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運營思維用在自己身上,打造出高轉化率的產品

2 評論 8029 瀏覽 31 收藏 16 分鐘

渠道是不會拒絕一個好產品的,會隨時對你打開門的。我發現一個不善言辭的好產品,比一個夸夸其談的壞產品活得更自在。

很多人說如今已經從流量思維時代到了用戶思維時代。其實這兩個并不對立,在一個公式里和諧相處: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銷售額

這是一個電商萬能公式,它還有很多拆分和變形,可以找到幾乎所有電商問題的癥結。其中“流量”就姑且代表我們說的流量思維,追逐流量,越大越好;“轉化率”和“客單價”兩個因子代表用戶思維,只有服務好了才能讓用戶買、讓用戶買更多。兩種思維結合起來用, 才能達到銷售額的最大化。

我發現這不僅能解決電商問題,同樣能用在社交上,今天就說說:

  • 如何把流量思維和用戶思維用在社交上
  • 如何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來打造

一、現象:流量易,轉化難

在一家公司,通常市場部更關注流量,產品更關注轉化,運營則是兩者都要兼顧。

對于個人來說,比如個體創業者、自由職業者、欲打造個人IP的人,因為沒有后臺數據讓自己看到轉化率這個稍微比流量要復雜點的因子,所以很多人對流量更有感覺,比方說你去看一些在線課的標題:《如何寫出10W+的爆文》《如何裂變十萬粉絲》

這些話題更受歡迎,明知道學了然并卵還是樂此不疲, 這些話題都關注公式的前半部分“流量”。

我們在社交時,在做個人品牌時也是這樣,為了追逐“流量”,很多人去混圈子、混微信群、加很多人、認識很多大咖,然后呢?然后就沒然后了。

有5000人上限的朋友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朋友圈就是全世界,朋友圈都在發同一件事,就以為刷屏了,朋友圈誰誰誰互相認識,就以為知名度很高了。

有的品牌和個人,擁有了很高的曝光量,但銷售額卻沒有成正比的增長。有的曝光量是白費的,是自嗨型的,它看似也沒什么壞處,但消耗了你的精力,甚至會讓你有點飄飄然。但是在看到銷售額時,又會被拉回現實,極度不理解,我做了那么多,我該用的資源都用了,我知名度那么高了,為什么銷售額還是做不上去。

很多人天真認為,就應該像在10年前的春熙路開店,只要有人路過,一定會有很多人進店消費;就應該像早期在淘寶開店賣便宜貨,只要開直通車、鉆展把流量引進來,旺旺就應該爆掉。流量就等于銷售額,曝光就等于賺錢,這種簡單、幼稚的流量思維是要被淘汰掉的。

當你發現流量很高,成交卻不見起色時,先不要焦慮著去找更多流量耗盡自己,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覺得這個生意不行。還有另一半導致成功的因子你沒去花心思呢,那里說不定藏著寶藏。

“流量”更容易看到抓到,而“轉化率”更需要匠心打磨。

二、轉化率到底和什么有關

影響轉化率的因子很多,主要是流量轉化路徑和產品本身。先來看下流量轉化路徑。

首先,我們要定義這個轉化率是哪步到哪步的轉化率。一個陌生人從看到你到買你的東西中間一定不止一個轉化率。我們從一個典型的場景,線下混圈子到加微信后產生實質作用來拆分下其中的轉化率:

轉化率①:新加朋友圈轉化率

影響這個轉化率的因子有:該線下活動的規模、調性、質量;你在其中的露出是否強勢,比如你是否是嘉賓去發言了,是否是贊助商強勢露出,是否是活躍的觀眾精彩地提問,是否形象打扮氣質佳引人注目……

要提高這個轉化率就需要去匹配自己目標群體的活動,并且能在活動中輸出價值觀,引起關注。

轉化率②:加好友通過率

這里存在一個漏斗就是你看上了別人申請加好友但別人不一定通過。做用戶運營的親也會有個工作就是去勾搭大咖,加微信。加好友的通過率就是你工作效果的一個反饋。影響這個轉化率的因子有哪些呢?

比方說你的頭像、你的簽名、你的朋友圈(有的設了陌生人也能看到十條朋友圈),可能別人通過已知的信息判斷跟你不是一路人,就沒通過。

要提高這個轉化率就需要美化修飾自己的朋友圈形象,簽名。尤其重要的是申請加好友的那句話,大部分是用默認的那句“我是+微信名“。這就是一句轉化率不高的話,特別是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人數都走高甚至滿了,大家收緊了加好友的口子。你應該介紹你的身份和目的。

如果毫無關聯,我為什么要讓你看我朋友圈呢?

轉化率③:回復率

當你加了一個人,當時可能沒聯系,最好自我介紹下,備注上對方身份,以備不時之需。當你有個具體的事情出來,需要跟對方互動時,你的說辭又是一個影響回復率的點。

千萬別踩雷!譬如說“你好”、“在嗎”、“我是小白,大神多指點”之類的,這些都是很容易冷場的招呼語,毫無意義。

你在打招呼時要為對方想想對方怎么好接。你問個“在么?”又是何必呢?別人不管在不在,你把你想表達的表達了就行了,為什么非要讓人家回一個呢?對方看到了會回復的,早一點晚一點的差別而已。

我還觀察到很多回復率低的案例。比如說,你希望別人為你推薦人才,你在勾搭前就應該準備好公司介紹、崗位JD、薪資范圍;比如說你希望與別人合作時,你在勾搭前就應該準備好你的想法,可能合作的點,你能出什么希望對方出什么,要不然對方客套下”好呀,可以合作呀“你過很久才能拿出方案可能又黃了;比如說你希望對方給你講解一個問題,一定要具體,最好給別人一個選擇,要不然有的問題可以講幾個小時別人真沒耐心回復你。

時刻記得方便別人,這就是用戶思維。

轉化率④:瀏覽轉化率(朋友圈活躍度)

相當于前面完成了拉新的工作, 現在要促活和留存了。體現在朋友圈就是對方瀏覽到你的動態了有沒給你點贊評論,有沒經常點贊評論。影響這個因子是朋友圈內容的質量。圖片美不美,內容是否符合你身份背景,文案是否有趣有品,最好是原創,發送的時間是否是朋友圈活躍時段等。

我其實不反感微商,但微商也應該賣跟自己身份背景、興趣愛好相契合的東西,如果跟你背景無關,總是copy上級的文案和圖片,里面還加好多油爆爆的符號和標簽,這就會影響瀏覽轉化率了,甚至被拉黑。

轉化率⑤:成交轉化率

這里的“成交”不僅是單純的實物買賣??赡苁谦C頭招聘到了一個人,可能是保險代理人賣出了一份保險,可能是講師賣出了課程,可能是微商賣了一份水果,可能是中介賣出一套房子,可能是創始人招到一個伙伴,可能是創業者獲得一份投資……總之,大部分人用寶貴的時間去社交一定是為了某種價值變現,這無可厚非。

只社交而無價值變現,你會空虛且焦慮的。轉化的前提是你得是個產品。

三、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產品

1. 產品就是你可以穩定交付并為之定價的東西,實物或者服務

比方說我之前寫過一些文章、做過一些分享,一直有陌生人加我。加了之后干嘛呢?

有人說想在我朋友圈學習,但實際上我朋友圈不會發很多干貨的東西,也不系統,根本學不了什么。問的人多了我就想能不能做成產品,滿足對方的需求,也能讓我知識變現。

【在行】這種一對一的咨詢就是產品形式的一種,對于有深度學習需求的童鞋我又做了【圈子計劃】這種線下課產品,對于外地的童鞋我又做了【線上課】這種形式。當感知到身邊迷茫大學生比較多,我又做了【互聯網行業的職業規劃咨詢】這種產品。當一個個產品出來,對方也才清晰知道找你能做什么,你能交付什么。

2. 轉化率高的產品會自營銷

如果你是個轉化率很高的人,是別人眼中靠譜的人,很多人會為你轉介紹。甚至介紹你的那個人會覺得認識你很有面子,買家還會感謝介紹人。我的【運營圈子計劃】群里有很多人有技能,但產品化做得最好的一位是璐璐,她的產品是給客戶做裂變漲粉方案和執行,定價5000元,保證漲粉5000以上。我知道她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這個服務身邊也有人需要,就會給她連接。

如果你現在還不清楚自己能交付什么,有什么突出的技能可以包裝成產品的。

你可以試試如下步驟:

①問下朋友眼中你是什么樣的人,遇到什么事愿意問你,聽你的意見,你安利的什么他們愿意買。如果他們說你是個很會生活的人,把家整理得很好,你就可以往這方面去深挖;

②問下自己做什么事會樂此不疲,甘之如飴。這里能跟①重疊就最好了,比如你覺得整理家里是件很有意思很有學問的事,又有很多人想學或者需要這個服務,你就可以把它提煉成一次上門服務或者一個課程來交付。當然這期間你得去學習深造,讓人值得為你花錢。

有個比較好的消息是,我發現一萬小時理論在很多領域失效, 如果你只是想賺點小錢,花個200小時聚焦地學一個東西,就能超過80%的人,就能利用這個知識落差去賺錢。在知識快速流通的時代,只要你愿意學,你要開始一個跟你本業完全無關的事情隨時都可以的,沒有那么難的。

③找種子用戶來試水。這時還沒到引入大流量打廣告去做的時候,萬一來了很多陌生人他們才沒時間等你去優化產品,不耐煩就走掉了,后面你的產品優化好了,他也可能永遠不回來了。小范圍地試水,從免費到付費,看用戶反饋怎么樣。如果用戶體驗了沒幫你分享,沒有再回頭買,做下回訪,自檢下。不要覺得是因為流量小了所以效果不好,當你本身不好時,流量大了你會死得更快。

我在互聯網公司時是這么做的,在自己身上也是這么實踐的??偨Y下,我通常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會用MVP(最小可行化產品)的理念把我的產品最低成本呈現出來,通常一篇文章、一篇海報就可以了,不會動不動就去買工具動開發。然后投放給小批量用戶,可能是我朋友圈分組可見的一撮人。我收集他們看到后的反應,點贊評論及成交。

如果沒有達到我心里的轉化率時我刪掉這條朋友圈再打磨。如果達到了我心里的轉化率時我就引入更多的流量,比如開放給朋友圈5000人看到,或去參加線下活動引入更多新客,或分發到線上其他地方。

你會發現我在社交時,時而高調,時而低調,我就是在調這個流量和轉化率的平衡,我心里有桿秤。

流量高了轉化率太低,我會舍棄一些曝光閉門打造產品;轉化率穩定了流量上不去,我會走出去。有人問這樣是不是太現實了,沒辦法,自由職業者一個人就是一個公司,沒有投資人,初始資本就是自己的時間精力,你必須管控好。

你唯一能回報的,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好產品,好產品比流量稀缺。渠道是不會拒絕一個好產品的,會隨時對你打開門的。我發現一個不善言辭的好產品,比一個夸夸其談的壞產品活得更自在。

自由職業之后,我把自己練成了一個精密的操作系統,隨時能監控流量和轉化率。

整合有限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并且獲得回報。

這就是我獲得自由的秘密吧!

 

作者:小馬魚,前阿里運營,《我在阿里做運營》作者,微信號:xiaomayu2019。

本文由 @小馬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錯

    回復
  2. 很棒。感謝作者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