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合適的工作?這5點能力要匹配
找工作就像找對象,也要“門當戶對”。
馬上就要到求職黃金季了。相信有些PM已經開始等不及要開始找工作了。
這里大魚和大家分享下一些求職觀:找工作就像找對象,講究的是合適不是完美。
01 目標匹配
場面話不說,目標匹配指的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工作能夠提供的東西,兩者是相匹配的。比如之前面試過一個1.5年的PM,在一家業務深度固化的公司做產品。產品職位對于這樣的傳統企業相當于一份閑差,他的離職動機是覺得沒有發展空間,自己在被時代拋棄。想多做一些產品工作,多做出一些成績。
那么他的求職目標是繼續進行產品深造,或者說更系統的學習PM體系。
而他面試的崗位是一家MVP沒有跑出來的創業公司。創業型公司業務還處于驗證模式,特點是死亡率高、變化快。這個階段公司需要的產品是萬金油型的,要面面聚到,顯然沒有初級PM需要的空間和發揮余地。
所以結果一定是不合適。因為求職者想要的,這份工作給不了。
其實產品經理在面試其他產品經理的過程,也是一個用戶調研過程。 用戶需求的底層是認知,認知的底層是思維模式。求職的目標又和離職的理由緊密關聯,人們的下一份工作大部分都有彌補自己遺憾的影子。
日常面試過程中,對于求職的求職目標大概分為如下幾類:
- 鍍金型:這部分人的要的是好平臺,傾向是大平臺。其實是產品線。
- 搬磚型:沒有明顯的目標,只是為了找一份工作。薪資維持即可。
- 完善型:有能力短板需要特定的工作來補充。
- 變革型:換行業OR換職位,主要是想換個賽道。
- 財迷型:主要薪資達到要求,做什么都可以。
大部分求職者上述問題的組合,但是有明顯的側重。
02 能力匹配
能力在我看來分為外觀和內在。我更愿意用游戲里的一些名詞代替可能更為合適。即一個人的DPS(輸出能力)和成就系統。
一個人能力的體現主要看兩個方面:你會做什么以及你做了什么。面試的過程就是在驗證這份工作你會不會做以及能不能做好。
所以,簡歷里寫的工作內容=你會做什么。如果你會做的內容≥工作要求的,說明個人對于工作的覆蓋度是足夠的,起碼工作起來不會是體育老師教數學的樣子。
簡歷里寫的取得成績=你做了什么。這也是為什么做自己介紹的時候不能是流水賬,一定是事件+數據結果的表現形式。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呈現一個結果,這件事我會做而且做的很棒。
這個也是為什么JD里都會寫有相關行業經驗優先,頭部公司優先。究其根源,人傾向于確定性的結果,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產品經理職位相比于技術職位,有很多主觀的判斷。經常說產品經理是一個比較玄學的崗位,說白了和演藝行業比較相似,比較依賴于個人表現同時又需要巨大的資源支持。
就像演員總是會有永遠捧不紅的,產品經理內在能力不行,是帶不出來。沒有公司會跟個人去賭未來。公司要的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或者一個蘿卜補所有坑。
03 業務匹配
業務匹配是指PM的工作范疇和業務發展階段相一致。比如公司現在的階段是四面開花,淺嘗輒止。而PM個人的傾向是做大做深。結果一定是PM的節奏跟不上公司的節奏,這里不分孰對孰錯。只是說不合時宜。長此以往,公司和員工會相看兩厭。
所以找工作的時候,面試前想清楚自己想去什么樣的產品線,面試中試探出公司產品線處于什么樣的階段。
PM在業務范疇的選擇比較少,做的越細,離業務決策會越來越遠。好的業務,好的行業,需要PM自己去判斷??梢詤⒄拯c線面體的理論。看看自己的賽道是不是政治正確。
04 薪資匹配
薪資是個比較實際的東西,他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個人想改變薪資這塊的力量是比較小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你值多少錢和公司能給你多少錢。
你值多少錢,主要參照的是上家的薪資和行業平均水明,即使跳槽漲薪一般也不會超過30%。如果超過這個正常幅度只可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加班加到死,一種是鐵打的領導流水的兵(公司流動性很強)。
下圖是大部分PM薪資收入的分布:
下圖是工作年限和薪資的情況:
以上基本可以表示薪資的客觀規律。還有約定俗成的規律是月15K-30K,大部分最后會是20K+,當然30K+不是不可能,但在我看來希望渺茫。
如果獅子大開口,可能都等不到HR來和你砍價。
確實是薪資變量是存在的,但double畢竟是少數。那么如何判斷自己到底值多少錢呢?
有幾個方法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的薪資是否正常。
- 問同業,競品公司PM的薪資是什么范圍,可以打探到。
- 問獵頭,獵頭手里有大量的數據。
- 去面試嘗試,這個成本比較高。
大魚在這里補充一點,不簽合同里的薪資都是未知數,比如一般公司會說我們開14個月,其實后邊2個月能不能拿到有比較大的變數在。
所以優先保證12個月的薪資是否滿足預期。
05 環境匹配
環境匹配這點,我放到了最后。不是說不重要,只是2019年以后產品行業趨近成熟,各大公司對產品經理的要求越來越精細,跨行業跨模塊會越來越難。
環境包含人和公司的制度。人的因素,主要是直接上級和CEO的風格??赡軙M有影響。人是最不確定的因素,這里不過多展開。公司的制度如何,都可以從第三方或者在面試中旁敲側擊中的問出來。
第三方主要是指在職的員工朋友、脈脈、獵頭等渠道得知。這里我有一個實際結論是:互聯網圈子很小,兩個人即可定位一個公司。
環境匹配,合理避坑。
最后祝大家找到合適的工作~
作者:大魚,7年產品汪;公眾號:大魚成長社
本文由 @大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大家好,我是大魚,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分享。
如果大家還有什么想要知道了解的,都可以向大魚提問哈。我必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