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產品、運營三大崗位的更迭演變
2012年的時候,我做網站運營108將社區,打出了一個口號:拳打產品經理,腳踢網絡編輯。惹惱了很多人。一些產品經理不太高興,說你一屌絲運營,有毛資格說我們產品經理;而一些網絡編輯則是撒嬌態,說我們小編都被欺負成這樣了,你也當過編輯,為啥還踢我們。
兩個崗位的人,明顯差異很大的態度,一個張揚,一個有哭腔。而我那時候正兒八經變成了一個運營人。
為什么要提這個口號?
我原來徹頭徹尾是個網編,“腳踢網編”更多的是給自己勵志;而“拳打產品”,完全是嫉妒心,因為產品經理當時的薪水正是水漲船高的時候。高到什么程度:如果我的工資是郭敬明的話,那產品經理的工資就是姚明。所以,我憐憫網編,“羨慕”產品。
那時候,網編雖已沒落,但貴族氣質還在,產品正當年,俯瞰天下,而運營,沒身份可言。
我來講講我的經歷。
編輯
我念書的時候,受臺灣意識形態廣告的影響很深。畢業后一直削尖腦袋往廣告公司里鉆,碰壁半年,不得已去編了地攤書。就是這段編書的歲月,讓我發現原來編輯的日子也很唯美。我喜歡編書的感覺,覺得終于找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力點。
但編書是個苦力活,身累腦也力,加班是常事,必須在浩如煙海的信息里找到一本書的架構,我戲稱目錄為縫衣服的線,這條線能把散落的內容串成一本地攤書,售價5元。比如《從36計看管理》《中國式溝通》等。做了有一個季度,每月1本書,終于受不了大腦的高強度,再加上編書的同事們都是女性,就我一個男編輯,害羞之下,索性去體驗人性做了銷售。
但是,依然難忘編輯崗。終于在2008年入行互聯網重又拾起了網編的生涯。
做網編一段時間,我發現網編怎么和搬磚那么像,就給網編起了一個昵稱:CV工程師(Ctrl+C,Ctrl+V)。每天把文章搬來搬去的,文章都不高興了。領導過來體察民情的時候,總會留下一句話:韓利,你辛苦了。每當這時,我心里就砰砰亂跳,坐等領導說出那走心的文案,結果領導扭頭就走,沒了下文。我當初是很渴望讓這句話變成“韓利,你辛苦了,馬上給你加薪”。然并卵,因為在領導的眼里,我早已經變成了抓站軟件。他的那句“你辛苦了”,不過是個彈窗廣告,走到我這里是自動彈出的,很精準。
后來,我覺得日子不能再這么廝混下去了,我應該做點什么。
改變我命運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整個集團大舉裁員,我們業務部門要從180人裁掉130人,只留50人左右。我很害怕??墒?,我有一個優勢,就是我的薪資是全公司最低的,估計是財務部門在評估我薪資的時候,發現裁不裁我,財務狀況都沒有波動,既然這樣,不如留個活口繼續搬磚。我有幸撿回一條命。
因為裁員,我有幸在搬磚的基礎工作上接觸了更多工作。開始做一些新聞和策劃一些專題和活動。就是這個新聞,讓我對編輯又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當時教育圈出來一個熱點詞:國民校草。說是某學校有個男同學臉龐長的很符合黃金分割比例。我就根據這個詞寫了一篇小短評文章,結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國民校草本人的警告電話,讓我刪掉文章,因為我在文章里加了評論,說這是炒作。當事人說我一屌絲學生,哪有錢去炒作呀,純屬無稽之談。后來我百度搜了一下國民校草這個詞,發現我寫的文章竟然出現在了頭條上,而且好多轉載的。
我開始迷戀上了編輯的力量,每天盯著熱點詞來做文章,終于把網站流量從日均7000uv帶入了日均100000+的境界。老板還正兒八經的給我封了個最佳員工,送了一個電飯鍋給我,沒漲薪。
后來,我就開始研究網編這個職位,也開始學一些技能,比如ps、dreamweaver、html、偽原創、SEO等。
那時候網編們有自己的集會場所,也是網編情感交流的地方,叫鞭牛士。他們搞的網編訓練營很火,每周四晚上總會搞一場網編知識類的沙龍。當時覺得這個網編訓練營真是個有詩意的地方。我偶爾去聽,經常逛論壇。很有歸屬感。后來他們把論壇關了,我還正經的彷徨了一段時間。我的網站運營108將社區就是模仿他們的。
從這家在線教育公司出來之后,我正式失業。就經常跑中關村圖書大廈。搜到一本書,就是《沸騰十五年》。發現ChinaByte這個單位的網編好牛。網編們都是在地毯上走路的。當時就搜ChinaByte的招聘信息,看了好多JD,不招編輯,只有一個運營經理崗,當時我不知道運營崗是干啥的,就看JD里寫的我都能干,力氣活居多,就冒蒙投了,然后真的就中獎了。入職后說是做社區產品運營,一個針對IT人的SNS社區。
當時,坐我旁邊的就是ChinaByte的主編,很漂亮的一個姑娘。后來又打聽到說那些編輯記者每天都出去跑會,據說還有車馬費,我越發覺得我應該混進編輯記者的隊伍里。
可惜好景沒幾天,我就感覺到風聲有點不對,網編好像不太受寵了。因為單位要轉型為產品型公司。
當時,公司老大邀請了一個朋友做客直播室專訪,訪談完之后,特意預留了1個小時的時間,讓這個被訪嘉賓給我們做培訓,講講如何做互聯網產品。那個時候,我才開始知道什么是互聯網產品。這個被訪嘉賓叫周鴻祎。
會后,大老板專門訓話了:說公司要轉型為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內容為中心。
后來才知道,網編已經沒落好久了。在我08年剛入行網編的時候就已經沒落了。而我因為缺少眼光,所以白白浪費了青春?,F在想想,我發現我總是趕不上形勢:當網編沒落,正準備交棒給產品經理的時候,我當上了網編。當產品已經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我選擇了運營。這是我的一個悲劇,但是現在也沒切斷我做一個優秀小編的心。
剪不斷、理還亂。后來轉做內容運營,也是因為即考慮了形勢又考慮了愛好。
后來有一次被一老同事介紹去面試一個策劃編輯崗,面試官說我資歷不錯,要給我個高級運營經理的頭銜,我說我更喜歡做點編輯的事,給我個策劃小編的頭銜就行,不求官銜。面試官說在公司薪資體系里,運營小編的工資最低,我說那還是給我個高級經理頭銜吧,然后我做點小編的事。
產品
既然ChianByte要轉型為產品驅動型公司,我就開始鉆研產品這個崗位。
我專門搜集了一些有關互聯網產品的書。當時搜到的第一本書叫《就這么做產品》,是周宏橋老師的,看不懂。
這里有個小插曲,2013年,公司邀請周老師給我們做了為期兩天的產品培訓,當時我是個小兵,沒有我的資格,是我硬生生的攢掇一個有資格的朋友別去了,然后撈了一張票。培訓現場,當時我是個新員工,要做個自我介紹,我沒自我介紹,站起來和周老師搭訕了幾句話:我說,周老師,我2010年就對你垂涎三尺了,因為我是看你的書長大的。周老師很高興。周老師是個調研控,吃飯排隊的時候特意問我:韓利,你是在哪里找到我的書的。我說是在中關村圖書大廈。他問:讀著怎么樣?我說太棒了,就是看不懂,現在還在我枕頭底下壓著,偶爾拿出來鉆研一番。他說:那就對了,這本書是寫給高端人士的。給我鬧了個大紅臉。
后來買了2本書,就是蘇杰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和王堅的《結網》。才弄明白互聯網產品究竟是個什么鬼。
看完書之后,我就回憶我原來當網編的工作,發現我也曾經做過產品呀。只是原型畫的糙,需求文檔寫的糙,沒考慮過交互設計,也沒搞過需求研究。因為在第一家公司,我做過頻道策劃,做過銷售聯盟系統,這都是產品。
做這些產品的時候,還鬧過一個笑話,研發說你頁面原型出來了,怎么弄后臺呀,我說后臺只要能控制前臺就行了,別搞的太復雜,研發是個姑娘,當即在QQ上砸了我一錘子,說后臺控制前臺就夠復雜的了。
再后來,我還完整的做過一次問答類網站的產品。所以,我其實是有過產品經歷的,只不過那時候叫網站策劃。
當時我理解的產品工作就是畫畫原型,寫寫PRD,然后和技術、前端溝通,都是照抄別人的。現在,我才明白,產品不僅僅是原型,體現在骨子里的是用戶利益體系的設計和業務價值的糅合。也絕非是單純的用戶中心論。因為以用戶為中心是互聯網產品最好的營銷手段。
所以,我就開始深思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火的有點問題,我起了一個名,叫偽產品經理時代。當時感覺到一個現象:
大部分中小型互聯網企業和創業公司,多數是BCD(以老板為中心),而非UCD(以用戶為中心)。產品經理往往受制于BOSS的約束,更多被淪為高衙內的角色。這些中小型企業,鑒于產品經理職務的牛市而聘請了價格不菲的產品經理,投入有限資源,經過縝密的產品邏輯、產品工程出爐的產品,放在互聯網上,卻鮮有問津。因為資源投入到產品太多,導致運營、營銷資源跟不上,產品剛誕生不久便告夭折。
后來我就研究了一下哪些互聯網企業才會誕生神一樣的產品經理?發現只有Tables可以,即當時互聯網的六大力量:騰訊、阿里、百度、雷軍系、周鴻祎系、盛大(一說新浪)。此外搜狐、網易等門戶站也有機會。因為這些企業,用戶基數不是問題、資本層面也正當受寵、資源充裕,能專門成立用戶體驗、交互設計等研究部門,產品氛圍業已形成,產品管理也日趨專業化。
運營
因為有過做產品的經歷,我發現搞產品不如搞運營有意思。
我那時候做社區,老搞線下活動,我喜歡什么就搞什么,比如我喜歡踢足球,就慫恿領導說批500元活動經費吧,我搞場足球賽,領導不知道我喜歡足球,還以為我工作積極性高呢,揮筆就批了。
我第一次搞足球活動,發了個論壇帖招募,然后在網站首頁加了個入口,因為是新社區,需要從全站首頁倒流過來。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入口放了三天,竟然才來兩個報名的。現在想想很正常,因為門戶站只有流量,沒有用戶。當時就要比賽了,沒人參加,萬般無奈之下,我打電話給一個朋友,他說這好辦,到時候我帶20個人過去。結果第一次足球賽全是馬甲。我是背著領導造了假。
舉辦完足球賽后,我拍了很多照片給領導,還做了個專題,領導很高興,說再搞場籃球賽。這次批3000元,再買點獎品,比賽完了之后再聚餐,順便做個調研。我很高興,就又打電話給我的原同事,他說正好他們哈爾濱老鄉在北京有個籃球隊,30多人,還有十幾個姑娘組成的拉拉隊。到時候都一起叫過來。那次來了40多人。晚上吃飯的時候,領導說他也出席,給我嚇一跳,趕緊囑咐這些人,別說露了。
當時辦了四張酒席,領導邊吃邊和他們聊。不知道哪個人說漏了嘴,被領導識破了,瞪了我一眼完事。后來我去申請經費想再搞場臺球賽。領導沒搭茬。后來領導也覺得不搞活動不足以振興論壇,就說還是搞線下沙龍吧。我這才步入正軌。
但是,這些足球、籃球活動還真吸引了一批用戶上來,誤打誤撞的冷啟動,為論壇增添了氣氛。
搞沙龍也一樣,頭兩場很難,因為搞沙龍要照顧講師的情緒,如果一場沙龍只來十幾個人,那講師也很沒面子,所以我基本上也是每場都雇傭十幾個朋友上來。晚上管一頓飯完事。當有了兩場沙龍的素材呈現了,后來慢慢的就不用作弊了。
就因為我天生愛活動,為了一己之私,就愛上了運營。自此之后就再也沒有動過轉型的念頭,直到現在。
當然,也因為我的一己之私,踏上運營行當后,沒少背鍋,由一個帥哥變成了一個屌絲。
如今,運營終于有了蓋過產品風頭的跡象。風水輪流轉,雖然這句話只是個經驗,也還有點道理。
我有這樣一個感知:運營將成為一個指導產品和編輯的人物。內容運營通過制定方針政策和策略來優化編輯,用戶運營通過數據透視用戶、把控用戶行為,優化產品,科學的忽悠用戶。產品運營變為一把手,由運營總監擔綱。這樣,一個簡約而不簡單的產品運作架構就出來了。
所以,“拳打產品,腳踢編輯”已不再是一個口號。運營職位已從卑微下賤中跳出來,跨入了知識經濟產業的行列。
#專欄作家#
韓利,微信公眾號:webop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網站運營108將個人站長?;ヂ摼W產品運營知識一網打盡思維導圖作者,創作有15萬字有關互聯網產品運營方面文章,現任職大街網運營副總監。關注內容型社區和新媒體,擅長運營優化、數據分析、文案,一直致力于研究四兩撥千斤的運營技巧!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我發現了,字數多的評論,基本都沒看懂這篇文章,然后自嗨。
狗屎
寫的不錯??
有些片面了! 我經歷了很多以運營為導向的公司,也經歷過以產品為導向的公司。只能說各有利弊,或者說不同性質的項目,需要不同的選擇而已。
運營為導向的弊端:運營過程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如果完全以運營為導向,會增加研發難度,拖長工期,還有可能出現一 些奇葩的需求。
以產品為導向的弊端:可能會造成運營手段僵化,市場契合度底等。
所以我一直認為,產品和運營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或者在不同時期,初期以產品為導向以運營為補充,快速上線。中期以運營為導向以產品為輔助迭代需求。項目衰敗期就需要聯合進行項目創新突破了。
感覺不一定像作者說的這樣子,要是厲害的產品經理就自己做ceo了,不管運營還是編輯,只要有能力,都可以當老板,都可以拳打腳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