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風暴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嗎?

0 評論 8936 瀏覽 14 收藏 11 分鐘

頭腦風暴并不適用于所有場景,過度依靠只會導致大量淺顯的想法產(chǎn)生,并且對解決方案的深入與細化很難起到幫助,那么我們需要如何優(yōu)化頭腦風暴,讓它成為解決問題的輔助利器呢?

“XX互動公司”的小王臨睡前收到一條這樣的信息,在此之前他今天已經(jīng)開了至少5個會了,每個會都超過了2小時。

得益于企業(yè)微信、釘釘、飛書等遠程辦公軟件,雖然營銷公司還不能完全復工。但至少今天可以正常開會進行頭腦風暴了,更有公司已經(jīng)開始“超負荷開會”了,即使讓你在家辦公也能讓你“always online 苦不堪言”。

頭腦風暴, 一個源于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BBDO廣告公司的經(jīng)典方法。它究竟是創(chuàng)意的良藥還是超負荷工作的毒藥?

今天筆者以創(chuàng)意營銷公司的頭腦風暴為例,分享一些對開會的淺顯認識,并談一下本人主張的頭腦風暴形式。大概問題有以下四個:

一、頭腦風暴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大多數(shù)營銷公司(甚至4A廣告公司)都非常喜歡頭腦風暴,但凡客戶有了需求,需要創(chuàng)意,立刻會有人提議:“怎么著?開會碰一下?”不碰,這個Brief就不完整!

這樣的工作習慣造成的直觀惡果就是“對固有模式的依賴”。無論線上下,任何形式的頭腦風暴都避不開“淺”的問題。因為腦暴的本身就是出于眼前的行為動機產(chǎn)生的最直觀想法。

設想當你對一個項目完全未知時,被拉到會議室腦暴,你通常的思維就是“稍等,我拿電腦/手機查一下競品是怎么做的”,這時候腦海里會產(chǎn)生一個個看似合理卻莫名其妙的點子。

這些就是源自于直覺和表層的記憶,自然是不可能產(chǎn)出真正出色的想法的。

那么什么情況下才能有更深入的想法?

對這個問題,各行各業(yè)頂尖的人才答案都出奇一致的:“與其一群人無核心講話,我更愿意一個人專注思考,然后把想法寫下來再與大家交流完善?!?/p>

當創(chuàng)意枯竭無從下手的時候,需要的并非立刻利用“群體的力量”,而是應該用心去分析問題,搜集資料,收集案例,繼而根據(jù)這些內容嘗試去模擬多樣結論,不斷進行自我否定與重新立論。

因為,策略思維,需要的是長時間專注與深入的思考。

什么是“淺顯”,什么是“深入”?

當頭腦風暴沒有目的進行探討王老吉這款產(chǎn)品時,很有可能會這樣:

老板:“今天,我們有這樣的一款飲料,它被公認為涼茶始祖,采用本草植物材料配制而成,有“涼茶王”之稱?!?/p>

a few moments later……

員工A:“我認為可以從品類出發(fā),‘最正宗的涼茶’”

老板:“沒創(chuàng)意”

a few moments later……

員工B:“我認為可以從做法出發(fā),‘本草制作,正宗涼茶’”

老板:“太局限,沒有生活感”

a few moments later……

員工C:“我們可以更高級一些,從產(chǎn)品到理念,比如‘選擇健康,選擇王老吉’”

老板:“可以可以……”

相比最終結果“怕上火,喝王老吉”,“選擇健康,選擇王老吉”很明顯是一個缺乏策略性思考的答案。

因為從Brief到腦暴,所有的參會者是無法深入到產(chǎn)品的策略定位之中,自然產(chǎn)生的結果仍然停留于文字表面。即使從“選擇健康,選擇王老吉”升級為“ 純茶純健康,倍真倍享受!”一段看似非常漂亮的話,對產(chǎn)品的競爭者卡位仍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所以,頭腦風暴解決不了對問題的拆解,對營銷策略的前端支持作用非常微弱。項目通常缺乏的是有突破性的角度,清晰的受眾洞察,這是深度,不是廣度,并非一場又一場的頭腦風暴能夠解決的。

二、頭腦風暴“過多”會帶來什么樣的麻煩?

依賴心理可能是最大的麻煩,因為頭腦風暴很容易將【個人責任】稀釋成為【群體責任】!

這也是讓“不愿意承擔思考任務”的人為頭腦風暴上癮的原因——如果一個人想不出來點子、寫不出文案,這會成為他的責任;但如果進行了頭腦風暴,群策群力但依然沒有好的結果,那責任就會分散到每個人的身上。

一輛運送蔬菜的貨車翻車,如果一個村民搶走了蔬菜,那么他要承擔所有責任;但如果所有的村民都來搶蔬菜,那分擔到每個人身上的責任就幾乎沒有。當責任分散到群體身上時,就等于了沒有責任。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不是我的責任”。

當這種行為成為思維定勢的時候,產(chǎn)生的惡果會讓少數(shù)的積極分子也開始沉默不言,因為當責任與利益同擔時,人會更趨向于安全感。

古斯塔夫?勒龐在社會學名著《烏合之眾》這樣寫道: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三、頭腦風暴能解決什么問題?

回到頭腦風暴的經(jīng)典案例——“如何去除電線上的積雪”?

美國北方電線上積雪嚴重,電線常常被壓斷。無論是掃把掃,用刀刮都沒能解決。而利用頭腦風暴法,將不同專業(yè)的技術人員齊聚一堂,自由無拘束無批判的進行討論。

大家聚在一起,提出了“用電熱融化雪”“震蕩來清掃雪”以及“用直升機來掃雪”等等許多方案?!白w機掃雪”的結論大家雖然覺得可笑,但并沒有人提出批評。

相反,有一位工程師得到了啟發(fā),基于此又提出了簡單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出動直升機,沿積雪嚴重的電線飛行,依靠高速螺旋槳將雪扇落。經(jīng)過試驗,果然奏效。

所以,當問題需要廣度去解決的時候,頭腦風暴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比如一個項目擬定了方向,需要進行創(chuàng)意的延伸時,這時候需要的就是不同角度天馬行空的想法,不斷思維碰撞,會有更好的想法誕生。

四、我認同的“良性頭腦風暴”是什么樣的?

有的營銷公司對“德爾菲法”進行了改良,我們團隊也嘗試過這樣的方式,效果還不錯,大致如下:

  1. 提前設定問題,并給予所有人一定的準備時間;
  2. 不僅同步線索,同時同步項目難點。所有人都不要忘記廣告是”戴著枷鎖跳舞” ;
  3. 每個人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寫出1-3個想法;
  4. 開始之前,將寫出來的想法提前匯總,統(tǒng)一發(fā)放;
  5. 每個人看到大家的想法,進行修改,再次提交;
  6. 由項目決策人員把控方向,開啟不超過1小時的頭腦風暴。

當然,許多營銷公司并不像我們的甲方一樣,能留出大量的時間給我們深度思考。所以通常狀態(tài)下,營銷公司面對的情況還是很著急的。

即使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仍建議對會議做好“質量把控”,至少做的以下三個要求:

  1. 控制時長,不要超過1小時。腦暴對精力消耗大,同事們需要更多時間去做工作,而不是聊工作;
  2. 暢所欲言,不要限制思維。多拋點子,不要陷入太深的思考。既然腦暴解決不了深入思考的問題,不如干脆讓思想騰飛吧。
  3. 正面反饋,提建議而非意見。有些人認為腦暴就不要去否定別人,實際并非如此。我們要做的是需要否定別人時,要在別人答案的基礎上,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做法。

最后,筆者認為頭腦風暴屬于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之一,但解決問題絕對不能依賴于頭腦風暴,很容易抹殺個人的深度思考空間。復工在即,希望即使大家湊在一起,在沒有成熟的目標和策略之前也不要隨意開會——畢竟,“做事情”永遠比“聊事情”重要得多!

 

本文由 @科技營銷論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