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職場中的舒適區

1 評論 12954 瀏覽 35 收藏 5 分鐘

我個人有個習慣,每隔半年左右,會試著把自己的簡歷投遞給同行業的其他公司,進而參加一些面試。

這樣做當然不是因為我每隔半年就想跳一次槽,而是因為,我想看看,其他公司(市場)是如何評估我目前工作的價值,他們是否愿意支付更高的薪水來邀請我去工作。以及,我所得到的是否和我所付出的相匹配。

回顧我們的工作,我們會發現,只要不是太傻的人,一般經過3個月左右的訓練,通常能較好的適應自己的工作角色。

我們在這家公司的框架下面工作,就會過得比較舒服,這就是很多文章中所說的舒適區。但這種狀態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一旦哪天突然掉到了地上,比如公司倒閉了,又或者被公司開除了,我們往往會變得無所適從。

我們來假想一下,你是一名銀行柜員,你工作的非常認真,勤勤懇懇。突然有一天,你的主管跑來跟你說,你被開除了,因為你的崗位被新來的00后給擠掉了?;蛘吖駟T這個職位因為互聯網的發展而消亡了,你怎么辦?假如這個時候你還需要還房貸,需要照顧父母和孩子呢?你該怎么辦?

我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面前,我們都希望我們拿到的是一份鐵飯碗,但我們同時又都知道這是不現實的。

根據光明網的一份調查報告,現在的中國人一般一生會更換7份工作。所以,我們需要時刻讓自己準備好,時刻對自己所擁有的進行反思,自己所得到的和自己所付出的是否是匹配的。

那既然舒適區這么不好,我們是不是應該打破它,跳出它呢?

個人覺得可以不用跳出,只需要擴大即可。

比如你是一名視覺設計師,視覺設計的工作你已經可以得心應手了。這個時候,你不需要跳出舒適區,比如跑去干銷售。你應該做的,是去擴大它,比如選擇接觸交互設計的工作,或者產品經理的工作,嘗試擴充自己的能力,進而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其實,在職場當中,很多的職業我覺得都存在一個「鐘形曲線」的情況。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對工作不是很熟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越來越熟悉我們的工作。直到到達某個頂點,之后可能你繼續工作,也無法增加你的經驗了。隨著你的年齡增長,你的競爭力反而可能會下降,因為新來的同事更年輕,也要價更低。

16

鐘形曲線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我們到達經驗的頂點,也就是所謂舒適區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尋找新的上限,需要不斷的去擴大它。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保持競爭力,維持在一個較高的競爭力水準上面。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張丁杰(微信公眾號:izhangdj) 投稿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鐘形曲線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