及用戶的大趨勢,在產品質量過硬的基礎上,商業化才會有天生的助力。但真正的市場中,需要靠商業化來生存。

生存下去以后才可以談發展?,F在的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句話,上一份工作的我在一個業內頗有名氣的數千人級的公司,我只需要考慮的是提升用戶量,其他的都有專人負責。

后來我進入了一個新的團隊,我們一起從0到1,然后遇到困難增長乏力,然后開始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去求生存。我經歷過完全無視用戶體驗的野蠻模式,最后宣告失敗。然后走向開始不把用戶當流量,真正從他們的使用感受出發去思考廣告推廣與運營手段,艱難的步入正軌。

這是一個很刺激的過程,從中我感受到了商業化工作的魅力與能力要求之高,這是我目前能力還無法達到的。

不過衷心希望,每一個認真設計產品的團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讓自己活下去。

我始終堅信一點,用戶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數字;真心且認真去做真正對的事,不只能活下去,還會有更多的精彩。

曾經我是一個無知的下士,如今我是一個立志求道的中士,而明天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扛得住壓力和責任、經得起打磨和歷練以及真正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上士。

我的反思與求索——基礎能力篇

 

本文由 @問夢孤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